教育心理学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 格式:pptx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75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点总结)【红色字体为重点,里面内容需要重点记住】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1)表现在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迄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2)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下)。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 少年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2青年初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道德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
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纵向的方面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2关键期:这是个体早起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机能或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4、图式:是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图式的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最初的图式来源遗传。
5、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
6、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7、平衡: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8、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1、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2、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三章学习理论★1、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摘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应用,旨在为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引言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身体、心理、认知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给教育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因此教育心理学在青少年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青少年心理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青春期前期、青春期中期和青春期后期三个阶段。
2.1 青春期前期青春期前期通常发生在10至13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经历身体上的变化,性格和兴趣也逐渐形成。
他们更加关注自我身份的建立,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期望。
2.2 青春期中期青春期中期通常发生在14至16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身份探索和自我认同问题。
社交关系的重要性增加,他们开始尝试独立和自主的决策。
2.3 青春期后期青春期后期通常发生在17至19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他们开始面临更多的责任和压力,需要学会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3.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社会和文化等。
3.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一些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可能与基因有关。
例如,个体的性格特征和智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
3.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环境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家庭环境的温暖与和谐、学校的教育质量和自由度以及社区的安全与资源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易混易错1: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这是指学生心理发展的()。
(单选)A.连续性和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定向性与顺序性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不能逾越。
可知B项正确。
易混易错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2)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3)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4)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
(5)思维具有灵活性。
1.按照皮亚杰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阶段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下列不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是()。
(单选)A.运用假设B.运用逻辑法则C.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D.去自我中心性【答案】D【解析】皮亚杰认为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征表现在以下几点: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可逆性与补偿性;思维具有灵活性。
“去自我中心”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故答案选D。
2.关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A.感知运动阶段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B.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C.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D.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只能凭借具体事物进行逻辑思维【答案】ABC【解析】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开始出现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开始萌芽;获得“客体永久性”(物体恒存)概念。
可知A项正确。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泛灵论;不能进行可逆运算;守恒概念没有形成;集体独白。
可知B项正确。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概念的形成;形成可逆思维;去自我中心化;思维开始逐渐去集中化(该阶段最大的特征);出现具体逻辑思维。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新教材课后参考答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二)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三、简答题1.什么是关键期?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1)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2) 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3) 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方面揭示了认知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一)认知发展机制。
图式: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这种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可以用图式来说明,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
平衡: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还指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实战习题及答案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映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2.从气质类型角度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典型的()。
A.抑郁质 B.黏液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3.少年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12岁 B.11、12~14、15岁 C.14、15~17、18岁 D.3~6、7岁4.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A.单维思维 B.多维思维 C.思维的木可逆性 D.以命题形式进行5.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A.少年期 B.青年初期 C.青年晚期 D.成年期6.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7.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认识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9.青年初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12岁 B.11、12~14、15岁 C.14、15~17、18岁 D.3~6、7岁10.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11.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抽象思维 B.概括思维 C.形象思维 D.逻辑思维12.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4~5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一、单项选择题1.B 2.C 3.A 4.A 5.B 6.C 7.D 8.B 9.B 10.A 11.A 12.B 13.D 14.A 1 5.D 1 6.C 1 7.B 1 8.A l9.A20.D 21.D 22.C 23.B 24.B 25.C 26.C 27.A 28.B 29.B 30.D 31.B 32.B 33.C 34.B 35.B1.(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 B.初高中 C.大学 D.成年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①感知运算阶段(0-2):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②前运算阶段(2-7):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③具体运算阶段(7-12):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④形式运算阶段(12-15):这一阶段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智力阶段(出生至2岁左右)在这一时期,智力是一种纯实践性的智力。
“这种纯实践性智力是以知觉和运动为其唯一的工具,它既不能进行再现,也不能从事思维”,但是“它已构成了行为的图式,用作以后建立运算结构与概念的基础”。
简言之,这一阶段语言尚未出现,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运动图式来与外界相互作用并与之取得平衡。
2.前运算智力阶段(2~7岁左右)在这一时期,符号和语言的机能开始形成,儿童“能够通过符号或分化了记号的媒介来引起当时感知不到的对象或事物,从而使它们再现出来”,“符号的机能使得感知运动智力有可能借助于思维而扩展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