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塘水体理化因子与气候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346.25 KB
- 文档页数:8
气象因素对池塘水质的影响原则: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理念: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池塘水质标志着水体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特性及其组成的状况。
水质中的物理指标主要包括水体温度、透明度、水色、气味和浊度等;化学指标包括无机物或有机物如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含量。
鱼塘水质除与养殖管理方法、措施,如养殖方式、密度、鱼塘大小、水位深浅、投饵、施肥等直接相关外,气象条件对其影响也至关重要。
吴秀芹等研究表明:水体溶解氧含量与光照时数、强度和气压呈正相关,与气温、冰雪和大雾呈负相关。
郭秀云等发现水温与溶氧量关系符合等比级曲线模型,水温与氨氮总量整体上呈负相关。
宋丽莉研究认为气温、气压、日照和风是影响对虾养殖的主要气象因子。
商兆堂等、马全夕等分别探讨了气象条件与鱼塘水温、溶解氧以及与泛塘的关系。
现基于两年鱼塘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气压、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水汽压、风速与鱼塘水温、透明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含量的关系,建立了气压、气温、水汽压与溶解氧的关系模型。
1、资料来源试验采集上海市松江区水产良种场三泖水产养殖基地两年8个月共28个淡水养殖鱼塘的相关数据。
单个鱼塘南北向长约200米,东西向宽约25米,鱼塘最大深度1.5米,夏季水深1.4米,春秋季1.2米。
放养鱼以团头鲂“浦江1号”为主,放养密度为每亩2000尾,单尾鱼重2-3两,除团头鲂外,放养少量鳙、鲢、鲫、青鱼。
当年10月份开始陆续捕捞,上市单尾鱼重1.2-1.6斤,产量约2667斤。
2、结果与分析2.1水温池塘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最活跃、最密切的因子之一。
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鱼的新陈代谢、食物摄取量和生长快慢,也决定投饵的时间和数量。
温度急剧变化会导致鱼产生疾病或死亡。
水温对光合作用速率有一定影响, 但更显著的是对水生物呼吸耗氧和水中有机物分解速度的影响,制约着水体耗氧率的大小。
水温越高, 生物的生理活动越强, 呼吸耗氧越多; 水中有机物分解速度越快, 增加了溶解氧的消耗。
“养虾难,虾难养”看完你就不这么认为了!“养虾难,虾难养”,似乎已成为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共识。
大多数养虾的朋友在养殖过程中,往往陷入“亡羊补牢”的困境,也就是,当养殖的虾出现不正常症状后(如红体、空肠、白尾等),才开始寻找应对的方法,而不是提前,结果有时虾是治好了,整个虾塘也没有继续养殖的意义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因为“补牢”,派生出许许多多貌似为“虾民”服务的行当和产品……,结果呢,虾依旧难养。
虾是底层栖息的动物,一般是不容易看见的。
如果虾宁愿被其他动物(包括人)发现而不愿呆在水的下层,说明水一定有问题。
同样,当“标粗”苗池看到幼虾多数趴在池边,且肠道不呈所投饲料之颜色,能说幼虾还很健康吗?一、应激与养虾:“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
”由于虾是低等动物,它的应激反应要比其他动物要敏感很多,水温及水中理化因子变化幅度过大都会引起虾的应激反应,当然,其他生物的影响也能引发应激反应。
虾“应激”可以观察到的是蜕壳,有资料表明,虾正常蜕壳前体内Vc的水平达到最高,而Vc 具有抗病毒的功效;虾“应激”蜕壳,其体内Vc的量尚未准备充足,或许是病原入侵导致患病的原因之一吧。
养虾的整个过程都必须以防止过度应激为首要任务,具体操作就是建立一套水质变化预警系统。
二、养虾必须掌握的三个环节:1、建立水质变化预警系统:大凡水产养殖对象发生疾病或死亡,总可以从养殖对象本身(内因)和其所处的环境(外因)来分析原因。
南美白对虾是低等动物,对环境变化尤其敏感,很容易产生“应激”,如高密度下的密度应激,水温变化超过2℃时的温度应激,环境因子变化过度时的环境应激等等……,通常我们可以通过虾的吃食减退、蜕壳不遂、虾肌肉浑浊、虾壳污浊、虾趴边等现象加以判断,但这些都有“亡羊补牢”之嫌,或许我们还能找到一种提前预警的方法,那就是建立水质预警系统,将水质的变化掌握在可控的范围内,只要水控制好了,虾自然也就好了。
海水龙虾养殖中的气候变化与适应性研究海水龙虾(Panulirus spp.)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源和经济收入。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海水龙虾的养殖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本文将研究海水龙虾养殖中的气候变化对其适应性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
首先,气候变化对海水龙虾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据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温度的升高和酸化程度的增加,这都会对海水龙虾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海水龙虾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温度较为敏感,温度升高会导致其代谢率的增加,从而加快其生长速度,但过高的温度会对其生长和存活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海水龙虾的繁殖受到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温度变化可能导致繁殖季节的改变,进而影响到其繁殖能力。
其次,气候变化对海水龙虾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变化。
海水龙虾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其生存和繁殖往往依赖于特定的水质和底质条件。
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洋环境的变化,包括海水温度升高、海洋酸化等,这会影响到海水龙虾的栖息地和食物链。
例如,海水温度升高会导致海水龙虾的栖息地向北移动,使得某些地区的养殖活动受到影响。
此外,海洋酸化会影响海水龙虾的外骨骼生长和衍化,进而影响其生长和存活能力。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对海水龙虾养殖产业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对海水温度和水质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调整养殖管理策略。
其次,加强对海水龙虾的适应性研究,深入了解其对温度、酸碱度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和耐受范围,并通过遗传改良等手段培育出适应性更强的品种。
此外,积极探索新的养殖模式和技术,如养殖箱、水质净化设备等,提高养殖系统的抗灾能力和适应性。
另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解决海水龙虾养殖中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际间应加强科学研究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同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性养殖标准、共享技术和经验,实现一体化的养殖管理和保护。
高温季节虾池内容易出现的水质问题主要有三方面近年来,本地区受到厄尔尼诺气候的影响,气温一年比一年高。
入夏以来虾塘水温高达34℃,造成了水体藻相变化大,水质难控,病害爆发严重,对虾养殖进入了高温管理阶段。
高温季节虾池内容易出现的水质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倒藻,包括养殖前期的倒藻及养殖中后期的倒藻;二是蓝藻暴长,主要体现是浓绿水及大蓝水;三是甲藻,体现为红水,这些现象的出现致使对虾发病。
现将水质问题特征及处理措施总结如下。
一、倒藻养殖过程中出现倒藻情况,主要是由早期的水体营养成分缺乏、单一或不全面造成的。
遇到高温天气倒藻,主要是温度超出了蓝藻的适温范围。
一旦出现倒藻,大部分池塘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弧菌感染,池水发光死虾,所以预防倒藻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预防方面有两条措施:1.及时补肥菌。
在前期水体营养盐单一不全面的情况下,高温天气藻细胞分裂速度快,及时适当补充营养盐来维持藻细胞的生长才能保持水质的稳定,及时在水体藻类出现老化死亡之前,一般结合水源及天气情况在肥起水的第二天开始少量多次进行补充,补肥可结合无机肥和有机肥进行补充,同时添加碳源(如红糖,以补充前期水体缺乏的碳源)及芽孢杆菌或者EM菌进行辅助调水。
通过遮光控制高温期藻细胞过度生长衰老。
有条件可参考培藻车间拉遮阳网的方式进行遮光控制,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控制池塘水温过高,导致藻类老化死亡,另一方面通过遮光控制水体藻细胞生长过旺容易出现的营养盐供应不足藻细胞老化的倒藻现象。
无条件使用遮阳网的池塘可以使用纯度高的腐植酸钠类型的产品进行遮光控藻,也有较好的效果。
2.淡水调控。
通过调节池塘水体盐度,控制藻种。
在前期如能把水比重调节到1.005以下,池塘里起来的藻类以绿藻为主,绿藻藻种的生长速度相对硅藻慢,生命周期也比硅藻长,从而绿藻水在高温天气比硅藻水稳定。
二、蓝藻浓绿水和大青水是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也是常见的水质问题。
出现蓝藻水情况,对虾很容易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空肠空胃偷死掉底,严重的导致迫收,在对虾养殖中有很大的危害。
气候对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的影响广东海岸带属亚热带(雷州半岛属热带)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9.5℃~22.5℃,极端高温36.2℃~38.7℃,极端低温-1.8℃~3.8℃。
气温由北向南逐渐升高,海岛稍低,陆地偏高。
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占全年50%~60%;冬季占4%~6%。
灾害性气候变化与南美白对虾病害的发生有着紧密联系。
1、暖冬对冬棚虾的影响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遇上暖冬,出现盖好冬棚后气温持续暖和天气,使棚内水温偏高,给病原微生物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由于冬棚相对密封的环境、通风环境差、氨氮、亚硝酸易升高,结果造成冬棚虾易发生病害。
以调节稳定水质为主,定期消毒为辅,采取措施应掌握中长期天气预报,可先搭建好冬棚支架,不覆盖薄膜或盖好顶面薄膜但留下四周暂时不密封薄膜,作为通风降温。
2、倒春寒倒春寒出现在3~4月,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过渡期,常出现东北风、东风,时有冷空气南下,忽冷忽热,天气变化大,极不稳定,易造成南美白对虾应激发病。
采取措施有:冬棚虾塘做好保温,遇到晴好天气的午后适当加水;没有冬棚虾塘可考虑调整放苗时间。
这个阶段水温状态是从低温向高温缓慢上升,表层水温高,底层水温低。
可增加增氧机数量或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打破水体分层保证底层有足够溶氧。
3、酸雨与龙舟水随着工业化发展,污染越来越多,酸雨就是其中之一。
酸雨或称酸沉降,包括所有PH 小于5.6的从空中降落到地表的液体和固体水,近地层中水汽直接凝结的露和霜,酸性的干沉降,酸性气体被地表吸收和发生反应,酸性颗粒物沉降,碰撞和扩散沉降于地表。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占总酸雨的90%以上。
由于从前一年秋末到冬天降雨较少,所有的污染物都在不断积累,所以每年春季最初几场雨绝大多数都是酸雨,而且由于冬季干燥天气,陆地上积累的污染物也会随着雨水进入养殖水源地。
广东的前汛期发生在4月至6月,下雨过后又出现晴天升温,特别容易引发虾病爆发。
青虾养殖池塘中的气候条件优化研究引言:青虾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高营养价值海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养殖池塘的气候条件对于青虾养殖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优化气候条件可以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疾病风险、改善水质环境,进而促进青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优化青虾养殖池塘中的气候条件,以提高养殖效益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一、温度管理:青虾养殖对温度的要求较高,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其生长与繁殖。
一般来说,青虾的最适生长水温为25℃-30℃,较高的温度可以促进饲料转化率和虾体生长速度。
因此,在养殖池塘中需确保水温稳定在这个范围内。
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地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调节水温:1. 夏季降温:利用夜间低温与日间高温的差异进行降温,可通过增加养殖池塘的通风量、增设遮阳网或水景覆盖等方式实现。
2. 冬季保温:通过增加养殖池塘的保温设施、增加水温调节系统等方式来保持适宜的水温。
二、氧气供应:青虾对氧气的需求量较大,如果供氧不足,会导致虾体活动力下降、抵抗力减弱甚至死亡。
因此,在养殖池塘中确保充足的氧气供应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提高氧气供应的方法:1. 配置好气体输送系统:通过安装气泵、增设曝气装置等方式,确保持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达到适宜水平。
2. 控制养殖密度: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可以减少养殖池塘内的有机物负荷,改善水质状况,从而提高氧气供应的效果。
三、光照管理:光照是青虾生长和繁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
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合理管理,对于青虾的节律调控、食欲调控、生殖发育等起到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优化光照管理的方法:1. 合理布置投光灯:根据养殖池塘的大小和光照需求,合理配置投光灯的数量和位置,确保光照均匀、强度适宜。
2. 控制光照时间:在养殖池塘中设置光照控制系统,按照青虾的生长和繁殖需要,合理调节光照时间,创造适宜的光照条件。
四、水质管理:水质是青虾养殖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到青虾的生长和健康。
养殖池塘中的气候条件优化不仅包括温度、氧气供应和光照等,还需要合理管理水质。
虾生长的环境条件
1、水质条件:水质是养虾的重要因素,虾类对水质要求较高。
要选择水质清澈、富含氧气的水域来养殖虾种。
确保水质的酸碱度、氨氮、硫化氢等指标处于适宜的范围。
2、温度和气候条件:虾类对温度较为敏感,理想的水温范围是20°C至30°C。
此外,气候条件也要适宜,避免极端温度、干旱或过于潮湿的环境。
3、土质和底质条件:选择细沙或泥砂质地的底质,保持适当的湿度,以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和繁殖条件。
4、养殖池塘或池子的条件:池塘的选址宜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池塘大小适中,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池塘或池子。
此外,水位的控制、排放体系的建设等也是养虾必备条件。
影响虾类白斑综合症的重要环境因子摘要:白班综合症病毒(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是已报道的所有对虾病毒中毒力最强、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
对虾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自身的抗病力水平、病原微生物以及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对疾病问题的研究必须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
其中从环境角度入手,研究环境因子对虾类抗病力和白班综合症致病力的影响是根本解决病害的重要对策之一,本文主要对温度、盐度、溶解氧、微藻、病原生物和氮化合物等重要环境因子对虾抗病力和白班综合症致病力的影响。
关键词:白班综合症;养殖对虾;环境因子;致病力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是引起对虾白斑综合症(WhiteS-potSy ndrome,WSS)的病原。
该病一旦流行,对虾在2~7天内的死亡率可达100%,国际兽疫局(O IE)、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以及亚太地区水产养殖发展网络中心(NACA)早在1995年就将其列为需要报告的重要的水生动物病毒性疫病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该病首先在台湾地区发生,到1994年已扩展到全亚洲的对虾养殖地区[1]。
1995年11月该病毒在西半球被发现,1999年到达美国中部和南部,2001年出现在欧洲和澳洲。
短短10年间,对虾白斑综合症席卷全球,给世界对虾养殖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高密度的对虾养殖模式、日益恶化的饲养环境以及频繁的世界性贸易,都加剧了该病的发生与传播。
由于宿主范围广泛,WSSV不仅给对虾养殖造成严重的损失,也给海洋生态平衡带来一定的威胁[2]。
世界上所有的人工养殖对虾种类、大部分野生虾蟹类等都是WSSV的宿主[3-7],主要有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长毛明对虾(F. penicil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及野生短钩对虾(P.semisuleatus)、脊尾白虾(Exoplaemon carinicauda)等,其体内均能检出WSSV阳性,它们是WSSV的敏感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