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七下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复习知识点(详细)下面是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复习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第一单元:美丽的家园——中华大地1.中国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边界、地形地势、气候、水文特点等。
2.中国的人文环境: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名人、历史遗迹等。
3.中国的区域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等。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两千年1.两河流域文明:黄河、长江文明的兴起和影响。
2.中华文明: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发展等。
3.秦汉时期:秦始皇的统一及其影响、汉朝的政治制度、科技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等。
第三单元:民族融合与北方民族政权的兴衰1.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十六国的形成与融合。
2.南北朝时期:北朝的政权、南朝的政权及其文化、佛教的传播等。
3.隋唐时期:隋朝的统一、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繁荣、科技、文化等。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宋代王朝的兴衰1.封建社会的形成: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混乱、后周的建立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
2.宋代的政治制度:宋朝的建立、科举制度、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关系等。
3.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兴起、商业贸易的繁荣等。
第五单元:西方文化对东亚文化的影响1.东亚文化:唐太宗的开放政策、唐朝文化的辉煌、东亚文化圈的形成等。
2.西洋文化:宗教与文化的变革、西方文化的传入、天主教的传播等。
3.东亚文化的变化:文化反击与文化革命。
第六单元:世界的变化与明代的强国1.元朝的覆灭与明朝的建立:红巾军的起义、明太祖的建立、明朝的辉煌。
2.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地方官制、科举制度的兴盛等。
3.明代的社会繁荣:经济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以上是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的一些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如需进一步深入了解,建议参考教材或向老师请教,并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复习。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北方地区红松之乡(小兴安岭)小兴安岭的地形:小兴安岭的地形是低山丘陵,山势和缓;南部属低山,山势较陡;西部位于松嫩平原,地市呈波状。
小兴安岭繁衍生长着红松等许多珍贵树木,成为我国重点用材林基地。
遭到破坏:对森林的长期过量开采,使森林资源急剧减少;人们对林下野生菌和药材的毁灭性挖掘,加上森里火灾、虫灾等对林区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保护措施:模仿森林的自然发育过程来采伐森林,并进行合理的经营与管理,建立红松自然保护区。
红松:红松是著名的珍贵经济树木,树干粗壮,材质轻软,结构细腻,形色美观有不易变形,且耐腐朽能力强。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原因——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人为原因——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生态建设措施:采取种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用科学的方法种地研究发展新型生物饲料,保护天然牧草,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的地区实施人口迁移措施北京地形和地势: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流经北京的河流有海河水系的永定河、北运河、朝白河,均注入渤海第二课南方地区太湖地理位置: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三面濒江临海。
太湖流域包括太湖、太湖平原及西部的丘陵山地,北抵长江、南濒杭州湾、东临东海、西靠天目山与宜溧山地,地跨苏、浙、沪两省一市自然条件:太湖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太湖流域成为了我国农业的高产区和渔业资源的丰富地区。
城镇的发展:原因: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城镇的发展也换发出新的活力表现:更多的水乡村落建起成片的新式楼房,出现了宽阔的街道和现代化的公共措施。
相当多的居民离开土地,从事新的工商业。
第六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第一课永远面对的选择1、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消费者...。
消费者是我们进入经济生活的最初身份....。
2、消费..是一种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而享用物品和服务的过程。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影响生产,没有生产则无从消费。
4、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消费行为是在市场上购物......。
5、商品:既是生产出来的物品,又是要在市场卖出的物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6、市场:市场在几千年前....就存在了。
7、电子商务:通过电脑网络进行商品的买卖。
优点:方便、快捷、省时。
8、不同商品具有不同的属性(1)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空调,时装,西瓜,棉衣。
(2)随投放时间的不同价格发生变化:电子产品(手机、彩电、数码相机等)。
(3)随着地点的不同价格发生变化:摆摊的蔬菜和超市的蔬菜价格不同。
(4)随着生活热点的变化而变化:情人节的鲜花、非典时期有消毒液。
9、影响人们购物最主要的因素:商品价格10、合理购物的方式:(1)量入为出,使支出与收入水平相适应。
(2)不忘节俭,经过分析比较后再购买。
(3)从实际需要出发,不能盲从。
11、货真价实的商品....有直接的影响。
.......对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12、同一种商品的价格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买到更多,更.....而有很大的差异,人们力求少花钱好.的商品。
13、消费观念:过去:“有多少钱买多少东西”,量入为出的原则。
今天:从需要出发,适时地进行“更新换代”。
未来:“寅吃卯粮”,利用贷款的方式提前享受生活。
14、消费方式:生存性消费.....,为满足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吃穿住等。
15、恩格尔系数:用来表明人们生活的富裕程度,系数越大越穷,越小越富。
60% 以上贫困状态的消费50%----59% 勉强度日的消费40%----49% 小康状态的消费20%----40% 富裕状态的消费20% 以下极富裕状态的消费15、绿色生活方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复习提纲(人教版新版第6单元第3、4课、第七、八单元)第三课:西北地区第一课时:丝路明珠1、位置: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腹地,距离海洋远,降水少。
2、地形:新疆“三山夹两盆”,以山地和盆地为主,沙漠连绵。
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气候: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蒸发强烈,气候干旱。
4、河流:主要的河流是塔里木河。
5、丝绸之路:西汉时,人们开通了一条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到达大秦(古罗马)的商路,因主要运输丝绸等商品,这条通道获得了“丝绸之路”的美称。
丝绸之路沿线分布着一个个绿洲,为往来商旅提供宝贵的水和食物。
正因为如此,绿洲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6、新疆有名的四大水果: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叶城的石榴。
7、新疆人民是通过什么水利工程引水到绿洲区呢?坎儿井。
坎儿井将高山雪水经过暗渠引到农田里。
坎儿井使干旱的新疆变成了农业的宝地.它是新疆绿洲的生命之泉。
8、坎儿井的结构:由竖井、暗渠、明渠、池塘组成。
9、坎儿井的优点:1)、处于地表下面能减少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2)、处于地表下面,不易受污染;能保证水质优良;3)、没有阳光暴晒,水温较低,比较清凉;4)、自高而下,自流灌溉,无需外加动力.坎儿井是一项能与大运河媲美的水利工程。
10、从坎儿井那么神奇的结构优点,你体会到了什么?人民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体现出的智慧与人地和谐的关系。
11、面对坎儿井的绝境,如果我们是当地的居民,我们应该为坎儿井做些什么呢?启示1):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2):保护坎儿井及周边的生态环境。
3):干旱地区应发展节水农业。
4):要节约用水。
第二课时:草原风情1、地理位置:内蒙古大草原在内蒙古自治区(即内蒙古高原)。
2、气候:高原草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形成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3、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平坦。
七年级下册历史每章知识点1.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三皇五帝及其治国理政-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周代封建制度及其衰落2. 第二章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中国古代科技与制造业- 古代人们的日用品、服饰及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 第三章具有先进思想的诸子百家-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学派的发展- 《易经》、《论语》、《道德经》等古代典籍的主要思想4. 第四章希腊古代文化与罗马王国- 希腊民主政治的兴起与文化思想的影响- 罗马帝国的政治、文化及其对世界的贡献5. 第五章印度教的源流- 印度教起源及其传统信仰- 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思想及其传播- 印度教与佛教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6. 第六章东亚文化的交融与辉煌- 唐、宋、元等朝代的政治、文化特点- 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与文化遗产- 东亚文化的交通及其对全球文化的影响7. 第七章伊斯兰教文化的崛起- 伊斯兰教的起源、传统信仰及发展历程- 《古兰经》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力- 伊斯兰教文化与传统艺术的发展与传播8. 第八章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起因、发展及其主要思想- 文艺复兴智慧的传播及其对欧洲及其以外的世界的影响 - 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绘画、音乐及其发展9. 第九章大航海时代与欧洲化进程- 大航海时代的起因、发展以及影响- 大航海时代背后的欧洲文化之路- 欧洲化的进程及其对世界影响10. 第十章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海上丝路及其贸易- 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中国对外援助、对外战争以及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历史每章知识点的详细介绍,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能够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的繁荣与启蒙一、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部落联盟,商汤铲除夏朝之后建立了商朝。
商朝:商朝是中国史上第一个有确凿史料记载的朝代,商朝的社会制度主要是大夫与王结合的军事封建主义社会。
周朝:周朝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朝代,它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形式,实行了一个大一统的政权。
周朝以分封制度加强皇权。
二、中华文明的开端1.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中国的母亲河 - 黄河,流经8个省区。
国内干流主要沿陕西渭北平原进入黄土高原,并流经内蒙古自治区,半干旱地区。
2.黄河流域的发展: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在黄河流域,中国形成了以早期的农耕、城市和国家为标志的华夏文明。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时期之一,以地区战争而著名。
战国时期,中国各国争夺霸权,封建制度日益加强,孔子、老子、孙子等众多思想家达到了巅峰。
2.春秋战国时期的状态: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在由分封制向等级制度的过渡时期,东周王朝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四、秦朝的建立1.秦国的迅速发展: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间迅速统一了全国,被称为“嬴政统一中国”,实现了“封国变郡县”、“接壤变界河”、“量兵变质”的重大改革。
2.‘’ 嬴政的政治制度改革以及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秦国从一个小国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最终完成了中央集权的目的。
第二章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一、周朝的农业生产1.农耕业生产的基本状况:周朝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系统之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核心工具是犁、耙、镢。
2.农业技术的发展:周代的农具有了很大的进步,耕地和灌溉技术也得到了大规模应用。
周朝的农业生产水平非常高,足以支撑周朝统治的稳定。
二、商朝的商业贸易1.商朝的贸易货币:商朝在贸易中主要使用金、铜、铁、布料等为货币,交易的商品主要是日常用品和奢侈品。
2.商朝的贸易网络:商朝对外贸易范围较广,商贸活动分布在华中、华南地区,并且由于货物的交换收益,商贸贸易收益预期较高三、秦汉的手工业发展1.手工业的基本情况:秦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服装制造业和冶铁业是其中一个显著特征。
七年级下历史6知识点总结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与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科技、哲学等方面都密切相关。
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更是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方法。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七年级下历史的六个重点知识点。
第一,我国古代科技。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我国古代科技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需要了解符号、铁制器物的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的历史背景、发明者、使用方法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等方面。
同时,也要体会到古代科技创新精神和应用智慧的意义。
第二,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需要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包括诗词歌赋、书法篆刻、绘画雕塑、传统戏曲以及传统礼仪习俗等方面。
同时,也要关注古代文化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第三,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商贸通道,也是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桥梁。
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需要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历史、沿线国家和民族、交流贸易的内容和方式、文化交流的影响等方面,并运用地图和图表等图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
第四,我国古代文明史。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大国,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需要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尤其要关注周、秦、汉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孔子、墨子、孟子、张骞、司马迁等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贡献,进而体会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五,全球化和国际关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需要了解全球化的背景、内涵和特征,以及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进而深入思考中国在全球化和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和挑战。
第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历史事件。
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需要了解1949年的新中国诞生背景、历史进程、国家制度、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对外关系等方面。
七年级下历史各章知识点在七年级下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不同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不仅扩展了我们的历史观念,也为我们了解世界提供了更多的背景知识。
本文将概括七年级下历史学习的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化的形成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根源。
我们了解了华夏文化的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一些特定时期的文化发展。
此外,我们也学习了一些有关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著名人物和历史事件。
第二章:世界上的古代文明在第二章中,我们了解了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古代文明,例如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等等。
我们学习了这些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社会在第三章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阶层。
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官僚制度和士族文化。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农业制造和商业贸易等不同领域的社会组织形式。
第四章:世界古代的政治与社会在第四章中,我们学习了古代世界的不同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
我们了解了希腊、罗马和印度等古代文明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并分析了这些制度的优缺点,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制度提供了有益参考。
第五章:中世纪欧洲的政治与文化在第五章中,我们学习了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和文化。
我们了解了之前学过的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封建制度的出现等背景,以及欧洲在中世纪的文化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历史事件。
第六章: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在第六章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
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文学、书法、绘画、建筑、音乐和舞蹈等各种方面的艺术形式,以及一些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历史事件。
第七章:世界古代的文化艺术在第七章中,我们学习了世界古代的文化艺术。
我们了解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和古印度等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学习了一些著名的作品和艺术家,包括史诗、神话、雕塑和绘画等方面。
第八章:地球生态系统在第八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时:红松之乡:1、位置及地位: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的小兴安岭,分布有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
2、小兴安岭独特的自然环境:地形:属低山丘陵,有利于森林生长。
气候: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由于气温低,蒸发量少,属湿润地区。
交通:林区交通十分便利,森林铁路纵贯南北,公路四通八达,水运也是主要途径。
3、小兴安岭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小兴安岭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木材基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使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林下资源(如林下野生菌和药材)遭到毁灭性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
1)环境恶化的原因:毁林开荒、过量采伐、重采轻育、滥砍滥伐、森林灾害、居民烧柴等,可见,东北林区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2)东北林区的整治: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已成为东北林区的首要任务。
3)措施和途径有:(1)改善管理,设立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2)积极造林,采伐与培育相结合;(3)开辟多种能源以解决居民烧柴困难问题;(4)预防森林灾害(虫灾、火灾等);(5)制定森林法,用法律的形式保护森林资源等;4、林业资源经济转型过程:(因地制宜,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把木材的枝丫、断木等剩余材料加工成雪糕棒;2)用锯末就可栽种木耳;3)枝丫、断木和锯木等可进一步加工后成为木片板材。
(依靠科学技术,变废为宝,降低成本。
)第二课时: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1、位置: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
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经流水长期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且多暴雨。
4、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主要原因: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破坏。
防护的主要措施有: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科学放牧,在缓坡处造梯田。
5、黄土高原的独特文化:1)民歌——信天游;2)民间鼓舞——腰鼓;3)饮食习惯:面食;4)建筑:——窑洞。
6、黄土高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春季旱灾,夏季洪涝),自原因是季风的不稳定性。
第三课时: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1、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永定河注入渤海,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包围。
2、北京的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冬夏长,春秋短。
3、北京的地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5、北京的交通: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
中国最大的航空港之一。
6、城市职能: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交通中心和科技中心。
1)政治中心。
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南海(政治心脏)、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2)文化教育科技中心。
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中关村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3)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7、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市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
有许多名胜古迹,其中八达岭长城、明清故宫(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我国最着名的皇家园林)、天坛(我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等先后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
8、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最能体现北京的文化传统与日常生活。
第二课:南方地区:第一课时:水乡孕育的城镇1、位置与地形: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三面濒江临海——北抵长江,南濒杭州湾,东临东海。
跨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区。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2、太湖流域的特点: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城镇云集,沿河分布。
3、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湿润,河湖众多,地形以平原为主,具有优越的灌溉条件和肥沃的土壤,使太湖流域成为我国农业高产区和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被誉为“鱼米之乡”。
4、太湖流域孕育众多城镇的有利条件:农副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四通八达的水路为民间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
5、太湖流域的水乡居民的生活特色:河为街路、舟船交通;临河建屋、洗涤取水;石筑小码头。
如:无锡(太湖明珠)、乌镇(浙江)、南浔(浙江)、周庄(中国第一水乡)、同里、盛泽等水乡古镇。
6、太湖特产:太湖三白(太湖银鱼、白鱼和白虾)第二课时:富庶的四川盆地1、位置和范围:位于四川和重庆境内,地处长江上游。
四周被高大的山地和高原环绕,北部有秦岭、大巴山,东部有巫山,南部为云贵高原,西部为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
2、盆地内地形的特点:四川盆地边缘多山,山势陡峭;盆地底部则多丘陵、低山和平原。
3、气候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盆地四周的高大山脉,特别是北部的秦岭、大巴山的屏障,大大减弱了冷空气(冬季风)的入侵程度,使冬季温度比同纬度地区更暖和,使夏季热量不易扩散,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的特点。
4、发达的农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农作物产量高、种类多,是我国最大的水稻和油菜籽产区。
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5、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热量充裕,降水丰沛,水源充足,雨热同期;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四川盆地减少了洪涝灾害,农业开发历史悠久。
(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水利设施、发展历史)6、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和灌溉工程。
7、四川盆地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水资源、水利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芒硝等居中国之冠)、南部的自贡,是我国最大的井盐生产基地,素有“千年盐都”之誉、动植物资源(桫椤、大熊猫、金丝猴、雪豹等珍稀动植物)、旅游资源(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等)8、人文特色:川菜、川剧(变脸)为代表的巴蜀文化。
9、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简单生活,内心愉悦。
第三课时:开放的珠江三角洲1、地理位置:位于珠江下游,广东省的东南部,北回归线穿过,绝大部分处于热带,毗邻香港、澳门地区,南临南海,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2、重要城市:两个经济特区:深圳(位于香港的北面)与珠海(位于澳门的北面)。
3、发达的外向型农业:自然条件:平原广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热量充足,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珠三角的农业发展。
地理优势:靠近港澳,便利的区位条件使农产品在满足当地需求的同时,可以十分便利的运往港澳地区或者出口。
4、发达的外向型工业:1)概况: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轻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
产品主要通过港澳贸易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
2)形成发达的外向型工业的原因有:区位因素: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
人文因素:本区具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着名的侨乡,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政策因素:国家给予经济特区优惠政策,形成了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内的多层次开放体系。
3)合作的经济模式:“前店后厂”模式“前店”指港澳地区,资金、技术条件好,是国际自由贸易港;“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
5、.欧美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中国企业认识到要转变发展模式,努力从中国制造产地转型到先进创造业基地。
第四课时: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1. 上海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自然条件: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地势坦荡低平,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接长江入海口,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历史背景:早在200多年前,上海就已经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称誉。
鸦片战争后被开辟为商埠,成为东亚地区的经融中心。
工业基础:良好的工业基础,先进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综合性工业基地。
政策支持:改革开放、1992年浦东开发战略,被推为改革开放的前沿。
2、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表现:⑴金融业发达,是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⑵高科技产业发达,是高科技中心,如张江高科技园区;⑶航运业发达,上海是我国对外交通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
上海港已成为中国大陆集装箱航线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港口。
⑷制造业发达,如宝钢集团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
第三课西北地区一、丝路明珠1.新疆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
是我国面积最大、陆地边界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
2.新疆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自北向南依次为: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
3.气候及其特征: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日照长,温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气候干旱。
(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4.坎儿井:与横亘我国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我国最长的地下水灌溉系统,有“地下运河”之称。
优点:通过暗渠将雪山融水引到农田,既免去运水之劳,又减少水的蒸发。
5.绿洲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和部分的沿河地区2)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高山冰雪融水可用于灌溉(坎儿井)不利条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沙漠广布3)农作物:小麦、棉花等耐寒高产作物(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日照充足)、葡萄、哈密瓜(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的积累)。
二、草原风情1.位置和范围: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2.地形:以高原为主(内蒙古高原)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原因)4.植被分布:东部较湿润的森林草原,向西逐渐过渡到半干旱的草原和干旱的荒漠5.草原生活:衣:蒙古袍(适合马背活动,抵御寒冷);食:牛羊肉和奶制品(白食、红食、茶食)住:蒙古包(搭建和拆卸省力简洁);行:骑马;娱:那达慕大会、长调、歌舞。
三、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1.地理位置: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新疆中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开天辟地之门户”之称2.职能: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原因地理位置优越——亚洲地理中心,领国众多,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窗口交通便捷——①完备的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网;②新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贯通使其在中国西部乃至中亚经济发展中地位增强政策——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4. 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表现1)商业贸易: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乌洽会到中国亚欧博览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