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T细胞亚型及CD3ζ表达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772.14 KB
- 文档页数:31
9.白血病免疫分型的诊断标准9.1 急性淋巴系白血病(ALL)9.1.1急性B淋巴系白血病(B-ALL)9.1.1.1MIC 标准:B 祖细胞ALL: CD19+,TdT+,CD10-,CIg-.sIg-Common ALL: CD19+,TdT+,CD10+,cIg-,sIg-Pre-B- ALL: CD19+,TdT+,CD10+,cIg+,sIg-B-ALL : CD19+,TdT-,CD10-,cIg-,sIg+9.1.1.2 欧洲白血免疫学特征研究组标准:Pro-B-ALL: (BⅠ型):CD19+,CD22+Common ALL:(BⅡ型):CD19+,CD22+,CD10+Pre-B-ALL: (BⅢ型):CD19+,CD22+,CyIgM+,成熟B-ALL:(BⅣ型):CD19+,CD22+,Kappa/Lambda+9.1.2急性T淋巴系白血病(T-ALL)9.1.2.1MIC 标准:T祖细胞型: CD2-T成熟细胞型: CD2+9.1.2.2 Reinheiz 标准:早期胸腺细胞Ⅰ期:CD2+,CD5+,CD7+,CD38+,CD71+普通胸腺细胞Ⅱ期:CD2+,CD5+,CD7+,CD38+,CD71-,CD4+,CD8+,CD1+ 胸腺髓质细胞Ⅲ期:CD2+,CD5+,CD7+,CD38+,CD3+,CD4+,CD8+,CD1- 9.1.2.3欧洲白血免疫学特征研究组标准:Pro-ALL:(TⅠ型):CD3+,CD7+Pre-T-ALL(TⅡ型):CD3+,CD2+,CD5+,CD8+皮质-T-ALL(TⅢ型):CD3+,CD1a+成熟-T-ALL(TⅣ型):CD3+,CD1a+,anti-TCRα/β+ 或γ/δ+9.3.急性髓性白血病(AML)能亚型常表达抗原M0 CD11b,CD13或CD33M1 CD13 CD15 CD33 CD34 HLA-DRM2 CD11b CD13 CD15 CD33 •CD34 •HLA-•DR •CD56 CD19M3 CD11b CD13 CD15 CD33 CD34M4 CD4 CD11b CD13 CD14 CD15 CD33 CD34M5 CD4 CD11b CD13 CD14 CD15 CD33 CD34M6 血型糖蛋白A CD13 CD33 CD34M7 CD41 CD61 CD13 CD33 CD34 因子Ⅷ相关抗原10.各型白血病及淋巴瘤免疫分型特点10.1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10.1.1 M0:有低的(Side scatter ,SSC)和Forward scatter(FSC)。
·综述·系统医学SYSTEMS MEDICINE系统医学2021年2月第6卷第4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MDS)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肿瘤性病变,其常见症状为贫血、感染以及出血。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是以中年人居多,其唯一根治方法为造血干细胞移植。
根据血细胞减少和相应的症状及病态造血、细胞遗传学异常、病理学改变,MDS 的诊断不难确立。
但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对MDS 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在对MDS 进行基因检测时,发现了多个基因突变。
并且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中显示,MDS 的基因突变情况和该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阶段研究中已经获得证实的观点认为,MDS 突变基因可分为6大类,具体包括了转录基因突变、RNA 剪切因子基因突变以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突变等。
这些突变的阳性率可达到90%以上,为MDS 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
1基因突变1.1RNA 剪切因子基因突变在MDS 的基因突变中,以剪接体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发生率较高,其突变多以互斥的方式影响剪接致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出现新表型[1-5]。
前mRNA 剪接是真核基因表达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剪接是由剪接体来执行,人类有两个剪接体系统:主要的U2依赖系统和次要的U12依赖系统。
剪接体是由5个核内RNA 与蛋白质组成的核内核糖核蛋白(snRNP)[6]。
SF3B1、SRSF2、U2AF1和ZRSR2为MDS 中基因突变发生率较高的剪接因子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都参与识别3'剪接位点[7]。
其中SF3B1负责识别前mRNA 3'端附近的分支位点,突变多发生于密码子700的错义替换,其可能会导致ABCB7剪切异常,导致带有缺陷的ABCB7蛋白使线粒体内承载了过多的血红素而出现无效造血[8]。
SF3B1突变多见于MDS 伴环形铁粒[基金项目]2020年吉林省卫生与健康科技能力提升项目(2020J105)。
[作者简介]朱亚男(1996-),女,硕士,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AML和MDS的抗体靶向治疗的新前沿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仍然是一种未得到满足的临床需求。
根据修订的国际预后评分量表(IPSS-R),高风险的MDS和具有不利特征的AML的预后仍然令人沮丧,这些不利特征包括年龄、既往髓系疾病、不良遗传风险和并发基因突变。
事实上,具有极高IPSS-R 风险的MDS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仅为0.8年,而年轻患者的新发AML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为40%,大于70岁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到5%,这突显了亟需新的治疗策略的迫切性。
免疫反应的改变在AML/MDS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当前,在免疫系统调节因子中,CD47、免疫检查点和toll样受体2(TLR2)是AML和MDS的主要靶点。
其他几种表面分子(即CD33、CD123、CD45和CD70)的多种抗体药物形式,包括裸抗、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器、三特异性抗体以及ADC正在研究中,作为单一疗法或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
它们代表着AML和高风险MDS治疗的未来。
AML/MDS的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的失调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AML和MDS的发病机制。
MDS的骨髓微环境以适应性和先天性免疫效应细胞的扰动为特征,一些细胞亚型,如1型先天性淋巴细胞(ILC1)减少以及其他细胞类型,如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增加。
MDSCs增强了caspase-1的危险相关分子模式刺激,其通过分泌颗粒酶B和IL-10以及通过促进toll样受体(TLR)、CD33和CXCR2的信号传导来促进细胞死亡。
在AML中也观察到ILC1的功能障碍。
AML细胞通过多种机制改变免疫微环境,包括免疫检查点上调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和II类下调,从而逃避免疫监控。
总之,这些证据表明,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改变在AML和MDS 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潜在的免疫治疗新靶点。
AML/MDS的潜在治疗靶点免疫系统调节剂正在成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靶点,包括CD47、免疫检查点和TLR2。
血液内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诊治规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骨髓出现病态造血,外周血血细胞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常伴有感染和(或)出血,部分患者最后发展成为急性白血病。
男女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一、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MDS分为5个类型,即难治性贫血(RA)、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RAEB-T)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1)RA及RAS以贫血为主,呈慢性过程。
病情可长期变化不大(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0个月及65个月),RAS有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
(2)RAEB及RAEB-T则常有全血细胞减少,明显贫血、出血和(或)感染,可伴有肝、脾大。
病情呈进行性发展(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个月及5个月)。
多在短期内转变成急性白血病(分别占40%及60%)。
有的患者虽未发展成白血病,但可因感染、出血而死亡。
(3)CMML以贫血为主,可伴感染或出血,常有脾大。
血中单核细胞常增多,骨髓有病态造血,Ph染色体阴性,bcr/abl基因阴性可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区别。
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
30%转变为急性白血病。
2.辅助检查(1)血常规和骨髓象:患者血常规常为全血细胞减少,亦可为一系或两系血细胞减少。
骨髓多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患者可增生减低。
血常规和骨髓象有病态造血表现。
(2)细胞遗传学异常:近40%的患者有染色体异常;常见者有-5,5q-,-7q,三体8,20q+等。
(3)病理学改变:在骨小梁旁区或小梁间区出现3~5个或更多原粒、早幼粒细胞的簇集。
此外,还可出现处于同一阶段的幼红细胞岛或原红细胞的造血灶,骨髓网硬蛋白纤维增多等改变。
(4)粒-单系祖细胞半固体培养:常表现为粒-单系祖细胞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多。
集簇集落比值增大,预示向白血病转化。
骨髓免疫分型报告
尊敬的专家:
经过骨髓免疫分型检测,以下是我方的报告结果:
检测结果:
1. B细胞分型:CD19+/CD5-/CD23-,符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免疫表型特征,同时也提示着潜在的前B淋巴母细胞
白血病(B-ALL)的可能性。
2. T细胞分型:CD3+/CD4+ 显著增高,CD3+/CD8+ 明显降低,提示T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特征。
结论:
综合上述结果,该患者表现出了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
的混合型,属于一种罕见的免疫分型。
此次检测结果可以为临床
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建议:
1. 建议结合临床严密对该患者再次组织活检。
2. 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3. 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免疫分型检测,监测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为本次骨髓免疫分型检测的报告,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联系我们。
敬祈合作。
此致
敬礼
报告人:XXX
联系电话: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第二届全国血细胞学学术会议修订 1988年9月,北京)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源于多能性干细胞水平病变的克隆性疾患,表现为两个细胞系以上的损害。
近几年来,通过对MDS的细胞遗传学、铁动力学、细胞免疫化学和临床观察,认为MDS各型只是幼稚细胞数量多少的不同,而无本质上的差异。
主张MDS分为四型: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RAS);原始细胞过多性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过多性难治性贫血(RAEB-T)。
CMML 代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建议用MRA代替,即伴有单核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
1.MDS的诊断 骨髓增生多明显活跃,少数增生低下。
确认增生低下需做骨髓活检,借以排除其他血液疾病和某些恶性肿瘤。
此外,注意单核细胞增多和形态异常、淋巴系统的免疫学检查,干细胞培养和细胞遗传学检查,都有助于MDS 的诊断。
2.关于“转白”有相当多的病例直接由各型或经过一定顺序转变为白血病。
个别病例也可呈RA→RAS→RAEB→RAEB→T→急性白血病的形式。
转变急非淋者占绝对多数。
此外,迄今尚缺乏MDS的流行病学资料,治疗效果也不理想,
值得今后多加注意。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转化过程中c-myc 和MMP-9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摘要】目的探讨c-myc和MMP-9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恶性转化中的意义。
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c-myc mRNA和MMP-9 mRNA在MDS低危(RA, RARS)、高危(RAEB,RAEB-t)及MDS-AML变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并与1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
结果MDS高危组、MDS-AML变组c-myc表达高于MDS低危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表达c-myc的MDS患者易转化成急性白血病。
MMP-9在MDS中的表达与正常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例骨髓原始细胞数在70%以上的MDS-AML变患者骨髓仍高水平表达MMP-9。
结论c-my在MDS的发展、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MMP-9在MDS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myc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9;美法仑【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MMP-9 and c-myc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 to acute myeloid leukemias(AML).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MMP-9 and c-myc in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M-MNCs) of patients with low-risk stage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RA, RARS),high-risk stage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RAEB,RAEB-t)acute myeloid leukemiasecondary to MDS and normal control were examined by using the revert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method.Results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c-myc in BM-MNCs of patients with RAEB or RAEB-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RA or RARS(P<0.05),and display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with transformation to leukemia.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MMP-9 mRNA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P>0.05), however three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secondary to MDS,in which the ratio of blast cells exceed 70% , also presented high expression level of MMP-9.Conclusion c-myc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progression,however,the role of MMP-9 remains to be studied further.【Key words】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c-myc gene,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elphalan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其基本病变为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异常和高风险向白血病转化。
《伴ASXL1基因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篇一一、引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以骨髓病态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基因突变。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ASXL1基因突变在MDS 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分析伴ASXL1基因突变MD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ASXL1基因是一种与细胞凋亡、肿瘤抑制相关的基因,其突变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在MDS中,ASXL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较高,且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了近五年内在我院诊断的伴ASXL1基因突变的MDS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骨髓象、基因检测结果及生存情况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
四、伴ASXL1基因突变MDS的临床特征1. 患者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XX例伴ASXL1基因突变的MDS患者,其中男性XX例,女性XX例,年龄分布广泛。
2. 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乏力、发热、出血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等体征。
3.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或单一系减少。
骨髓象可见病态造血现象。
4. 基因检测:ASXL1基因突变类型多样,包括错义突变、插入/缺失突变等。
五、伴ASXL1基因突变MDS的预后分析1. 总体生存情况:伴ASXL1基因突变的MDS患者总体预后较差,生存期较短。
2. 影响因素分析: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输血依赖等因素均影响患者的预后。
其中,年龄越大、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越高、输血依赖的患者预后较差。
3. ASXL1基因突变与预后的关系:ASXL1基因突变类型及负荷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某些特定类型的突变(如特定位点的错义突变)可能预示着更差的预后。
六、讨论伴ASXL1基因突变的MDS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T细胞亚型和CD3‘表达的分析研究生许芳导肺刘霆中文摘要研究目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是以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克隆挂增生、血细胞减少、病态造血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免疫介导的骨髓抑制或/和造血异常被认为是导致MDS患者血细胞减少的重要机制之一。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CD3‘(CD3zeta)的表达,以迸一步评价MDS患者的免疫状态,探讨MDS患者血细胞减少可能的原因。
研究方法:收集“例诊断明确的MDS患者外周血,分离获得单个核的有核细胞。
流式细胞仪计数表达IFN-7+CD4+的T细胞(Thl)、IL一4+CD4+的T细胞(Th2)、IFN.竹CD8+I拘T细胞(Tel)、以及IL一4+CD8+的T细胞(T02);同时分析CD3<在T细胞亚群中的表达。
结果;CDg+T细胞在MDS患者外周血中比例明显升高;T细胞亚群Thl/Th2、Tcl/Tc2比值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T细胞活化信号传导通路上的功能蛋白cD3‘在CD8+T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高。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MDS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以CD8+T细胞增高为主要表现;CD3‘在CD8+T细胞中表达明显增高,在CD4+T细胞中变化不大,提示MDS患者细胞免疫的过度活化主要与CDS+T细胞有关;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过度活化是MDS息者外周血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细胞减少的重要机制之一。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T细胞亚型CD3zeta——塑坐查羔壁主兰丝堡壅一..AnalysisofTCellSubsetsandCD39ChainExpressioninMyelodysplasticSyndromesPatientsPostgraduateXuFangSupervisorLiuTingABSTRACTObjectives:Myelodysplasticsyndromesaleagroupofdiseasescharacterizedbyabnormalclonalproliferationofhematopoieticstemcellswithpancytopeniaanddysplasia.h功[nunemediatedsuppressionofhematopoiesishasbeenconsideredoneofthemostimportantmechanismsleadingtopancytopeniainmyelodyspl猫ficsyndromes+OurresearchaimedatevaluatingimmunestateoftheMDSpatientsthroughanalyzingtheperipheralbloodT・cellsubsetsandCD3<chainexpressionandsearchingthepossiblerel强on¥ofhematopoieficdisordersinMDS.Methods:Periphera!bloodmononuclearcellswerecollectvdfrom11patientswhosediagnosiswasconfirmedaccordingtothelatestWHOdiagnosticcriteria.FlowcytometryWasusedforthecountsof/FN-7+CD4+Tcell(Thl),Ⅱ。
一4+CD4+Tcell(Th2),IFN一1.+CD8+Tcell(Tcl),andL一4+CD8+Tcell(Te2).andfortlleanalysisofexpressionofCD3<chaininTeelJsubsets.Results:CDS+TcellsalemcmasedsignificantlyinMDSpatients.While3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rearenoremarkabledifferenceintheT—cellsubsets.CD3(chain,thefunctionalproteininthesignaItransductionpathway,isoverexpressedintheCD8+Tcell.Conclusions:OurresearchindicatesthatabnorrnalchangesofTcelIsubgroupsexistinperipheralbloodofMDSpatients.EnhancementofCD8+Tcellsandover—expressionofCD3‘chainareiraportantfeatures,whichinthepathologicprocesssuggestthatCD8+TcellsplayamorecriticalrolethanotherTcellsubsets.ImmunityoveractivationmediatedbyT—cellisoneofthemajormechanismsmsultingincytopeniainMoS.Keywords:myelodysplasticsyndromeT—cellsubsetCD3‘4四JII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T细胞亚型和CD3‘表达的分析研究生许芳导师刘霆前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是以造血于细胞的异常克隆性增生、血细胞减少、病态造血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因其多数病例最终发展为急性白血病而被认为是白血病前期病理状态。
迄今为止,针对MDS的研究显示,其发病机理主要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对MDS病理生理状态不断深入地理解过程中,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免疫介导的骨髓抑制可能是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重要机制,具体表现为细胞免疫的异常活化。
目前已知的免疫介导MDS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证据包括: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T细胞受体(TCR)VB基因谱系克隆性改变;T细胞抑制CFU-GM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性等。
CD4+T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根据其细胞因子分泌模式以及介导免疫功能的不同,分别将其进一步分为Thl和Th2两个亚群,Thl分泌IL.2、IFN.Y、TNF.B等细胞因子,Tll2则产生IL一4、IL一5、儿一6、IL-lO等细胞因子‘”。
1995年Sad研究发现:在经抗原刺激的小鼠CD8+脾细胞中加入IL.12或IFN.Y,可诱导分泌Thl样细胞因子的CD8+T细胞分化;加入IL.4则诱导分泌Th2样细胞因子的CD8+T细胞分化。
据此,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编号CMB00722)5Sad首先把分泌Thl和Th2样细胞因子的细胞毒性T细胞分别命名为Tcl和Tc2121。
其中Thl与CDS+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Th2则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因而检测Thl/Th2、Tclfie2的平衡被认为是评价机体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
在MDS患者中,已有研究发现:Thl/Th2、Tcl/Tc2比例轻度增高,CD4+/CDS+T细胞比例倒置;CDS+T细胞的增多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水平呈负相关,且cD8+CTL水平增高的直接抑制CFU.GM[3-6]。
CD3‘是CD3分子的一条链。
CD3表达于所有成熟T细胞表面,与T细胞受体(TCR)组成CD3一TCR复合体,共同参与TCR介导的信号传导。
CD3‘链在细胞内外的信号传递中起着关键性中介作用(见图1)。
MHCI或姐CⅡ类分子图1;CD3‘链结构示意图TCR在识别由抗原肽和MHC分子组成的第一信号后,CD4及CD8分子胞浆段的Lck结构识别并活化CD3‘。
活化的CD3‘由此募集、激活、识别下游的分子,从而完成T细胞抗原识别后的细胞内信号传导。
因此CD3‘表达的异常可能会导致T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
目前已知许多免疫性、肿瘤性疾病都存在CD3‘分子表达的异常或缺陷[7。
101。
Buggins的研究表明,包括MDS在内的一些髓系恶性疾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上出现CD3‘链表达障碍,且CD3‘链表达的异常往往与酪氨酸相关蛋白激酶表达的异常共同存在,这种信号蛋白的丢失是可逆的,但需要如IL一2、CD3e、CD28等物质的特异性刺激㈣。
为了深入地探讨MDS患者细胞免疫的功能状态,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MDS病人T细胞亚群分布以及CD3‘链在T细胞亚型中的表达情况,拟从cD3‘信号传导的角度进一步评价MDS患者的免疫异常,探讨外周血细胞减少可能的机制。
四川大学硕二匕学位论文材料与方法1.病例与标本研究病例: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2002年10月~2003年3月收治的H例MDS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47~80岁,中位年龄62岁。
所有MDS患者据1997年WHO诊断标准进行分类,RA患者1例,RCMD患者3例,RAEB患者7例。
13例正常健康对照中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23~67岁,中位年龄56岁。
所有患者均排除实体肿瘤、感染及免疫系统疾病,近期未使用过免疫抑制剂。
标本采集:无菌静脉穿刺,肝素抗凝管收集静脉血5M0ml,加入等量Fic011密度梯度离心(1000r.P.m,30min),收集单个核细胞。
PBS稀释、洗涤,密度梯度离心(1000r.p.m,10mJn),弃上清,反复2次。
细胞沉渣中加入RPMIl640,密度梯度离心(t000r.P.m,5rain),弃上清。
将获得的单个核细胞(PBMCs)用RPMll640调整浓度为5~10×105/m1的细胞悬液。
每个离心管中移入lml细胞悬液aTable1.GeneralDataofMDSPatientsN盟,…x/Ag曲Di。
a。
g…nostic。
芝]慕_f嘉1F/56MDS-RCMD32.6085542M/69MDS.RAEB32.4964333M/47MDS—RAEB3O.934384M/69MDS.RAEB32.7345185M/70MDS—RAEB31.42764l6M/56MDS—P.CMD33.8056187F/62MDS.RAEB31.4550178M/62MDS—RA15.00462199F/60、MDS—RCMD33.30826710M/60MDS-RAEB33.636117111111翌21坐里!!:!!!!一.—上L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流式细胞仪分析2.1.T细胞亚群分析IL一4一PE、IFN吖一PE、Thl/Th2分析基础试剂盒购自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CD4.FITC、CD8一FITC单抗购自Coulter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