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药物治疗的评估
- 格式:pdf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40
浅谈PICC置管前评估的重要性PICC(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PICC置管也日益增多,它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安全性高等有点。
那PICC到底适应于哪些人群?作为护理人员我们该如何评估?1、评估患者是否有PICC置管的需要:主动评估治疗相关因素,需要中心静脉置管:A、渗透压>500,B、PH值<5或者PH值>9,C、有内膜损伤。
2、PICC适应征及禁忌征A、PICC适应征:需要以时间输液的患者,缺乏外周静脉通路倾向者,有锁骨下或改内静脉穿刺禁忌征的患者,输液刺激性药物(如多巴胺、万古霉素、环丙沙星)输入高渗透压或粘稠性液体(如TPN、甘露醇、葡萄糖酸钙等),需要反复输血或血制品,或反复采血者,需要大量补液,输液泵或压刀输液,药物类繁杂多者。
B、PICC禁忌征:无合适的穿刺血管,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
置管侧肢体有外伤史、放射治疗使,静脉血栓形成史。
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术后的肢体,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确诊患者或疑似对器材的材质过敏。
确诊或疑似导管相关性感染、菌血症、败血症。
凝血功能障碍者,血液透析能力相对禁忌征。
3、医学伦理准则:有益—做得好,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心理安慰。
无害—没有害处,自主—患者有自己做出决定的权利,及时、准确、清晰的交流共享信息,获得知情同意书。
公正:人人平等。
4、置管与知情同意医生向病人和家属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沟通的内容包括:手术的名称,为什么要进行PICC置管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意外,如果不进行PICC置管术的后果。
5、病人的评估评估病人的病情:皮肤情况、年龄、疾病状况(如骨髓炎、肺炎、心内膜炎、艾滋病等),压力、营养不良、心理因素,受教育情况以及病人身体状况及疾病有可能复杂输液治疗。
文章标题:新生儿PICC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的方法与指标导言新生儿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作为一种重要的静脉通路,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肿瘤治疗和长期静脉输液等领域。
其正确使用和效果评价是保障患儿安全的关键。
本文将从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与指标展开讨论,帮助您全面了解这一新生儿医疗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1. 新生儿PICC固定情况的评价PICC在插管后需要进行固定,否则可能导致插管脱出或移位。
评价PICC固定情况的方法包括可视化评价和X线摄影评价。
可视化评价主要通过观察PICC周围皮肤情况、固定带使用情况、PICC入口处有无外露等情况进行评估。
X线摄影评价比可视化评价更为准确,可以明确显示PICC的位置和固定情况。
2. 新生儿PICC相关感染的评估PICC相关感染是新生儿PICC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血液培养、导管切口培养、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监测等。
综合利用以上方法进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PICC相关感染。
3. 新生儿PICC的通路通畅情况评价PICC作为静脉通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阻塞、堵塞等情况。
评价通路通畅情况的方法包括血流动力学监测、血管超声检查、注射试验等。
通过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PICC通路不畅的情况。
二、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指标1. 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PICC相关并发症包括感染、血栓形成、静脉炎等。
评价新生儿PICC 临床应用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通过对发生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PICC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风险。
2. PICC置管成功率PICC的置管成功率是评价PICC操作质量和护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PICC的使用效果和患儿的治疗效果。
对PICC 置管成功率进行评价可以客观地反映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PICC的操作难易程度。
PICC管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PICC(全称: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经皮静脉中心插管,是一种中长期静脉置管,常用于静脉输液、营养支持和静脉药物给予等治疗过程中。
为了确保PICC的正常使用,保障患者的安全与舒适,在 PICC管留置期间需要进行管护理。
本文将介绍PICC管护理的操作流程,并详细介绍如何根据评分标准对其进行评估。
一、PICC管护理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在进行PICC管护理之前,护士需要进行详细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主要的准备工作包括清洁双手,佩戴手套和其他个人防护设备,确认患者的身份,检查医嘱和相关文书。
2. 患者沟通和准备在进行PICC管的留置前,护士应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解释该操作的目的、过程和风险,取得患者的同意,并告知患者如何配合操作。
然后帮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并清洁插管部位。
3. 管道穿刺根据预定的插管部位,护士准备好所需的穿刺器具,确保其无菌状态。
然后,护士将穿刺针以适当的角度插入皮肤,并沿着穿刺导管导向进入静脉。
4. 引管和固定引入导向线后,护士用适当的方式将导管跟随引入静脉。
完成引入后,护士会留下一段导管在体外,以便后续使用。
接下来,护士会使用透明半透膜固定导管,避免其脱落。
5. 管道评估和清洗在管道固定完成后,护士需要进行管道的评估和清洗。
评估包括检查导管插管深度和站立性褪色指数(STASIS),以确保导管位置正确。
然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导管清洗,以确保导管通畅。
6. 导管连接和泵设定完成管道清洗后,护士将连接导管至输液设备或其他静脉通路,确保其正确连接且无漏气。
然后,根据医嘱设置输液设备,设定液体流速和泵的相关参数。
7. 导管皮肤固定和敷料将导管连接到泵设备后,护士需要注意固定导管与患者皮肤的连接,以确保导管不会被拉扯或移位。
然后,使用透明透气敷料覆盖插入点,以保持皮肤干燥和减少感染风险。
picc操作流程评分标准
PICC(经皮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通过皮肤直接插入中心静脉的导管,用于输液、输血、药物给药等治疗目的。
PICC操作流程评分标准是评估医护人员在进行PICC操作时是否符合规范操作流程的一种标准。
以下是PICC操作流程评分标准的详细内容:
1. 患者评估:在进行PICC操作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血管情况、皮肤状况等。
评分标准包括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皮肤是否有感染等。
2. 术前准备:医护人员在进行PICC操作前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所需的器械、消毒皮肤、穿刺部位标记等。
评分标准包括是否准备充分、器械是否完整等。
3. 操作流程:医护人员在进行PICC操作时应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包括消毒皮肤、穿刺导管、确认导管位置等。
评分标准包括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有操作失误等。
4. 术后处理:PICC操作完成后,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术后处理,包括固定导管、观察导管位置等。
评分标准包括术后处理是否得当、是否有并发症等。
5. 安全措施:在进行PICC操作时,医护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包括避免交叉感染、避免导管脱出等。
评分标准包括安全
措施是否得当、是否有安全隐患等。
总的来说,PICC操作流程评分标准是评估医护人员在进行PICC 操作时是否符合规范操作流程的一种标准,通过评分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PICC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医护人员在进行PICC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新生儿picc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的方法与指标【新生儿PICC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一、引言新生儿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肢体周围插入中央静脉导管)是一种常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和长期静脉输液的器械。
然而,由于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况和发育程度,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提供方法与指标,确保新生儿PICC的安全和有效应用。
二、新生儿PICC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的方法为了全面评估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以下方法可以被采用:1. 临床数据记录和统计通过记录新生儿PICC插管的成功率、穿刺部位皮肤感染发生率、导管意外掉落、阻塞或漏斗状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初步评估新生儿PICC的应用效果。
还应记录新生儿PICC的留置时间和取出原因,以便分析和改进PICC的使用。
2. 临床评价问卷设计并发放给医生、护士和患者家属的评价问卷,可以了解他们对新生儿PICC应用效果的看法和经验。
通过这种主观评价,可以收集到更多和丰富的信息,以补充临床数据的客观评价。
3. 超声技术辅助评价利用超声技术观察和评估新生儿PICC的插管位置和导管状态,能够提供直观和可靠的信息。
通过超声技术,医生可以准确评估导管的插入深度、插管位置和血管内导管的通畅程度等指标,从而判断新生儿PICC的应用效果。
4. 静脉造影检查在必要时,可以进行静脉造影检查来评估新生儿PICC的应用效果。
静脉造影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以帮助医生准确评估PICC的插管位置、导管是否通畅等情况。
三、新生儿PICC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的指标为了评价新生儿PICC的应用效果,以下指标可以被采用:1. 插管成功率插管成功率是评估新生儿PICC应用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于新生儿PICC插管过程中,是否成功插入,需要记录并计算成功率,以评估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新生儿PICC的适用性。
2. 穿刺部位皮肤感染发生率穿刺部位皮肤感染是新生儿PICC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需注意预防和控制。
picc置管前评估内容1. 患者的血管状况: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包括有无狭窄、血栓形成、静脉炎症等情况。
这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和医学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进行评估。
2. 患者的皮肤状况:评估患者的皮肤状况,包括有无红肿、破损、感染等情况。
这可以通过视觉检查和触觉检查进行评估。
3. 患者的疼痛水平:评估患者的疼痛水平,包括有无疼痛或不适感。
可以使用疼痛量表,如数字评分量表或面部表情评分量表来评估疼痛水平。
4. 患者的感染风险: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包括有无免疫功能低下、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药物等情况。
这可以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计数来评估。
5. 患者的血流需求:评估患者的血流需求,包括有无液体输注需求、药物输注需求等。
这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当前情况和医嘱进行评估。
6. 患者的预期使用期限:评估患者的预期使用期限,包括有无长期置管需求或短期置管需求。
这可以通过与医疗团队和患者进行讨论来确定。
7. 患者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水平:评估患者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水平,包括有无需求进行常规活动或特殊活动。
这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和观察来评估。
8. 患者的个人偏好和需求:评估患者的个人偏好和需求,包括有无对置管的偏好、对置管位置的偏好、对置管固定方式的偏好等。
这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和讨论来确定。
9. 患者的应急情况处理能力:评估患者的应急情况处理能力,包括有无需要教育和指导的情况。
这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和观察来评估。
10. 患者的心理健康: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有无焦虑、抑郁或其他心理状况。
这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和使用相应评估工具来评估。
picc置管前评估内容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经皮穿刺插管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输液、输血、化疗等治疗过程中。
然而,在进行PICC置管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评估工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置管的顺利进行。
进行PICC置管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
血管的直径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置管的成功率和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评估血管的直径可以通过超声技术进行测量,一般来说,血管直径在3mm 以上较为适合进行PICC置管。
此外,还需要评估血管的健康情况,如有无血栓、狭窄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影响到置管的顺利进行。
还需要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
PICC置管需要经过皮肤,因此,评估皮肤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需要检查皮肤是否有感染、炎症等问题,如有发现,需要及时处理。
此外,还需要评估皮肤的弹性和适合置管的部位,一般来说,静脉丰富、皮肤光滑的部位较为适合进行PICC置管。
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状况、过敏史等。
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判断是否适合进行PICC置管。
如患者有明显的全身疾病、感染等问题,可能会增加置管的风险,需要谨慎评估。
还需要评估患者的血液检查指标。
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判断患者的出血风险。
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会增加置管后的出血风险,需要谨慎评估。
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和配合程度。
PICC置管需要患者的配合和合作,因此,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和配合程度对置管的顺利进行有重要影响。
如患者有明显的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到置管的进行,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PICC置管前的评估工作非常重要。
通过对血管、皮肤、全身情况、血液检查指标以及心理状况和配合程度的评估,可以确保置管的顺利进行,并减少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
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置管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