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咳嗽诊疗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25
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咳嗽 ZYYXH/T4~2008》(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及《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年)。
(1)咳嗽,咯痰或无痰。
(2)病程>8周。
(3)由外感反复发作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可伴有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慢性咳嗽的患者。
(1)病程:咳嗽时间>8周。
(2)病因:①咳嗽变异性哮喘(CVA);②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又称PNDS);③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④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3)症状:咳嗽,有痰或无痰。
有时呈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咽痒,对异味、冷空气、油烟等敏感;或胸骨后烧灼感或反酸、嗳气;或鼻塞、鼻后滴流感。
(4)辅助检查或体征: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肺通气功能大致正常。
①CVA: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PEF变异率≥20%。
②UACS:变应性鼻炎的鼻黏膜主要表现为苍白或水肿,鼻道及鼻腔底可见清涕或粘涕。
非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多表现为粘膜肥厚或充血样改变,部分患者口咽部粘膜可呈鹅卵石样改变或咽后壁附有粘脓性分泌物。
变应性咽炎表现为咽部黏膜苍白或水肿,非变应性咽炎表现为咽部黏膜充血或/和淋巴滤泡增生。
③EB: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细胞比例≥2.5%,排除其它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
④GERC:食管24pH值监测Demeester积分≧12.70,和或SAP≧75%。
(5)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二)证候诊断1.风盛挛急证:咽痒,痒即咳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多见夜卧晨起咳剧,呈反复性发作,舌苔薄白,脉弦滑。
2.风痰袭窍证:咳嗽反复发作、咳痰,鼻痒、连续喷嚏、鼻塞、流涕,频繁清嗓、咽后黏液附着、鼻后滴流感,或咽痒、咽部异物感或烧灼感。
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咳嗽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一、概述在内科门诊,咳嗽是最常见的求诊症状,对患者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有负面影响,需要规范诊治。
按病程咳嗽可分为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3~8周)和慢性咳嗽(>8周),按性质又可分为干咳与湿咳(每天痰量>10 ml)。
根据X线胸片检查结果可将慢性咳嗽分为两类:一类为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即传统概念的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在社区人群中患病率约10%,可占国内呼吸专科门诊量三分之一左右,30~40岁年龄段最多,男女比例接近[1,2,3]。
二、病因学分析(一)病因急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为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其次为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等原有疾病的加重,或者为环境因素或职业因素暴露。
亚急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后咳嗽(PIC),其次为慢性咳嗽的亚急性阶段,少部分为迁延性感染性咳嗽。
慢性咳嗽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和变应性咳嗽(AC),共占慢性咳嗽病因的70%~95%。
国内以CVA最常见,占慢性咳嗽病因的32.6%,其次为UACS和EB,而GERC近年有增多趋势[4,5,6]。
其他病因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气管-支气管结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性咳嗽、支气管肺癌和心理性咳嗽等。
少见和罕见咳嗽病因所占比例很少,但涉及病因繁多。
少部分慢性咳嗽患者即使经全面检查和治疗,病因仍无法明确,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或特发性咳嗽,近年来亦称之为"咳嗽高敏综合征"[7]。
(二)病理生理机制咳嗽反射弧中咳嗽感受器、传入神经以及咳嗽中枢的任一环节受到影响,都可能导致咳嗽的发生。
由于咳嗽反射传入神经分布较广,因此除呼吸系统疾病外,消化、心血管、耳鼻喉等系统的疾患也可引起慢性咳嗽。
2024咳嗽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完整版)咳嗽是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在国内专科门诊中,慢性咳嗽患者占1/3以上[1]。
咳嗽病因复杂且涉及面广,明确诊断需结合多项检查。
很多患者常因诊断不明确,反复进行各种检查或者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和镇咳药物,收效甚微并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卫生经济负担[2,3, 4]。
2018年,中华医学会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委托组织制定了«咳嗽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并刊千«中华全科医师杂志〉〉[5,6], 是国内第一部由全科医学专家参与制定的面向基层的咳嗽诊治指南,获得了广大基层及全科医生的关注,为基层咳嗽诊治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6年来,关千咳嗽诊治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循证医学证据,«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7]已进行更新与发布。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基层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及时反馈相关研究进展,在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组织领导下,来自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等的专家开展了指南的修订工作,形成«中国咳嗽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
本次修订基本保持原有的架构,同时充分结合基层诊疗的实际环境、条件及基层诊疗的关注点,强化咳嗽的经验性治疗及药物的合理应用,关注诊治误区,是一部更贴近基层诊疗需求的实用性指南。
本指南目标人群为成人咳嗽患者。
使用者为基层全科、内科、中医科医师及其他相关科室医务人员。
指南制订工作组由呼吸病学、全科医学、指南制定方法学专家和医学编辑组成。
指南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以贴合基层诊疗实际、基层临床适用性强为目标,对部分主要的诊疗意见进行了推荐,推荐意见的证据主要基千«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7],同时新增了部分新近发表的高质量文献证据。
儿童慢性咳嗽诊断治疗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7年12月)前言本指南的制定主要参考了2006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儿童慢性咳嗽临床循证实践指南》,同时也尽可能结合国内有关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儿科医生对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
指南初稿于2007年9月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的《儿童慢性咳嗽与反复呼吸道感染学术研讨会》上广泛征求儿科呼吸界专家及临床儿科医生的意见;指南的第二稿再次得到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10余位专家的审核。
在此基础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又召开了定稿会,确定了本指南的相关内容:包括儿童慢性咳嗽诊治的循证医学证据水平及推荐等级、儿童慢性咳嗽的定义、病因、诊断及其程序和治疗。
[指南的循证医学证据水平及推荐等级]本指南的循证医学证据水平及推荐等级见表1。
表1 儿童慢性咳嗽诊治指南的证据水平及推荐等级证据水平标准优(good)证据来自良好设计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或多元分析的结果良(fair)来自其他对照研究的证据差(low)来自非随机对照、病例对照或其他观察研究专家观点来自某专业领域专家群体多数人的意见推荐等级含义A 高度建议B 中度建议C 低度建议D 不建议I 非结论性的E/A 仅依据专家意见高度建议E/B 仅依据专家意见中度建议E/C 仅依据专家意见低度建议E/D 仅依据专家意见不建议[定义]咳嗽症状持续>4周称为慢性咳嗽。
[病因]一、年龄特征临床诊断儿童慢性咳嗽时应充分考虑年龄因素,不同年龄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年龄儿童慢性咳嗽常见病因年龄病因婴儿期(<1周岁)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先天性气管、肺发育异常,胃食管反流,肺结核,其他先天性心胸异常幼儿期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上气道咳嗽(1~3周岁) 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气道异物,胃食管反流,肺结核学龄前期(3~6周岁)同幼儿期病因,此外尚有支气管扩张等学龄期(6~青春期)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肺结核,心因性咳嗽,气道异物,支气管扩张等二、特异性咳嗽(specific cough)指咳嗽伴有能够提示特异性病因的其他症状或体征,即咳嗽是这些诊断明确的疾病的症状之一。
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慢性咳嗽是指持续时间超过8周的咳嗽,这种咳嗽可能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鼻窦炎、肺结核等。
因此,对慢性咳嗽的诊断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以下是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详细病史询问。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是诊断慢性咳嗽的首要步骤。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咳嗽持续时间、咳嗽的性质(是否伴有痰、痰的颜色和性状)、是否有发热、咳嗽的诱因(如接触过有害气体、粉尘等)、是否有过敏史、家族史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检查。
二、体格检查。
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听诊肺部、观察呼吸频率和节律、测量体温、观察皮肤黏膜等,以了解患者的肺部情况和全身状况。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气促、胸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慢性咳嗽的病因有关。
三、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性咳嗽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肺活量、通气功能、气道阻力等指标,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
此外,还可以通过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的肺部功能状态,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四、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胸片、CT扫描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肺部结构和病变情况。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排除肺部感染、肿瘤等引起的慢性咳嗽,并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进行评估。
五、痰液检查。
对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真菌检测等,有助于排除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慢性咳嗽,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六、过敏原检测。
部分慢性咳嗽患者可能是由过敏引起的,因此需要进行过敏原检测。
通过皮肤试验或血清特异IgE检测,可以了解患者对各种过敏原的敏感性,为避免过敏原接触和过敏治疗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诊断慢性咳嗽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肺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痰液检查和过敏原检测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各项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疾病,明确慢性咳嗽的病因,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从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疗指南看CVA的诊疗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疗指南对于慢性咳嗽的诊疗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
儿童慢性咳嗽通常是指咳嗽持续4周以上或咳嗽反复发作超过8周的情况。
以下是从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疗指南看慢性咳嗽的诊疗。
1.评估:对慢性咳嗽患儿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病史采集要注意询问病程、咳嗽特点、咳嗽相关因素、合并其他症状等情况,体格检查要包括听诊、观察鼻咽部、皮肤、头颅、肺部等。
辅助检查包括胸部X线、肺功能检查、呼吸道黏膜刷片等。
2.病因诊断: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可能的病因,慢性咳嗽的病因很多,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反流性食管炎、CVA等。
根据患儿的年龄、病史、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病因诊断。
3.CVA的诊断:对于疑似CVA的患儿,诊断依据主要包括:①慢性咳嗽伴有特定的高卧位、夜间或清晨咳嗽;②无其他明显呼吸道相关症状;③胸部X线和肺功能检查正常;④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慢性咳嗽。
4.CVA的治疗:对于确诊的CVA患儿,治疗的目标是缓解咳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治疗措施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环境控制:尽量避免接触患儿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
-避免兴奋因素:如冷、热、刺激性气味等。
-维持适宜湿度室内空气:使用加湿器或保持室内湿度适宜。
-加强营养:保证患儿充足的营养,增强免疫力。
药物治疗包括:-支气管舒张剂:对于有支气管痉挛的患儿,可以使用支气管舒张剂进行治疗。
-抗过敏药物:对于合并过敏性疾病的患儿,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
-止咳药物:对于患儿咳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可以使用合适的止咳药物进行治疗,如鸦片类药物、本品止咳合剂等。
总之,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疗指南提供了详细而全面的诊疗指导,对于慢性咳嗽的评估、病因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有助于提高慢性咳嗽患儿的诊疗效果,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