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浅议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是翻译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既相互区别,又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通过正确使用它们能有效达到目标语言的表达效果。
首先,异化是一种比较保守、更加有效的翻译策略。
在异化翻译中,翻译者会尽可能紧密地遵循原文,尽量保留原文中的语义和表达方式,不去尝试太多的权衡,从而与原文保持一致,以更好地表达作者本意。
例如,把英文“I'm going to the store”翻译成“我要去商店”,就是一种异化翻译。
其次,归化是一种比较宽松的翻译策略,它强调的是译文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关联性,追求译文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流畅度和接受度,所以会有更多的权衡和变通,从而让译文更加地地道、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例如,把英文“I'm going to the store”翻译成中文“我要去商场”,就是一种归化翻译。
由于异化翻译更加忠实原意,因此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但是也有可能带来译文的生硬和死板感。
而归化翻译更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表达效果,但是也容易给译者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容错空间,有可能会牺牲原文的准确性。
因此,在实际翻译中,译者不应该偏向于任何一种翻译策略,而是要根据文本特点和译者的语言能力来恰当地选择异化或归化,从而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准确与流畅性。
总之,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并不互斥,而是有机结合,在目标译文中协调起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正确使用能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译文求真求实、富有感染力。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文本时,将原文本中的一些文字或短语翻译成目标语言中已有的文字或短语,这种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翻译的文本。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常用的翻译策略。
归化是指在翻译文本时,使用目标语言中已有的文字或表达方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例如,在英语中,“one-way street”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而在中文中,“单行道”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表达方式,因此当翻译“one-way street”时,就应该使用“单行道”这一词来进行翻译。
异化是指在翻译文本时,使用目标语言中不太普遍的文字或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例如,在英语中,“I'm on a roll”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而在中文中,“我正处于状态”是一种不太普遍的表达方式,因此当翻译“I'm on a roll”时,就应该使用“我正处于状态”这一词来进行翻译。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都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翻译的文本,但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应该根据原文的内容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如果原文的目的是让读者更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则应该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更
好地表达原文的文化意义;如果原文的目的是让读者快速理解文章的内容,则应该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总之,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是一种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翻译文本的重要策略。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应该根据原文的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便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摘要翻译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互相补充的翻译方法,译者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本文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辩证统一引言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对意译和直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本文认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归化能很好地传达原语寓意和精神,异化能很好地保留原语文化和形象,二者各具特色,各有用途。
本文就英汉翻译中的归化法和异化法进行粗略探讨,旨在说明英汉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译者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种处理方法,根据具体语境把握分寸,灵活运用。
二、归化和异化理论归化和异化是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来的。
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意译和直译概念的延伸,是两种相异的翻译策略。
归化论认为翻译应该遵循“何处去”的原则,采取认同目的语文化的策略。
异化论强调“何处来”,认为翻译就是传播陌生的文化,因此在翻译的作品中应有原语文化的风格。
归化追求最大程度的等效,而异化则追求最大程度的等值。
因此,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具有不同的社会语用价值和文化构形特征。
1、归化翻译所谓归化翻译就是改变原文的诸多特征,以读者习惯的思维方式表达原文的内容,让作者向译文读者靠近,意在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传统的情调”取悦译文读者。
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
翻译技巧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中文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两种策略。
归化是指将外
语的表达方式按照汉语的习惯和规范,尽可能地融入到中文中,使译文更
加符合汉语的语言特点。
而异化则是指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尽可
能地保持原文的独特性和个性。
在进行翻译时,如果选择归化策略,翻译者会更加注重译文的流畅性
和易读性,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译文。
翻译者可能会使用一些常见
的汉语表达方式、习语和俗语,以使译文更加地贴近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
种策略适用于一些地名、人名、时间、日期等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词汇。
而如果选择异化策略,翻译者则会更加注重保留原文的独特性和个性。
对于一些特定领域的术语、文化背景相关的词汇等,翻译者可能会选择直
接使用原文或者模仿原文的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
这种策
略适用于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口头禅、谚语等需要传达原文情感和表达
方式的词汇。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翻译者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求选择使用归化或
异化策略。
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平衡二者的使用,以达到准确传达原文信息
和表达原意的目的。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摘要: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
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异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旨在保留语言和文化异质。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
异化将成为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归化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译者要把握好度,努力在异化和归化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最初是由美国翻译家Lawrence Venuti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及的。
“异化法”即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归化法”即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异化和归化之争由来已久。
异化派注重展示原语的表达方式,刻意保留文化异质。
他们认为翻译的目的之一是文化交流,因此,翻译时应当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文化。
另外,采用异化手法进行文化移植亦可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
归化派主张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注重流畅地道。
他们主张交际翻译,认为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更要克服文化障碍,尽力避免文化冲突。
因此,翻译时应尽可能将原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近的认知和感受。
事实上,异化和归化是对立统一的整体,那种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孤立开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当科学、全面、辩证地认识异化和归化。
一、异化是翻译的发展趋势异化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
LawrenceVenuti是异化理论的代表。
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原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原语的文化意象。
异化翻译的目的是推崇文化交流,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原语文化。
在异化翻译中,新的东西可能会加进去,从而凸现译者的身份,提高翻译的地位,并且对翻译的文化霸权进行有力的回击。
异化翻译有助于文化交流,缩小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异化成为翻译的发展趋势。
(一)超地域文化共核的扩展使不可译性不断向可译性转化在当前文化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将相互渗透、相互兼容、相互促进,从而达到相济相调和相得益彰的积极效果。
各种文化特征相覆盖的部分就是文化共核。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在他题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学术报告中指出,“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的相似”,相似之处占90%,相异之处只有10%。
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快,文化共核渐渐扩展且多于文化异质部分。
文化共核的存在和扩展使得文化可译性越来越大。
在实际的翻译与跨文化交流中,人们总是从促进了解、增进交流的主观愿望出发,努力达到对陌生语言和文化近似正确的认识,将原语在最大限度上准确地翻译为目的语,而不是只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出发,故意曲解陌生文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不断加强,超地域文化共核的扩展和翻译工作者运用各种翻译策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不可译性是可以不断向可译性转化的。
(二)社会的发展及文化的交流使语言发展势不可挡人们对待文化异质的态度是一个可以转变的动态过程。
随着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和发展。
对于那些过去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东西,人们现在更多地采取宽容和认可的态度。
如不少当年用“存异”的手法译过来的英语词语如“黑市”(blackmarket)、”冷战”(cold war)、“汉堡包”(ham-burger)、“的士”(TAXI)、“伊妹儿”(E-mail)等已是家喻户晓;一些习语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sour grapes”(酸葡萄)等也几乎是妇孺皆知,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
同时,英语也从汉语中吸收了许多词语,如to loseface(丢脸),paper tigers(纸老虎)、kow tow(叩头)等等。
随着文化交流的扩大,人们产生了对新的外来词语的需要,翻译中“存异”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
(三)译文读者具有不可低估的接受能力首先是读者接受原语文化的主观能动性。
译文读者对译文并非被动的接受,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译文进行再创造。
这类读者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有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的要求和心理准备。
因此他们常常借助阅读经验、语境及有关注释等,主动去理解译文中的“异”。
其次是读者不可低估的文化水平。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多读者的知识范围可及原语文化,如他们知道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夏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就不会将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理解为作者对冬风的赞美。
译者无需为使目的语读者看懂译文而改变原文的文化意象;相反,译者应将原语文化“移植”于目的语文化中,让译文读者直接理解和接受原语的文化。
(四)翻译方法不断深化和发展首先,直译可以成功地实现异化。
文化交流的需要日益向译者提出挑战,即如何引导读者接受异族文化,使读者头脑中呈现的形象和产生的联想尽量接近原作对原语读者产生的影响。
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曾经指出:“在等效的前提下,字对字地直译不仅是最好的,而且是唯一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不论何种翻译都没有理由使用不必要的同义词,更不要说释义了。
”因此,直译法受到青睐,它可以实现成功异化。
其次,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少不了变通和补偿等手段,由此直译加注法或直译加增补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使用得频繁。
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的译文“Three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Zhuge Liang,themaster mind”中,master mind解释了Zhuge Liang的喻义,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诸葛亮是中国文化中足智多谋的象征。
此种译法较详细地介绍有关原语文化,打破时空限制,有利于引进外来语。
异化的翻译有助于建设民族文化,有助于吸收外国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助于丰富祖国语言。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人们在期待文化交融的同时,亦在期待和寻觅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异质。
因此,无论文化融合的过程多么缓慢,异化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二、归化是翻译不可缺少的手段(一)归化可消除语言及文化障碍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理论。
归化理论的代表Nida认为,“翻译作品应是动态对等的,不仅表达形式而且文化都应符合目的语规范”。
对于赞成归化的译者而言,翻译作品时应排除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障碍,让目的语读者接受译作。
因此,只追求词汇上的对等是不够的,翻译的最终目的还应是通过将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或翻译“文章内涵”来获得“文化对等”。
例如,在翻译白先勇的英语小说《永远的尹雪艳》时,译者使用了归化的方法来处理文化差异。
将本意是指人们观赏戏剧、歌舞或交流学术经验的地方的“Lycenm”译为“兰心剧院”,十分符合中国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心理。
(二)归化强调通俗易懂,是中国近现代翻译活动的主流孙致礼先生认为,在我国近代翻译活动中,注重适应目标语的语言文化规范的“归化派”一直占有明显的优势。
中国人对汉语抱有深切的感情,对于译者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陌生的文化,虽然经过后天的学习有所了解,但终究是片面破碎的;虽然译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可能不系统,但是相对于西方文化来说却更有自信,因此在翻译活动中会追求一种文化形式上的完美。
归化翻译在理论上是把语言看作交际工具,在实践上强调通俗易懂,用目的语文化替代原语文化,避免多义或歧义。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归化的内容往往是目标读者群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的、承载丰厚文化内涵的东西。
在缓和语言文化矛盾方面,归化的翻译有效地缩小了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既通顺又易懂。
(三)归化使译文比较地道和生动有些句子如果采用异化的方法去翻译,就无法生动表达原文的意思。
如: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of the exquisite. 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 hername’s E mily,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张若谷是这样译的:我爱我的爱,因为她长得实在招人爱。
我恨我的爱,因为她不回报我的爱。
我带着她浮荡于招牌的一家,和她谈情说爱。
我请她看一出潜逃私奔,为的是我和她能长久地你亲我爱。
她的名字叫爱弥丽,她的家住爱仁里。
原文是一个文字游戏,很难将重复出现的字母e在译文中表现出来。
译文将其归化成汉语的双元音ai(爱),很巧妙地传达了原文的语用意义,这是归化成功很典型的例子。
三、归化和异化要注意一定的适宜度归化法和异化法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个适宜度的问题。
适度归化可以使译文流畅易懂,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引起读者共鸣。
适度异化可以拓宽双语之间的共性,消除双语之间在某些具体的表达方式方面的差距,使双语转换中的冲突转变为平行或对应,使译文读者增加对原语国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并丰富译语国的语言。
过度的归化或异化对译文的理解及文化交流都会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
(一)翻译时必须注意特殊的文化背景,不宜过度归化为了使读者易于接受,译文在一定程度上的变通是必然的,但完全意义上的归化会丧失原作的风格与情调。
过度的归化是指译者在译文中滥用目的语中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原语文化,生搬硬套,只在表面上做文章,不考虑其文化内涵,有时难免会破坏原文的异国情调,代之以不伦不类的本国情调,损害原语的民族文化信息。
在翻译时必须注意特殊的文化背景,不应违背文化背景的民族性或地域性,不宜过度归化。
过分地采用归化的方法会削弱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缩小彼此间的文化视域,导致文化的单一化。
(二)超过适度的异化必然会受到排斥任何自然语言通过约定俗成和语言本身的内部机制都能产生一种超适度异化的排斥力,我们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自洁作用。
因此,保留原语文化信息并不是生搬硬套,不是保留那些不可理解的东西,而是在如实地保存着不同的东西的同时,对原文运用各种手段加以变通,使读者能够理解“异”之所在及其含义。
如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
当然,如果非要保留原语中的物质文化特色,可采用加注的方法。
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进行翻译,保持原文的特色与发挥译语优势并不相背,极端的异化或归化是很难产生出佳译的。
倘若整篇文章从头到尾都采用异化译法,会使读者感到似雾里看花,莫名其妙;而若通篇采用归化译法,则会使读者怀疑是否在读外国作品。
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将一种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言语的意义和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