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画同源的人文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古代书法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核心价值就是“人文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贯穿于古代书法教育的各个方面,还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性格养成和思想境界。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所具体体现的含义和意义。
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表现在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
古代书法教育强调学生要通过学习书法,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传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会引导学生从古代书法作品中汲取精髓和灵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价值观、道德规范融入自己的人生实践中。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心,更可以在学生心中培养出一种珍视传统文化的情感,使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者和传播者。
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还表现在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国的古代书法教育强调的是“以文磨德”,即通过学习书法来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气质。
在书法教育中,学生不仅要学会挥毫泼墨,更要在书法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意蕴,培养自己的修身养性、修养心灵的能力。
在书法教学中,老师们会通过解说作品背后的文学、历史及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从书法作品中感悟并领会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样一来,古代书法教育就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其形成崇尚礼仪、敦厚淳朴、品行端正的品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人文情怀的人。
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还表现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写好字,还要学会欣赏和鉴赏书法作品。
老师们会给学生介绍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
学生要在感受书法作品的美的还要从中领悟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在精神,并在理解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古代书法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智慧、活跃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
谈谈你对书画同源的理解500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书画同源”便是解释这种艺术形式的一种说法。
笔者慎思明辨,偶得些许小识,今不揣丑陋抛砖引玉以求空山回响,更奢望能为书画论坛添一抹光彩。
一、“书画同源”与艺术的区别大于与艺术的联系人常说“睹物生情,有感而发”,因人对天地万物的所识所受假以物质工具或以某物为载体,形成种种艺术规律,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各艺术门类因之而立而成。
可见,造化之功是艺术的起源,不仅中国书画如此,其他艺术门类,诸如篆刻、雕塑、油画、刺绣、文学等等亦然。
这样,论及中国书画关系若突出“书画同源”似乎多此一举。
中国汉字是从对实物(山水石木、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等)的描摹为始。
因人对物象的所识所受不尽相同,描摹出的形象也各有所异,但都不失于“形似”,这就是“画”的开端。
当然,那时的人并未发现在对物象的描摹之中所蕴含的美感情愫,因起初人们描摹的目的只是为了“实用”,即记录事物或传递信息。
古朴清悠的生活便生闲情逸致,有人对物象的描摹求真求细,使画象越来越逼真,越来越“具象化”,便形成了早期绘画,越来越抽象的图形,便形成了汉字。
以上就是“书画同源”的由来,这一论述实则侧重于考古学范畴,与艺术学却相去甚远。
而艺术最大的功效是表情达意和审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渐快,人们借以交流信息、沟通思想的物象符号,在书写的过程中越来越趋于多样与抽象,有意无意之中完成了对种种物象之骨干、特征的提炼与概括,经约定俗成,各有各的规矩,各自成范,为人共守,一个个汉字便产生了。
在“字规”的基础上,因人书写文字的速度、笔法与心境的不同,驾驭字形变化多姿、各篇文字各领风骚,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线条之美,书法之端倪现矣。
同样,那时的人也不曾注意到书写文字时的情怀、心境,自然也不能发现书篇中所隐藏的韵律之美。
直到指导人们的灵性幡然醒悟,觉察到了画象及书形中的美感内涵并有意识地借此抒情表意之时,画与书才堂而皇之地跻身于艺坛之中。
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古代中国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扬人文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格修养。
它强调将书法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通过教授古代书法技法和思想意蕴,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人文精神在古代书法教育中体现为弘扬文化传统。
古代中国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书法教育中,教师会通过讲解古代书法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学生们通过学习古代书法作品,了解历史文化内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
这种弘扬文化传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在书法创作中注入更多自己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体验。
人文精神在古代书法教育中体现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书法教育中,教师会教授古代书法的技法和艺术修养,引导学生通过临摹古代名家作品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教师还会提倡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注重对作品的内涵思考,了解古代书法的审美观点和艺术追求。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字画造诣,还能够在思考中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增强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能力。
人文精神在古代书法教育中体现为强调品格修养。
古代书法创作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美感,而不仅仅是技巧和外在的表现。
在书法教育中,教师会教育学生要注重写字的过程和心态,要有敬畏之心,要有自我约束,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笔每一划。
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们能够在书法创作中培养自己的品格修养,提高自己的自律和责任心。
这种注重品格修养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书画同源”摘要为古人所发现,却并没有人真正给它下定义。
直至中唐时期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书”、“画”同源这一事实,并为之后的山水画,文人画的兴起做了很好的铺垫。
作为传统艺术“书画同源”应当被华夏儿女熟识,并更好的继承传统,发扬创新。
从根本上认识“书画同源”,同的不仅是工具、材料技法,更有审美、意境以及深厚的中国底蕴。
我们应当厘清“书画同源”这一传统艺术,创作出更多意境美、别具一格的中国艺术。
关键词:书画;书画同源;相通;意境AbstractChina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since time immemorial "painting," said. The artistic phenomenon unique to China, as discovered by the ancients, but no one really to define it. Until the mid —Tang dynasty Zhang yanyuan pointed out in the notes of the famous historical "books" and "painting" the fact that homologous, and for landscape painting, painting a very good Setup. As a traditional art "painting" should be the Chinese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and better inherit the tradition and spirit of innovation. Fundamentally understand "painting", not only with the tools, materials, techniques,more aesthetic, artistic and profound Chinese heritage. We should clarify the "painting" the traditional art, to create a more artistic beauty and unique art.Key words: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painting; the same; the mood 目录TOC \o "1—3" \h \z \u摘要IAbstract II前言1一、“书画同源”11.1“书画同源”的由来11.2“书”与“画”的内在联系1二、何为“书画同源”之“源”12.1.古人眼中的“书画同源”22.2.近代人对“书画同源”的理解2三、“书画同源”的表现形态33.1.书画工具的相同33.2.用笔技巧的相同43.3.思维方式的相同53.4.艺术境界的相通53.5.审美要求的相通63.6.提款印章的相似6四、“书画同源”的影响及意义7结语1参考文献1谢辞2毕业创作作品3前言一、“书画同源”1.1“书画同源”的由来提到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人们很快能联想到中国的书画艺术。
书画同源论的渊源及其影响书画同源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认为书法和绘画有着共同的来源和精神根基。
在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一直被视为艺术的两个重要门类,不仅在审美上相互融合,而且在技法和创作理念上也有相似之处。
本文将探讨书画同源论的渊源,并分析其对中国艺术发展和审美观念的深远影响。
书画同源的观念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国画理论。
古代文人艺术家通常会同时涉猎书法和绘画,他们认为书法和绘画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可以通过笔墨表达情感和内涵。
这种一体化的观念源于对“墨”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墨被视为一种含墨之物,即包括了硯、砚、纸、毛笔等工具,这种墨在书法和绘画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书画同源的观念在古代中国被广泛接受,形成了一种统一的艺术观念。
书法和绘画的共同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书写系统。
古代中国的文字是汉字,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而绘画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图像性的象形表达方式。
在古代,书法和绘画都是为了表达思想和情感而存在的,都是通过线条和构图来传达信息。
因此,书法和绘画在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上有着相似之处。
古代文人常常将书法作为绘画的基础,通过书法的修炼来提高绘画的技巧和表现力。
在中国文化中,字与图的关系被视为一种表面和深意的统一。
书画同源论对中国艺术发展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书画同源的观念促进了书法和绘画之间的交流和借鉴。
古代艺术家常常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探索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共通之处。
这种交流和融合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其次,书画同源论也对中国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内在和谐的美。
书画同源的观念强调了艺术的内在境界和情感表达,强调艺术家的修养和创作态度。
这种审美观念影响着整个中国的艺术创作和鉴赏,使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保持着独特的风格和价值观。
最后,书画同源论还对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学产生了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摘要:“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存在并完善后衍生的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于人本身的尊严、命运、价值等的追求、维护以及关切。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产物, 更是饱含了“人文精神”。
我国书法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部分, “人文精神”是其文化中的精华, 故而书法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传承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书法; 教育; 人文精神;一、引言林语堂在《中国人》一文中把中国书法看作是中国艺术的源泉和基础:“书法提供给中国人民以基础的美学, 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
因此, 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 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文脉, 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绵延了几千年。
“书法教育是书法艺术得以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书法之所以能够如此源远流长离不开书法教育, 是书法教育将书法的文化与艺术传承了下来。
书法教育作为传播书法艺术的重要途径, 内容与形式上都蕴含着书法文化的精华, 书法中的“人文精神”作为其重要的文化内涵, 在书法教育中也应当被重视、被传承。
二、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古代书法教育上可溯至有了甲骨文书法的殷商时期, 西晋时期日臻成熟, 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文化教学模式。
书法教育以多种形式存在, 主要包括三类:中央官学中的书法教育、中国古代其他学校的书法教育以及除学校教育以外的书法教育。
这就像我国当代教育中的书法教育, 同样存在三种教学方式:高等专业书法教育、中小学基础书法教育以及除学校外的社会书法教育。
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不同的教学成果。
(一) 中国古代书法的教学安排古代书法教育的三种模式, 可简要划分为:官办教育、民办教育以及家庭教育。
官办教学和民办教学是师授, 家庭教育是家传;教学形式亦多种多样, 私塾、乡办学堂、家族学堂等。
据文献记载, 书法教育在古代教育中占比不大, 广义上的书法教育是一种汉字书写方法的传承手段, 并不涉及过多的艺术性内容。
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首先是“人情味”。
古代书法教育中注重的是书法与心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书法创作
需要具备文化涵养,必须借助心性力量才能达到创作的最佳状态。
因此,书法教育中注重
的是弘扬人情味,通过文化涵养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书法作品呈现出更为深刻的哲学
意义与人文思想。
其次是“德行为本”。
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德行一直被看作是创作的基础。
书法艺术
是一个“墨香与气质相辅相成”的过程,德行不良的人很难表现出优秀的作品。
因此,书
法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从儒家精神中汲取营养,以此为支撑创作。
其次是“理论传承”。
古代书法教育注重理论的传承,让学生在学习书法技法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自我修养。
书法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应该在作品中得以体现,更应该在文化涵养中得以升华。
所以,古代书法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理论为导向,通过文字
的寓意和表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领域。
最后是“进取之心”。
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强调的是进取之心,即书法创作不是停留
在技法上,更应该融入个人的情感和个性。
书法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企图不断突破的艺术形式,在理论和技法的支撑下,作品呈现的更为独特,这也是古代书法教育强调的进取之
心。
总之,古代书法教育注重推崇的是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内涵的积淀,成为了书法作品
传承文化的基础。
同时,书法教育也在人性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引导人们发扬
民族之美,将书法教育真正投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试论书画同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画同源”是一个深入人心的观点。
这一理念不仅反映了中国书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紧密联系,更揭示了其在审美追求、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相通之处。
从起源上看,远古时期的人类在记录和表达思想时,最初的手段往往是简单的图形刻画。
这些图形既可以被视为最早的绘画雏形,也可以说是文字的萌芽。
比如,在岩石上刻画的狩猎场景、祭祀活动等,用简单的线条和图案传递着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图形逐渐变得规范和简化,一部分演变成了具有特定意义和读音的文字,而另一部分则在审美追求的推动下,发展成为更具艺术性的绘画。
在表现手法上,书画同源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法中的线条,如同绘画中的线条一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书法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润燥等变化,能够传达出书法家的情感、气质和审美情趣。
同样,绘画中的线条也起着勾勒轮廓、塑造形象、表达质感和营造氛围的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山峦的轮廓、树木的枝干、水流的走势,都通过线条得以表现,这些线条或刚劲有力,或轻柔飘逸,赋予了画面独特的韵味。
再看笔墨的运用。
书法中的墨色有浓淡干湿之分,通过不同的墨色变化,可以展现出字体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绘画中,墨色的运用更是丰富多彩。
画家通过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物体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营造出画面的空间感和节奏感。
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笔墨的运用都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艺术家表达内心感受和审美追求的重要手段。
从审美追求来看,书画都注重意境的营造。
书法作品中的每个字、每行字的布局和排列,都要考虑整体的和谐与美感,追求一种气韵生动的境界。
绘画同样如此,一幅好的画作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更要通过画面传达出一种深远的意境和情感。
比如,一幅山水花鸟画,不仅仅是展现了山水花鸟的形态,更是要让观者感受到画家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宁静高远境界的向往。
在文化内涵方面,书画同源更是有着深刻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都渗透在书画作品之中。
浅论“书画同源”之说摘要:中华民族的书画有几千年的历史,“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独有的精神与艺术载体,自从书与画相结合,中国画就发生了极大地变化,画作的意味变得更加抽象与厚重。
在对中国书法与绘画作品进行研究之后,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它们的形与意是一脉相承、珠联璧合的。
但“源”其何处?“源”又为何?本文将引古及今,对此学说作一浅谈。
关键词:书画同源技法形与意“书画同源”这一说法古今相传,意为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这一说法也成了中国艺术的基础理论,中国自古就有类似的论述。
“源”不仅仅只是指起源,即中书法与绘画与有着相同的起源,还包括书法与绘画笔墨表现形式的相近规律。
考古出土的战国帛书《楚帛书》中,已经出现了书与画相结合的形式。
早在唐代时期,画家张彦远,在其著录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就有一段表述“书画同源”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在其著作中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同源而异流”等说法。
但最早明确提出“书画同源”这一说法的,是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
他在一幅名为《枯木竹石图》的画中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这成为了提出“书画同源”这一口号的始祖。
以书法诗词入画,是中国画在形式美中的重要开拓,是中国画笔墨技巧的显著特征。
在近现代一些知名的画家,有许多都是由书入画,最后在绘画中的造诣超越于书法,使这一说法的根据更加充分,更有不少知名画家支持此学说。
关于产生“书画同源”这一说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汉字与绘画的起源具有相同之处图画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绘制了几何纹饰、人物与动物的形象。
这些图像富有丰富的变化节奏,具有生动的趣味和天然质朴的美感,并与彩陶的器形和实际的需要完美结合。
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可以理解为一种注重人性发展和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强调的不仅是技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通过书法艺术来感悟生活、陶冶情操。
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的内在修养。
在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要想通过书法表现出优雅的艺术境界,必须培养自身的内在修养。
这包括修炼自己的心性、品格和道德观念,以及对社会伦理价值的认同。
书法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写字,更在于引导他们发展正直、善良、坚强的人格,让他们不仅仅会写字,更能用自己的文字传递出正能量,给世界带来美好。
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书法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有优美的字体和笔墨功底,更要求他们有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心。
古代书法家常常通过写字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他们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类痛苦和苦难的同情和怜悯。
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就是要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培养他们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他人的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书法艺术的深层含义,用自己的笔端传达出对他人的爱与关怀。
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书法艺术是一门涉及文字、字体、笔画等多方面的综合艺术,要想真正领悟书法的韵味和境界,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学生不仅仅学习书法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文献、观摩名家作品等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书法,学生不仅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字体和艺术造诣,更能够领悟到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
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于技能的追求和功利的态度越来越浓厚,而忽略了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可以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思想和内心出发,注重培养人的内在修养。
浅谈书画同源的人文精神
摘要: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都强调“骨法用笔”的重要性,所用工具均为毛笔。
书法讲究均衡和工稳,间架结构的开合、布局同样适用于中国画的法度。
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同样成为书法创作的金科玉律。
用线的质量高下,线条中蕴含的情感力度,关乎书画作品的品味高低;个人对线条的敏感性,也决定了作者艺术道路的宽度。
也就是说,书画同源之“源”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
关键词:书画同源;源流;文人画;笔墨;道;氤氲
导论
“书画同源”这个美学命题是我们打通融会中国传统美学文化思想之钥匙,历代文人都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
对当代而言,书和画的定义太过宽泛,对正确地认识书画同源这个命题有不少的干扰和歧义。
正确地理解书和画的关系,对我们学习和理解中国画至关重要。
在清楚了书和画的定义之后,我们还要理解如何看待书画同源的“源”的问题。
只有打通对书和画的理解,才能正确地了解中国艺术思想。
一、关于书画同源的记载
一般说来,“书画同源”基本上是画论和画史家们的一种说法。
关于这一点,最为著名的当然是颜延之的三种符号说。
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颜延之写道,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
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在一幅流传至直的名画上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他实践中得到的体会是中国绘画应以“书写”代替“描绘”。
禅宗玄觉禅师在《永嘉证道歌》中说:“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合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
水月之喻,被概括为“月印万川”。
它与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相似。
太空一月映现在众多江海湖泊中可以看到无数月,无数月终归来源于一月。
同一本体显现为形形色色的事物,千差万殊的事物的本质又同一。
书画的关系何尝不是如此。
二、形源、神源、心源
图画与文字作为先祖们记事的工具,自是拥有相同的起源,而分别以图画和文字文字为基础而产生的中国绘画与书法艺术必也应有相同的起源了。
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也为我们做出过精辟的概括。
书画同“形”源,更多的是指书法和绘画表现的形式。
他们在笔墨运用上具有相通性。
中国绘画的造型语言强调了骨法用笔,因此中国绘画在理论上具有和书法艺术一样的追求。
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道:“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维王子敬明其深旨。
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而书画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更在宋元以后兴盛而起的文人画中被得以充分发展。
文人画强调绘画中用笔本身的独立审美价值,这也符合了书法线条的价值,体现了书法和文人绘画的艺术价值取向上的共通性。
《东图元览》载有:“孙尚子,善为颤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诸处,皆若颤动。
”类似这类的记载,充分说明了书法和绘画在表现形式,方法上具有的同源性。
抒情写意的艺术境界,是书法艺术与文人画的追求,书画同源之“源”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更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
书法与绘画艺术以其不同的形式,追求事物共同的意趣、神髓之源――天地不言的大美所在,也即二者具有相同的神髓、意趣之源。
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
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三、书画同源与文人画的关系
西汉的扬雄在《法言?问神》中写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
”可视为最早有关书画关系讨论的文字记载。
书画同源的观念唐代已经开始明确的提出,张彦远认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在这里,张彦远强调书画用笔的相通性的理论原因。
王维认为“卦由于画,画始生书”,这两句话应作为最早把书画同源作为一种绘画的理论文字证据。
在唐以前,从现有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书画同源的理论形成的脉络。
而真正把书画同源理论在实践上作出努力的主要是在宋代。
我们知道,在中国绘画史上,唐代是中国工笔画的高峰,到了宋代,出现了不同于以前的细腻严谨风格的绘画模式。
逸笔草草的写意风格随之出现。
宋代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这一时期,是绘画艺术观念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人之学画,无异学书,”并从书画艺术创作实践出发,看到“善书者往往善画,盖其腕转用笔之不滞也,此正与论画用笔同。
” 郭熙的看法表达了文人士大夫阶层对艺术精神互通性的理解。
书画同源理论与文人画的兴起变得越来越密切起来。
这表现为艺术家不要是画匠吃饭生存的技巧,大量的文人参与其中,成为文人抒发心中意气,表达内心情绪的艺术手段。
这是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的一种艺术自觉时代,阿恩海姆认为“到公元1100年前后,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变化,一个注重个性的时代开始了。
手工艺人被文人艺术家取而代之。
这很像西方的文艺复兴。
文人既是有才华的画家,同时也精通诗文与书法。
这样就提高了绘画的地位,使之从我们所熟悉的工匠技艺上升为一种自由艺术。
”文人的参与,最终是使文人画被当作艺术家是表达自己感受的独特艺术方式,这种特质,正是来源于中国的书法艺术。
中国的书法艺术很早就有了这样的审美方式,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类型一开始就具有了表现的特质。
文人画和书法艺术不再专注再现,不强调对外部世界的表面的摹写,而是要达到“传神”
的内在精神追求。
在这种认知下,绘画从“以形写神”“遗貌取神”而成为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
文人画家自觉的结合书法来改变自己的画画方式。
这也使得书画同源的主张顺理成章。
鉴于书法艺术和文人绘画的共通性,历代文人画家都在探索以书入画的各种可能。
明代王世贞在其《艺苑卮言》一书中以画竹为例对此进行了论述,“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无疑是对以书法之笔墨入画的一个精辟的概括。
此外,尚有以八分法或鲁公撒笔法画竹叶,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画木石的说法,南唐后主李煜更曾用金错书法画竹,至于郭熙、唐棣画的树、文同画的竹、温日观画的葡萄,均由草书中得来。
戴熙在《习若斋画絮》中云:“作书如作画者得墨法,作画如作书者得笔法。
落笔如作草隶而适肖物象曰画。
故作字曰写,画亦曰写也。
”这样,画竹也称“写竹”,增强了绘画的文人审美情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审美趋向越来越接近。
这种趋同性的出现可以归结于几点。
首先,文人画与书法都强调用线,线条是贯穿书法和文人画的桥梁。
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都强调“骨法用笔”的重要性,所用工具均为毛笔。
书法讲究均衡和工稳,间架结构的开合、布局同样适用于中国画的法度。
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同样成为书法创作的金科玉律。
用线的质量高下,线条中蕴含的情感力度,关乎书画作品的品味高低;个人对线条的敏感性,也决定了作者艺术道路的宽度。
中国绘画在材料和工具上的局限性使得其在表现空间和质感上不如西方油画的表现力度。
但宣纸和毛笔的组合,在挥洒之间呈现的抽象之美,书法的点与线的控制与运用更是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中国文字本身不是绘画,但在汉字形成过程中它极大地利用和借鉴了图画,运用了与图画相似的形象思维,并且在文字的书写过程中运用了绘画的思维,注重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形象的记忆和理解,尤其重视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精神内涵和神情气韵的掌握。
结语
书画同源的人文特质不仅仅表现在书法和绘画的共通性。
书画的“笔墨”在宣纸上造成
的美感是其他绘画材料所不具备的。
书画同源之“源”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以及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
这种审美方式也正切合了艺术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本,《历代名画记》上海
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2](南朝梁)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文心雕龙》上
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明)王世贞著,陈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
凤凰出版社,2009年12月
[4]毛建波、江吟主编,窦亚杰编注,《石涛画语录》西泠
印社出版社,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