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书画同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在中国书法与绘画史上,自古以来就有着书画同源之说法。
因为两者之间虽异体但同质,之间的表现技法艺术审美等许多基本因素都是一脉相通的,且刚起源时俱是人们记载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手段。
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职业生涯规划范例字之形。
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怀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此是为我国最早的书画同源释说。
今天笔者也就两者之间的同源关系,浅谈一些自己的心得。
一、共同的工具使用大家都知道,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使用工具最基本的都是离不开毛笔、墨水与宣纸。
也就是说,写一幅书法或创作一幅中国画作品,都是先用圆锥形的毛笔醮上墨水,然后在宣纸或绢布上用点用线写出画出,只是中国画比书法多了种色彩罢了!所以,如果缺点那三元素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中国书画除了极个别在特定的环境所写所画以外,如壁画,碑刻,或其他的。
当然也许有人会有异议,说某些人画国画写书法并不需要毛笔,而是用排笔或其他工具如国画以模具印,用水壶喷。
书法用布拖,挥扫帚等,其实那只是极个别的人,在追求他们自己心目中认为那所谓的特技与创新罢了!根本就不能视为什么正统当然国画有时脱离毛笔直接用手画,用模具印,用水壶喷,如果是画面局部的需要,而临时采用的特殊方法那倒是许可的。
总则,要知道,中国画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讲究骨法用笔这一理论同样能适用在书法创作上。
"骨法"指形体结构,就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
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
也只有通过那一条条一点点遒劲有弹性的钩线、点戳,来追溯出那种至高的骨力。
因为线条是书画艺术的生命力,任何一幅作品中每一根线条的强与弱会直接关系到此幅作品的成功与否,极其重要。
而线条的产生就必须能过毛笔勾勒出来。
所以说中国书画相同的是;第一绝对离不开毛笔。
其次,不能离开宣纸。
论书画同源及骨法用笔论书画同源及骨法用笔标签:杂谈分类:书画探微作为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书画同源包括两方面的涵义:①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汉字起源之初的象形特点本身就具有绘画性。
在初期的象形字中,古人用线条把物体的外形图案化。
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
②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及审美标准。
经过上千年发展,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源远流长,互相影响,交相辉映,构成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往深里说,脱离中国书法的审美趣味、谈中国绘画的艺术性,几乎是不可能的。
书与画在用笔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其中最主要的一致性表现在对骨法用笔、笔精墨妙的推崇上。
而骨法用笔,笔精墨妙,不仅需要下苦功联系,更需要坚守内心操守,体会“生死刚正谓之骨”的精神境界。
中国书法与绘画交相辉映,互相影响,线条是中国画构图的基础中国书法成为非常优雅抽象的艺术,与中国文字的象形特点是分不开的。
中国文字起源之初,往往以线条概括物体之外形,并慢慢从具象到抽象,内容越来越丰富,其后经过不断的演变,书法成为主要研究线条美的一门艺术,而绘画则既重视线条的美感,又重视笔墨的精妙。
线条是中国画的基础,故学画者必先学书。
作画而不通书道,则其画无笔;作书而不通画理,则其书无韵。
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地超过了西方绘画对线条塑造形体的要求,中国画,讲究笔墨的书写性,写是笔行纸上,有疾有徐,有轻有重,有气有势,有韵律有节奏,笔下千变万化,却追求无一笔无来历的境界,因此,中国画家在作画时,常称之为写画而不说画画。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一书中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书画同源:一方面在用笔的技巧上,例如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郭熙、唐棣画的树、文同画的竹、温日观画的葡萄,都是由草书中得来的;另一方面书法所体现的审美理想,如龙跳虎卧、戏海游天、美女仙人、霞收月上等境界,更是书画相通的。
现代画家黄宾虹说:“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古画微》)。
浅淡“书画同源”中国书画,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书画同源”这一古老的观念,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书画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书画同源”这一理念的内涵、发展及其深远影响。
一、起源与内涵“书画同源”这一观念源于中国古代,它认为文字与绘画源于同一个本源。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文字的创造被认为是神圣而伟大的事情。
甲骨文、金文以及随后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些文字不仅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而且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韵味。
在“书画同源”的观念中,书法和绘画被认为是相辅相成的。
书法的笔墨技巧和韵味,以及绘画中的构图、线条和色彩,彼此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线条的流转、墨色的浓淡、结构的布局,都可以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
同样,在绘画中,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其线条的勾勒、色彩的搭配和构图的安排,都与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画同源”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同时也是画家,他们的作品既具有书法的独特韵味,又展示了绘画的艺术魅力。
同样,很多画家在创作中借鉴了书法的技巧,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书法和绘画在技法上的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两者艺术表现力。
书法家开始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安排,使得作品不仅有字义的表达,还有画面的呈现。
画家则从书法的笔墨中汲取灵感,使得画面更具流动性和气韵。
在这个过程中,“文人画”逐渐兴起。
文人画是一种强调文学修养和艺术内涵的绘画形式。
它主张以书入画,追求笔墨的趣味和意境的表达。
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如苏轼、米芾、文征明等,都是书法和绘画兼修的大师。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技艺,更是对“书画同源”这一观念的最好诠释。
三、影响与价值“书画同源”的观念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促使书法和绘画在技法上的相互借鉴与融合,还促使艺术家们更加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浅谈书画“同源”摘要“书画同源”道明了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
本文从书画在思想上、用笔用墨的技法上以及对创作者的要求上同源来论证书画的关系。
以期读者深入的了解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同时了解中国画从宋代开始由画院画走向文人画道路的原因以及中国画家“弃实求意”这一艺术追求的根源。
关键词书画同源;书画的关系;笔墨;文人画一、书画同源的提出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首次提出“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观点。
张彦远认为在源头上“书画同体而未分”,在张彦远看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画。
”道出了书法与绘画两类艺术在源头上的差异,两者源同,流不同。
在论及顾陆张吴用笔时,张彦远将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认为陆探微的一笔画直接发微于王子敬的一笔书。
通过分析陆探微的用笔特点、联系张僧繇与卫夫人“笔阵图”的关系,更进一步证实“书画用笔同矣”。
这是后世“直以书法演画法”打下基础。
宋元之后的绘画中书法的成份更重要,诗、书、画、印结合成为文人画的基本特点。
二、书画在哲学思想上同源老子的道家哲学认为“道”是万物之始,是世界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对世界本源的概括直接影响到后世对艺术的认识。
东汉蔡邕提出过“一笔画”,晋代王羲之也有过相关的论述,清代石涛畅论“一笔画”。
老子的“道”以“有”和“无”的统一,“虚”与“实”两种形态出现,他说:“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中国画讲究布白,“计白当黑”、“挂一二漏万”将人们的视野从有限的画面空间中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画国画讲“实处容易虚处难”,“实”代表能看的到的事物,“无“代表看不到的云、气等。
同样书法讲究字体的布白,章法上的布白。
这些基本理论的思想源泉可以归结到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在色彩观念上重视“玄”色即“黑”色他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12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可见老子对绘画黑色的钟爱。
“玄”与“素”,“质”与“朴”成为中国画实践与绘画理论的核心。
论书画同源之源及其表现形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书画艺术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交相辉映。
而“书画同源”这一理念,更是贯穿了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
那么,书画同源之源究竟何在?其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态呢?要探寻书画同源之源,首先得从汉字的起源说起。
汉字最初的形态是象形文字,它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形态进行概括和简化而创造出来的。
比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代表着太阳;“山”字则像山峰的形状。
这种象形的造字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简单的绘画。
在古人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这些文字的过程中,已经蕴含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事物形态的艺术把握。
再者,从工具和材料的角度来看,书画同源也有其根源。
在古代,毛笔是书写和绘画的主要工具。
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能够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提按等变化,表现出丰富的线条和形态。
无论是写字还是作画,都需要掌握毛笔的特性,运用相似的笔法技巧。
比如,书法中的中锋用笔,要求笔锋垂直于纸面,使线条挺拔有力;在绘画中,勾勒轮廓时也常常运用中锋,以表现物体的坚实和稳定。
此外,书画在审美追求上也有着共同的源头。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等审美观念,既适用于书法,也适用于绘画。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字形的排列组合,更要通过笔画的粗细、疏密、长短等变化,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气韵和意境。
同样,一幅好的绘画作品,也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逼真描绘,而是要通过笔墨的运用,传达出画家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感悟。
书画同源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从线条的运用上看,书法和绘画都非常注重线条的质量和表现力。
书法中的线条,或刚劲有力,如“颜筋柳骨”;或飘逸洒脱,如王羲之的《兰亭序》。
绘画中的线条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如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用流畅而富有动感的线条表现出人物的衣袂飘飘。
线条在书画中不仅是造型的手段,更是情感和精神的载体。
在构图方面,书画也有相通之处。
书法作品中的章法布局,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和协调,疏密得当,错落有致。
谈谈对书画同源的理解
艺术的各个门类都是开放的体系,艺术是相融互通,各自联系的。
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
表现形式不同,但美的感受却是相通的,艺术的感悟和追求亦是相通的。
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如书画家可以从剑的飞舞或鹅掌的拔动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筋肉感觉来助笔力,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胸襟来增进书画的神韵和气势。
“诗”与“画”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是宋代美学家很感兴趣的。
苏轼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主张“诗”与“画”的互相渗透。
他评论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宋代,很多人都有和苏轼相同的看法。
如,孔武仲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
所谓“书画同源”,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在某一程度上达到了高度的融合,看王维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以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绘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再看他的《辋川图》,画面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
别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这超然世外的绝尘意境不正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所表达出来的视像吗?。
试论书画同源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同源,互相交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书画同源的原因和表现。
一、同源的历史渊源书画同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墨客”时代。
在墨家文化中,墨子提倡“道不相殊,术不相尚”,主张思辨思想和工匠技巧的融合,将书法和绘画视为一体,认为“书、画等术,先于章句,墨犹文字之本”。
从古代墨家文化来看,书画同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精神和思想内涵。
此外,书画同源还表现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化观念之中。
正如明代文学家王国维所说,“画者若笔意,书者若墨韵”,表现了书画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笔墨艺术与文学艺术密切相关,书法、绘画、诗词、曲艺等元素之间相互交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独特的艺术之一。
二、同源的艺术手法书法和绘画都是通过用笔描画来表达作品,而书画同源的最大体现就在于它们的艺术手法。
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具有线条、笔触、风格和形态等方面相似之处。
书法和绘画共同关注的是线条的表现,线条对于画面的构成和形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书法中,线条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字体的艺术效果。
在绘画中,线条则会影响到画面的草草尽,以及作品的整体结构。
同时,书画同源的手法还表现在其笔触的运用上。
笔触是表现作品意境和审美情趣的直接手段之一。
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笔触的运用都对作品有着直接影响。
书法的笔触要求稳健、明快,隐含着文字表意的意蕴。
绘画的笔触可以丰富作品的质感和情绪色彩,表现艺术家的个性和灵感。
此外,书画同源还表现在风格上。
中国画风格各异,有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意境主义等风格,而在这些风格之中,都有着书法的影子。
笔画的力度、节奏、抑扬顿挫等都与书法相关,表现了不同风格间的联系和共通性。
三、同源的艺术表现书画同源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了经典作品和大师手笔之中。
举例而言,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书画大师,他们不仅在书法或绘画领域创造出了许多经典之作,而且在不同艺术领域之间交叉融合,创造了更加完美的艺术品。
中国传统艺术中书画同源共同性研究-传统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法与绘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起源上的相同,还表现在工具、技法、意境、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的同源。
然而如今,在中国基础教育中就把书法和绘画的概念分开,初学者中也许很多人能意识到书法与中国画的相同之处,但却很少有人细探究竟,更少有人会以同源的思想和方法去研习,实在是丢弃了传统书画的神髓,对此必须加以矫正。
书画同源不仅表现在书法与中国绘画的人文特质上,也不仅停留在表面的表现形式与笔墨运用上,而是要深入到其各自的精神之中,因此,两者有着相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追求,创造美的意境而又不失民族品性的精品佳作,这才是对书画同源说的最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书画同源;技法;意境;相通自古以来,书画同源,就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虽时时被人们提起,却似乎始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从北宋后期开始,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书法对绘画的影响逐渐彰显,由画技到画意,文人骨子里的浪漫情怀除了诗歌、书法外开始有了新的载体,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也逐渐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潮。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绘画的传入,从美术基础教育开始,书法和绘画就开始有了清晰的界限,书画同源的理念越来越式微,使得很多现在学习中国画的学生,都忽略了加强自身的书法修养,而单纯地讲究绘画的技法、表现,丢掉了很多传统艺术理论中很重要的东西,如在进行国画的创作时一些高远意境慢慢被淡化。
笔者认为,只有厘清传统艺术理论中书画同源的理论依据,认真揣摩、研习,不断汲取其理论精华,才能创作出美的、不失民族品性的精品佳作。
一、书画起源的共同性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代,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图画文字,这些文字具有象形、记事等一系列功能,并且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和广泛的表现范围,进而发展到较为抽象的数字、方位等,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也随之慢慢成熟。
从“书画同源”之“源”论书画之异同[摘要]自古至今“书画同源”都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重要理念,这对书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受“文人画”理论的影响,人们对书画同源产生了一定的误解,简单地认为书画是一体的,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对书画的源头进行分析,加以辨识,结合书和画各自的源头、发展过程、两者差异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厘清书画发展的渊源,以及书画各自的表现形式和异同,从而更精准地把握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书画艺术,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书画同源书画异同中国书画前言纵观中国古代书画的发展历程,书法和绘画都是中国古代经典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有共同的起源、用墨技巧、用笔技法和思维方式,而且在对艺术的追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使得中国传统书画具有独特魅力,这些不仅是对艺术的一种高追求,更符合中国的古典审美,并将其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中国的书画一直都有紧密的联系,古时的文人墨客都一致认为书画是同源的,但现在究其根本,对书画同源这一艺术观念,有了更深的见解。
1.“书画同源”之由来在中国古代,书和画本就是同源的,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这便是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这一理念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后发展并兴起于宋代,至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1]。
在古代的文献中记载的“书画同源”的相关论述,其中列举了书画同源的实证,比如古代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就是很好的例子,这都是依据古时客观事物的结构和形状特点创造出来的,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情,先是对事物进行临摹,描绘,在此基础上,从象形向文字逐渐演化,这个转变的过程表现了书画同源的意味,凸显了书画本就形态相似的特点,又表现出书画形式的不同。
当然,还有更多的实例验证了书画在表现形式和方法上的同源。
1.书法和绘画在源流和发展情境中的相同从没有文字的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的产生,记录了文字起源的过程,随着文字的不断发展,文字被运用得越来越广泛,被人们用来记事逐渐符号化,进而产生了现在的文字,再到后来的普及化,逐渐形成了书法艺术。
书画同源与书画分流论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长河中,书画艺术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书画同源”与“书画分流”这两个观点,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又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复杂脉络。
“书画同源”这一说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从最原始的层面来看,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尚未发明文字之前,就已经通过简单的图形和符号来记录生活、表达思想。
这些原始的图形和符号,既是绘画的雏形,也可以被视为文字的萌芽。
比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那些粗犷而生动的线条,既描绘出了自然界的种种形象,又蕴含着某种象征意义,很难确切地将其界定为单纯的画还是早期的字。
再者,从工具和材料的角度分析,书法和绘画在早期常常共用相同的工具。
毛笔、墨汁、宣纸等,既是书法家挥洒笔墨的依托,也是画家描绘山河的利器。
这种工具上的共通性,为书画在表现手法和技巧上的相互借鉴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书画在审美追求和精神内涵上具有一致性。
中国的书画艺术都强调意境的营造,追求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书法中的线条,或刚劲有力,或婉转流畅,其节奏和韵律与绘画中的线条运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绘画中的构图、布局,也与书法作品中的章法布局相互呼应。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线条的疏密、粗细、浓淡变化,犹如一幅富有层次和节奏感的画面;而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其笔墨的运用、线条的质量,也往往蕴含着书法的韵味。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和艺术的发展,“书画分流”的现象也逐渐显现出来。
这一分流并非是对“书画同源”的否定,而是艺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
从功能和用途上看,书法逐渐侧重于文字的记录和信息的传递,成为了一种实用的工具;而绘画则更多地侧重于审美和艺术表达,成为了独立的艺术门类。
书法的实用性使得其在规范和标准上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例如字体的结构、笔画的顺序等;而绘画则更注重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在题材、风格和表现形式上更加自由多样。
从表现形式和技法上看,书画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体系。
从笔法角度浅论书画同源何为书画同源论?国画与书法同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书画同源论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重要观点,指出书法国画在很多方面有着类似或相同的根源。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书法和国画在起源上有共同性;第二,书法和国画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共同性。
第一点指出,书法和国画具有类似的产生方式,第二点指出,书法和国画在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上有共同之处。
那么花花今天就通过第二点含义中所提到的技法中的笔法这一角度来和大家聊聊书画同源吧~笔法在书法和国画中的重要性笔法在书法中的重要性笔法,顾名思义,即为用笔的方法。
书法中的笔法十分丰富,有侧锋行笔、中锋行笔、逆锋起笔、枯笔的使用,甚至包括提按的动作,笔的颤动扭转等等。
书家往往利用不同的笔法,一来表现书法的艺术性、多变性、灵动性,二来确立独属于自己的风格,三来表达心境与情绪。
因此,笔法对书家展现书法之美、确立自身艺术风格以及表达自己的心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笔法在国画中的重要性“骨法用笔”为谢赫六法的第二法。
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
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
”骨法用笔仅次于气韵生动,从中亦可看出笔法对于国画的重要性。
“气韵生动”实为可遇而不可得之境界,然而气韵生动的达到决离不开用笔。
国画中勾、皴、擦、染、聚锋、散锋、中锋、侧锋等等众多笔法对画面的丰富性和层次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笔法的精益求精亦成为历代画家苦苦追求所谓气韵生动的必经之路。
书法和国画中笔法的联系枯笔的运用枯笔在书法和国画中都得到大量应用。
枯笔在书法艺术中极具扩张力,一幅书法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若将枯笔使用得当,则会让作品在浑厚凝重间体现一种自然洒脱的境界,枯笔对于书家情感的表现也尤为重要。
对于国画,枯笔的使用更为普遍,对于秋景中凄凉萧瑟氛围的表现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枯松的枝干或是植物的枯藤多用枯笔勾画而成,在石法中,利用焦墨皴出其表面的纹路来表现其质地和沧桑感。
浅析“书画同源”
任课老师:殷文彬书画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
中国的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它们有着共同的工具和审美需要,两者犹如水乳相互交融,亲密结合。
也正是因为如此,国中的书画才有其独特的面貌,有别于其他西方艺术。
书法是指毛笔字书写的方法,主要讲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
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
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直,全章贯气等等。
书法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表达。
书法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
我国的书法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它伴随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经过历代书法名家的熔炼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宝贵财富。
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写的真迹,在写字技巧上有很多创造或独具一格的,我们称之为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大类。
中国的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绘画是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
中国绘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格,是举世瞩目的珍贵文化遗产。
绘画艺术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技艺来表现人类的心灵活动。
通过一定的画面,来寓意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中国绘画的最大最本质的特点。
中国绘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手法上可分为水墨画、重彩、工笔、写意、白
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远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图画如鱼、龟、鸟、花草等,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而最早的象形文字,也是用线条画成的一幅幅小画,后来才慢慢演变为现在使用的汉字。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如《殷契》古文,其体制间架,既是书法,又是图画,被称之“可谓书画混合时代”。
“书画同源”不仅指中国书画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用笔技巧、共同的思维方式,更重要是书法和绘画有着共同的艺术意境的追求和共同的审美要求。
中国书画大体上可以分为山水、人物和写意三类。
从上面的各自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它有着“象”之同源:
首先,书法和绘画就有着共同的使用工具和使用技巧。
中国书法和绘画最基本的都是离不开毛笔、墨水和宣纸。
笔墨是中国书画的特色精华、物化载体和精神折射。
不同的行笔和墨色千变万化使书画更有情趣有气韵。
书法和绘画在用笔和章法的错落处理上如同如出一辙。
同为用线传力度,用形传情感,讲究线条与墨点的连贯性,着重于手、眼、心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才能生成较强的形式美、拙重美、厚度感与节奏感。
从艺术品甘肃省肃北县祁连山史前岩画大象图形、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沧源崖画、仰韶文化彩陶图案、甲骨文拓片等可分析早期器物上的字与画的刻画和书写的工具来源于同一种工具—早期毛笔和契刻工具,这也算是书画同源的早期渊源。
其次,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的表现形式都是重在点与线条。
中国绘画的线条本来就具有书法艺术的抒情性,它能时时体现出书法线条中的结构美与意境美。
书法用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中国绘画造型的语言。
再次,是书画的审美和意境追求。
虽然书法与绘画两者形式不同,两者在创作技巧上各有侧重,但两者追求的意境却是相通的。
书法家将自己的情感和境界寄托在所书写字的线条变化和总体构图之上,绘画同样注重将情感藏于图画线条的飞动之间,以及构图的寓意之中。
如张旭的狂草,不但书写自己的情感,也表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
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
融的‘意境’,像中国画。
因此中国的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
书画同源在一定意义上即是书画所追求的艺术意境同源。
从“象”的渊源发展,有了其“神”的同源,即书画艺术所蕴含的传统美学精神。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艺术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美,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和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更在于其蕴含抒情的艺术意境。
也就是说,“书画同源”的“源”字,深入到了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
传统中国画从“以形写神”、“遗貌取神”而成为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其追求重点并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韵之上。
书法与绘画艺术以其不同的形式共同追求事物的深邃。
书法与绘画不仅仅是记录事物的工具,更是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抒发胸臆、宣泄情感的艺术。
它们更是因为作者的感情投入成为了作者的人生写照,有了更高一层的艺术价值。
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例,其画竹,除了尽现竹子清冷含蕴的神髓之美,也赋予其笔下的一颗心,并将自己的品性与竹子重叠在一起。
其写字,更是用画兰花瓣的形趣,将人生的感悟融入其中。
于是早就了他的书画作品格调高迈,意境不同凡响。
传统中国书画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上,基本是以笔墨和物象结构作为明显的形态特征,以求在笔墨和气韵中寄寓画家各自的个性,一方面崇尚追求具有书卷气和中国意趣,一方面又追求具有浓重金石气特质。
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因此,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透露着抽象之美,流露出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画的笔墨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载体,就是“书画同源”。
鉴赏书法的美主要看其所体现笔的美、结构的美和全幅的意境美及其内在的神采。
首先要了解书法艺术的特性,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然后去体会它们所反映的现实中的形体、动态的美以及所表现的某种思想感情。
这就要了解书家的时代、生平、思想以及和书写的内容技巧之间的关系,才能进入到全面的欣赏境地,看到一幅精彩的书法作品,往往使人沉浸在艺术的美感享受之中。
而中国画的欣赏,中国画历来强调意境,要求诗情画意,有景有情。
其最高要求尽管发挥了笔墨情趣,又做了生动传神,充满生命力。
即使画的一草、一木、一石也要独具性格,注入了画家的感情,是画家头脑中的反映,是画家思想境界、生活阅历、艺术修养等各项的有机总和。
中国书法和绘画在鉴赏方面都是如出一辙。
,首先要懂得鉴赏,鉴赏的目的是要能看懂其的作者的生平(历史背景)、艺术表现手法——风格和作品的“实际内涵”,懂得书法的表现技法和绘画语言,做到心领神会,产生对艺术的共鸣。
书画鉴赏的主要内容是;创作内容、气韵二大方面。
创作内容是指,绘画方法、构图、笔法、墨法、设色等,但最重要的是鉴赏书画的气韵,中国书画艺术质量的优劣关键是看气韵,而气韵生动与否关键在与笔墨的质量,由于中国画一笔落纸,优劣即定,不可更改,而笔墨又最能体现作者的表现个性。
因此,创作内容实质与神韵是鉴赏的重点,也是鉴定真伪的关键。
两者缺一不可。
书画欣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这是针对在欣赏书画艺术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变化的反应。
因为在欣赏过程中,他将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理解等等,而最终将期转化为对书画艺术的评价。
这种评价,包括对作者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判断,对书画作品艺术特点的认识,以至对书画作品艺术价值的大致评估。
苏东坡说过;“书画本一律”,中国书画同宗同祖,几千年来的绵延发展,它的内涵幽远深邃,已经对我们人类的生命、意志、精神、情感、思想、品格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激励与滋养。
综观中国的书画艺术,无论是外在表象,还是内在精神,均有诸多相通之处,从而使得中国传统书画有着别具一格的魅力。
其实,书画同源,究其根本,只有一点,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它是整个中华文明之源。
中华文明须臾离不开它的给养。
可以肯定地说,这一源头才是书画艺术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
值得我们继续去领悟、理解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