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10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1.说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单元中的“集合”部分,属于基础数学概念教学。
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并集、交集等。
此内容与前后知识点紧密相连,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在于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及运用。
形成这些重点难点的原因在于,集合概念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说学情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易分散,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分类和计数问题,这为学习集合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由于集合概念的抽象性,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
学习困难预测: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并集、交集等。
解决策略包括使用具体实例进行演示,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来加深理解。
3.说教学目标目标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目标达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通过具体实例和动手操作来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来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需求。
4.说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阐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在于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及运用。
解决这些重难点的具体方法包括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关系分析:重点和难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
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把相同的名字连起,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
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加踢毽比赛的。
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内容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并掌握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并运用集合的元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的理解。
2. 集合元素的操作和运用。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集合图示卡片、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集合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集合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3.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教具,识别集合的元素,并尝试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进行表达。
4. 活动二: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用实物模型表示集合,并交流分享。
5. 活动三: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元素的操作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元素的操作和运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集合现象,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进行表达。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操作和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合作学习的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部分学生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总的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一、说教材《数学广角——集合》是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知识,涉及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或交集的元素个数。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本节课教材例1在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了解直观图(集合圈)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复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
二、说学情三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例如在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而且在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用到了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学生不一定从集合的角度来思考并解决问题。
三、说目标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结合,通过预学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知识的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如下:1、通过预学观察图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集合的意义,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2、使学生通过理解用直观图(维恩图)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学会借助直观图(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9讲数学广角—集合(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例题精讲+易错专练)一、思维导图集合:解决重叠问题,可以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进行思考。
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它们的和中减去重复部分。
方法1:只参加A+只参加B+A、B都参加=总人数方法2:参加A+参加B一A、B都参加=总人数二、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运用集合的方法解决重叠问题(1)重叠问题的解题策略:先从已知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集合图,再借助集合图进行思考。
(2)重叠问题的解题方法:方法一:两部分相加后减去重复部分;方法二:一部分减去重合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运用集合图可以使重叠问题变得更加直观。
三、例题精讲考点一:数学广角—集合1.李老师对一些同学进行才艺小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会吹竖笛的有22人,会拉小提琴的有8人,其中既会吹竖笛又会拉小提琴的有4人。
被调查的同学至少会其中一种乐器,李老师调查了()名同学。
A.26B.37C.422.下图是三(1)班同学参加学校体育周运动员情况。
(1)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人。
(2)参加两项比赛的共有()人。
3.下图是三(1)班参加学校歌舞小组的情况,请你根据图意解决数学问题。
①三(1)班参加学校舞蹈小组的有()人,参加唱歌小组的有()人。
②三(1)班参加学校歌舞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4.参加绘画小组学生名单梅芳李莉王一鸣汪小涵王刚夏芳江帆李大柱肖芬张博李晓乔婷赵强王雪参加书法小组学生名单夏芳李晓赵强姚静李伟王雪刘琪汪莉江帆徐亮王一鸣(1)既参加绘画小组又参加书法小组的有()人。
(2)参加绘画小组和参加书法小组的一共有()人。
(3)根据题意在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人数。
四、易错专练一、选择题(满分16分)5.三(5)班全体同学去参观熊猫馆和海豚馆(每人至少参加一个馆),参观熊猫馆的有28人,参观海豚馆的有40人,两个馆都参加的有20人,三(5)班有()人。
A.68B.40C.486.四年级(1)班有46人,喜欢打乒乓球的有32人,喜欢打羽毛球的有26人,既喜欢打乒乓球又喜欢打羽毛球的至少有()人。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该章节主要介绍集合的概念、特点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集合的定义、集合的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不属于、交叉等)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基本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情境一: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文具盒吗?请把你的文具盒里的文具列举出来。
情境二:学校举行运动会,有跳绳、跑步、投掷三个项目,请把参加这三个项目的同学分别列举出来。
2. 例题讲解:例1:请同学们帮小猴把它的水果分类,把它喜欢吃的水果和不喜欢吃的水果分别列举出来。
解:小猴喜欢吃的水果有:苹果、香蕉、橘子。
小猴不喜欢吃的水果有:葡萄、西红柿。
例2:请同学们找出下面图形中不同的部分。
解:图形中不同的部分有两个:三角形和圆形。
3. 随堂练习:练习1:请同学们把下面的物品分成两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物品:苹果、香蕉、橘子、葡萄、西红柿。
分类依据:水果的种类。
练习2:请同学们找出下面图形中相同的部分。
图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
4.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列举法:用大括号括起来,里面写上元素。
描述法: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表示集合。
5. 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不属于、交叉。
包含:一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
不属于:一个元素不属于某个集合。
交叉:两个集合共有的元素。
六、板书设计集合的概念、特点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不属于、交叉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你的家庭成员;(2)你最喜欢的动漫角色;3. 你在学校的好朋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篇1教材分析:“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
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运用集合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父亲黄伟光。
李煜,他的父亲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父亲王立成,王立成的父亲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师追问:为什么减1?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
(课件出示)书法比赛小丁李方小明小伟东东绘画比赛小明东东丹丹张华王军刘红老师:你从这张表格中学到了什么信息?(2)老师:有多少学生参加比赛?老师:怎么会错呢?仔细看看。
谁能告诉我?(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9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数学广角—集合”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如Venn图)、集合的基本运算(如并集、交集、补集)以及集合的实际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每人一份集合学习资料,包括Venn图和实际应用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集合现象,如班级里的学生、家里的物品等。
2. 讲解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3. 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Venn图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Venn图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4. 团队协作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Venn图表示给定的集合,并分析集合之间的关系。
5.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班级里喜欢不同运动的学生人数等。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集合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2. 集合的表示方法(Venn图)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4. 集合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a. 喜欢篮球的学生b. 喜欢足球的学生c. 既喜欢篮球又喜欢足球的学生d. 既不喜欢篮球也不喜欢足球的学生2. 答案:a. 喜欢篮球的学生:{1, 2, 3, 4, 5}b. 喜欢足球的学生:{6, 7, 8, 9, 10}c. 既喜欢篮球又喜欢足球的学生:{3, 4, 5, 7, 8}d. 既不喜欢篮球也不喜欢足球的学生:{1, 2, 9, 1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运用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7篇《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
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
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
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使学生能够用集合来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
4. 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运用集合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特别是并集、交集、差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集合示意图,实物模型。
2.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集合现象,如水果店的水果种类、文具店的文具种类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存在。
2. 新课:讲解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可以用大括号{}来表示。
同时,通过实物模型和集合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集合的概念。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用集合来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家庭成员、学校科目等。
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他们的集合。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用集合来表示他们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并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
七、作业设计1. 用集合来表示家庭成员、学校科目等。
2. 用集合来表示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并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PPT展示、实物模型和集合示意图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上台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集合的运算部分,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讲解和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运用集合的概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集合现象,如水果摊上的水果、文具盒里的文具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普遍性,激发学生学习集合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认识集合a.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见到的集合现象,如家庭成员、学习用品等。
b.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集合的特点,如元素的不重复性、无序性等。
c.讲解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内涵。
(2)集合的表示方法a.介绍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表示集合的方法。
b.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集合,如家庭成员、水果等。
(3)集合的分类a.讲解集合的分类,如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等。
b.让学生举例说明各类集合的特点。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来。
(2)设计一些有关集合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4. 总结反馈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集合学习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来。
2. 设计一些有关集合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表示集合的方法,并能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表示方法是集合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它是学生理解和运用集合概念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介绍了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表示集合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