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文本 有效解答
- 格式:ppt
- 大小:213.50 KB
- 文档页数:35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中应注意强化文本意识,而这一培养目标也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筛选整合文章的信息,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作者的观点,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可以说文章中词语的含义、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点,都是从具体的文本而来,每一个问题都是针对具体的段落或者全篇而设置的,解答时一定要将题目回归到文本上来才对。
但是目前我们在对文本的阅读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一,学生不重视对文本的阅读。
由于考试时间有限制,而现代文阅读的文本材料一般又比较长,有些学生便情绪急躁,不能专心致志地将文本仔细阅读,而是观其大略。
只抓住只言片语,或依据文后题目凭主观臆断,盲目答题;其二,学生答题时不懂得回归文本。
不少学生在解答现代文阅读的题目时只注重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不善于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又缺乏规范答题的意识,所以尽管答案写得很多但却不能得分或不能得高分。
鉴于此,我认为在平时的备考训练中我们还应强化现代文阅读的文本意识。
一、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任何阅读文本,都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无论是以写人、叙事为主还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文章都会有一个中心话题,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其主题往往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出来的。
因此,在阅读中,我们应首先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全文,弄清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而这也恰恰是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命题角度。
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对阅读文本的考查,一般都是从对文本重点词语、句子的考查到分段考查,再到对上下几段概括总结,然后逐步过渡到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和主旨的理解上。
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
其中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至关重要,因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是我们的答题思想,命题人命题时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文章的中心,答案自然也与中心密切相关,可以说文本的主题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应用回归分析课后答案第二章一元线性回归2.14 解答:EXCEL结果:SUMMARY OUTPUT回归统计Multiple R0.944911R Square0.892857Adjusted R Square0.857143标准误差0.597614观测值5方差分析df SS MS F Significance F回归分析18.9285718.928571250.015392残差3 1.0714290.357143总计410Coefficients标准误差t Stat P-value Lower 95%Upper 95%下限95.0%上限95.0% Intercept-0.214290.6962-0.307790.778371-2.4299 2.001332-2.4299 2.001332 X Variable 10.1785710.03571450.0153920.0649130.292230.0649130.29223RESIDUAL OUTPUT观测值预测Y残差1 1.571429-0.571432 1.5714290.4285713 3.357143-0.357144 3.3571430.6428575 5.142857-0.14286SPSS结果:(1)散点图为:(2)x 与y 之间大致呈线性关系。
(3)设回归方程为01y x ββ∧∧∧=+1β∧=12217()ni ii nii x y n x yxn x --=-=-=-∑∑0120731y x ββ-∧-=-=-⨯=-17y x ∧∴=-+可得回归方程为(4)22ni=11()n-2i i y y σ∧∧=-∑ 2n 01i=11(())n-2i y x ββ∧∧=-+∑=2222213⎡⎤⨯+⨯+⨯⎢⎥+⨯+⨯⎣⎦(10-(-1+71))(10-(-1+72))(20-(-1+73))(20-(-1+74))(40-(-1+75)) []1169049363110/3=++++=1330 6.13σ∧=≈ (5)由于211(,)xxN L σββ∧1112()/xxxxL t L ββσσ∧∧-==服从自由度为n-2的t 分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及技巧【知识概念】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新闻类、评述类文本和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试题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考查特点】非连续性文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的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于一体的大视野阅读形式。
其考查的主要特点:(1)考查形式灵活多样。
非连续性文本蕴含丰富的信息资源,其话题鲜活,信息量大,概括性强,言语理解与表达问法新颖,题目设置机动灵便。
(2)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阅读材料中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汲取有效信息,并整合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达。
(3)注重个性阅读体验。
考生阅读材料时,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联系积累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注重提高个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提出自己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1.在内容上,多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
2.在文体上,跨文体。
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体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
3.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
4.内容具有时代性。
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温热,亟需考生了解关注的问题,体现阅读与生活日益紧密的特点。
【二、阅读要求】了解各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
(1)对于文字类的文本,能关注标题、中心句、结构等,学会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本内容,探究文本所持的态度、观点或揭示的主要问题;(2)对于图画类的文本,能按一定的顺序客观地说明其构图要素,准确描述漫画、图标等画面的内容,指出其含义,学会关注徽标的变形,领会其寓意,找准漫画讽刺颂扬的对象;(3)对于表格类的文本,能准确分析图表数据,抓住变化规律,比较概括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学会谈看法和建议;(4)对于图示类的文本,能根据地图、示意图说明方位和路线。
回归文本多元解读【中图分类号】g633.3很喜欢毕淑敏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在8岁的时候“我”绞尽脑汁要把结尾改得皆大欢喜,18岁的时候“我”从中读到了爱情,28岁的时候“我”开始担心人鱼公主的家人,38岁的时候“我”开始思考它的写作技巧,48岁的时候“我”认为人鱼公主是在严峻的考验中锻造高贵的灵魂……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深刻体会。
推荐给学生看的时候,学生们说,原来文章可以这么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一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本质来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个性化阅读。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纵然,“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只能是“哈姆雷特”,我们总不能把他解读为“林黛玉”或其他的什么人。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主体“哈姆雷特”,将他“读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在这基础上,学生才能谈得上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
(一)以文本的情感性引导体验式解读新课标“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
”文字需要学生亲自去品读、去咀嚼、去揣摩、去感悟,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以此来感受语言文字的律动,以此来打动自己的内心,以此来激发自己的情感。
与文中人物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激起情感的波澜。
在同学们的阅读过程中体现出了感情的流淌和思绪的飞扬,大家通过阅读文章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而与文本真实平等的对话,产生心灵的共鸣,这种情感体验是独特的,也是可贵的。
这些多元理解充满灵性、闪耀着创造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
(二)以文本的衍生性引导链接式解读解读文本,不要把文本看成是孤立的东西,不只是从属于作者个人或某个时代,而是从属于历史,从属于社会系统。
把一篇诗文,链接到其他文章,嵌入到历史中去,与不同时期的历史文交谈,就可以出现多种意义的碰撞、冲突和消解,就可以互相辉映,揭示出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台阶》回归文本教学设计作者:徐树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8期《台阶》是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下册“学会读书”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自己备课时的触动远比学习《背影》时要大,细腻的文笔,常见的事物,质朴的叙述,浓浓的深情,一个勤劳朴实、忠厚善良、坚韧不拔的人物的刻画,深深打动了我,当时我就产生了一定要教好这篇文章的强烈冲动。
于是我本着回归文本教读《台阶》的理念,认真研读文本,拟定了以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生活的艰难,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揣摩要点,抓住细节,从而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父亲勤劳朴实、忠厚善良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父亲用劳动证明自身价值,赢得尊重的愿望,及作者对父亲饱含敬佩与辛酸的情感。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导入——走近父亲1.这雕凿着云和龙纹样的台阶向着泰和殿引领真命天子踏上金銮宝殿。
2.此乃慕田峪长城一绝,山峦弯曲多变构成了几乎垂直的台阶,没有胆识的人不敢涉足。
3.这是有着239级台阶的中山陵,踏上这样的台阶定会有庄严崇高的神情。
4.花岗岩铺就的台阶四面环绕,用以烘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庄严肃穆、雄伟壮观。
5.山势陡峭,台阶顺势而生,引领人步入山顶,体味“一览众山小”的意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父亲1.课前我们已经对这篇小说做了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写了哪几种台阶?(三级青石板台阶和九级水泥台阶)2.全文写了这样两种台阶,那么这篇文章描述的主要对象是不是台阶呢?(不是,而是父亲,看来台阶和父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再读课文,揣摩妙点——认识父亲(一)父亲与台阶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父亲与三级青石板台阶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三级青石板台阶是父亲亲自从山上背下来的,父亲在上面抽烟、休息,“我”在上面玩耍,给我们一家人带来了欢乐)2.父亲对这三级青石板台阶的感觉怎样?(有两种情感:觉得这三级台阶“很舒服”,另一方面又对这三级台阶不满意,总觉得台阶低)3.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台阶低?(看来在家乡台阶就是一种地位的象征,难怪父亲日夜盼望想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了,造高台阶是父亲毕生的理想与追求)(二)父亲与九级台阶之间的关系怎样?1.为实现这一目标,父亲做了怎样的努力?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读文本,在相应处做圈点批注。
第1篇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本数据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面对海量的文本数据,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提取、情感分析、主题分类等任务,成为了数据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回归文本作为一种有效的文本分析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回归文本的实践教学,旨在帮助读者掌握回归文本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二、回归文本的基本原理回归文本是指通过对文本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建模,实现对文本数据的回归预测。
回归文本的核心思想是将文本数据转化为数值特征,然后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特征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数据的预测。
1.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回归文本的关键步骤,其目的是将文本数据转化为数值特征。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1)词袋模型(Bag-of-Words,BoW):将文本数据表示为一个向量,其中每个维度对应一个词汇,向量中的元素表示该词汇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
(2)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考虑词频和逆文档频率,对词袋模型进行改进,使特征向量更加突出文本中的重要词汇。
(3)词嵌入(Word Embedding):将词汇映射到一个低维空间,使得语义相近的词汇在空间中距离较近。
2. 回归模型回归模型是回归文本的核心,常用的回归模型包括:(1)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假设特征与目标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通过最小化损失函数来估计模型参数。
(2)岭回归(Ridge Regression):在线性回归的基础上,引入正则化项,防止模型过拟合。
(3)LASSO回归(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在岭回归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L1正则化,实现特征选择。
三、回归文本的实践教学1. 实践环境(1)编程语言:Python(2)库:NumPy、Pandas、Scikit-learn、Jieba(中文分词)2. 实践步骤(1)数据准备:收集或下载文本数据,例如情感分析、主题分类等领域的文本数据。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本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有必要“回归文本”。
一、回归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是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台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曾经看到一篇关于泰戈尔《金色花》的教案。
设计者在情境导入后直接进入品读过程:1.范读。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并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练读。
小组互相练读,推荐朗读(小组长陈述推荐理由)。
3.品读。
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出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二、回归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准确深刻理解文本如果课堂中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阅读,那么学生对文本是有可能提出问题思考的。
当然教师首先对文本要做到:准确理解,深刻理解,并在个性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处理。
这就需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研究文本,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当中获得体会感悟,产生思维思想的碰撞,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这个调整就是教师积极的艺术的指导,也只有这样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课堂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生成。
但是,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是准确理解文本。
今天,美学与读者中心论被渐渐地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好现象。
但在盲目崇拜外国教育理论和改革急功近利的心理驱使下,文本解读逐步走向了“思而不学”的极端。
簟‰诨程教学文本回归的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学生创造性的阅读和个性化的体验,要求让学生读出自我。
但是实践中,我们从这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为了读出自我,我们抛弃了文本;为了读出个性,我们远离了作者;为了读出兴趣,我们声光电齐上。
语文课什么都有,就是少了语文味。
就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对阅读教学中文本回归的看法。
一、改变备课方式,深度解读文本教师与文本对话是“源头之水”,它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学生“碗里水”的质量和数量。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先得与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
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
我翻来覆去诵读、默记。
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
~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
”深入解读文本,教师备课可分三步走:1.与作者对话,把教材读厚。
文本解读应当了解与文章相关的作者经历、时代烙印、社会背景,将作者的其他作品也纳入读的范围,还原文本发生的背景,丰满故事情节,把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上来理解,把内容读厚i要充分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蕴涵的价值、意义,全面把握;还要读出嗣筹篙筹畿慧b口章晓红言外之意,品出内在意蕴,把思想情感读厚;每一篇文章,由于表达和编入教材的需要,里面有若干个空白点,教师要用理解和想象填补起来,把文本情节读厚。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长相思)令人拍案叫绝,且看他的课外功夫:炎炎7月,他汗流满面地捧起<长相思>,希望能从中读出点“人所未见,人所未发”的独特体验;撂下文本又去寻觅各种评鉴文章,积攒下一万多字,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灵感;研读了纳兰性德的生平后,又一头扎进了(纳兰词>,咀嚼品味了50多首词作:在骆驼式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对<长相思>的文本细读,历时半个月终于将36字的<长相思>读成了显性的1493字的自我感悟、自我发现、自我鉴赏。
秘籍02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抢分秘籍基础考法:(一).辨析内容和艺术特色(客观选择题)1.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2.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二)赏析故事情节1.概括故事情节和分析线索2.情节的艺术技巧与作用(三)赏析环境描写1.环境特点的概括(自然和社会环境)、手法及作用(四)赏析语言艺术1.理解重要语句含义和品味小说语言艺术热点考法:(一)赏析叙事艺术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2.叙述顺序、叙述事件和叙事腔调3.叙事方式与叙事技巧(二)赏析小说形象1.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方法2.分析形象(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物象”和我)的作用(三)探究意蕴标题1.标题类探究(含义、作用、意蕴)2.意蕴类探究(主旨情感、语句意蕴)“3步骤”准确解答选择题步骤1 浏览选项敏感点。
步骤2 回归原文找对应。
步骤3 对比分析定答案。
“5步骤”准确解答主观题步骤1 切分层次,厘清情节步骤2 关注描写,认识人物步骤3 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步骤4 提炼整合,概括主题步骤5 整体关注,赏析技巧鉴赏要点1.熟悉小说的文体要点读小说就要具有小说的文体思维——理解虚构文学的特征。
2.掌握小说要素的鉴赏要点学会梳理情节,分析情节构思的技巧;感受形象,发掘形象的丰富内涵;品味语言,感受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
3.发掘小说的审美、文化价值感受不同风格的小说语言;赏析丰富多彩、鲜明活泼的人物形象;发掘主题表达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23·新高考2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戏(节选)沈从文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
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
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
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
回归文本,用活文本摘要:语文文本丢不得,我们应以冷静的思维、理性的眼光审视文本的作用,确立文本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合理科学地用好文本,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引导学生精读、细读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回归文本理性解读驾驭文本细读用活文本用活教法举一反三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217-01在农村中学执教多年,我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的使用,逐渐有了一些个人的认识和体会:语文课的教学仍应以文本阅读为出发点,以品味语言文字魅力为基础,以引导学生获取情感体验、提升语文素质为目标。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立足文本,回归文本,通过挖掘文本来获取。
1 回归文本,关键在于理性解读文本文本之所以成为文本,自有它的价值和内涵,都值得我们去细心推敲和深入研读。
教育界对教材的编排和选用的争议之声早已有之,但作为一线教师,不能以此就否定文本的价值。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去解读文本,但不能抛弃文本,肢解文本。
作为教师,我们理应跳出主观情感的束缚,站在一定的高度,以理性的眼光审视文本、感知文本。
1.1 吃透文本,方能驾驭文本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应成为文本解读的先行者,只有事前做足功夫,方能有条不紊地组织开展学期教学工作。
其次,语文教师不是纯粹的阅读者,在解读文本时切忌以个人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标准来审视文本,在文本阅读中,应坚决摒弃功利性、随意性。
其三,文本不是单一存在的文学作品,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教参,应尽可能多涉猎作家的其它代表作,参阅一些权威评价,参考一些文学史资料。
只有这样,方能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知,以免对文本进行误读误评,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事前做足功课,下好功夫。
1.2 回归文本,也需理性认识文本教材中的文章选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如以现在的眼光去认知和阅读,难免偏离方向,曲解了文本,出现误读、异读。
第9章多元线性回归习题答案多元线性回归第9章教材习题答案9.1 根据下面的数据用Excel进行回归,并对回归结果进行讨论,计算、时y 的预测值。
xy x213 174 129 18 2814 31 1898 28 2029 149 5212 47 1885 215 3811 22 1508 36 167513517详细答案:由Excel输出的回归结果如下:回归统计Multiple R 0.4592340.210896 R SquareAdjusted R Square-0.0145613.34122标准误10观测方差分Significance FMSSSFdf0.4364850.93541332.98372166.4919回归分1245.916177.9887残1578.99总CoefficientsUpper 95%P-valueLower 95%t Stat标准误25.028777.7092822.278630.298298Intercept-27.65191.12344-0.049710.653301X Variable 10.1059920.200918-0.30035-0.469041.9281691.47216X Variable 20.231624-1.552941.3097555.409276得到的回证方程为:。
表示,在不变的条不变的条件每变化一个单位件下,,y平均下示表,在降0.04971个单位;每变化一个单位,下,y 平均增加1.928169个单位。
,表示在因变量y的变差中能够被y与和判定系数之间的线性关系所解释的比例为21.09%。
由于这一比例很低,表明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很差。
估计标准误差,预测误差也较大。
方差分析表显示,Significance F=0.436485>a=0.05,表明y与和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
著显不均数系归回个两,a=0.05于大均值P的验检数系归回于用.当=200、=7时,y的预测值为:9.2 根据下面Excel输出的回归结果,说明模型中涉及多少个自变量?多少个观察值?写出回归方程,并根据F、、及调整的的值对模型进行讨论。
13视野【成才新观察】[2012.5]怎样上好语文课?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这些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问题,也是我的一大苦恼。
去年参加了一次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听了几十名教师的语文课,给我的触动很大,启发很深。
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一定要回归文本,重视阅读。
曾经语文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语文课一定要形式新颖,内容多样,语言华丽,课堂热闹,气氛热烈。
于是语文课,特别是那些公开课,就成了作秀课、媒体展览课、图片展示课、演讲比赛课等,而恰恰是这些,使语文课堂渐渐脱离了书本,学生不会了读书,不会了思考,语文课成了表面热闹而内在苍白的大秀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渐渐开始走向理智的思考,从热衷于形式开始关注课本、关注学生。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必须回归文本、关注学生、重视读书,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
那么如何回归文本呢?作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一、回归文本,净化课堂一节课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教学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深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提高。
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拘泥于形式,为补充而补充,课堂里充斥着讨论、歌曲、绘画等多种形式,课堂上教师很忙碌,气氛很热烈,但在热闹的背后是学生对文本的陌生,课堂丧失了语文味。
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积累语言、内化素养、提高能力,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而这些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教材,研究文本,以文本里的典型运用实例为基点,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去认真阅读,细心聆听,不断思考,从而净化课堂,提高课堂质量。
二、回归文本,学会读书语文课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只有学会读书。
学生会读书,能读进去书,能读懂书,读出味道,读出兴趣,那么他们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表达能力也就自然地受到了文本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提高。
返璞归真,追求简约回归文本,力求高效摘要:我们常说课堂要轻负担,高效益。
要不断追求“真实,有效,简约”的课堂境界,倡导让学生在课上得到他应有的东西。
其实返璞归真,回归文本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文本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45-001特级教师陈日亮认为“语文教学纵有千理念万理念,加强语文双基训练才是第一理念”,并一再强调语文教学务必“回归基础,回归文本,回归训练”。
有时学生读书不到位,教师指导不彻底,就会游离于文本之外。
所以教学实践要求我们教师要回归文本,以文本为基石,去搭建学习的高楼大厦,正如美国的小威廉姆·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所说:“回归与重复不同……回归旨在发展能力——组织、组合、探究、启发性运用某物的能力。
”一、回归文本,教师要重视咬文嚼字文字是文章内容情感表达的载体,虽然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整体阅读”的要求,批驳某些教师授课时把一篇文章条分缕析,影响了文章整体的美观,但也有老师对“整体阅读”这个概念理解偏颇了,导致操作失当,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浅表化、粗略化。
如:笔者在教授《杨修之死》时,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找一找: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怎样的心理反应?2.说一说:杨修死因,曹操自是心知肚明,但杨修却未必尽知,聪明的同学,你知道吗?请结合你对文本的揣摩,为他俩设计一段对白。
修:主公,我何罪之有哇?曹操:……上完之后,总感觉涉及的问题游离于课本之外,如此一篇经典篇目没讲清讲透。
其实小说的重点是人物形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重要人物是杨修和曹操,把这两人的人物形象分析透彻了,文章也就讲清了。
那么如何分析透彻人物呢,只有依赖文本,依赖内容情感的载体——文字。
其实文中有一句统领的句子“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紧扣这一句话层层挖掘,一切了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
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
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
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
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
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
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
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
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
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
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
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
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
回归文本,妙手解连环【摘要】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角度反思师范古代文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无效性教学现象。
文章认为,注重听说读写的规范要求、学生的实际情感体验,慎用多媒体、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切实立足文本都可以有效地避免无效性教学。
【关键词】无效性教学回归文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好古代文学课一直是我们不断探讨并努力追求的:有教师充分的引导,激情的示范,恰到好处的点拨,有学生积极的反应与思考……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现象。
徐江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质量搞不上去归根结底是语文界对自己的教学缺少理性认识,换句话说,人们还不能进行理性教学”,“语文教学其实存在两个基本问题——该教的教得不太好,不该教的教得又太多”。
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及听课中碰到的一些无效性教学做一点反思。
一、关于“教什么”热热闹闹的公开课,往往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艺术、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精彩,当课堂的喧嚣退去冷静而思考时,才发现所欠缺的是真正立足于文本思考课堂教学内容。
为避免无效教学,我们可以着眼于以下几点:1 注重听说读写的规范要求语文课程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有规范可循的,教师要考虑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规范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教学中切勿淡化整体:如《杜十娘》《杜丽娘》等小说、戏剧的教学,很多教师喜欢单纯把对主人公的语言、行动描写的语段挑出来,作静态分析,而不是从整体出发,从人物问的复杂关系出发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命运,作综合分析。
这样便与读写的整体性原则相违背,仅仅是在做拆分文字组合的游戏。
再如,教学中应少提结论性的问题。
一位老师执教袁宏道的《西湖》,提问:“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写了西湖的什么?”学生归纳:武林门一保叔塔一昭庆寺一西湖,写了西湖的山、花、风、波,分析到此就结束了。
可这样的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吗?不妨提问:“读这一段你眼前浮现出西湖什么样的景致?”或许如此对学生感悟文本学习语言会更有益。
应用回归分析第四版答案【篇一:应用回归分析人大版前四章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应用回归分析(1-4章习题详解)(21世纪统计学系列教材,第二(三)版,何晓群,刘文卿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目录1 回归分析概述 ....................................................................................................... (6)1.1 变量间统计关系和函数关系的区别是什么? (6)1.2 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7)1.3回归模型中随机误差项?的意义是什么? (7)1.4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7)1.5 回归模型的设置理论根据是什么?在回归变量设置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8)1.6收集,整理数据包括哪些内容? (8)1.7构造回归理论模型的基本根据是什么? (9)1.8为什么要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9)1.9回归模型有哪几个方面的应用? (10)1.10为什么强调运用回归分析研究经济问题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10)2 一元线性回归 ....................................................................................................... . (10)2.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有哪些基本假定? (10)2.2考虑过原点的线性回归模型足基本假定,求ny??*x??i1ii,i?1,2,...n 误差?1,?2,...?n仍满?1的最小二乘估计。
.............................................................................. 11 n2.3证明?e?o,?xe?0. .................................................................................. . (11)i?1ii?1ii2.4回归方程e(y)????x的参数?,?o101的最小二乘估计与最大似然估计在什么条件下等价?给出理由? (12)2.5证明??0是??0的无偏估计。
应用回归分析简答题及答案4.为什么要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答:当模型的未知参数估计出来后,就初步建立了一个回归模型。
建立回归模型的目的是应用他来研究经济问题,但如果马上就用这个模型去做预测、控制和分析,显然是不够慎重的。
因为这个模型是否真正揭示了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对模型的检验才能决定。
5.讨论样本容量n与自变量个数p的关系,他们对模型的参数估计有何影响?答: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样本容量n与自变量个数p的关系是:n>p。
如果n<=p对模型的参数估计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为:(1)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有p+1个待估参数B,所以样本容量的个数应该大于解释变量的个数,否则参数无法估计。
(2)解释变量X是确定性变量,要求rank(X)=p+1<n,表明设计矩阵X中的自变量列之间不相关,样本容量的个数应该大于解释变量的个数,X是一个满秩矩阵。
7.如何正确理解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拒绝Ho,接受Ho?答:(1)一般情况下,当Ho:B1=0被接受时,表明y的取值倾向不随x的值按线性关系变化,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变量y与x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也可能虽然变量y与x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但这种相关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
(2)当Ho:B1=0被拒绝时,没有其他信息,只能认为因变量y对自变量x是有效的,但并没有说明回归的有效程度,不能断言y与x之间就一定是线性相关关系,而不是曲线关系或其他的关系。
8.一个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0.99,样本决定系数R^2=0.9801,我们能断定这个回归方程就很理想吗?答:1.在样本容量较少,变两个数较大时,决定系数的值容易接近1,而此时可能F检验或者关于回归系数的t检验,所建立的回归方程都没能通过。
2.样本决定系数和复相关系数接近1只能说明Y 与自变量X1,X2,…,Xp整体上的线性关系成立,而不能判断回归方程和每个自变量都是显著的,还需进行F检验和t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