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文本精细阅读
- 格式:pdf
- 大小:156.89 KB
- 文档页数:2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策略作者:晁成江来源:《中学语文·下旬》2024年第03期摘要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导”上,引领学生制定长期阅读计划,形成整本书阅读意识,学会从头到尾细细品读,积累与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基于此,以《朝花夕拾》为例,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指导策略进行积极的探究。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阅读计划阅读方法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是当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朝花夕拾》为例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研究,可以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加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获得阅读能力的锻炼。
一、制定阅读计划,确保整本书阅读导向正确万事有计划,行动才有更明确的方向,也更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
大部分初中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并没有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这不仅使阅读进程无法得到保证,还导致缺乏明确的阅读方向,不知道“为什么要读”“要读什么”“怎么读”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经常将一个月可以完成的阅读量拖延到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读了后面忘了前面,从而影响整本书阅读质量的提升。
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制定阅读计划。
以《朝花夕拾》整本书为例,全书共175页。
面对较大的阅读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整体”转化为“部分”,比如每天阅读6页,阅读时长在30分钟左右,这样一个月的时间即可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但是,这样的阅读计划并非适合所有人,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或者是平时的阅读时间并不充裕,则可以将阅读计划延伸到2个月完成,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選择整本书阅读完成的时间,完成阅读计划。
例如,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制定的阅读计划为:第1~2周,采取粗读的方法,阅读任务包含“序言”“目录”“作者介绍”“本文结构”,对整本书内容有所了解,掌握作者的基本信息、作品创作背景与目的;第3~6周,细读文本,第3~4周阅读原著1~5章节、5~6周阅读原著6~10章节,要在阅读中认真品读全部的章节,梳理主要的故事脉络与人物形象,能够在阅读之后完整地复述出故事内容,消除读者与经典作品之间的“隔膜”;第7~8周,批注阅读,精选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次认真且深入地研读,书写阅读感悟或对某一个人物形象作出评价,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展示鲁迅成长经历对自己的积极影响。
回归深阅读回归深阅读阅读答案深阅读能带来相对准确的知识、有机的知识、不可量化的“增进”,正是通过享用深阅读这一人类神圣的权利,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求索,我们才能不断获得增益,面对未知和繁乱少一些惶恐和胆怯,多一些洞察和笃定根据全国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人均阅读纸质书4.58本,在这不足5本的阅读中,除去备考的教材、消遣的漫画和言情小说,能让人埋头潜心的深阅读还剩多少?什么是深阅读?仅就阅读内容而言,它应是指经过时间拣选和验证的人文社科经典、各专业领域公认的优质书籍。
具体书目的选择虽然见仁见智,但它一定是给我们带来新的经验、对我们的智识构成锻炼的书;那么,这样的书,它仍然可能是愉悦的,但就阅读方式而言,它不会是轻松的,它需要学习,需要思考,需要挑战和攻克。
深阅读能带来相对准确的知识。
有时我们依赖数字阅读的便捷,以为可以迅速和轻易地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
但信息会为了方便传播而经过简化、拼贴或变形,更有专门打造的虚假信息夺人耳目,这些“二手知识”时常遮蔽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深阅读的书籍和其中的知识经过人类经验的反复验证,仍能立得住或是被众人所认可,就说明它是相对准确的。
要想获取真知,一番上下求索的功夫必不可少,豁然开朗的时候,知识才会变成自己的。
而只有在此基础上,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才可日渐养成。
深阅读能带来有机的知识。
朱光潜先生讲过,有机体的特征也就是学问的特征,“学问不是学问,如果它不是一种完整的生命。
如果它没有‘组织’,不成‘系统’”。
一切知识的对象都不外是事物的关系条理。
经过阅读的探求,事物现出关系条理,在我们心中就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知识是有机的,它可以消化吸纳外来的知识,它也需与我们心中已有的知识发生密切关系,如此,它才是有生命的。
零落各处、不甚准确的信息片段难以拼凑出事物的真实完整面貌,我们需要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带着内心的困惑和追问去阅读,知识才会生根发芽,也才能在此系统之上修正、扩充,终而繁茂。
微案 4 合用类文本阅读答题策略微案引语合用类文本阅读固然同样是现代文阅读,但仍是有别于阐述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
自然,高考命题更是特色鲜亮。
那么合用类文本在答题上有没有独到性,就像小说四级看法答题法那样呢?确实存在,但只能是大概的,缺少规律的,这里归纳出来,仅供考生参照。
一、所有的答题都贯串一条红线——精选信息课标卷合用类文本阅读共设 4 题,不论是关乎文本整体感知、理解能力察看的第 1 题,仍是鉴于文本分析、归纳能力察看的第 2、3 题,以及重视文本研究能力察看的第 4 题,试题题干上总会有“结合资料”这样的要求,也就是说,都有一根红线贯串,这根红线就是“精选文中信息”。
从课标卷察看情况看,“精选文中信息”主要包括文章的基本看法以及最能表达文章要旨和作者写作妄图的语句等。
第 1 题属于浅层、迅速、综合性的信息精选,5选 2多项选择题,赋分规则借鉴了国际上的PISA 法( “分层级给分” ) ,即完好正确、不完好正确和完好不正确三种,不完好正确又包括大多数正确和小部分正确。
完好正确、大多数正确、小部分正确、完好不正确依次给分为3、2、1、0,题目设计重视每个选项对资料的整体分析和归纳,同时也引导考生注意资料中的一些细节与资料整体的关系。
这在必然程度上真切地反映了考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是对文本理解层级的全面察看。
第 2、3 题属于归纳、归纳性的信息精选,需要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精选能力要求上了一个台阶,第 4 题属于鉴赏谈论性的信息精选,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单要求深入精选,还要有知识的迁移能力。
总之,四道题25 分的文本阅读,“精选”这根红线一以贯之。
二、答题坚持两项原则:忠于原文而不照搬原文,踩点答题而可是分答题对于合用类文本的察看,不论是设置问题仍是制定答案,命题人总是会依照文本表现的内容以及表现的方式“因材施教”,所以考生组织答案时必然要忠于原文,要善于运用文中的要点词、要点句作答;同时文中有关信息的表现又不能能是显豁的,更多则是隐性的表示,所以考生又不能够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
《关于“澳门回归20周年”》2019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恒的瞬间——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纪实数千人的会场一片肃静,千万双眼睛神情专注,亿万颗激动的心倾听着时间的脚步走向那庄严的一刻,走向那永恒的瞬间……——1999年12月20日零点。
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庄严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由翠绿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相伴,在6 000平方米的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徐徐升起。
雄壮的乐曲、鲜艳的旗帜,这永载史册的一幕昭告天下:中葡两国政府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澳门,这个失散已久的游子重新回到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是一个不眠之夜,这是一个难忘之夜。
40多万澳门同胞通过电视现场直播,在注视着澳门迈向新纪元的步伐,在谛听着祖国母亲的叮咛。
普天之下,所有的华夏儿女都在为澳门的今天欣喜,为澳门的明天祝福。
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
绿色地毯铺就的交接仪式现场,弧形排列的坐席与席台对应,构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图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身着深色西服,站立在主席台中央的主礼台上,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44岁的何厚铧也是一身深色西服,站在主礼台上。
这位澳门历史上第一次由澳门人自己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从此肩负起落实“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的历史重任。
从他坚毅的目光里,人们看到了自信,也看到了澳门的美好未来。
在主礼台的另一侧,桑帕约总统等葡萄牙主要代表也同样在向两面鲜艳的旗帜行注目礼。
昔日的澳门是在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情况下,被葡萄牙逐步占领的。
葡萄牙曾委任过127任澳门总督。
这一切,此刻都成为历史。
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
听着那熟悉的旋律,看着那亲切的旗帜,85岁的澳门濠江中学校长杜岚双眼噙满了泪花。
当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到澳门,面对“谁敢亲共,‘万人坑’就是归宿”的恫吓,杜岚毅然买回红布做成国旗,在新中国诞生的当天将它升起在校园里。
语文阅读理解的精读与略读技巧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
无论是应对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目,还是在日常阅读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都能让我们事半功倍。
而精读和略读作为两种常见的阅读方式,各自有着独特的作用和适用场景,熟练运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效率。
一、精读的技巧精读,顾名思义,就是精细深入地阅读。
它要求我们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研读,理解每一个细节,挖掘深层的含义。
1、字斟句酌在精读时,要对每一个字词都保持敏感。
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及时查阅字典或词典,确保准确理解其含义。
比如,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的字词,如“饕餮”“鸱鸮”等,只有弄清楚它们的意思,才能不影响对整个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2、剖析句子结构分析句子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对于复杂的长句,要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等主要成分,理清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冬日,独自走在寂静的小巷,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通过剖析这个句子,我们能明白作者所处的环境以及当时的心情。
3、关注修辞手法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在精读时,要留意这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们所带来的生动形象或强烈的情感冲击。
比如,“月亮像一个大圆盘挂在天上”,通过比喻,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月亮的形状。
4、理解段落主旨每个段落都有其核心思想,精读时要概括出段落的主旨。
可以通过寻找段落中的中心句,或者自己总结关键内容来把握。
这有助于我们从局部到整体地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
5、做批注和笔记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疑问和感悟。
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对某个观点的看法,对精彩语句的赏析,或者对不明白之处的标记。
这样不仅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方便日后回顾和复习。
6、深入探究背景知识对于一些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文章,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文本互涉理论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价值辨析作者:肖荔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37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加起来也只有数百篇文章,倘若死守,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堪、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
”叶老在这里所讲的就是“文本互涉”。
“文本互涉”源自文艺理论研究,发生于文学系统中,又称“互文性”。
文本互涉理论意在强调:任何一个文本都并非独立存在,文本与文本之间总是具有各种各样的关联性,不同文本之间互相映射、互相参照,任何文本中都可能包含有其他文本,都有对其他文本的指称。
文本互涉理论打破传统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多维度审视阅读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群文阅读教学围绕一个中心议题,以“群”的姿态出现阅读材料,其中的每一个阅读材料,都可以看作是“互文”理论下的阅读。
互文互涉就是一种“以文解文”的阅读策略,同文体不同作家、同主题不同作品、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或者是相同的语言表现形式,都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和整理,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群文内容。
本文将以五年级上册两首古诗《示儿》《题临安邸》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来探讨文本互涉理论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互文中的助读教学片段:师:《示儿》中哪一个字直接写出了诗人的情感?生:“悲”字。
师:这首诗当中,诗人陆游因为什么意愿没有达成而感到痛心和悲伤呢?生:作者去世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死之后,人间的事情都跟他没有关系了。
最让他伤心的是国家还没有统一。
师:所以他痛心地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为什么不见九州同会如此触痛陆游的心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我看到金国军队入侵当时的首都汴梁,然后我听到了一些金国军队的喊杀声和一些平民百姓的惨叫声。
师:这些百姓的哭喊声,真的是声声入耳,句句扎心!生:我听到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声音,我看到一个金国士兵,他当时在打一个孩子,孩子痛心地哭了。
英语阅读教学需精细化处理(提纲) ——语法填空与阅读课的精读教学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扈华唯
能用英语阅读文献资料,直接获取国外最新资讯,是很多中国人学习它主要目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因此说,提升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并通过阅读交流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是高中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应牢固树立这一目标意识,并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予以实施,克服各种因素带来的困扰,完成英语课程赋予我们的任务。 一、阅读教学的得与失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11年来,我们的教育现状和生态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些变化甚至很大。但是普遍关注的考试评价改革,特别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却举步维艰,高考成绩被简单利用,教育评价和社会舆论以升学率论英雄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多少。 教师们痛苦地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摇摆。当我们考虑到教育是祖国强大未来的时候,我们对教改充满了期待和冲动。但是,当我们回到学校,面对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的许多种考试,升学的压力山大,教学改革失败的风险无力承担,教学改革的动力就逐渐消退。教学活动趋于保守,甚至依然故我。 英语阅读教学常常出现这样的课堂教学现象。很多教师把阅读材料分解成孤立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教学,忽视了语言的整体理解和特定 语言文字在语篇中真实意义的深入解读。采用从下而上的阅读教学(bottom-up)方式,重下带上。 而在许多大型研讨会上的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则表现得大不同,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从上而下(top-down)阅读教学方式,很重视“上”,往往忽视“下”。教师教学的关注点往往是文章意义的整体理解和分段理解,并开展与学生生活和经验相关联的话题讨论。但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的活动少而浅显。 以上这种两种做法均不能很好地服务于英语课程目标,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测量工具的变与思 毋庸置疑,高考今天仍然还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这不正常,但基本上是事实。高考除了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之外,还有测量工具的改革——高考试题。 201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全国课标卷的英语试题,进行了改革。用短文“语法填空”替代沿用多年的“单项填空”。这一题型的改变,给中学英语教学和考试备考带来了新的思考。如何去适应这一改变?如何在这一改变中占据优势?是我们很多老师探寻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2014年高考英语新课标卷II中的语法填空题。 Onemorning,Iwaswaitingatthebusstop,worriedabout being (be)lateforschool.Thereweremanypeoplewaitingatthebusstop, and someofthemlookedveryanxiousand disappointed (disappoint).Whenthebusfinallycame,weallhurriedonboard.Igotaplacenext to thewindow,soIhadagoodviewofthesidewalk.Aboyonabike caught (catch)myattention.Hewasridingbesidethebusandwavinghisarms.Iheardapassengerbehindmeshoutingtothedriver,butherefused to stop (stop)untilwereachedthenextstop.Still,theboykept riding (ride).Hewascarryingsomethingoverhisshoulderandshouting.Finally,whenwecametothenextstop,theboyranupthedoorofthebus.Iheardanexcitedconversation.Thenthedriverstoodupandasked,“ Did anyoneloseasuitcaseatthelaststop?”Awomanonthebusshouted,“Oh,dear!It‘s me/mine (I)”.Shepushedherwaytothedriverandtookthesuitcasethankfully.Everyoneonthebusbegantalkingaboutwhattheboyhaddoneandthecrowdofstrangers suddenly (sudden)becamefriendlytooneanother. 启示1:语言知识要求精准。
基于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一、研究背景与课题意义新的课程目标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这一课程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
应该说,我们在教学理念上对新课程的认同度已大大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文本的具体阅读教学实施时对新理念的完全实现。
现在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可并没有真正带来教学实践层面的执行。
但这不是说我们一线教师不想执着地去执行,而是我们没有找到执行的道路。
正如李海林教授所说,新课程只是给我们一个方向,它是一个政策文本,而不是实践的方案文本,更不是具体到每堂课中落实的文本。
确实,现在许多一线教师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读课文,进入文本,要求他们读出真实的有个性的东西,但同时教师自己却在伪阅读,甚至不去阅读。
伪阅读不是说教师没有阅读,而是教师的阅读没有过程,没有个性,不够真实。
因为在真实的阅读中,我们会遇到阅读障碍,在解决阅读障碍时,我们会发现问题,解决困惑。
在真实的阅读中,面对别人的文本解读,我们会在别人解读的结果中还原出别人解读的过程。
而阅读过程中这些要素的真实性恰恰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
基于此,我们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传统阅读教学反思的废墟上,中学语文界已经建立起新的阅读教学观。
但我们如何让它软着陆到教学时一篇篇具体文本的现实层面呢?这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文本细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便捷、最重要的路径和平台。
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文本细读的原理同样可以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文本为核心,抓住文本的关键点,自觉地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以多元姿态亲近文本,沉入言语之中,涵泳品味,从而开掘言语的多层内涵,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进而建构起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
2024江苏省G4联考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 2024届高三12月江苏G4联考语文试题江苏G4:天一、淮阴、海门、姜堰)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①回望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守正创新”一直是其中的精神内核和精华所在,也是新时代中国画理论与创作体系建构的重点。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画的文化语境发生了诸多变化,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的思考与讨论始终持续。
中国画如何走出国门为世界认同和欣赏,连同对回归传统笔墨的反思以及中国画概念、材料的限定与拓展等种种问题,都成为摆在中国画家面前的时代课题。
②如何建构新时代中国画的体系,即包括理论体系、价值体系、评论体系、创作体系、话语体系等在内的中国画学体系?这是一项知行合一、史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课题,既不能脱离创作、鉴赏的实践,也不能脱离史论的思辨与研究;既不能脱离历史文脉的渊源,也不能脱离时代新风的更新。
③中国画理论与创作体系一方面有着自身悠久而自足的学术渊源、相对明确成形的研究对象与深闳丰富的文献成果,另一方面又并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科转型,在很多的语境与场合中,常常停留在一个包容度极大、涵盖范围很广的学术概念上。
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特别是作为中国绘画学术系统的主干内容,20世纪的中国画研究在承继传统画史画论思想的同时,显现出浓重的现代学术理路与学院属性。
无论是主张“传统出新”还是“引西润中”,无论是强调“笔墨核心”还是“形式革变”,围绕现代中国画发展路向、价值标准、创作理念乃至教学传承的思考,已经成为百年来中国美术研究的重要版块。
④相对于其他美术门类,中国画学体系更为强调综合性、本体性与会通性。
一般意义上,中国画理论体系的主要研究范畴是古代到近现代以来绘画的文字著述,其范畴涵盖了中国画的历史、理论、品评、技法、著录等各方面的内容。
在画理、画法、画道的不同层面中,现代中国画学在精细分科研究的基础上,也需要宏观的整体性研究,更倾向于对形而上的画道层面的研究。
高中语文阅读精细化管理策略及快速阅读要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其中阅读精细化管理策略及快速阅读要领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高中语文学科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如何进行阅读精细化管理,及掌握快速阅读技巧,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及分析。
1.明确阅读目的在进行阅读时,首先要明确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获取信息,还是为了理解作者的意图,还是为了进行分析和批判。
对不同目的的阅读,要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明确阅读目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阅读的要点,进而提高阅读效率。
2.培养阅读兴趣阅读需要一种主动的态度,而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则是进行阅读的前提。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内心深处对阅读的热爱和渴求,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的一部分。
3.建立阅读计划阅读需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安排、兴趣爱好等制定阅读计划,以保证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阅读计划可以包括每天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内容和参考书目等,有了计划,就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阅读时间,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和浪费。
4.注重阅读技巧阅读并不仅仅是看,而是要善于分析、归纳、理解、评价和应用所读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教学、示范阅读、引导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高中语文快速阅读要领1.抓住关键信息在阅读时,要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而不是所有的细节。
可以通过题目、段落大意和首尾句等方式,快速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内容。
快速阅读并不是草率地看完整篇文章,而是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阅读速度。
可以通过每分钟阅读的字数、阅读篇幅的控制等方式,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3.采用扫读和略读的方法扫读是快速地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略读是在扫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高中语文阅读精细化管理策略及快速阅读要领语文阅读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而阅读精细化管理策略和快速阅读要领是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就高中语文阅读的精细化管理策略和快速阅读要领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1. 制定阅读计划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十分繁忙,要想保证语文阅读的时间和质量,就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和个人时间情况,制定一个每天或每周的阅读计划,合理安排各种阅读任务的时间,确保每天有一定时间用于精读和泛读。
2. 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速度是高中生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
学生可以通过平时的大量阅读和练习,以及使用一些阅读技巧和工具,如扫读、略读、精读等,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 注重词汇记忆语文阅读离不开丰富的词汇量,高中生在阅读中要注重词汇的记忆和积累。
可以通过背单词、扩大阅读范围、培养词汇敏感度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和词汇应用能力。
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语文阅读的关键所在。
学生可以通过多读书、读报、阅读一些经典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水平。
5. 锻炼阅读耐心对于高中生而言,长时间的繁重学业压力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耐心。
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锻炼自己的阅读耐心,保持专注和沉稳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读能力。
二、高中语文快速阅读要领1. 扫读扫读是指快速地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通过扫读,可以迅速了解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对阅读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略读略读是指粗略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在略读时,可以不必精读每一个词句,而是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重点关注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以及作者的论证过程和结论。
3. 精读精读是指对文章进行深入仔细地阅读。
在精读时,可以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理解文章的细节和含义,从而深入领会作者的用意和思想。
5. 灵活运用在快速阅读中,要根据文章的类型、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技巧,如逆读、跳读、逻辑推理等,灵活应用,以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
2012年3月
第674卷第3期
语文教学通讯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r.,2012
Vo1.674 No.3
◆教艺频道
回归文本精细阅读,
钟玉宝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广东江门 529100)
摘要:浮躁功利的阅读心态和题海式的阅读训练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让学生回
归文本,进行精细化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思维能力与理性批判能力,从而使学生体会到
阅读的快乐,构建充满个性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散文小说文本精细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3—0055—02
作者简介:钟玉宝(198O一),女,广东江门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语
文教师。研究方向:现代文、诗歌阅读。
齐裕煜教授在《开阔视野与精细阅读》一文中提 到:“读书,特别是读经典名著,不能囫囵吞枣,不求 甚解。只有精细阅读,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 人云亦云。”[ 所谓精细化阅读就是精读和细读的结 合。所谓精读就是从细节着手,精心研读字词,细细 咀嚼旬段,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所谓细读就是反复 咀嚼玩味,逐渐进入与作者平等对话的境界,挖掘作 者的创作意图与主旨,使作者的人文思想与自己的 领悟相互融合。对于散文与小说的精细化阅读训练, 应根据体裁特点各有偏重。 一、散文阅读,见微知著,细处见功夫 字词是作者情感与思维的载体,对文本主旨意 图的理解都建立在解读字词的基础上。回归文本、斟 酌字词是散文精细化阅读的必要步骤。所谓见微知 著,细处见功夫。 在阅读中,学生要么瞻前顾后,总怕漏掉重点信 息,最后变成通篇都是重点,顾此失彼,找不到重点 字词;要么缺乏耐陛,一味略读、跳读。学生常这样感 慨:一不留神散落在文章中各处的“金子”(标点符 号、相同词以及相似词)就从眼皮底下溜走了。这主 要是因为学生对文章字词进行割裂式解读,信息筛 选能力较低,而这些散落在文中的“金子”往往最能 体现作者的情感变化,应重点讲解,但教师在讲授过 程中往往只注重背景、线索、情感、内涵等大知识点
的讲解。以《囚绿记》这篇散文为例,大部分教师在讲
解时往往把重点放在写作线索(绿:择绿、近绿、囚
绿、释绿)、情感变化(喜爱、恼怒、自责、怀念)以及文
章主旨(绿的象征含义: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等方面。课文讲完后有些学生
会发出质疑:“这绿真有这么多象征意义吗?”学生会
有这样的疑问,一方面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没有经
历过失去自由的痛苦,难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
鸣;二是学生没有抓住一些标点符号和重点字词,没
有找到这些字词背后作者蕴涵的思维变化和情感变
化。
在学生眼中,这绿顶多就是一棵拥有顽强生命
力的植物,因此学生怀疑作者需要如此怀念这绿吗?
这么写是否太矫隋了?学生不明白这绿其实是作者
的一种精神寄托,这绿凝结了作者的一段心灵成长
历程。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和绿的内在联系、绿的象征
意义、文章的主旨,必须关注几个重点词:“至宝”“装
饰”“绿友”“绿囚”“囚人”“绿友”。这几个重点词真正
能揭示作者内心深处情感变化与思维变化的微妙之
处,是抓住文章象征意义与主旨的关键。
在文章前七段,作者大笔铺陈自己对绿色的喜
爱和期盼之情,把“一枝绿视为至宝”,但是作者在第
教学『55
八段中连续使用两个“装饰”,装饰一词意为“在身体
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无论是
“至宝”,还是“装饰”,在作者眼里心中,这绿仍然只
是一个物体。虽然下文改用“绿友”一词,但是第十段
中“绿友”一词仍然加了双引号。这说明此时作者心
中并未把这绿当作朋友看待。在十二段中出现“绿
囚”一次,“囚”有人之意,但还是加了双引号,可见这
绿在作者眼中仍是没有生命力和情感的物体。直到
最后,作者经历了卢沟桥事件被困于“烽烟四逼的旧
都”,才真正理解被囚的滋味,心境迥变,同病相怜,
也让作者更能体会这绿的生命力和精神力,不由心
生崇敬之情。因而,文章倒数第二段“囚人”和最后一
段“绿友”一词并未加双引号。此时此刻,作者才真正
把这绿和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并作为同病
相怜的朋友来尊重和怀念。这绿给作者上了有关生
命与自由的宝贵一课,与作者是亦师亦友、患难与共
的关系,自然非它绿可比。经过对这几个词语的比较
分析,并在讲授过程中联系2003年的SARS事件,
学生就不再觉得作者矫隋,更容易把作者的思维和
情感变化理解清楚,融入作者的精神号隋感世界。学
生了解了绿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的主旨,自然更有 学习兴趣,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小说阅读,轻描淡写,细节显深意 小说和散文都注重字词的推敲,但是小说比散 文更加注重情节的设计,因此小说的阅读教学除了 注重对标点符号与重点词句的理解外,还要注意故 事情节的变化。 . 小说中一些看似轻描淡写的情节往往别具深 意。在训练2009年安徽卷的小说类阅读题《董师傅 游湖》时,学生纷纷发出疑问:“为什么后面要安排一 个卖花的小女孩?似乎删掉这一隋节对小说也没什 么影响。”虽然三道大题的提问中没有涉及这个隋 节,但是最后一道题“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 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 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却要 结合这个J情节来答题。 本篇小说的作者宗璞中西文化兼修,学养深厚, 气韵独特。她的创作选材多集中在知识阶层,虽然 《董师傅游湖》中的董师傅和小翠并不是知识分子, 但是他们都生活在具有浓郁书卷气息的大学校园 中。董师傅是传统的手工艺人,他身上带有传统艺人 56l教学 的那种淳朴与平和,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小翠刚刚 进入大学校园,她是年轻一代的代表。 原文中“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 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 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卖花 的小女孩远远看着一男一女并肩行走,以为是一对 情侣,就跑过来想卖花,但是发觉两人并不是情侣后 就离开了,又去寻找其他的情侣。这个轻描淡写的情 节,删掉了对小说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影响并不大,但 是对理解小说主旨却非常重要。因为小女孩的身份 非常特殊,她是一名卖花女,是改革开放后商业发展 的一个缩影,带有浓浓的商业气息。那公园和湖泊象 征着传统知识分子平和冲淡的心灵世界,当小女孩 出现在公园里卖花,当“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 渐向公园靠拢”时,彰显的是现代商业气息对传统书 卷气息的挑战与占领。所以当董师傅带小翠游湖时 不禁发出感叹:“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 树,倒不觉得好看了。”这句话蕴涵着对在商业大潮 冲击侵蚀下人心的浮躁喧嚣与人文关怀缺失的感 慨。而当小翠对着湖中发光的石鱼叹为观止而对董 师傅的精美的雕花窗户不置一词时,体现的又是现
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的挑战。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宗璞
试图通过小翠对雕花窗户的忽视以及卖花小女孩出
现这两个情节,表现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大潮对传统
文化的冲击,对大学学术文化氛围的冲击,以及对平
和冲淡的传统人文心性的腐蚀。宗璞想让我们反思
的,也许就是大学作为传统文化最坚实的阵地,在科
技与经济大潮中如何坚守与融合,人心如何坚守内
心的纯真与传承传统文化。
阅读的意义在于打破时空阻隔,与作者进行心
灵交流,接受人类文明的洗礼,重塑灵魂,使生命充
盈丰满。在201 1年的高考语文评卷总结大会上,华
南师范大学的陈建伟教授指出:“文学类阅读的分数
要提高,一定要进行精细化阅读!”磨刀不误砍柴工,
阅读越是精细越能走进作者的文学世界,强化情感
思维能力与理性批判思维能力,感悟人生真谛,使人
生充盈丰满。
参考文献:
[1]齐裕煽.开阔视野与精细化阅读[N].福建日报.2007—01—
22(12).
(编辑:李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