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语言文化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1、几个概念:对比: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е语言学:лингвистика为什么要进行“对比”?为何要引入“对比”这个概念?比较是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可以说,语言学的所有分支都是某一种类型的比较,因为对某一语言现象的阐述,总是要涉及和包含对这一现象中的各种表现的比较。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对比语言学是①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②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③共时的对比研究(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对比描述),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④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对③的解释)所谓“共时的对比研究”,就是说,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在其某一发展阶段的状态,而不是语言的演变。
“共时对比”主要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实状态进行对比描述,不过也并不完全排斥将某一语言的现时状态与另一语言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状态进行对比,比如将现代英语与古希腊语进行对比。
(对④的解释)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中的“对比”一词,便主要是为了突出这一侧重点,以便与一般的“比较”相区别。
当然,这种不同是在相同基础上的不同,没有多少相似之处的不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例如,我们可以说俄语中的动词与汉语中的副词不同,这种说法虽然错不到哪里去,却没有多大价值。
然而,如果我们能系统地比较俄汉两种语言中的动词的不同,那么由于俄语中的副词与汉语中的副词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与对应,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就有较大的价值。
为了保证我们所作的对比有意义,对比语言学必须研究语言之间哪些语言成分或项目是可比的,比较的共同基础是什么,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比语言学对语言之间的共同点的研究,正是为了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语言对比可以有语音对比(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对比、音段音位音节对比等),词汇对比(词汇形态学对比:构词法对比,词汇语义学对比:语义场对比、词的搭配对比等),语法对比(格对比、句法对比等),篇章对比,语用对比(包括话语结构对比等)转到语言文化对比上,它存在于语言对比的各个系统中。
《俄汉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时间观念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使用和体验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就俄汉两种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差异进行深入对比研究,以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
二、俄汉语言中时间表达的差异1. 词汇层面在俄语中,时间常被具体化、抽象化,并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
如“время жизни”(生命时光)、“часы” (钟表时间)等词汇体现了对时间的珍视与利用。
而汉语中,时间表达更为抽象,如“时光”、“岁月”等词汇,强调时间的流逝与人生价值。
2. 句法结构在句法结构上,俄语和汉语也存在差异。
俄语中,时间状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强调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汉语则更注重时间的隐含意义,常将时间信息融入句子中。
三、俄汉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差异1. 时间观念的价值观取向俄罗斯文化中,时间被视为宝贵的资源,人们重视时间的利用和效率。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时间的自然流逝和人生价值,强调时间的积累与沉淀。
2. 时间观念与社会行为在俄罗斯社会中,人们往往遵循严格的时间规定,表现出较强的时间意识。
而在中国社会中,人们往往更注重人际关系与情感交流,时间观念相对较为宽松。
四、俄汉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交融与共通尽管俄汉两种语言文化在时间观念上存在差异,但也存在着交融与共通之处。
例如,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人们都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准时、效率等时间观念的认识也日益趋同。
五、结论通过对俄汉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种文化在时间表达、价值观取向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也为我们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尊重不同文化的时间观念,学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灵活运用时间,以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俄汉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共通之处,这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理解他人、包容差异、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俄汉成语对比浅议俄汉成语是两大古老文明,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文化精髓,在我们语言与文化沟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对比,深入剖析俄汉成语的不同,探讨俄汉成语的共同精髓,以及这些成语如何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文化沟通。
首先,我们从俄汉成语的起源上来看,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俄汉成语有其独特的语言渊源,不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精髓,而且反映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国有句著名的“言为心声”,而俄罗斯有句著名的“撒网分捕”,这些成语都源于当地的文化,但反映出不同思想观念。
其次,我们来看看俄汉成语的不同。
俄语中有“蜻蜓点水”这个成语,用来描述温和的努力;而中国有“滴水穿石”这个成语,用来描述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两者都表达了“一点一滴的努力”的概念,但表达方式有差异,前者用轻、轻薄的“蜻蜓”来比喻,后者用坚实、坚韧的“滴水”来比喻,可见俄罗斯和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此外,从俄汉成语的使用上看,两者的差异也很明显。
由于俄罗斯“撒网分捕”的概念特别强调“分捕”,非常强调坚持与耐心,因此,在英雄的事迹叙述中,俄罗斯人经常使用“撒网分捕”来表达炽热的精神和毅力,而中国则更偏向“千里挑一”这样的成语,来表达英雄的果断与勇敢。
最后,我们从俄汉成语的传播上来看,两者相对比较融洽。
近年来,俄汉成语的交流更加广泛,无论是艺术品、文学作品,还是日常的言语沟通,都体现着俄罗斯与中国民族的文化精髓,同时也促进了两种文明的深度融合。
由此可见,俄汉文明的交流与对比,对于我们快速识别两种文化特点、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俄汉成语有许多不同,但它们也都是源于一种文明,都表达了同样的基本原则:注重恒心、勇气和努力。
这些成语在两种文明中的传播与对比,促进了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使两种文化语言的融合有所提高,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深度、宽广的俄汉文化精髓,成为彼此文化沟通的桥梁。
俄汉数字文化对比数字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每一个民族,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且各具特色。
在跨文化交际中,数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不同的民族、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习惯使用的数字,或称之为偏爱和厌恶的数字。
这些数字蕴涵着该民族与国家特殊的文化习俗,体现着特有的社会文化心态。
本文试以特殊的文化现象———数字文化为突破口,对俄汉两民族独特的数字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数字的产生与运用“数字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在符号的帮助下产生的。
”(苏金智《数的灵物崇拜》) 从一个国家文化认同的视阈来看,数词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字本身意义上的用法,数词体现纯粹的数量;另一种是数字意义之外的用法,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特点。
如汉语成语“九霄云外”,俄语成语“наседьмомнебе”,其中“九”和“七”的使用,就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俄汉两个民族迥异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
在古代,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产生了“数的灵物崇拜”,数字变成了充满神秘的东西。
各民族在此方面的经历大致相同。
然而,由于各个民族的文化根源和底蕴不同,对数字的崇拜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数字文化在俄罗斯文化和汉民族文化中均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需要我们对俄汉数字文化进行对比研究。
二、俄汉两个民族数字文化对比作为一种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蕴涵着非常深厚的文化信息。
对数字的喜好和选择,不同的民族是不一样的。
例如:3、4、5、7、8、9 等是汉民族喜欢使用的数字,而3(或3 的倍数)、4、5、7、10、40 等是俄罗斯民族喜欢使用的数字。
由于学者们对3、7 、9 等数字研究较多,本文不再赘述,这里主要研究数字1、4、5、8 在俄汉语言中的文化意义。
1.数字“一”我们知道,被数学家尊为“万数之母”的最小的自然数是“一”,而“一”重复累加的结果则构成了一切自然数。
俄罗斯民族将“一”视为万事万物的本原,有了“一”才有其它的事物,没有“一”就无从谈起世上的一切。
俄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研究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俄汉翻译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
但是,俄汉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对俄汉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影响。
因此,研究俄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俄汉两种语言的差异1.语音差异俄语语音丰富,有较多的元音和辅音,而汉语则相对简洁。
例如,俄语中有7个元音和17个辅音,而汉语中只有5个元音和21个辅音。
这导致在翻译过程中,有些俄语音节难以用汉语表达。
比如,俄语中有许多含有浊音的词,而汉语中却没有相应的浊音,如“телефон”(电话)、“ресторан”(餐厅)等。
俄语的语法比汉语更为复杂,例如,俄语中有六种格,而汉语只有主格和宾格。
在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不同,译者可能会出现翻译不准确的情况。
例如,俄语中的动名词与汉语的不同,俄语中动名词是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的复合体,而在汉语中通常是一个动词+地/得/着结构。
3.词汇差异俄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也比较明显。
俄语中有许多和汉语无直接对应的词汇,如“алкоголь”(酒精)、“кружка”(杯子)等。
同时,汉语的词汇也比俄语丰富,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
“年年有余”等等,这些表达在俄语中一词难以表述。
除了语言上的差异之外,俄汉两种文化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也会对译者产生不小的影响。
1.历史文化差异俄罗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
而我国也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度。
在翻译过程中,这些历史和文化因素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翻译的思路和语言表达。
2.社会相关差异俄罗斯和我国虽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在社会体制、法律制度、道德观念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在翻译中,这些差异也会牵扯到译者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习惯用语等方面。
3.生活方式差异两国的生活方式也存在巨大差异。
如在饮食、娱乐、休闲方面,俄罗斯人和中国人的习惯和文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俄汉语中动物形象象征意义对比分析
动物在文学作品中,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媒介,其象征意义在不同语言文化中具有差异性。
本文将重点分析俄汉语中动物形象象征意义的差异,探讨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精神。
一方面,在俄罗斯传统文化中,牛一般象征财富、劳动力、健康,他们通常被用作祈祷的对象,也被用来立场、指出状况,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做好事的祝福。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象征着勤劳、节俭,被赋予更加正面的意义,表达了中国人珍惜劳动的情感。
另一方面,俄罗斯文化中的狐狸象征着智慧、谋略、聪慧,它们被描绘为一种聪明谨慎、能够成功应对挑战的特性,也被认为是谋略大师。
而在中国文化中,狐狸则象征着诡计、狡猾、奸诈,被赋予更加负面的意义,表达了中国人反对诡计与欺骗的情感。
综上所述,俄汉两种文化中动物形象象征意义的差异体现了各自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和观念。
一方面,俄罗斯文化强调物质的财富,重视聪慧的谋略,从而赋予牛与狐狸正面的形象象征意义;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贯彻着“以勤劳乃致富,以节俭乃致贵”的哲学信念,强调诚实、廉洁,从而赋予牛与狐狸负面的形象象征意义。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两国文化的不断交流,俄汉两种文化中的动物形象象征意义很可能会逐渐发生改变。
因此,在今后的对比研究中,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动物形象象征意义的差异变化,加深对该话题的研究。
总之,俄汉文化中动物形象象征意义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价值观和观念。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其变化,加深对此话题的研究。
在语言和文学方面,俄罗斯和中国有哪些不同?俄罗斯和中国是两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二者之间在语言和文学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是几个主要的不同点:一、语言差异1. 语法结构俄语是一种屈折语,具有非常复杂的语法结构。
动词的变化包含了人称、数、时态、语气、语态等多种方面,而名词和形容词则按照格、数和性别进行变化。
相比之下,汉语语法要简单得多,没有这么复杂的变化。
2. 发音俄语的发音相对来说比较难学。
其语音系统中有很多不同于汉语的音位,例如硬音和软音,口腔的发音位置也有很多差异。
汉语的音位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注意四声的区分和字母之间的连读变化。
3. 文字俄文是一种西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完全不同。
相比之下,汉字和字母一样被广泛应用,但是汉字的书写和笔画相对来说更为复杂。
二、文学差异1. 文学体裁俄国文学以小说、诗歌和戏剧为主。
俄国小说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的彼得罗维奇时代,以扎戈捷布等人为代表。
而中国文学则历经了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包括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多种类型,成就非常丰富。
2. 文学流派俄国文学流派非常多元化,包括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俄国民主主义文学等等。
而中国文学则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学流派在元明清时期为新文学流派所替代。
3. 作家风格俄国文学以知名作家扎米亚京、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人为代表,艺术性较强、结构严谨并注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名家辈出,以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曹雪芹、施耐庵等人物为代表,具有丰富的史料和优秀的艺术性。
以上是俄罗斯和中国在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差异,两种语言和文学各有特色,对比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个国家的文化内涵。
俄汉语言文化差异对比研究作者:马佳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20期摘要:本文的作者在综合分析了俄语和汉语两种不同民族语言文化形式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汉语和俄语的思维习惯,逻辑分析以及表述习惯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俄汉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产生的原因及语言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俄汉语言;文化差异;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02一、俄汉语言文化差异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古代的俄罗斯多为平原,并且周边还存在着不同数量的森林,虽然疆域辽阔,但是缺乏相应的屏障,而且很容易受到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在俄罗斯历史上,少数民族经常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其进行掠夺,在公元12到13世纪,俄罗斯曾多次受到瑞典、日耳曼民族和中国元朝蒙古族等民族的骚扰,尤其是元朝成吉思汗的子嗣曾经统治俄罗斯长达200年左右,在俄罗斯的民族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俄罗斯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为俄罗斯语言文化中的战斗精神,民族思想上更加重视勇武、斗狠等战斗精神的培养,因此俄罗斯民族崇尚的是勇武、勇敢等思想,这和我国古代强调的和为贵思想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自然环境中,我国的中原地区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我国良好的环境为中原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屏障,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屏障,因此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是非常重视经济发展的,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和为贵”思想,专心致志搞经济发展建设,和俄罗斯的尚武精神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也是由于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二、俄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一)语法差异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笔者认为,语言的差异最基本的是文化的差异,其中最为主要的差异体现在,俄语属于语法类的语言,是典型的曲折语言,语言的构成成分较汉语比较复杂。
它的词汇有丰富的人称、时态和格的变化,这种词的变化在语法中有重要意义,因此,俄语语法复杂并变化繁多,并且在语法上,俄语的表述要求严格,主语、谓语、补语和连接词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应的表述都要依据相应的语法成分来变化。
《俄汉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时间观念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中有着不同的体现。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俄汉两种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差异,以期为跨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俄汉语言中时间表达方式的差异1. 俄语时间表达俄语中,时间的表达方式较为复杂,具有较高的系统性。
在俄语中,时间的表达通常与动词时态紧密结合,通过不同的动词形式来体现时间的流逝。
此外,俄语中还有大量的时间副词和介词短语,用于精确地描述时间关系。
2. 汉语时间表达相比之下,汉语中的时间表达方式较为灵活。
汉语主要依靠词汇和语境来传达时间信息,动词时态的变化不如俄语那样明显。
此外,汉语中还经常使用“昨天”、“今天”、“明天”等词汇来指代具体的时间点或时间段。
三、俄汉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差异1. 时间观念的重视程度在俄罗斯文化中,时间观念受到高度重视。
俄罗斯人通常认为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需要珍惜和有效利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虽然也强调时间的价值,但相比之下,更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关系维护。
2. 时间安排的灵活性俄罗斯人在安排时间时,通常具有较高的计划性和条理性。
他们会严格按照计划行事,遵守约定时间。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灵活性,在安排时间时留有一定的余地,以应对突发情况。
3. 时间观念的社交意义在俄罗斯社会中,守时被视为一种基本的社交礼仪。
不守时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时间的表现。
而在中国社会中,虽然也强调守时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更注重的是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四、俄汉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相互影响尽管俄汉两种语言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一方面,俄罗斯的时间观念对中国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中国人更加重视时间的利用和效率。
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时间观念也影响了俄罗斯人,使他们在安排时间和处理事务时更加注重灵活性和人情味。
五、结论本文对俄汉两种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
动物形象“蛇”在俄汉语言文化中的对比分析摘要:“蛇”这一动物形象,在俄汉语言文化中既有相近内涵,又有不同的表达含义。
本文意从中俄蛇文化的起源出发,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蛇内涵的演变及其在俄汉两种语言中的应用,反映两国文化和思维的差异,对于俄汉语言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蛇俄汉语言文化对比分析一、引言“蛇”这一动物形象,在俄汉两国民族文化中,不仅指自然界中的蛇,还体现更为深层的语言文化涵义。
蛇这一形象在语言使用上的不同必然能够反映俄汉两国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又赋予了蛇不同的内涵,并以言语化的形式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
本文以俄汉语言中蛇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它形象的对比研究,分析蛇文化对语言生活的影响。
二、俄汉蛇形象的文化根源蛇因其形象丑陋、狰狞,在大多数文化中,都是阴险、狠毒的象征。
在我国古代,蛇也曾是一美好形象,受到人们的崇拜。
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缺乏,人们对自然灾害频发和各种异常现象无法作出解释,便将某种动植物作为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认为其超自然能力会保护自己。
蛇因其诡秘的花纹,神秘莫测的行动,成为了中国古代人民依赖保护的神,产生了原始蛇图腾。
对蛇的崇拜在神话中也表现突出。
《楚辞·天问》记载:“女娲人头蛇身”,创造了人类,化育万物,作为三皇之首的伏羲,相传也是人首蛇身,与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
将自己祖先形象想象为蛇的身躯,可见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实际上就是把远古时代的蛇图腾加以神化。
在古代传说中,有一年鼠害成灾,由于蛇勇敢的消灭了鼠害,天神很感激,赐予生肖第六轮属相,并因其身形似龙被誉为“小龙”。
民间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就是指农历二月初二(惊蛰),蛇度过漫长的冬眠期,开始了一年新的活动。
在俄罗斯文化中,蛇(змея)文化的根源却完全相反,始终是阴险、毒辣的象征。
除了自身形象使人形成这种感受,还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
俄汉语数字文化对比与翻译
汉语和俄语数字文化在形式和表达上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在翻译时需要注意一些差异。
首先,汉语和俄语中使用的数字格式有所不同。
在俄语中,不存在单位数字,而是使用实数数字,如一百二十三等。
而在汉语中,使用单位数字,即十、百、千等数字,其中百的表达译为“佰”,千的表达为“仟”。
例如,俄语中的123表达为一百二十三,而汉语中的123应表达为一佰二十三。
其次,汉语和俄语在数字表示超过10的方式有所不同。
在汉语中,数字一般以10,20,30……的形式表示;而在俄语中,数字一般表示为10、11、12……的形式,例如汉语中的20,俄语中的表达为二十。
此外,汉语和俄语的数字文化在处理零的方式上有所不同。
在汉语中,0表示“零”,前面有数字时可以省略;而在俄语中,一般不省略0,只有当数字后没有其他数字时,才可以省略零。
最后,汉语中表示年代时也有所不同。
在汉语中,用漢字表示数字,一般只有四位数表示两位数,如“二五七八”表示2578。
而在俄语中,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2578”表示2578年。
以上是汉语和俄语数字文化对比与翻译的重要差异,翻译时应注意这些差异,以确保正确传达信息。
俄汉“人体”谚语对比研究俄罗斯和中国是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他们各自都有许多独特的民俗谚语,其中关于人体的谚语更是层出不穷。
本文将重点对比俄罗斯和中国的人体谚语,探讨两国的文化特点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我们来看看俄罗斯的人体谚语。
俄罗斯的谚语源远流长,其中关于人体的谚语既有着深刻的哲理,又充满了幽默和讽刺。
比如有一句俄罗斯谚语说:“Рука рукумоет”(手洗手),意思是相互帮助,互相配合。
还有一句谚语说:“Ушивяжут”(耳朵扎结),意思是在办事情时没有协调一致。
这些谚语反映了俄罗斯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特有的幽默感。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些中国的人体谚语。
中国的谚语同样也是博大精深,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比如有一句中国谚语说:“手足互搏,身不轻重”(一家人争吵争斗,伤了身体而不自知),意思是家庭成员之间争吵斗殴,伤害了身体却不自知。
还有一句谚语说:“心有灵犀一点通”,意思是心灵相通,心意相通。
这些谚语反映了中国人对家庭和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对比俄罗斯和中国的人体谚语时,我们可以看到两国文化的差异。
俄罗斯的人体谚语多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表达生活哲理,反映了俄罗斯人的乐天豁达和幽默感;而中国的人体谚语则更注重人际关系和心灵寓意,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俄汉两国的语言特点也在人体谚语中得到体现。
俄语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人体谚语往往包含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方式更为生动和有趣;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境和寓意,人体谚语往往含蓄而意味深长。
俄罗斯和中国的人体谚语在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国的不同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
通过研究和比较俄汉两国的人体谚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国的文化特点,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探讨俄汉人体谚语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为俄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更多的贡献。
文化长廊俄汉语言礼貌用语对比分析曹晓敏 西安外国语大学摘 要:礼貌用语是指在一定语境下人们使用某种方式建立、维护与中断和他人之间联系的一系列原则。
礼貌用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携带汉俄母语文化的个体相互交往时,往往因带入各自语言的礼貌文化,造成误解甚至冲突。
因此,作为俄语学习者,对中俄两国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进行相关探索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礼貌用语;礼貌原则;对比;中俄文化作者简介:曹晓敏,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2017级俄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170-01谈到礼貌用语,首先要明确“礼貌”的含义。
“礼貌”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言语动作谦虚恭敬得体的表现”[4]。
俄语中的“этикет”一词来源于法语,其在《Словарь о этикете》中解释为:在人际交往中一整套表示待人接物的言语和非言语的外部行为规范的总和[2]。
中国人长期受孔子中庸之道的影响,为人处事谦和,语言间接、含蓄、委婉。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受东西方文化双重影响,语言比较直接。
因此,两国在礼貌用语的选用上也是有所不同。
1.称呼语称呼语是言语交际的先导语。
人们一旦开始交往,势必需要考虑要不要或如何称呼别人的问题。
汉语中,“你”是平常的用法或者用于口语,“您”表示尊称,多数用于长辈。
俄语中,人称代词вы和ты是俄语学习者最早接触的礼貌称呼语。
在现代俄语中,ты和вы的选用取决于谈话环境(正式或非正式)、双方关系(亲昵或疏远)、年龄差距和交际基调(欢快或沉郁)。
因此,вы既能表示尊敬,一定条件下又可表达无视和嘲讽;同样,ты既可表示亲昵、友好,也有蔑视、敌对的意义。
普希金的诗歌《ты и вы》(《你和您》)就突出体现了这一区别。
Пустое вы сердечным ты,Она обмолвясь заменила,И все счастливые мечты,说您那是空谈,说你才是真心,她似不经意间,用你代替了您。
汉俄颜色词对比分析
近代,中俄两国在语言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统一。
其中,色彩对俄汉文化之间联系的拉近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进一层深入的研究,本文将着重从色彩词的角度来比较俄汉文化的差异性。
俄英色彩词的比较
汉语里有单独的词“白”和“黑”,但俄语中却合并了这两个词,出现了“白黑”这种词。
汉语中“青”指到蓝色,而俄语中则将“青”和“蓝”分成两个词。
汉语中“黄”和“橙”是不同的词,但俄语中则将它们合并为“橙黄”。
同时,汉语中有单独的“紫”这一词,但俄语中却找不到“紫”这一词,而是用“梅花色”来指代。
价值观、心理感受的比较
中俄两国的文化间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它们对色彩词的使用上,而且也表现在价值观和心理感受上。
早期,汉族从抽象哲学的角度,认为“黑”象征着阴晦,动摇着人的内心,“白”代表着纯洁之意,有着正面的象征意义。
而俄罗斯人却恰恰相反,将“白”象征冷酷,“黑”象征热情,这是他们前一种思想积淀在文化中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结论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俄罗斯语中色彩词与汉语不同,这体现了其文化背景中不同的思想积淀。
另外,历史相关的因
素、宗教信仰等也是俄汉文化色彩词的差异性的根源所在。
因此,同一色彩的不同的表现又丰富了文化背景的丰富性,从而使这一话题更富有深度与内涵。
1、几个概念:对比: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е语言学:лингвистика为什么要进行“对比”?为何要引入“对比”这个概念?比较是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可以说,语言学的所有分支都是某一种类型的比较,因为对某一语言现象的阐述,总是要涉及和包含对这一现象中的各种表现的比较。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对比语言学是①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②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③共时的对比研究(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对比描述),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④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对③的解释)所谓“共时的对比研究”,就是说,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在其某一发展阶段的状态,而不是语言的演变。
“共时对比”主要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实状态进行对比描述,不过也并不完全排斥将某一语言的现时状态与另一语言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状态进行对比,比如将现代英语与古希腊语进行对比。
(对④的解释)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中的“对比”一词,便主要是为了突出这一侧重点,以便与一般的“比较”相区别。
当然,这种不同是在相同基础上的不同,没有多少相似之处的不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例如,我们可以说俄语中的动词与汉语中的副词不同,这种说法虽然错不到哪里去,却没有多大价值。
然而,如果我们能系统地比较俄汉两种语言中的动词的不同,那么由于俄语中的副词与汉语中的副词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与对应,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就有较大的价值。
为了保证我们所作的对比有意义,对比语言学必须研究语言之间哪些语言成分或项目是可比的,比较的共同基础是什么,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比语言学对语言之间的共同点的研究,正是为了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语言对比可以有语音对比(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对比、音段音位音节对比等),词汇对比(词汇形态学对比:构词法对比,词汇语义学对比:语义场对比、词的搭配对比等),语法对比(格对比、句法对比等),篇章对比,语用对比(包括话语结构对比等)转到语言文化对比上,它存在于语言对比的各个系统中。
文化: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
语言不仅是表达手段,而且更主要的是认知手段(姚小平)。
德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就明确区分了语言的表达功能和认知功能,并认为后者才是语言的本质功能。
在他看来,语言(主要)不是供人达到相互理解目的的媒介,而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
这里,语言作为认知中介在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语言的差异必然会对一个民族或其个体的认知产生影响,揭示这种差异对民族思维和认知世界的影响是语言学家的主要任务之一。
因为“语言的差异不是声音和符号的差异,而是世界观本身的差异。
一切语言研究的理由和终极目的均在于此”。
对此,姚小平先生论道,“语言是处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独特的世界,人在很大程度上必须通过语言的世界才能认识自然的世界,而由于语言的不同,各个民族认识到的自然世界也就有所不同”,由此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就彼此有别。
“人——语言与文化——世界”的关系(三位一体):将文化和人的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语言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语言文化学(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就是一门以研究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人文科学。
语言文化学坚持对语言系统各个层次进行文化阐释,不仅是对语言的文化属性的证明,更为重要的是对语言自身纯在本质和结构系统的深层文化释义。
语言就仿佛一个棱镜,透过它的投射,世界在人脑中形成所谓的世界图景(картина мира)。
语言作为认知中介的功能对世界的反映不是照相机似的客观表现,而在于世界透过它的主观投射。
洪堡特早就指出,词并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物,也不是人漫不经心地授予事物的标签,而是“事物在心灵中造成的图像的反映”,是“人在发明词语的某个特定时刻对一个事物所作的理解”。
有了语词,人就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概念和意义的世界。
因此说人、语言与文化、世界结为三位一体,密不可分。
近2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扩大,国内的外语教学和翻译事业日益繁荣,与此同时,世界各地也掀起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
这种形势推动着我国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
人们在长期的外语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开展外汉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因为通过科学、全面的对比分析,教师对自己所教的语言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编写出针对性强的教材,才能深入浅出地解决学生所面对的种种疑难,这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学习者来说,适当地了解一些母语和所学外语的不同特点,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有利于他们排除母语习惯的负迁移作用,从而达到掌握地道外语并正确运用的目的。
开展外汉对比研究也是促进语言文化研究的一种新途径,语言学家历来认为对比分析是进行语言文化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
因为它使被对比语言文化的共性和特性突显出来,使语言文化的描写和阐述更臻于精确,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中外许多语言学名著大都包含有语言对比领域的研究成果。
各种不同语言的对比研究同时也为世界语言的综合研究提供素材,为普通语言学的总体发展铺砖添瓦。
开展外汉语用对比研究能使掌握外语从话语建构上升到话语应用的水平。
一个只懂得话语建构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个文化怪物,因为他只知道语言的结构规则,不知道语言的使用规则,不知道这句话外国人说不说,也不知道这个时候、这个场合该不该说,是不是还有更为合适的表达手段,即没有掌握决定语言应用是否地道、得体的诸多因素,最起码不可能进行像样的语言交际。
例如,一句话即使完全合乎语法规则,但是外国人不这么说,说了就会让人笑话,让人感到你的语言表达水平低下;即使这句话是地道的外语,但用于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习俗,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这就是语言使用规则,或语用规范。
其中除了地道外语表达所要求的规范以外,更包含了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
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比较能容忍语音错误和语法错误,如果违反了语用规则,使用得不恰当、不得体,很可能招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在某种情况下,语言的使用规则比结构规则显得更为重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和外国的经济、文化交往日趋频繁,外语所包含的信息量不断膨胀,外语语言符号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汉外的语用对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与文化的综合修养,如政治、经济、文学、宗教、民俗、国情、哲学等等方面的文化素养。
俄汉语差异的几个特点所谓“特点”,一般地讲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典型特征。
恩格斯说过:“你只有将本族语同其他的语言进行比较,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
”我国吕叔湘先生说得更为明确:“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来……语言也是这样。
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
”俄语有什么特点,汉语有什么特点,当然要同非俄语和非汉语进行比较对比。
为了更好地、更准确地认识俄语和汉语的特点,就要加强俄语与汉语之间的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
而对不同语言的对比研究不必追求面面俱到的全面描写,只要对能反映两种语言重要差异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就可以了。
但哪些差别可以算得上是这样的“特征”,如何来确定这些特征,这既是对比研究的过程的内容,也是对比研究的目标。
一、俄汉语的文字特点汉字作为一种体系是“表意文字”。
“汉字和汉语语音不发生直接的关系”,“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一个词或词素,一般就把汉字看作音形义的统一体”,“汉字是代表音节的”(见胡裕树著《现代汉语》)。
黄伯荣先生也认为,“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不直接表示音位或音节的字母,汉字同意义直接联系,同汉语语音只是间接的联系”(见黄伯荣著《现代汉语》)。
苏联科学院编的《俄语词典》(四卷本)中关于象形文字(иероглиф)的解释是:这是表意文字体系中的一种图形符号(фигурныйзнак),它表示概念、音节或者音。
1.俄汉语的书写符号特点俄语是表音文字,是用数目不多的符号(33个字母)来表示俄语的音,通过这些字母的排列组合形成词。
俄语词的语音结构可以切分为音和音节。
俄语里只有词的概念,没有字的概念。
汉字由撇、捺等笔画组成。
单个的汉字是汉语书写符号体系的组成部分。
汉字是由古老的象形文字演变来的,书写时各自独立,除草书体外,汉字是不连写的,俗称方块字。
汉字和意义有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古代汉字能很直观地描绘出事物的形象。
2.俄汉语的书面形式和读音特点俄语的书面形式和读音是有一定联系的,只要学会字母的发音,就可以根据读音规则读出俄语词来。
汉字和语音没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方块字是不反映读法的。
会写汉字的人未必会读,写法一样的字,读音也未必一样。
如“贾”可读jiǎ,也可读gǔ,又如日语里有和汉语里写法一样的汉字,但读音却很不一样。
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这种音节和其他表音文字的音节是很不相同的。
汉字所代表的音节是音、形、义三者的统一体,而在俄语表音文字里音、形、义的统一体却是词。
这是汉语和俄语很不同的地方。
3.俄汉语的字与词的功能特点字是汉语的书写单位,任何汉语词、句写在书面上都是字,汉语词是汉语最小的运用单位。
一个单独的字,若从书写的角度说它是“字”,如“老”、“非”、“美”、“看”等;若从词汇的角度,具有词义的角度说,它就极可能是单音节词。
汉语的多音节词是由单音节词发展而来的,绝大部分单个的字都是单音节词。
如:“老”表示“年岁大”,“小”表示“年岁小”,“非”表示“错误,不对”,“家”表示“家庭,家人”等等。
在两个以上音节的词中,单音节的字就很可能是它们的组成部分(词素),或者是词缀(前缀或后缀),或者是词根。
汉语的字无论作为词还是词素,它们的外形是不起任何变化的。
但词和词素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作为词的“老”和作为词素的“老”是同音、同写法的两回事。
如:前缀前缀+词根老老人,老师,老鹰,老虎,老汉非非常,非正式,非重点,非礼,非份超超过,超声波,超音速,超人,超时代后缀词根+后缀手歌手,旗手,炮手,机枪手,坦克手家大家,作家,歌唱家,思想家,画家子桌子,被子,胖子,兔子,狗崽子俄语也有许多单音节词,它们的书面形式不叫“字”,它们可以由1个到几个字母组成,但一个单音节词中只能有一个元音(或者说元音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