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板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
耕地土壤板结原因和改良途径研究进展——以贵州地区为例郭振;汪怡珂;卢垟杰;徐艳【摘要】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对贵州地区耕地土壤板结概况进行介绍,并从降雨量大且集中、耕作制度不合理、化肥施用不合理、有机肥不足、秸秆还田量少、塑料制品投入多、污水灌溉等方面分析土壤板结形成原因,同时,针对性地在转变耕作方式、科学合理施肥、积极推广作物秸秆还田、适时揭膜、设立污水过滤措施、合理利用土壤调节剂等方面对土壤板结改良途径进行总结,旨在为贵州地区耕地土壤板结改良提供参考与借鉴.【期刊名称】《天津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24)012【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贵州地区;土壤板结;原因;改良【作者】郭振;汪怡珂;卢垟杰;徐艳【作者单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75;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75;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75;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75;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75;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75;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75;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6土壤像“皮肤”一样覆盖在整个地球陆地表面,保障着生态系统的循环,并维持着多种生命的繁衍[1],特别是地表耕层土壤,是植物的重要养分来源[2]。
土壤板结的测定指标土壤板结是指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黏土颗粒,这些颗粒因为吸附了水分而互相粘结在一起,形成板状结构。
板结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不利,因为板结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渗透性和根系的生长。
因此,测定土壤板结的指标对于土壤改良和植物种植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板结的测定方法测定土壤板结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粘土分散度测定法、土壤密实度测定法和土壤质地测定法等。
1. 粘土分散度测定法粘土分散度测定法是通过测定土壤中粘土含量来判断板结的程度。
一般采用粘土分散度仪来进行测定,该仪器利用离心力将土壤样品分离成不同粒径的颗粒,通过测定颗粒分散度来判断土壤中粘土的含量。
2. 土壤密实度测定法土壤密实度测定法是通过测定土壤的容重来判断板结的程度。
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一般用千克/立方米表示。
板结的土壤容重较大,说明土壤颗粒之间的间隙较小,土壤密实度较高。
3. 土壤质地测定法土壤质地测定法是通过测定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的含量来判断板结的程度。
一般采用横向振动筛分法来进行测定,该方法利用筛分仪将土壤样品分成不同粒径的颗粒,通过测定不同粒径颗粒的含量来判断土壤的质地。
二、土壤板结的影响因素土壤板结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壤水分、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通气性等。
1. 土壤水分土壤水分是土壤板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过高时,黏土颗粒吸附了过多的水分,导致颗粒间的粘结力增强,从而形成板状结构。
2.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板结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含有较高比例的粘土颗粒的土壤更容易形成板结。
3. 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的结构稳定性,降低土壤板结的发生。
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通常具有较好的结构,颗粒间的粘结力较小,不容易形成板状结构。
4. 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对土壤板结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通气性差的土壤容易积水,土壤中的水分过多会导致土壤板结。
三、土壤板结的防治措施针对土壤板结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防治,包括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和合理施肥等。
日光温室土壤板结的发生原因及其科学防治作者:李烨来源:《科学种养》2013年第08期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的现象。
板结的土壤土面变硬,透气性差,渗水慢,氧气不足,不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板结是日光温室蔬菜栽培中常见的一种土壤障碍,对蔬菜正常生长极为不利,菜农朋友应弄清其发生的原因并做到科学防治。
1. 土壤板结的发生原因①新建温室取土筑墙。
新建温室由于建造中取土筑墙,富含有机质的表土被取走,留下耕作的土壤为原来的生土层,又经过推土机等机械碾压,致使土壤结构被破坏,理化性状改变,养分流失,肥力减弱引起板结。
②栽培管理不善。
种植多年的日光温室,如栽培管理不善可造成土壤板结。
一是施肥不合理。
优质农家肥投入不足,秸秆还田量少,长期单一偏施化肥,腐殖质不能得到及时补充,造成有机肥不足而板结。
二是灌水不科学。
采用大水漫灌,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会破坏栽培环境因子的平衡,影响根系正常生长,往往造成土壤养分流失而发生板结。
三是塑料制品的投入。
废旧地膜和塑料袋在土壤中不易降解,如果没有清理干净也易导致土壤板结。
四是农耕措施不当。
镇压、机械耕作过深等,导致上层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造成板结。
③有害物质积累。
部分地区地下水和工业废水以及有毒物质含量高,长期利用其灌溉,可使有毒物质积累,引起表层土壤板结。
2.科学防治措施①合理施肥。
施用有机质含量高的有机肥料具有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效果。
增施生物菌肥还可快速补充土壤中的有益菌,恢复团粒结构,消除土壤板结,促进蔬菜根系健壮生长。
②秸秆还田。
麦糠、粉碎的玉米秸秆等都是较好的有机肥源,其有机质含量高,改土效果明显。
一般在作物定植前20~30天,每亩施用1000千克秸秆,灌足水,铺上地膜,并盖严棚膜闷棚,具有改良土壤的良好效果。
③科学灌水。
采用大水漫灌往往可使栽培环境恶化,导致病虫害加重。
日光温室栽培宜采用膜下软管滴灌,此法不仅省水省工,减少了土壤养分流失和防止板结,而且可以结合灌水进行用药和施肥,利于田间操作。
土壤是生命的基础,其团粒结构对作物生长和土壤保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团粒结构是指土壤颗粒通过胶结、碎屑粒之间的物质互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粒径大小合适,孔隙较大的结构形态。
良好的团粒结构有助于提高土壤保育性能和肥力,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探讨土壤团粒结构的优缺点以及创造良好团粒结构的措施对于合理利用土壤和保护土壤资源至关重要。
一、土壤团粒结构的优点优秀的土壤团粒结构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水分和养分的渗透和保持。
它还可以增加土壤的抗腐蚀性,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流失。
优秀的土壤团粒结构还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土壤的肥力。
良好的团粒结构还能提高土壤的肥水保持能力,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优秀的土壤团粒结构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土壤团粒结构的缺点与优点相对应的是,土壤团粒结构也存在一些缺点。
土壤团粒结构不佳会导致土壤密度增大,孔隙度减少,土壤容重增加,不利于根系的伸展和湿润面积的增大。
如果土壤团粒结构疏松不密实,容易导致土壤板结,使水分和气体无法顺利渗透,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和代谢。
另外,团粒结构不良还会导致土壤层板结,使密实的土壤难以改良和改变。
要想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提高土壤的产能,就必须保证土壤具有优良的团粒结构。
三、创造土壤良好团粒结构的措施1.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
2. 改良土壤通风条件:通过翻耕、松土等措施改良土壤通风条件,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有利于土壤团粒的形成。
3. 调节土壤的水分:合理灌溉和排水可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避免土壤板结的发生。
4. 使用钙、镁等离子交换剂:适量施用钙、镁等离子交换剂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和稳定,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
四、结语土壤团粒结构对土壤的改良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土壤团粒结构也受到土壤类型、气候环境、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土壤板结的原因及治理建议
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面出现致密凝结层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因素:由于干旱和高温等气候条件,土壤中水分蒸发快,导致土壤颗粒聚结,形成板结。
2.植物根系:过度繁茂的根系会使土壤结构紧密,根系对土壤有物理压实的作用,从而导致土壤板结。
3.农业措施不当:过度耕作、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缺乏有机质的添加和不合理的轮作措施,都会导致土壤板结的发生。
针对土壤板结的治理,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
1.保持适当的湿度:通过合理用水、科学排水和喷灌等方式,确保土壤保持适度的湿度,避免土壤过干或过湿,从而减少土壤板结的发生。
2.合理耕作:合理调整农耕措施,避免频繁耕作。
采用深翻、轻翻、有机肥料的追施等方式,有助于改善土壤质地,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板结。
3.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和结构稳定性,防止板结的形成。
4.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选择适应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的作物种植,在耕作区域内进行合理轮作,减少连作对土壤板结的影响。
5.添加覆盖物和贮水物料:在土壤表面铺设养分覆盖物,如秸秆、木屑等有机材料,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添加贮水物料,如水珠石、水保持剂等,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土壤板结。
6.生物措施:合理利用生物措施,如引入蚯蚓、刺激土壤微生物活动等,可以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板结的程度。
土壤板结的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水分、肥力和结构等因素,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农耕措施和管理措施,有助于减少土壤板结的发生,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茶园土壤板结成因及改良措施研究进展
方洪生;李成林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
【年(卷),期】2024()1
【摘要】茶树的生长习性决定了我国茶园大部分处在丘陵山区并且区域内降雨量
较大,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作用强,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壤自然沉降加上不合理的耕作、施肥方式以及人为踩踏和机械压实的作用导致茶园土壤板结现象日益严重。
土壤板结引起的茶园土壤退化导致茶叶品质下降、茶叶产量降低、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变差、茶园生态系统阈值减小以及茶园管理和施肥成本升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茶
产业的发展。
解决茶园土壤板结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合理的耕作措施、搭配科学的施肥用量、增施有机肥、使用土壤改良剂、茶树绿肥套种、秸秆覆盖还田等。
【总页数】5页(P128-132)
【作者】方洪生;李成林
【作者单位】黄山市洪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绿魁茶业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6
【相关文献】
1.茶园土壤酸化成因及改良措施研究和展望
2.基于ANP的高职院校教师立德树人职责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3.《广东气象》征稿简则
4.茶园土壤质量现状及
改良措施研究进展5.土壤改良剂对茶园土壤环境和茶树生长影响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壤板结的原因及治理建议
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发生硬结的现象。
它是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
土壤板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和水分变化。
地表温度的快速变化和水分的缺乏或过度积聚会导致土壤板
结。
2. 土壤质量不良。
土壤缺乏养分和有机物,导致土壤酸碱度不足,重金属浓度偏高,这些都会导致土壤板结。
3. 坡度和风速。
土壤的坡度和风速会影响其吸附水分的能力,使土壤干燥和板结。
4. 耕作方式。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常会导致土壤板结,如过度耕作、不恰当的翻松和
施肥等。
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土壤板结,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1. 调整灌溉量和水分管理。
适量地灌溉,尤其是应该采用滴灌或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减少水分蒸发和板结的可能性。
2. 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有机质、肥料和细菌,改善土壤通透性,减少板结。
3. 采取防治措施。
在土壤板结的预防与治理上,也采用了多种技术和方法,如在旱
地种植草本植物,覆盖废弃的植被,铺设红色砂糖,使用生物碳等。
4. 做好耕种管理。
合理施肥、多种轮作、深耕松土、群落植被等都是改善土壤板结
的有效措施。
为了有效地进行治理和预防土壤板结,需要注意发现问题,了解环境,采用合适的方
法和技术进行治理。
只有持之以恒,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保护土地资源,提高生
产效益,改善环境质量。
绿化工程解决土壤板结方案一、土壤板结的形成及危害土壤板结是指土壤中结构性或非结构性的板状聚集,其主要由于土壤团粒表面接触粘土颗粒的力超过表面张力所形成。
土壤板结的形成是植被覆盖不足、水分蒸发速度快、土壤含水量降低以及土壤中的粘土颗粒在干燥条件下产生吸附力而导致的。
土壤板结下,土壤中的气、水、肥料难以渗透,导致植物生长受限,水土流失增加,土地肥力下降。
因此,对于土壤板结的治理是绿化工程中十分关键的一环。
二、常见土壤板结的解决方案1. 植被覆盖植被覆盖是解决土壤板结问题的根本措施。
通过植被的根系系统的渗透作用,能够加快土壤中水分的渗透,减少土壤中的板结现象的发生。
在绿化工程中,通过在土壤表面种植草坪、树木等,能够有效的减少土壤板结的发生。
尤其对于裸露的土地,尽量增加植被的覆盖面积,有利于减少土壤板结的发生。
2. 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也是解决土壤板结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修建排水沟、设置植被防护带、植树造林等手段,能够有效地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保持土壤的完整性。
同时,适当的设置排水设施,能够帮助土壤中多余的水分及时排走,减少土壤板结的形成。
3. 土壤改良对于已经出现土壤板结的土地,可以通过土壤改良的方式来进行治理。
通过增加有机质、施加石灰等方式,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减少板结的发生。
同时,可以利用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进行破碎和改善,从而减少土壤板结的发生。
4. 积极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通过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能够减少土壤板结的发生。
比如,选择适宜的作物进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工作,增加有机质施加量等,都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板结的发生。
5. 配套措施除了上述的措施外,还可以通过设置风帘、种植树木、修建绿地等方式,来减少土壤板结的发生。
通过这些配套措施,能够改善环境,减少土壤中板结物的发生。
三、绿化工程中的土壤板结解决方案绿化工程中,土壤板结的治理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针对不同的土地条件和绿化项目,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土壤板结解决方案。
陕西农业科学2020,66(12),71-73Shaanxi Journai of Agriculturai Sciences •讨论与建议-土壤板结原因分析及其对作物吸水性的影响研究涂张焕1,丰文庆2,徐唐奇2(1.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100;3.陕西省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摘要:土地退化问题d趋严重,成为了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不合理的使用耕地、施用化肥,近年来我国的土地板结问题d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
结果显示:土壤板结主要是由农用机械的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施肥结构等造成的;解决土壤板结问题的主要方法有离子替换法、优化施肥结构、实施轮作与秸秆还田、使用土壤改良剂等,其中增施有机肥是解决土壤退化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应大力提倡,国家应制定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
关键词:土壤板结;成因;土壤构成;水分下渗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其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土壤质量日益恶化,但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不合理的耕作、使用土地致使土地的退化加剧,近年来其恶性后果逐渐突显出来。
我国土地退化的总面积高达4.6x 108hm2,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2/5,全球土地退化面积的1/4,人地矛盾尖锐,已经威胁到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土壤板结属土壤的性质恶化,其通过影响表层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直接危害到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研究土壤板结的成因、预防及解决措施对作物增产具有现实而远大的意义。
1土壤板结的概念1.1正应力式土壤板结土壤的气相和液相一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在人为不合理耕种或外力作用下这种平衡会被打破,土壤原本疏松的结构被破坏、土料分散,当土壤表层水分蒸发后,土壤会变得质地坚硬。
当土壤受到外部承重载荷时(如农用机的碾压),土壤被夯实,使原有的疏松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由于土壤中的固相和液相是相对不可压缩的,因此主要被压缩的是气相即土壤孔隙,使土壤的容重和密度增大,作物根系向下生长遇到巨大阻力。
2018 年第 5 期(下半月)
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35
科研◎农业科学
土壤板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的探讨
贾文华
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耕作表层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壤颗粒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耕作性能变差,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经济效益降低。
1 农业生产中造成土壤板结的人为因素
1.1 耕作方式的影响
在现代农业耕作过程中,很多农民选择旋耕作业,这样的耕作方式能够达到地表平整,土壤细碎,省时省工的好处,因而普及率较高,但是旋耕的深度往往较浅,土壤中毛细管孔隙较少,通气、透水、增温性较差,下雨以后,容易堵塞毛管孔隙,因而土壤表层结皮,造成土壤板结。
1.2 化肥的过量使用
近年来在肥料使用上化学肥料的投入量逐渐增加,有机肥施用量不断减少,秸秆还田量减少,使土壤中有机物料补充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结构就会变差,土壤养分失衡,特别是钾肥与铵态氮类化肥的大量使用,就会造成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造成土壤的酸碱性过大或过小,导致土壤板结。
1.3 机械镇压、翻耕的影响
由于机械耕作过深的影响,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
而每年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只有部分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其余被土壤固定,形成大量的无机盐沉积,进而造成了土壤板结。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问题之外,其它的还有像塑料产品的使用、不合理灌溉、暴雨导致的水土流失、有害物质的积累过量等也会引起土壤板结。
2 土壤板结造成的危害
2.1 植株根系的呼吸受到阻碍
土壤板结或长期水淹的情况下,植物根部细胞呼吸减弱,而氮素等营养又多数以离子态存在,吸收时多以主动运输方式进行,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因此呼吸减弱,造成能量供应不足,进而影响作物养分的吸收。
2.2 植株根系不能正常发育
土壤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就会导致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及通气透水的性能降低,造成土壤板结,处于这种状态的植株根系会因缺氧而导致活力下降,甚至导致死亡。
2.3 造成植株缺素症
植物生长过程中表现出缺素症状的,不一定是土壤中缺少这种元素,而是因为土壤板结、土壤酸碱度不适宜、或者是土壤水分供应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根部吸收能力下降导致的。
3 防止土壤板结发生的措施及土壤板结改良途径的探讨
3.1 科学合理的耕作,深松耕与旋耕相结合
科学适度的深耕,耕翻适宜的深度应为35公分左右,这样才有利于保护土壤耕作层的土体结构不被破坏同时又可以为作物根系充分生长提供深厚的土层,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加深耕
作层土壤厚度,降低梨底层深度。
3.2 增加有机物料的投入,以改善粘滞土壤的质地
增施优质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同时积极倡导和推广秸秆还田,不断扩大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面积,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秸秆粉碎还田既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孔隙度,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的状况,同时也为土壤微生物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转化,从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3.3 正确合理的使用土壤改良调理剂
正确合理的使用土壤改良调理剂是防止和改良土壤板结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前市售的土壤改良调理剂中的硅、钙、铁等二价阳离子与土壤中的有机无机胶体能够快速形成土壤团粒结构,解决土壤板结问题,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同时调节土壤的固相、液相、气相比例。
3.4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本地区土壤化验的数据,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增施优质有机肥,减少纯化学肥料的施用量,同时合理施用有机活化营养套餐肥料,这样土壤不仅不会板结,而且还会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增加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进一步提高土壤质量,能避免土壤板结的发生。
3.5 推广坡地栽培技术、盐碱地治理技术
在山区的坡地和二高地积极推广等高集土垅作栽培技术,以减少暴雨期间的水土流失。
对于普通非盐碱地来讲,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可以通过深耕、深翻、以及种植绿肥还田、大力增施有机肥等方法来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而对于盐碱地:可以通过漫灌压盐、挖排碱渠(两种方法都是用水冲走盐分)结合一些农艺措施如种植绿肥(抗盐碱植物),以及增施优质有机肥,平整土地等方法也可以改善土壤板结,优化土壤结构。
3.6 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生物有机肥料3.6.1 生物菌肥的合理使用
有机质在土壤中分解形成腐殖质,最终促进团粒结构形成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土壤微生物。
所以要打破土壤板结,就要及时合理的增施含有益生物菌的肥料,以此来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
3.6.2 腐殖酸类肥料的使用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主要成分,而腐殖质主要是依靠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得来的。
因此,向土壤中直接补充足量的腐殖酸即可以大大提高团粒结构的数量。
从而改善土壤板结问题。
概括地讲,各种农艺措施的应用及各种肥料的投入在改善土壤板结、提升土壤耕作性能上都应该能够起到如下作用:调节土壤酸碱度的平衡;改良土壤的通透性;补充土壤养份;抑制有害病菌;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高产优质。
(作者单位:121100辽宁义县种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