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真相。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1. 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对课文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课文的学习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3.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明确程度、论据的合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等。
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的态度和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历史、珍视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关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雨果的观点,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点。
2.难点:深入分析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的态度和观点,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图片和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活动:展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相关历史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o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和资料展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你们对这段历史有什么了解?”o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就是一位法国作家雨果对这段历史的评论。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看看雨果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
”2.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和资料,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活动: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o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是什么?o雨果在信中表达了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的什么态度和观点?2.学生活动:认真听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尝试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3.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教师适时补充和纠正。
o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给巴特勒上尉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对这场战争的谴责和对被掠夺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同情。
o分析课文结构: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头,介绍了写信的缘由;第二部分是主体,详细阐述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事件的看法;第三部分是结尾,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文化遗产的观念。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倡导和平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论证方法的识别和运用。
(3)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某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论证方法的深度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学生能否简要概述?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历史、关爱他人。
四、作业布置1. 课后作业:(1)请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拓展作业:(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文学作品。
(2)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比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子;(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能够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能力;(2)培养对国家尊严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用初中语文教材中《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
2.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
3. 教学难点:对文中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对国家尊严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林则徐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共同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2. 书面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性;3.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发言质量和合作态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初中语文教材中《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播放相关视频资料;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学术研究,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2. 阅读理解:学生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词汇学习:教师挑选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解释其含义,并要求学生进行笔记。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汇和短语。
能够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信件的基本格式。
2. 文中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 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历史事件。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
学生查找文中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含义,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
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分享自己的理解。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总结。
学生表达对本次学习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2.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并在下次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2.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邀请历史专家或文化保护工作者来校进行讲座,分享相关知识和经验。
九、教学资源:1. 历史背景资料: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相关历史事件的研究资料。
2. 文化遗产保护资料: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案例和实际操作经验。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继续讲解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剩余部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2.分析雨果在信中的论证方法及其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雨果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这封信的写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吗?这封信是谁写的?为什么要写这封信?2.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文本内容。
提问:请同学们简要概括这封信的主要内容,雨果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3.分析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关注雨果在信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讽刺等。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雨果在信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对表达他的观点有何作用?4.语言特色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雨果的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幽默等。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雨果在信中的语言特色,并分析其效果。
5.感受正义感与尊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雨果在信中是如何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尊重的?这体现了他的哪种品质?6.小组讨论雨果在信中的观点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和文化?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读后感,要求结合雨果的观点进行分析。
四、教学反思1.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2.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正义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共37张)一.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后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信中林则徐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这封信,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理解林则徐的观点和情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林则徐这位历史人物的认知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加深对他的认识。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强,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理解林则徐的观点和情感。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素养。
3.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和平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理解林则徐的观点和情感。
2.难点:对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文言文的阅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林则徐的观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林则徐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3.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细节理解林则徐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历史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鸦片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对生僻词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回答问题。
例如:“林则徐在信中是如何批判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的?”“林则徐对国家命运有何忧虑?”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在世界文化宝库里,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
但是,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中国圆明园,1860年(清咸丰十年)却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烧为灰烬。
从此,人类尽失亚洲文明。
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坚定民族自信心?请你带着这些思考,与我一同走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体味本文特色鲜明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珐琅
..(fà láng) 脂.粉(zhī) 惊骇.(hài)
箱箧.(qiè) 野蛮.(mán) 瞥.见(piē)
晨曦.(xī) 眼花缭.乱(liáo) 朱鹭.(lù)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
3.了解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4.了解背景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
最后还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后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和俄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一次又一次丧失大量的领土和主权。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交流点拨】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的强烈谴责与讽刺。
(二)细读文本,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
1.找出作者赞美圆明园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要注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然后思考、探究下面的问题。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交流点拨】总评:“世界奇迹”;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②具体讲园中之物;③耗费了巨大劳动;④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就是这样一个“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却被毁于一旦。
雨果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请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齐读,并思考、探究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例。
【交流点拨】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并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4)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
雨果在愤慨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抨击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3.雨果不帮着自己国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写这封信的?这体现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人类的立场。
(这里可以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
)他是一个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的人。
(三)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交流点拨】“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提“巴特农神庙”?)
【交流点拨】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
与巴特农神
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
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都被强盗毁灭,强盗的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交流点拨】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
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义正词严,批判力强。
4.“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点拨】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
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点拨】本题让学生用书信的形式,抒写读后感。
阅读就是与作者对话,这次对话则是与大师的对话。
采用书信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灵飞升起来,与大师处于平等地位,这样可以更好地感受大师的心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你对雨果的观点如何评价?你对雨果产生了什么感情?
——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
——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国政府将赃物归还中国,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
——雨果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雨果的评价对坚定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