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彭-地理学科建设与基础教育_在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会上的发言
- 格式:pdf
- 大小:34.35 KB
- 文档页数:2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参加地震学术交流会,与各位共同探讨地震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此,我谨代表所有参会人员,向组织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地震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本次交流会旨在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地震领域的专家学者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我国地震防治事业贡献力量。
首先,我想谈谈地震的基本概念。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岩石因地质构造运动或地壳变动而引起的振动现象。
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因此,深入研究地震机理,提高地震预测能力,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震成因与预测1. 地震成因地震成因是地震研究的基础。
目前,关于地震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震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上的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和板块内部。
(2)断层力学理论:认为地震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断层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场所。
(3)应力积累与释放理论:认为地震是由于地壳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而引起的。
2. 地震预测地震预测是地震研究的重要任务。
目前,地震预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震活动性分析:通过分析地震活动规律,预测未来地震的发生。
(2)地震地质学方法:通过研究地震地质背景,预测地震的发生。
(3)地震前兆观测:通过观测地震前兆现象,预测地震的发生。
(4)地震统计预测:通过统计分析地震发生规律,预测地震的发生。
二、地震监测与预警1. 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是地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主要包括地震台网、卫星观测、地下流体观测等。
2.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发生后,通过地震监测系统迅速获取地震信息,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为人们提供逃生时间。
我国地震预警系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不断完善。
三、地震灾害防治与应急救援1. 地震灾害防治地震灾害防治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收稿日期:2007-12-14;修订日期:2007-12-24作者简介:张耀光(1934-),男,上海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海洋人文、经济地理与海岛开发规划研究工作。
E 2mail:zhan 2gyaoguang@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到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吴传均院士对中国海洋地理学的贡献张耀光(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辽宁,大连116029)摘要:世界近代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必须依靠海洋。
中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吴传钓院士是中国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提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1]这一精辟的理论。
同时他也是中国海洋地理学研究的实践者、倡导者和组织者。
把人地关系的研究拓展到人海关系研究。
提出了“地理学要面向海洋”,多次提出:中国是个重要的海洋国家,地理工作不能限于“陆军”,还要建立“陆军海战队”,鼓励研究海洋。
对吴传钓院士亲自参加海洋地理研究的实践、对年轻人的提携、把中国海洋地理学的研究推向国际等作了较详尽的介绍。
关 键 词:吴传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8)01-0006-04 2002年6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挂牌成立。
吴传均院士偕瞿宁淑先生,施雅风院士偕沈健先生,王颖院士以及丁德文院士等都到会祝贺。
吴传均院士在会上为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提了贺词(图1),内容是:“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中心将转向亚太地区中国要因势利导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角度加强研究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辽阔海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贺词虽然是对被庆贺单位的祝愿,实际也是吴传均院士海洋地理研究学术思想的体现。
吴传均院士不但对中国海洋地理的发展做了许多组织和倡导工作,而且他也参与了大量的海洋地理研究。
铭记陈述彭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周万村 陈述彭先生是我国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是地图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卓有建树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在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领域取得系列重大成果,很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国际上颇具影响,这些都和先生博大精深和与时俱进的学术思想的指导和严密的科学组织密不可分,他为我国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环境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述彭先生不仅学识渊博,具有深邃的洞察问题眼光和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而且诲人不倦,尽力和热情培养或帮助晚辈和年轻人。
我直接受陈述彭先生学术思想影响始于1964年。
那一年全国开展宣传和学习焦裕禄同志心系老百姓,不畏艰难,带领群众治理沙丘的英雄模范事迹。
先生在学习和考察兰考后,受邀在南京大学向地图学专业师生做报告,内容涉及地图学如何服务于社会经济,在治沙活动中能否发挥有效作用,体现了先生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研究的学术风格,研究贵在实践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协调统一学术思想。
我于1968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地图研究室(现为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工作。
陈述彭先生指导组建了该研究室,持续予以指导与帮助,我也有更多机会学习陈述彭先生学术思想和聆听教诲。
20世纪70年代初期,全国还处于“文化大革命”动荡阶段,工农业生产和科研活动都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在如此复杂和困难情势下,先生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地图制图自动化构想,并科学有序地组织开展研究与探索。
1973年我有幸参加了陈述彭先生组织召开的地图自动化研讨会,会上陈先生介绍了地图自动化技术路线和设计方法,并指出了地图自动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瓶颈问题,如单线河流与道路(主要是公路和宽土、石路)容易混淆不易自动识别和地物名注记选址定位。
在陈述彭先生领导和指导下,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和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院内单位开展了地图自动化(计算机辅助制图)研究,取得了一批在国内领先的创新成果,为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述评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文献综述 (4)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历史沿革 (7)2.1 古代中国经济地理思想 (8)2.1.1 古代地理著作与思想 (10)2.1.2 古代经济地理理论萌芽 (11)2.2 中世纪中国经济地理思想 (12)2.2.1 传统农业经济的体现 (14)2.2.2 运输与贸易路线的变迁 (15)2.3 近现代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转变 (16)2.3.1 工业革命的影响 (18)2.3.2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20)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1)3.1 经济地理学的恢复与重建 (22)3.2 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地理的新趋势 (24)3.3 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创新与实践 (25)4.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应用 (27)4.1 经济地理的思想理论探索 (29)4.2 经济地理学在决策咨询中的应用 (30)4.3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地理发展 (31)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2)5.1 当前中国经济地理思想面临的问题 (34)5.2 未来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发展方向 (35)5.3 对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研究的建议 (36)1. 内容综述《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深入探讨了跨越数千年的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脉络与深远影响力。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从古代的先秦哲学到现代经济发展的现代理论,呈现了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演进。
特别是对战国至隋唐时期以天子和郡县为主导的宏观经济地理格局分析及评价,以及对宋代以后的城镇与商业贸易发展、明代的海上贸易及清代的经济区域特征的探索。
书的开篇揭示了经济地理思想的萌芽阶段,强调了早期中国宰辅和地方官在经济地理实践中的智慧。
在这些历史叙述中,包含了丰富的对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探讨,以及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业、交通的影响分析。
地理发展与地理学科建设一、地理发展1.地理发展的概念:地理发展是指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过程。
2.地理发展的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人口、城市、交通等。
3.地理发展的规律:地理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差异性;地理现象在时间演变上具有连续性。
4.地理发展的驱动因素: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地球运动等)、人文因素(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技术因素(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地理学科建设1.地理学科建设的目标:提高地理科学研究的水平,培养地理科学人才,为地理教育、地理管理和地理服务提供支持。
2.地理学科建设的任务:加强地理基础研究,解决地理科学的关键问题;深化地理应用研究,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地理教育改革,提高地理人才培养质量。
3.地理学科建设的重点领域:地球表层过程与格局、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城市、经济与社会、区域与发展、地理教育等。
4.地理学科建设的途径:加强地理科学理论体系构建,推动地理科学技术创新;深化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地理科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地理科学野外观测与实验研究。
5.地理学科建设的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
6.地理学科建设的影响:提升地理科学的国际地位,促进地理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地理教育、地理管理、地理服务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7.地理发展为地理学科建设提供实践基础:地理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推动地理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
8.地理学科建设为地理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地理科学成果应用于地理发展规划制定、地理政策制定等方面,促进地理发展质量提升。
9.地理发展与地理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地理发展需求促使地理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地理学科建设成果又为地理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0.地理发展与地理学科建设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地理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地理学科建设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4卷第1期2009年1月Vol.64,No.1Jan.,2009陈述彭先生的学术思想与贡献周成虎何建邦励惠国刘高焕陆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IGBP 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国—巴西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陈述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1月25日20时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陈述彭先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近七十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
他开拓了我国现代地图学和地球信息科学领域,带领我国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并在地学分析、野外科学考察、地学信息图谱、地球系统科学与空间信息科学对接研究等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遥感与地球信息科学的一面旗帜!1陈述彭先生的生平陈述彭先生1920年2月28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白竺山村,乳名石坚,意为能够经得起流水的冲击,却无损于晶莹光泽的鹅卵石。
1937年长沙毁于战火,陈述彭先生以同等学历考入浙江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1938年入学1939年转入史地学系,1942年浙江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秀,留校任助教,并进修研究生,1946年获硕士学位。
2005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和2006年香港中文大学分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1950年陈先生从浙大调南京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50年从浙江大学调南京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所长,1988~2008年任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理学思想史》讲义(地理科学2004级)文凤平2008年2月前言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地理学思想史》是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通过历史回顾、现状评估、未来预测、探明地理科学发展过程的运行轨迹,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理解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和基本价值,全面掌握什么是地理学和初步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范式。
2、目的和任务:通过《地理学思想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理学基本理论体系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规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拓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体现厚今薄古、厚中薄外的原则。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地理知识产生的历史,中国和古希腊对地理知识的记载;宗教与地理学的关系;中国通过海上航行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成就;为什么说地理大发现的概念只适用于欧洲;瓦伦、布丰、康德在地理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地理学理论体系形成上的贡献;地理学结构形式和内容;战后国际社会经济形势对地理学的影响;时代特点和科技革命对现代地理学的要求;新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2、理解:地理知识产生的客观基础,中国在地理知识产生领域内的贡献;裴秀制图六体的学术意义;我国古代区域地理的特征;斯特拉波与托勒密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成就与不足;地理大发现的思想基础;沈括、徐霞客对地学的贡献与成就;洪堡与李特尔地理学思想的异同,怎样正确对待科学家的世界观与科学成就;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地理学的关系;地理学形成时期的特点;比较并掌握定性和定量分析描述的优劣及两者的恰当结合;战后地理学发展的主要思潮和趋势;应用地理学产生、发展的根源;新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3、掌握:地理学产生的学说;初期地理著作的特点及正确认识初期地理著作;地图在地理知识产生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古希腊与中国古代地图的特点;区域地理的理论根据,地理志及其评价问题;旅行记在地理学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为什么说中国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中国发现美洲的条件与可能性分析;洪堡与李特尔的学术特点与贡献;相关科学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洪堡、李特尔以前和以后时期地理学发展的异同;形成时期的地理学者及其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地理学概念的演化过程;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和科学地位;现代地理学构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论文:硕士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十篇本文是一篇地理教学论文,地理学家研究众多现象、过程、特征以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
因为空间及时间影响了多种主题例如经济、健康、气候、植物及动物,所以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地理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硕士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篇一1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我国矿业迅猛发展,中规模以上的矿山企业达到1.7 万个,就业人员776万人,随着开采深度、开采强度、开采速度、开采规模的增加和扩大,由矿井突水引发的事故频繁发生。
矿井一旦突水,将淹没井巷和矿山设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基于矿井涌水量研究的矿井防治水是矿井生产与科研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随着采矿业的发展,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逐渐提高,开采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困难,矿井涌水量的预测结果常与开采的实际值存在较大偏差。
预测错误的矿井涌水量不仅会影响生产,甚至会造成淹井等重大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
2001 年7 月17 日发生在广西南丹的“7.17”特大透水事故,淹及拉甲坡矿3 个工作面、龙山矿2 个工作面、田角锌矿1 个工作面,共致81 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8000 余万元。
2001 年山东省章丘市琅沟煤矿11.17 突水事故、2003 年山东省滕州市木石煤矿7.26 特大溃水事故和2007 年山东华源矿业公司8.17 溃水事故分别造成13 人、35 人和172 人遇难并损失巨额经济,因此,准确地预测矿坑涌水量并了解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是矿井开采的首要工作,在矿井建设生产的不同阶段,动态预测评价矿井涌水量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趋势显得尤其重要。
1.1.2 意义预测矿井涌水量是矿井建设生产过程中制定采掘方案、疏干措施、防止突水灾害以及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重要依据,科学地分析预测矿井涌水量,对矿井安全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纱岭勘查区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充水因素以及周边勘查区的矿井涌水规律等方面入手,以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MS 建立的模型为核心,把预测的结果与水文地质比拟法和大井法分析的结果作对比,最终确定涌水量,在保证金矿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