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就业_金融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 格式:pdf
- 大小:188.47 KB
- 文档页数:2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措施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1.提供就业信息和指导:学校可以建立就业指导团队,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信息、面试技巧和求职指导等相关资源,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市场和就业要求。
2.开设就业培训课程:学校可以组织就业培训班、职业技能培训等课程,提升经济困
难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3.提供创业支持:学校可以建立创业培训基地或创业孵化中心,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
创业指导、创业资金支持和创业资源共享,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创业。
4.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为经济困难学
生提供实习机会,增加实践经验和职业经历。
5.设立就业补贴政策:学校可以设立就业补贴政策,将一部分资金用于资助经济困难
学生的就业,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鼓励他们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6.开展职业规划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展职业规划和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经济困难
学生明确职业目标,面对就业压力时保持积极心态,增强适应能力。
7.加强师生互动和校友资源利用:学校可以鼓励经济困难学生与老师、校友建立联系,通过校友资源的共享和老师的指导,提高就业机会和就业成功率。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增加就业机会,实现自身就业目标。
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看,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2004年4月的博鳌经济论坛之后,兰德公司高级顾问、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Charles Wolf JR)曾经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这两个目标的矛盾。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机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已经成为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
自去年9月“雷曼事件”为标志的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后,我国实体经济受到了较大影响,新增职位大幅减少。
从2008年第4季度开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呈现急速下滑趋势:从2008年10月份的84万人跌至11月份的55万人,2008年12月份更降至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上升至4.2%的3年来最高水平。
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有着逐渐加大的趋势,在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环境、就业结构、人事制度等外在因素日趋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如何结合大学生个体的择业观念、就业准备、职业设计等主观因素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现状1取得的成绩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看,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就业竞争加剧,就业难等问题的出现,高校就业指导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纷纷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高校就业制度改革以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高校的“一把手”工程已经深入人心。
弹性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新思路[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面临的严峻挑战,仅靠传统的就业形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而大学生弹性就业空间广阔,方式灵活,快捷高效,适应性强,只要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转变意识,培养创业精神,社会各方为大学生弹性就业制定相关导向性的激励制度,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创造适宜的保障环境,那么这种新型的多样化就业模式将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未来趋势和必然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弹性就业;职业一、大学生弹性就业的形式和特点大学生弹性就业是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和形态,它是指大学生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和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具体是指大学毕业生没有按照劳动力市场规范就业方式而获得职业。
其特征是学生毕业后没有明确的签约接收单位,档案、户口放在学校或者人事代理部门,但人并不是闲散在家里,而是在人力资源市场上选择流动或者迁移在一些城市,主要以非全日制企业就业、中小或微型企业阶段性就业、自主创业、个体经营、临时性就业等用工形式获得收入。
1.大学生弹性就业的形态(1)在工作标准、劳动条件、福利待遇、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劳动关系协调运作方面不具有典型现代化大生产特征的企业用工和就业形式,亦即非正规部门的弹性就业,如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等。
(2)基层就业。
大学毕业生下基层是大力开拓毕业生弹性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一部分毕业生以大学生村官和优秀的选调生以及服务西部志愿者的形式充实到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等基层单位,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为西部基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公共事业发展提供阶段性服务。
(3)自主创业。
它是大学生通过个人以及组织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
大学生应对危机就业解决措施:一、正式现实: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严峻1、往年招聘“金三月”,今年成招聘“缩水三月”金融危机放缓了企业招聘的脚步,根据报道,09年1月的招聘数量较08年12月少了20万招聘职位需求,2月比1月少12万,3月的才市招聘机会也会锐减。
除了招聘职位减少,招聘的要求也将提高。
小林是今年7月将要毕业的应届生,他在人才市场找了1个月的工作,投递无数简历,竟无一家企业提供面试机会,小林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求”职的艰辛。
2、“天子骄子”时代一去不复返,平均薪资要求降低1000元金融危机导致各大企业取消进入校园招聘,使得以往可通过校园招聘会解决就业的大学生,纷纷涌入人才市场,毕业生找工作难上加难。
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达到了600万,再加上2007年未能就业的大学生,有将近800万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
2009年加入求职大军的毕业生人数激增至近600万,人数增加职位减少,使得大学生不得把薪资待遇一降再降。
目前的大学生恨不得说“我不要钱,只有给我工作,获得经验就可以”。
二、政府出台政策,预缓减就业压力为了缓减压力,政府在新年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去部队,考研究生和双学位,希望能就此延迟就业时间,缓减就业的压力。
不少大学生纷纷不买账,一位愤愤不平的大学生,针对老师鼓励其到农村工作时说:“如果早知道这样,我还读什么大学,还不如在上海当个小保姆,那还管吃管住呢?”。
三、企业反馈:动手能力很重要新浪论坛特邀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北大青鸟IT教育CEO杨明、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等嘉宾,共同解读金融危机下的就业难题和教育发展方向。
专家表示。
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动手能力很重要李开复认为,无论是本科、硕士或者博士,动手能力都还是非常重要的,也许不在文科或者其他方面,但至少是在工科方面,一个很会写论文,甚至能够得奖的论文人来到IT企业去应征一个高级研究人员,高级工程师的职位,他如果不能跟本科生一样竞争,他是没有竞争力的。
金融危机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影响各个行业,其中最主要的受害群体无疑是大学生。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大学生正处于求职阶段,其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困境,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拓展就业渠道,顺应市场需求,以求职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虽然在知识方面比其他人具有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一个合格的求职者应该具备综合素质,如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思考能力强、沟通能力强、领导能力强等。
在就业之前,大学生需要利用自身资源,多加锻炼练习,增强自身的实际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拓展就业渠道。
在复杂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开拓自己的就业渠道。
在选择就业途径的时候,不能局限于校园招聘会、网络招聘等雷同选择。
可以从传统就业市场、社会实践、亲戚朋友、社交圈子中开拓就业渠道,把自己的简历投放到不同的招聘平台上,不断扩大就业机会。
再次,顺应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该关注当前市场热门岗位,不断根据自身专业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积极学习新技能,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
如今,IT技术、绿色环保、健康医疗、教育服务等行业备受关注,大学生可以开展有关的职业培训、参加课程,或是在相应的企业中进行实习,以满足市场需求。
最后,要注重职业规划。
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局限于眼前工作,而需注重职业规划,设立良好职业目标。
针对自身性格特点和职场实际需求,可制订不同的职业规划,规划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
通过职业规划,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不断努力中为实现目标而前行。
总之,在金融危机下,求职者面临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也是危机之下作出摆脱的机会。
大学生要经受“金融危机”的磨练,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拓展就业渠道,顺应市场需求,注重职业规划,走出自己的一条成功之路,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就业难如何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大学毕业生纷纷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在这个紧张的社会环境下,如何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各界关注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教育培训。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注重学习本专业知识,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增加社会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毕业后,大学生需要进一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
其次,要拓宽就业渠道。
除了传统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以外,大学生也可以关注新兴就业领域,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积极参与创业、自主创业。
同时,可以关注人才市场、招聘网站等信息平台,扩大就业渠道。
第三,要加强政策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如税收减免、货币激励、就业补贴等,激励企业招聘大学生,促进就业市场的发展。
最后,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应注重个人形象、口才方面的培养,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信仰,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综上所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除了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外,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参与并提高综合素质,共同实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方法,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首先,要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沟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进一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要拓宽就业范围。
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难的问题时可以拓宽就业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毕业生可以选择到发展较好的城市、地区工作,同时可以注重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等方式来寻找适合自身的就业机会。
第三,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和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