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章句集注01:大学
- 格式:pdf
- 大小:703.83 KB
- 文档页数:21
⼤学章句集注(宋·朱熹)注:按王阳明观点,亲民仍作亲民,不做新民。
格是正的意思,物,意之所在是物,格物,有解格去物欲,亦可。
另王推古本,不分章。
⼦程⼦⽈:“⼤学,孔⽒之遗书,⽽初学⼊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程⼦⽈:“亲,当作新。
”⼤学者,⼤⼈之学也。
明,明之也。
明德者,⼈之所得乎天,⽽虚灵不昧,以具众理⽽应万事者也。
但为⽓禀所拘,⼈欲所蔽,则有时⽽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故学者当因其所发⽽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新者,⾰其旧之谓也,⾔既⾃明其明德,⼜当推以及⼈,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者,必⾄于是⽽不迁之意。
⾄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明明德、新民,皆当⾄于⾄善之地⽽不迁。
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毫⼈欲之私也。
此三者,⼤学之纲领也。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后,与后同,后放此。
⽌者,所当⽌之地,即⾄善之所在也。
知之,则志有定向。
静,谓⼼不妄动。
安,谓所处⽽安。
虑,谓处事精详。
得,谓得其所⽌。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德为本,新民为末。
知⽌为始,能得为终。
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此结上⽂两节之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治,平声,后放此。
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皆有以明其明德也。
⼼者,⾝之所主也。
诚,实也。
意者,⼼之所发也。
实其⼼之所发,欲其⼀于善⽽⽆⾃欺也。
致,推极也。
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不尽也。
格,⾄也。
物,犹事也。
穷⾄事物之理,欲其极处⽆不到也。
此⼋者,⼤学之条⽬也。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一、引言四书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朱熹是宋代儒学家,他对四书进行了详尽的注释与解释,形成了《朱子四书章句集注》。
本文将就《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二、《大学》章句集注1. 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大学作为其中一篇文言文经典,是后世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
它阐述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朱子通过集注,对大学中的章句进行了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哲理和思想。
2. 大学思想的核心大学思想的核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子通过对每个词语的解释,将大学思想分解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准则的意义和具体操作方法。
3. 不同版本的大学章句集注《大学》经过了多次版本的修订和整理,不同版本的大学章句集注也有所不同。
朱子的《大学章句集注》是其中最重要的版本之一,被誉为是对《大学》解释最为详尽的注释之一。
它被广泛传播和研究,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庸》章句集注1. 中庸思想的内涵中庸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均衡、中庸和中道的重要性。
朱子通过对《中庸》各个章句的解读,详细阐述了中庸思想的内涵和意义,帮助读者理解儒家思想的要旨。
2. 追求中庸的意义人们为什么要追求中庸?朱子在《中庸》章句集注中明确指出,追求中庸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内心和谐,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以及天下的太平。
他通过对章句的深入解读,让读者明白了中庸思想对社会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3. 学习中庸的方法朱子在《中庸》章句集注中提出了学习中庸的具体方法。
他强调通过修身养性,坚守中道,追求平衡,才能真正领悟中庸思想的真谛。
通过不断努力,人们可以在实践中逐渐达到中庸的境界。
4. 中庸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中庸思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在面对各种困境和冲突时,可以通过中庸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朱子的《中庸》章句集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大学》、《中庸》原文,据中华书局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校录。
大学經文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傳十章:傳文之首章釋明明德康誥曰:「克明德。
」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傳文二章釋新民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傳文之三章釋止於至善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傳文之四章釋本末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
大畏民志,此謂傳文之五章釋格物致知……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第一句為衍文,第二句上有闕文。
朱熹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蓋人心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
朱熹:大学章句编者按:本文收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14页。
大学章句序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
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
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
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
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
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
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
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一说曾子作。
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
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序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
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閒,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
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備,然後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
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
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力。
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於上,俗美於下,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賢聖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俗頹敗,時則有若孔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於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
若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餘裔,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
三千之徒,蓋莫不聞其說,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於是作為傳義,以發其意。
及孟子沒而其傳泯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自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於小學而無用;異端虛無寂滅之教,其高過於大學而無實。
其他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眾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閒。
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天運循環,無往不復。
宋德隆盛,治教休明。
於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
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珍藏:四书之首《大学》全文及译文(完整版)《大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三纲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七正为:知,止,定,静,安,虑,得!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汉代时,四书被称为小经,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把《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多数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孙中山这样评价《大学》: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由此可见一斑。
国学,安心聚魂的一剂方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我们已经走的太快太远,该回头审视我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国学引领我们向“内”用力,自强,勤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这才是我们的魂魄!老祖宗太有智慧了!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剔除其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国学爱好者可进入我的主页品鉴。
《大学》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xx》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到宋朝时候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原文如下:总纲『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诚。
意诚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齐。
家齐而後国治。
国治而後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1』康诰曰,「xxxx。
」『2』大甲曰,「xx明命。
」『3』xx曰:「xx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xx明明xx。
第二章『1』xx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xx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xx新民。
第三章『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