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论语集注 论语序说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朱熹论语集注翻译_论语集注原文及翻译【--经典手机短信】《论语集注》是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论语集注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朱熹原文| 论语集注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之与之与,平声,下同。
子禽,姓陈,名亢。
子贡,姓端木,名赐。
皆孔子弟子。
或曰:“亢,子贡弟子。
”未知孰是。
抑,反语辞。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和厚也。
良,易直也。
恭,庄敬也。
俭,节制也。
让,谦逊也。
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
其诸,语辞也。
人,他人也。
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
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然即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愿乎外,亦可见矣。
学者所当潜心而勉学也。
谢氏曰:“学者观于圣人威仪之间,亦可以进德矣。
若子贡亦可谓善观圣人矣,亦可谓善言德行矣。
今去圣人千五百年,以此五者想见其形容,尚能使人兴起,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张敬夫曰:“夫子至是邦必闻其政,而未有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者。
盖见圣人之仪刑而乐告之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私欲害之,是以终不能用耳。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行,去声。
○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
父没,然后其行可见。
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
如其非道,何待三年。
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和者,从容不迫之意。
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
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
朱熹《四书集注》展开全文[ 作者:admin | 更新时间:2008/9/6《四书集注》全称为《四书章句集注》,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影响最深最广的一部儒家“经典”。
它既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必读教材,又是科举考试中士子答卷的主要立论根据。
其地位甚至远远超过“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原非并行。
《论语》、《孟子》本不是经,《汉书·艺文志》列《论语》于“六艺略”,而将《孟子》列于“诸子略”。
赵岐《孟子题辞》说,汉文帝时“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但那是记传博士,而不是经学博士。
“后罢记传博士,独立《五经》而已。
”西汉中期之后,帝师张禹传习《论语》,于是《论语》的地位显赫起来,但《孟子》仍为子书。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均列《孟子》于子部。
尊孟之说始于韩愈。
他认为“先王之教”从尧舜以来一直传到孔孟,孟子是道统的最后一人,“故欲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宋朝将《孟子》列入《九经》。
由此引发了延续百余年的贬孟与尊孟之争。
直到南宋朱熹作《读余隐之尊孟辩》,争论才告结束,巩固了《孟子》超“子”入“经”的地位。
《大学》、《中庸》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两篇。
韩愈、李翱等把它看作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二程、朱熹祖述此说,竭力尊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
由此可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四书并行,超“子”入“经”,实发韧于韩愈,倡导于二程,完成于朱熹之手。
《宋史·道学传·序》称:二程“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
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
《宋史·道学传·程颐传》也说,程颐“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朱熹在漳州刊刻《四书》,为之作注。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一、引言四书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朱熹是宋代儒学家,他对四书进行了详尽的注释与解释,形成了《朱子四书章句集注》。
本文将就《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二、《大学》章句集注1. 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大学作为其中一篇文言文经典,是后世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一。
它阐述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朱子通过集注,对大学中的章句进行了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哲理和思想。
2. 大学思想的核心大学思想的核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子通过对每个词语的解释,将大学思想分解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准则的意义和具体操作方法。
3. 不同版本的大学章句集注《大学》经过了多次版本的修订和整理,不同版本的大学章句集注也有所不同。
朱子的《大学章句集注》是其中最重要的版本之一,被誉为是对《大学》解释最为详尽的注释之一。
它被广泛传播和研究,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庸》章句集注1. 中庸思想的内涵中庸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均衡、中庸和中道的重要性。
朱子通过对《中庸》各个章句的解读,详细阐述了中庸思想的内涵和意义,帮助读者理解儒家思想的要旨。
2. 追求中庸的意义人们为什么要追求中庸?朱子在《中庸》章句集注中明确指出,追求中庸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内心和谐,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以及天下的太平。
他通过对章句的深入解读,让读者明白了中庸思想对社会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3. 学习中庸的方法朱子在《中庸》章句集注中提出了学习中庸的具体方法。
他强调通过修身养性,坚守中道,追求平衡,才能真正领悟中庸思想的真谛。
通过不断努力,人们可以在实践中逐渐达到中庸的境界。
4. 中庸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中庸思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在面对各种困境和冲突时,可以通过中庸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朱子的《中庸》章句集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1、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各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
参考前人成果,着力于己注,借以系统发挥理学思想和理论,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宋明理学的权威性著作。
2、宋代二程、朱熹推崇《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使三者与《论语》相并合为四书,并将其提高到经的地位,与五经(见六经)并列。
二程、朱熹这样做,目的在于树立一个由孔子经过曾参、子思传到孟子的儒家道统,而把自己表现为这一道统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朱熹倾毕生精力注四书,前后达40余年。
朱熹论语集注
《论语集注》是儒家理学著作《四书章句集注》中的一部分,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对《论语》的注释,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由他们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传世的《论语》、《孟子》二书,系孔子、孟子的言论辑录,是反映孔、孟思想的基本著作。
到了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将儒家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篇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而由他著述的《四书章句集注》,备受推崇,数百年中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考教材,成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儒家经典。
为学习研究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社组织专人以原山东海湖阁藏明版朱墨套印本为底本,参校元至正二十二年武林沿德堂刻本、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清同治十一年山东书局刻本等,对《四书章句集注》校点整理,排印出版。
全书简体字横排。
经文部分,依照原书先后次序按章节排开。
四书章句集注原文及翻译(四书章句集注pdf)“十三经”当然包括了“四书五经”,而“四书五经”算是“十三经”里面影响最大、最为核心的部分。
其实“十三经”也好,“四书五经”也罢,都属于中华古代文化典籍即“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国学热大背景下,如果要开一张“国学必读”的书单的话,我想“四书五经”“十三经”应该是绕不过去的名字吧。
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作为今人,难道只能“望洋兴叹”?中华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迎来了一次让后人叹为观止的“百家争鸣”、璀璨光辉的高峰,所以类似的问题,其实古人也曾遇到过。
古人是如何解决应对的呢?简单说,就是化整为零、分门别类。
现在我们都知道,分类法中最出名、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四部分类法”。
在古代,我们知道,由新朝编撰前朝史书是一种惯例。
唐朝初期,一代名臣魏征等人编撰的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在吸收历史传统基础上,首次引入“经、史、子、集”顺序来著录典籍,开历史之先河。
清乾隆时期纪晓岚、和珅等人负责编纂的,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第一次完全独立地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按“经、史、子、集”分类汇编,“四分法”最终确立并影响至今。
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现存国家图书馆“十三经”正是“经部”收录的主要内容。
“十三经”是指《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清乾隆“十三经”刻石“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朱熹《四书集注》图眼尖的读者朋友,发现什么问题没有?既然说“四书”包括在“十三经”中,《大学》《中庸》又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答案是这样的:南宋的大儒、理学家、哲学家朱熹,他觉得《礼记》中有两篇太重要了,或者说朱老夫子太喜欢这两个“宝贝”了,就把他们从“母腹”中“催生”出来,让他们单独“成人”。
这两个“宝贝”正是《大学》《中庸》。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大学》提出了儒家修身立志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论语集注——◎论语序说◎读论语孟子法】作者:朱熹论语序说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
其先宋人。
父叔梁纥,母颜氏。
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及长,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
索隐云:“一本作委吏,与孟子合。
”今从之。
为司职吏,畜蕃息。
职,见周礼牛人,读为樴,义与杙同,盖系养牺牲之所。
此官即孟子所谓乘田。
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
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
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
有闻韶、问政二事。
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
有季孟吾老之语。
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
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
有答子路东周语。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
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
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
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
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
三月,鲁国大治。
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
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
鲁世家以此以上皆为十二年事。
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
孟子作颜雠由。
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
有颜渊后及文王既没之语。
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
有矢子路及未见好德之语。
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
有天生德语及微服过宋事。
又去,适陈,主司城贞子家。
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
有三年有成之语。
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
有答子路坚白语及荷蒉过门事。
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
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复如陈。
据论语则绝粮当在此时。
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
史记以论语归与之叹为在此时,又以孟子所记叹辞为主司城贞子时语,疑不然。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论语集注 各卷首语欽定四庫全書欽定四庫全書論語卷一論語卷一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學而第一學而第一((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徳之基,學者之先務也。
凡十六章之先務也。
凡十六章) )為政第二為政第二((凡二十四章凡二十四章) )論語卷二宋論語卷二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八佾第三八佾第三((凡二十六章,通前篇末二章,皆論禮樂之事凡二十六章,通前篇末二章,皆論禮樂之事) )里仁第四里仁第四((凡二十六章凡二十六章) )論語卷三論語卷三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公冶長第五公冶長第五((此篇皆論古今人物賢否得失蓋格物窮理之一端也凡二十七章胡氏以為疑多子貢之徒所記云以為疑多子貢之徒所記云) )雍也第六雍也第六((凡二十八章篇内第十四章以前大意與前篇同凡二十八章篇内第十四章以前大意與前篇同) )論語卷四論語卷四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述而第七述而第七((此篇多記聖人謙巳誨人之辭及其容貌行事之實凡三十七章此篇多記聖人謙巳誨人之辭及其容貌行事之實凡三十七章) ) 泰伯第八泰伯第八((凡二十一章凡二十一章) )論語卷五論語卷五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子罕第九子罕第九((凡三十章凡三十章) )鄉黨第十鄉黨第十((楊氏曰聖人之所謂道者不離乎日用之閒也故夫子之平日一動一静門人皆審視而詳記之尹氏曰甚矣孔門諸子之嗜學也於聖人之容色言動無不謹書而備録之以貽後世今讀其書即其事宛然如聖人之在目也雖然聖人豈拘拘而為之者哉蓋盛徳之至動容周旋自中乎禮耳學者欲潛心於聖人宐於此求焉舊說凡一章今分為十七節之至動容周旋自中乎禮耳學者欲潛心於聖人宐於此求焉舊說凡一章今分為十七節) ) 論語卷六論語卷六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先進第十一先進第十一((此篇多評弟子賢否凡二十五章胡氏曰此篇記閔子騫言行者四而其一直稱閔子疑閔氏門人所記也一直稱閔子疑閔氏門人所記也) )顏淵第十二顏淵第十二((凡二十四章凡二十四章) )論語巻七論語巻七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子路第十三子路第十三((凡三十章凡三十章) )憲問第十四憲問第十四((胡氏曰胡氏曰::此篇疑原憲所記,凡四十七章此篇疑原憲所記,凡四十七章) ) 論語卷八論語卷八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衛靈公第十五衛靈公第十五((凡四十一章凡四十一章) )季氏第十六季氏第十六((洪氏曰此篇或以為齊論凡十四章洪氏曰此篇或以為齊論凡十四章) ) 論語卷九論語卷九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陽貨第十七陽貨第十七((凡二十六章凡二十六章) )微子第十八微子第十八((此篇多記聖賢之出處凡十一章此篇多記聖賢之出處凡十一章) ) 論語卷十論語卷十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子張第十九子張第十九((此篇皆記弟子之言而子夏為多子貢次之盖孔門自顔子以下頴悟莫若子貢自曽若子貢自曽子以下篤實無若子夏故特記之詳焉凡二十五章子以下篤實無若子夏故特記之詳焉凡二十五章) ) 堯曰第二十堯曰第二十((凡三章凡三章) )。
《四书章句集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四书章句集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又名《四书集注》。
論語集注[宋] 朱熹撰黑色字为论语原文,蓝色字为朱熹注文《学而》第一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凡十六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
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程子曰“习,重习也。
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
”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
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
坐如尸,坐时习也;立①如齐,立时习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音洛。
朋,同类也。
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
”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纡问反。
愠,含怒意。
君子,成德之名。
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
”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
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
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①“立”,原作“一”,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弟、好,皆去声。
鲜,上声,下同。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
鲜,少也。
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
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平声。
务,专力也。
本,犹根也。
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为仁,犹曰行仁。
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
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
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
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
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论语序说
欽定四庫全書
論語序說
史記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紇,母顔氏,以魯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嵗十一月庚子生孔子於魯昌平鄉陬邑,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及長,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隱云一本作委吏與孟子合今從之)為司職吏,畜蕃息。
(職見周禮牛人讀為樴義與杙同蓋繫飬犧牲之所此官即孟子所謂乘田)適周,問禮於老子。
既反,而弟子益進。
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齊,魯亂,於是適齊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
(有聞韶、問政二事)公欲封以尼谿之田,晏嬰不可,公惑之。
(有季孟吾老之語)孔子遂行,反乎魯。
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陽虎作亂專政,故孔子不仕而退脩詩書禮樂,弟子彌衆。
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召,孔欲往而卒不行。
(有答子路東周語)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則之,遂為司空,又為大司寇。
十年,辛丑相定公會齊侯于夾谷,齊人歸魯侵地。
十二年癸卯,使仲由為季氏宰,墮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墮成,圍之不克。
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攝行相事,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魯國大治。
齊人歸女樂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
孔子行,(魯世家以此以上皆為十二年事)適衞,主於子路妻兄顔濁鄒家。
(孟子作顔讎由)適陳,過匡,匡人以為陽虎而拘之,(有顔淵後及文王既没之語)既解,還衞,主蘧伯玉家。
見南子,(有矢子路及未見好德之語)去。
適宋,司馬桓魋欲殺之,(有天生德語及微服過宋事)又去。
適陳,主司城貞子家,居三歲而反于衞靈公,不能用。
(有三年有成之語)晉趙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不果。
(有答子路堅白語及荷蕢過門事)將西,見趙簡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
靈公問陳,不對而行,復如陳。
(據論語則絕糧當在此時)季桓子卒,遺言謂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
(史記以論語歸與之歎為在此時,又以孟子所記歎詞為主司城貞子時語,疑不然,蓋語孟所記本皆此一時語,而所記有異同耳)。
孔子如蔡及葉,(有葉公問答,子路不對,沮溺耦耕荷蓧丈人等事。
史記云,於是楚昭王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而陳蔡大夫發徒圍之,故孔子絶糧於陳蔡之閒,有慍,見及告子貢一貫之語,按是時,陳蔡臣服於楚,若楚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安敢圍之,且據論語絶糧當在去衞如陳之時)楚昭王將以書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
(史記云書社地七百里恐無此理,時則有接輿之歌)又反乎衞。
時靈公已卒,衞君輒欲得孔子為政,(有魯衞兄弟及答子貢,夷齊子路正名之語)而冉求為季氏將與齊戰,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歸魯,實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
(有對哀公及康子語)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書傳禮記,【有(左木,右巳)宋損益從周等語】刪詩正樂,(有語大師及樂正之語)序易彖繫象說卦文言,(有假我數年之語)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弟子顔回最賢,蚤死,後唯曾參得傳孔子之道)。
十四年庚申,魯西狩獲麟,(有莫我知之歎)孔子作春秋。
(有知我罪我等語,論語請討陳恒事亦在是年)明年辛酉,子路死於衞,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心喪三年而去,惟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
孔子生鯉,字伯魚,先卒。
伯魚生伋,字子思,作中庸。
(子思學於曾子,而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
何氏曰:魯論語二十篇。
齊論語别有問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
古論出孔氏壁中,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篇次不與齊魯論同。
程子曰:論語之書成於有子、曾子之門人,故其書獨二子以子稱。
程子曰: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
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㑹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程子曰: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巳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