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章句集注
- 格式:ppt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19
教育名家名著:朱熹《四书集注》(王炳照)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教育名家名著:朱熹《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全称为《四书章句集注》,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影响最深最广的一部儒家“经典”。
它既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必读教材,又是科举考试中士子答卷的主要立论根据。
其地位甚至远远超过“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原非并行。
《论语》、《孟子》本不是经,《汉书·艺文志》列《论语》于“六艺略”,而将《孟子》列于“诸子略”。
赵岐《孟子题辞》说,汉文帝时“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但那是记传博士,而不是经学博士。
“后罢记传博士,独立《五经》而已。
”西汉中期之后,帝师张禹传习《论语》,于是《论语》的地位显赫起来,但《孟子》仍为子书。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均列《孟子》于子部。
尊孟之说始于韩愈。
他认为“先王之教”从尧舜以来一直传到孔孟,孟子是道统的最后一人,“故欲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宋朝将《孟子》列入《九经》。
由此引发了延续百余年的贬孟与尊孟之争。
直到南宋朱熹作《读余隐之尊孟辩》,争论才告结束,巩固了《孟子》超“子”入“经”的地位。
《大学》、《中庸》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两篇。
韩愈、李翱等把它看作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二程、朱熹祖述此说,竭力尊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
由此可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四书并行,超“子”入“经”,实发韧于韩愈,倡导于二程,完成于朱熹之手。
《宋史·道学传·序》称:二程“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
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
《宋史·道学传·程颐传》也说,程颐“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朱熹在漳州刊刻《四书》,为之作注。
四书章句集注经典语录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经典著作。
以下是其中一些经典的语录:
1.《大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意义:持续学习和修习是令人愉悦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亲自前
来交流也是一种快乐。
2.《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意义:中庸之道是至高无上的品德,人民很少能够坚持。
3.《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意义:仅仅了解一件事物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享受它。
4.《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意义:人生在困苦中诞生,在安逸中死去。
这些经典语录展示了四书弘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对于人们的成长、修身和处事方面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篇一: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编著的集注,1983年在中华书局出版。
该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它的刊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始被称为“四书”,与“五经”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四书集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
格,至也;物,犹事也。
”推尽吾之知识,穷致事物之理,是为”格物致知”《四书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简称,作者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
《四书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
有《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14卷。
朱熹是一位学问渊博的经学家,一生为编撰《四书集注》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自称从三十岁起便开始对《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下功夫。
隆兴元年,他曾取二程及其门人朋友数家之说撰成《论语要义》。
后又作《论语训蒙口义》,以便于童子习学。
乾道八年,朱熹又取二程、张载、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等几家之说,加工荟萃,条疏整理,编成《论语精义》和《孟子精义》,后改名为《集义》。
在以上两书的基础上,又进1步修改加工,于淳熙四年完成了《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
因在注释《论语》、《孟子》时,大量引用了二程及他人的说法,故以《集注》命名。
《大学》与《中庸》原是《礼记》中的篇章,至宋代时被单独抽出。
朱熹对二书加以注释,并都加了”序”、”序引”,每章之后都进行总括。
尤其是《大学》一书,朱熹以程颐的《改正大学》为底本,将《大学》分为”经”1章,传10章,重新编排了章节。
为了阐释理学思想,还按照自己的意思编撰了一篇”格物传”补入《大学》中。
朱熹对《大学》、《中庸》的注释以直抒己见为主,故名之为《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完成时间是淳熙十六年。
朱熹用毕生精力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集注》,前后凡40年。
直至临死前仍在修改《大学章句》中”诚意”章的注。
真可谓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四书章句集注》研究《四书章句集注》是中国古代儒学名著,有后人把它称之为“四书五经”,是儒家学说神圣的经典。
它的编撰始于春秋时期,由相庭谦编辑成熟,形成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共有三百多章,七万多字。
《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学说的精华之作,是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经典。
它涵盖了中国儒家学说的精要与核心。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奠基之作,记录了孔子思想理念的完整记载;《大学》被认定为儒家礼论体系的基本文献,记载了孔子礼教思想的原则与实践;《中庸》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理念之书,提出了“中和”的思想;《孟子》是儒家哲学的经典,以“仁”为核心,具有极高的历史贡献。
《四书章句集注》以它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理论开创了中国哲学思想,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它对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深远的启发,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被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认可和尊崇,引领着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是中国思想史的精华。
《四书章句集注》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哲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哲学文献,极其重要的研究文献。
它的思想体系贯穿了儒家,而它的内涵的非官方政治思想,也曾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当时以及后世读者的普遍欢迎。
《四书章句集注》也是一部技术上十分优秀的文献,由其出现以及后世的衍生文献,可以看出它的注释学、版本学以及文献学等技术水平在古代中国就已达到极高的水准。
因此,《四书章句集注》是研究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古代文化传统及其发展上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研究它既是为了掌握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渊源,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儒家学说的真谛。
它既是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史这条源远流长的河流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文献,又为现代哲学思想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四书章句集注篇目解析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而章句集注则是指这四部书的注释集合。
本文将对四书章句集注进行详细解析。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在章句集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进德修业、明明德、亲民。
进德修业意味着人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
明明德则强调了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他人。
亲民则强调了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该贴近人民,关心人民的疾苦。
接下来是《中庸》,这部书主要阐述中庸之道的思想。
中庸即平衡之道,强调了适度的行为和心态。
在章句集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庸》讲述了进德修业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守正与治国的关系。
在治国方面,要做到宽而不松、严而不刻,始终保持合理的平衡。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章句集注中,我们可以看到论语关注的主要是修身和治国。
修身包括言行举止、谦虚谨慎等方面,而治国则强调了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性。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讲述了孟子的思想和观点。
在章句集注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主要阐述了仁义的重要性以及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了人们应当追求仁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四书章句集注通过解析儒家经典的内容和思想,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注释来探索儒家经典的思想精髓,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四书章句集注中受益匪浅。
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序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
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閒,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
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備,然後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
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
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力。
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於上,俗美於下,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賢聖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俗頹敗,時則有若孔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於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
若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餘裔,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
三千之徒,蓋莫不聞其說,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於是作為傳義,以發其意。
及孟子沒而其傳泯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自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於小學而無用;異端虛無寂滅之教,其高過於大學而無實。
其他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眾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閒。
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天運循環,無往不復。
宋德隆盛,治教休明。
於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
四书章句集注原文及翻译(四书章句集注pdf)“十三经”当然包括了“四书五经”,而“四书五经”算是“十三经”里面影响最大、最为核心的部分。
其实“十三经”也好,“四书五经”也罢,都属于中华古代文化典籍即“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国学热大背景下,如果要开一张“国学必读”的书单的话,我想“四书五经”“十三经”应该是绕不过去的名字吧。
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作为今人,难道只能“望洋兴叹”?中华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迎来了一次让后人叹为观止的“百家争鸣”、璀璨光辉的高峰,所以类似的问题,其实古人也曾遇到过。
古人是如何解决应对的呢?简单说,就是化整为零、分门别类。
现在我们都知道,分类法中最出名、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四部分类法”。
在古代,我们知道,由新朝编撰前朝史书是一种惯例。
唐朝初期,一代名臣魏征等人编撰的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在吸收历史传统基础上,首次引入“经、史、子、集”顺序来著录典籍,开历史之先河。
清乾隆时期纪晓岚、和珅等人负责编纂的,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第一次完全独立地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按“经、史、子、集”分类汇编,“四分法”最终确立并影响至今。
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现存国家图书馆“十三经”正是“经部”收录的主要内容。
“十三经”是指《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清乾隆“十三经”刻石“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朱熹《四书集注》图眼尖的读者朋友,发现什么问题没有?既然说“四书”包括在“十三经”中,《大学》《中庸》又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答案是这样的:南宋的大儒、理学家、哲学家朱熹,他觉得《礼记》中有两篇太重要了,或者说朱老夫子太喜欢这两个“宝贝”了,就把他们从“母腹”中“催生”出来,让他们单独“成人”。
这两个“宝贝”正是《大学》《中庸》。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大学》提出了儒家修身立志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四书章句集注原文简体字
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章)
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
(第二章)
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
(第二章)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第三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谦。
(第三章)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三章)君子
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无诸已尔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第十二章)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第十四章)
善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第十六章)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第十六章)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第十七章)。
《四书章句集注》研究《四书章句集注》是中国古代思想经典的着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代表着中国哲学、礼仪与道德粼粼,历来为研究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四书章句集注》分别收录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章句集注,涉及到古代权位政治实践等多领域的思想文化。
每一部书都是一部独立的体系,代表了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状态。
《大学》中记录着周公的朝政治智慧,提倡一种持之以恒的道德观念,强调孝顺、忠诚、智慧、节俭、勤奋、忍让的美德。
《中庸》强调“仁义礼智信”,主张以中庸之道进行行事,注重分寸,谨慎行事,以避免极端政治地位。
《论语》是孔子教导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之一,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强调道德至上,以及修养与自律、勤学苦练之等价值观。
《孟子》则强调社会正义、礼节尊严、智慧和胸怀宽大等。
《四书章句集注》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给当代的民众带来深刻的思考。
他们激发了中国人社会正义的崇尚,使我们永葆中华文化的精神。
因此,《四书章句集注》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研究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奥义。
《四书章句集注》所涉及到的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弥漫着大智慧的光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
它们深切地揭示了古人智慧的殊胜处,也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研究《四书章句集注》就显得十分重要。
研究《四书章句集注》,首先要区分每部书所传递的思想理念,然后再把它们放在更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解读。
在研究过程中,要关注细微之处,看看它们所表达的内涵,分析他们所涉及到的文化问题,联系时代背景,思考文化发展的方向。
另外,还要结合其他鉴赏性文学作品,如郭子、金石书、史籍等来加强研究。
也可以由书中所表达的思想理念,将它们与当代的实践进行比较,深层次地分析有关问题,以此来更多地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精髓。
研究《四书章句集注》,对于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译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的译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老夫子说:“学到了知识,然后时常温习、练习它,这不是很愉快的事儿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就是有修养的君子吗?”您瞧瞧,咱平常学习新东西,要是能时不时拿出来练练,那心里肯定美滋滋的。
就好比学会了做一道好菜,隔几天再做一遍,越做越熟练,多带劲啊!要是有好朋友大老远跑来看咱,那得多高兴啊。
一路上奔波劳累的,这情谊多深厚。
可要是有人不明白咱的心思,咱也别上火,别跟人家急眼。
咱得有肚量,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发脾气,这才像个君子的做派呢!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咱想想啊,曾子这做法多明智。
每天都问问自己,给别人帮忙的时候有没有偷奸耍滑,对朋友有没有说话不算数,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抛到脑后。
要是咱也能像曾子这样,经常自我检讨,那肯定能少犯不少错,变得越来越靠谱。
比如说,答应帮同事完成一个任务,就得认认真真干好,不能敷衍了事。
跟朋友约好了时间见面,就不能放人家鸽子。
老师讲的课,下课了也得琢磨琢磨,不能学完就忘。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您琢磨琢磨,老是把学过的东西翻出来瞅瞅,还能从中发现新东西,这得多厉害啊!就像一件衣服,咱多穿几次,说不定就能想出新的搭配方法。
要是能做到这样,那都能当老师教别人啦。
比如说复习以前学过的数学公式,突然发现能用来解决新的难题,这感觉简直太棒了。
所以啊,可别小瞧了复习的作用,说不定能让咱开了窍,变得更聪明呢!出处:《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这译文是不是就像咱平常唠嗑一样,通俗易懂又有趣?希望能让您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