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提要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与建构《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朱子)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的注释和解读,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术的重要著作之一。
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不仅是对原典的注解,更是对儒家思想的系统阐述和深化,其解释与建构体现了朱子的学术思想和儒家精神。
一、解释方法朱子的解释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经解经:朱子注重经典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用其他经典来解释当前经典,形成了经典的互文性解释。
2.章句分解:朱子将原文分解为章、句,逐句逐章进行解释,使得解释更为细致入微。
3.义理阐发:朱子在解释经典时,注重挖掘其中的义理,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二、思想建构1.理学思想: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体现了其理学思想,如“理气论”、“格物致知”等。
他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通过修养身心,可以体悟天理。
2.心性论:朱子在心性论上主张“性即理”,认为人的本性是天理的体现,但需要通过修养才能回归本性。
3.道德观: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强调了儒家的道德观,如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以及忠、孝、节、义等德行。
三、学术影响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学术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1.确立了四书的地位:《四书章句集注》使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经典在儒家学术中的地位得以确立,成为儒家学子必读的经典。
2.影响了后世儒学:朱子的学术思想通过《四书章句集注》得以传承和发扬,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朱子学派,成为中国儒学史上的重要一支。
3.深化了儒家思想: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不仅对原典进行了注解,更在注解中阐述了其学术思想,从而深化了儒家思想,丰富了儒家学说。
综上所述,《四书章句集注》是朱子解释与建构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通过其解释方法,我们可以看到朱子的严谨学风和对经典的尊重;通过其思想建构,我们可以看到朱子的理学思想、心性论和道德观;通过其学术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朱子在儒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
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
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
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
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
其它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
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
宋德隆盛,治教休明。
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的著作,是朱熹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经典的注释。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所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一生重新校订《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之传本二十余次之多。
在“格物致知”上,朱熹区分“物”为“事”与“理”,认为“格,穷也;物,犹事也。
穷理,格物之事也”。
他提出,“穷理须先格物,格物须是穷理”,从“物格”推出“知至”。
在“诚意修身”上,朱熹把“诚”分为“实理”与“实心”,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他强调,“诚意”是“正心”、“修身”的前提,“诚意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在“正心诚意”上,朱熹认为“心者,人之知觉,主于性而行于四肢百体者也”。
他指出,“正心”就是使心“无邪”,而要使心无邪就要“明善”。
在“治国平天下”上,朱熹认为,“国以仁存,以义正国”,“仁政必自经界始”。
他主张“正君心”,“厚民生”,“省刑罚”,“薄赋敛”,“举贤才”,“讲礼义”。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我呀,一直对古代的文化典籍特别着迷。
这其中,朱熹的就像一座神秘而又宏伟的知识殿堂,深深地吸引着我。
你想啊,在那个久远的时代,朱熹就像一个超级学霸,把儒家的四部经典——给精心整理、注释,搞出了这么一部。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就好比是把四颗超级珍贵的宝石,经过精心打磨、雕琢,再用一条智慧的丝线把它们串起来,变成了一条超级耀眼的项链。
我有个朋友,以前对儒家经典不怎么感兴趣。
有一回我就拿着跟他说:“你知道吗?这里面可藏着老祖宗们的大智慧呢。
”他还不信,撇撇嘴说:“那些老掉牙的东西,能有啥智慧?”我就翻开那部分给他看,说:“你看这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多实在啊。
就像咱们平常生活里,走在街上,身边随便三个人,肯定就有能让咱学习的地方。
这不是智慧是啥?”他当时眼睛就有点亮了。
这朱熹的注释啊,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小导游,带着咱们在孔子、孟子这些大思想家的思想世界里穿梭。
里讲的那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在朱熹的注释下,变得更加清晰明了。
就好像原本是一团迷雾里的路,朱熹拿着一盏灯,给咱们照亮了每一个步骤。
以前我读的时候,就觉得那些话好高深啊,什么“格物致知”的,到底啥意思呢?朱熹就像一个耐心的老师,在旁边解释说:“你看啊,这格物呢,就好比是你去研究一个小物件,从这个小物件里发现其中的道理,这就是致知。
”哦,这么一说,我就好像突然开窍了。
我还认识一个国学爱好者,他对那是推崇备至。
他说:“讲的那个中庸之道啊,可不是让咱们做个老好人,和稀泥。
”他指着里朱熹对的注释说:“你看,朱熹把这中庸之道解释得这么透彻,这是让咱们找到一种平衡,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
”我仔细一看,还真是。
就像走路一样,既不能太靠左,也不能太靠右,得在中间稳稳地走,这个中间就是中庸之道。
这让我想起我们生活里,做事不能太激进,也不能太保守,要找到那个最合适的点。
里那些雄辩的话语,在朱熹的集注下,更具力量了。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朱熹在旁边注释着,就像是给孟子的话加上了一个扩音器。
《四书章句集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四书章句集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又名《四书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读书笔记《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朱熹对此的注解是:“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无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这么一句话:我愿意做社会主义的螺丝钉,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这两句话两相对比让我很疑惑。
是孔子的话太过腐旧不符合当代价值观了,还是说我们现代这句口号眼界太过狭隘了?其实,仔细研究下去的话,发现两者并不矛盾。
何为君子?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
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
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再经时代的变迁,截止到现在,君子一共有如下几种含义:1.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2.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3.古代指地位高的人,4.对别人的尊称,犹言先生,5.旧时妻对夫之称,6.指春秋越国的君子军。
7.美酒,8.竹之雅号。
我们结合“君子不器”属于《为政》篇,那么不难猜到,孔子这里所说的“君子”指的是统治者或贵族,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领导者。
在知道君子所指的身份之后,我们便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
在我看来,孔子其实要表达的是:“领导者应高瞻远瞩,统领全局,对各方面都应有了解,万万不能眼界狭隘,局限于一面。
”如此理解,我们孔老夫子的话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难道我们“做社会主义的螺丝钉”这句话就错了么?也不是。
我们可以用文科生与工科生之间的关系来阐述这句话。
我们知道,文科生将目光聚焦于社会,国际热点。
工科生则聚焦于科技前沿。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那么道德人文就是前进的方向。
就如龙舟比赛中,划舟之人固然重要,但若是没有领舵人,那么也不可能笔直前进。
总结来说,文科生就把握好全局,领好方向,工科生就埋头研究,推动历史的车轮。
二者无孰优孰劣。
领导人就放眼全局,“手艺人”就兢兢业业,有所作为。
可谓是君子不器,艺者应为。
究竟是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其实我认为两者都对,但两者又都有失偏颇。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提要
欽定四庫全書經部八
四書章句集註四書類
提要
臣等謹案,大學章句一卷,論語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中庸章句一卷,宋朱子撰。
案論語自漢文帝時立博士,孟子據趙岐題詞,文帝時亦立博士,以其旋罷,故史不載。
中庸説二篇見漢書藝文志,戴顒中庸二巻,梁武帝中庸講疏一卷,見隋書經籍志。
惟大學無别行之本,然書録解題載司馬光有大學廣義一卷,中庸廣義一卷,已在二程以前,均不自洛閩諸儒始。
為表章特其論説之詳,自二程始定著四書之名,則自朱子始耳。
原本首大學,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後刋本以大學、中庸篇頁無多,併為一冊,遂移中庸於論語前。
明代科舉命題又以作者先後,移中庸于孟子前,然非宏㫖所関,不必定復其舊也。
大學古本為一篇,朱子則分别經傳顛倒其舊次,補綴其闕文,中庸亦不従鄭註,分節故均謂之章句。
論語孟子融㑹諸家之説,故謂之集註。
猶何晏註論語,裒八家之説,稱集解也。
惟晏註皆標其姓,朱子則或標或不標,例稍殊焉。
大學章句諸儒頗有異同,然所謂誠其意者以下並用舊文所特創者不過補傳一章,要非増於八條目外,既於理無害,又於學者不為無禆,何必分門角逐歟。
中庸雖不従鄭註,而實較鄭註為精密,葢考證之學宋儒不及漢儒,義理之學漢儒亦不及宋儒,言豈一端要各有當,況鄭註之善者如戒慎乎,其所不睹四句未嘗不採用其意,雖有其位一節又未嘗不全襲其文,觀其去取具有鑒裁,尤不必定執古義相爭也,論語、孟子亦頗取古註,如論語瑚璉一條與明堂位不合,孟子曹交一註與春秋傳不合,論者或以為疑,不知瑚璉用包咸註,曹交用趙岐註,非朱子杜撰也。
又如夫子之牆數仭,註七尺曰仭,掘井九仭註八尺曰仭,論者尤以為矛盾,不知七尺亦包咸註,八尺亦趙岐註也。
是知鎔鑄羣言,非出私見,苟不詳考所出,固未可槩目以師心矣。
大抵朱子平生精力殫於四書,其判析疑似辨别毫實,逺在易本義詩集傳上,讀其書者,要當於大義㣲言,求其根本,明以來議。
朱子者務摭其名,物度數之,疎尊朱子者又併此末,節而回䕶之是均門户之見,烏識朱子著書之意乎。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