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小说一、中国古代小说的分期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古代小说的发展情况,我们把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分为六个时期:1、准备期(从远古至先秦两汉):我国最早的叙事文学,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等,虽然不是小说,但从思想上、题材上、语言艺术的表现方法上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2、成熟期(魏晋至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是中国小说的雏型。
但他们仍然没有摆脱依附历史著作的状态,作家也不是有意为小说,形式较简单,只是“粗陈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说开始成熟,形成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作家开始有意为小说。
唐传奇是我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对后代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转变期(宋元):宋元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从短篇向长篇、由史传体向说唱体的发展和转变。
小说创作群体扩大,题材增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就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经过世代积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
4、繁荣期(明代):明初,古代小说发展处于停滞阶段。
明嘉靖、万历年间到明末,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代表作是《西游记》、《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白话短篇小说集。
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成为小说的主潮。
这一时期,小说作家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小说从描写历史、英雄转向描写市井细民;人物塑造由类型化向典型化过渡。
长篇小说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发展。
作品风格鲜明,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繁荣阶段。
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清初,《聊斋志异》异峰突起,成为文言小说的又一座丰碑。
接着《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出现,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推向了高峰,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
小说作家把自己的生命熔铸在艺术作品中,从对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转向对封建意识形态的认真反思;人物形象达到高度个性化。
出现了反映个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对封建社会的失望,使作家作品带有更浓重的感伤和困惑情绪。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近代小说尚未出现,这一时期兴盛的公案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是古代小说的余波,所以也在高峰期介绍。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中国古代小说传、记二体的源流与叙事意义李小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ꎬ北京100875)[收稿日期]2019-09-29[作者简介]李小龙(1976-)ꎬ陕西麟游人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ꎮ[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国古典小说命名方式与叙事世界建构之关系研究 (10CZW041)[摘㊀要]㊀中国古代小说命名多有标识文体的 体字 ꎬ以传㊁记二字为最ꎮ此种传统或袭自由«史记»确立的史书纪传之体ꎬ还可追溯到经部注疏中的传体与记体ꎬ这种基因也决定了传㊁记二体的文体差异ꎮ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ꎬ传体重人ꎬ记体重事ꎻ故传体以人为主ꎬ叙事紧凑ꎬ记体列叙事件ꎬ结构散漫ꎻ传体多单篇ꎬ记体多丛集ꎮ章回小说在延续文言小说传㊁记二体各自特点的同时又有新变ꎬ由于各种原因ꎬ章回小说中传体占优ꎬ但因作品篇幅的扩大ꎬ传体亦必不能拘于一人之事ꎬ从而向记体倾斜ꎻ记体最初多为神魔类作品ꎬ后亦渐与传体合流ꎮ此后的翻译小说与早期新小说仍多笼罩在这一传统之下ꎬ随着西方小说文体影响力的日渐深入ꎬ这一传统也逐渐消失ꎮ[关键词]㊀文言小说㊀章回小说㊀书名㊀传㊀记[中图分类号]I207 41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20)02-0004-12[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200201㊀㊀中西小说文体的诸多差异中ꎬ小说书名的不同是最直观的ꎮ中国古代小说书名多有标识其文体类别的用字ꎬ我们将其称之为 体 字ꎮ这与中国人姓名的组合方式有某种同构关系:中国人姓名中均有标识其宗族关系的姓字ꎮ相对而言ꎬ西方人姓名中虽也有姓这个成分ꎬ但西方小说的书名中却几乎没有标示文体的体字ꎮ一㊁中国古代小说命名存在传㊁记两个系列㊀㊀中国古代小说有文言与白话二体ꎬ二者渊源不同ꎬ从文体各层次来看也差异甚大ꎮ[1](P204-232)但据笔者统计ꎬ无论文言还是白话ꎬ其小说书名都大量使用 传 记 二字作为书名的体字ꎮ4先看文言小说ꎮ以袁行霈㊁侯忠义二位先生所编«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一书为统计样本 其书 不以今之小说概念作取舍标准ꎬ而悉以传统目录学所谓小说家书为收录依据 ꎬ虽然这在当时不无 小补于学术建设 的考虑ꎬ[2](凡例P1-2)以传统为依据也或有易于操作的成分在内ꎬ却当承认这是一个更合乎中国文言小说文体实际的办法ꎮ而其他目录对文言小说概念的界定受西方小说观念影响太大ꎬ遮蔽了中国小说自身的特点ꎮ[1](P206-209)此书所录 共计两千余种 小说名目ꎬ用以命名的体字可分为 传记体 和 说话体 两类ꎬ后者暂且不论ꎬ就前者而言ꎬ数量最多的是以 录 为名者ꎬ有396种ꎻ其次是以 记 为名者ꎬ287种ꎻ以 志 为名者ꎬ97种ꎻ以 传 为名者ꎬ80种ꎮ以此四字为体字的书名几近全部数量的一半ꎬ且其中 录 与 志 其实与 记 为同一体系(参下文)ꎮ因此ꎬ其用以命名的体字大致可归为 传 与 记 两类ꎮ再看白话小说的命名ꎮ据笔者统计ꎬ中国章回小说命名的体字中ꎬ使用最多的是 传 记 和 演义 ꎮ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章回小说最后定名为«三国演义»ꎬ[3]从而使得 演义 成为后来讲史类作品的 共姓 ꎬ不过在后世占据章回小说命名主流的体字却是来自«水浒传»的 传 字ꎮ以 传 作为体字的命名虽始于«水浒传»ꎬ但其实还是应该追溯到«三国演义»ꎮ因为后者版本系统中有所谓的 志传 本系统ꎬ其命名之意即为«三国志»所作的 传 ꎮ如叶逢春刊本卷首有署名钟陵元峰子的序ꎬ其开篇云: «三国志»ꎬ志三国也ꎻ传ꎬ传其志ꎻ而像ꎬ像其传也ꎮ三国者何?汉魏吴也ꎻ志者何?述其事以为劝戒也ꎻ传者何?易其辞以遍悟ꎮ [4](P1)刊刻者认为ꎬ 三国志 即记录三国之事的意思ꎬ而 传 则是用传体来为其书作注的ꎬ即 易其辞以遍悟 ꎮ可知刊刻者认为ꎬ这里作为体字的 传 字ꎬ与史书中的 传 体㊁经部典籍注疏体例中的 传 体ꎬ在含义和功能上是一脉相承的ꎮ«水浒传»以 传 为体字的命名虽然来自«三国演义»ꎬ但其对后世章回小说命名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三国演义»ꎬ我们可以章回小说体制发生㊁发展到成熟的明代为例ꎮ明代86种章回小说中ꎬ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体名为范本的作品数量如下:以 演义 命名的有18种ꎬ以 记 命名的有10种ꎬ而以 传 命名的则有46种ꎬ占总数的一半还多ꎮ[5](P485-528)而且在«西游记»的版本系统中ꎬ还有«西游记传»这样 记 传 字连用的标目ꎮ这种两类体名杂糅的命名虽然与上文提到的«三国志传»«水浒志传»一样是出于误解而产生的ꎬ但也可据此看出«西游记»受«水浒传»命名影响的痕迹ꎮ因为把 传 字附在 志 的后边ꎬ则原本作为体名的 志 字所含的文体意味就减弱乃至消失了ꎮ清代还有«反唐演义传»«莲子瓶演义传»这类作品ꎬ也是 传 体对 演义 体的整合ꎮ入清以后ꎬ踵武 水浒传 以 传 字命名的作品数量有115种ꎬ仍然位居第一ꎮ但其重要性也在慢慢下降ꎬ在全部作品中的比重已从53%降到15%ꎮ这一倾向不只在后世的章回小说中出现ꎬ就是在«水浒传»的版本系统中也有表现ꎮ1920年由汪原放标点㊁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的版本便名为 水浒 ꎬ把 传 字删去了 其实ꎬ汪氏标点此书极为认真ꎬ每次再版都会尽量修改前一版留下的疏误ꎬ甚至不惜重排ꎬ但却无缘无故地把 水浒传 变成了 水浒 而不作任何说明ꎬ[6]可以把这种行为看作是小说界革命后对传统小说体制不自觉的反拨ꎮ总体来看ꎬ明清两代章回小说以 传 为名者仍然以共计161种㊁19%的比例占据小说5革命历史主义及其限度 评柯尔施对马克思革命理论的误读命名的第一位ꎬ中国的读者对于章回小说命名最清晰的印象或许即来自 传 体ꎬ也就是说ꎬ从某种程度上ꎬ 传 体成为了章回小说文体的最常用的体字ꎮ如果说«水浒传»以 传 字作为书名的体字开创了新的潮流ꎬ那么«西游记»则是第一部以 记 为体字的章回小说ꎮ有趣的是ꎬ«西游记»故事最初的源头是玄奘本人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及其弟子记录的«三藏法师传»ꎬ二书将 记 传 二字各用其一ꎮ这两种书若非入子部释家类ꎬ则亦可入子部小说家类ꎬ其体字的不同与下文所述文言小说传㊁记二体亦相适应ꎮ二㊁ 传 记 命名的近因与远源㊀㊀中国叙事文学起源于史书ꎬ«汉书 艺文志»所云 左史记言ꎬ右史记事 [7](P1715)的史官文化传统正是中国叙事文学的文化背景ꎮ清人赵翼言: 司马迁参酌古今ꎬ发凡起例ꎬ创为全史ꎮ本纪以序帝王ꎬ世家以记侯国ꎬ十表以系时事ꎬ八书以详制度ꎬ列传以志人物ꎮ然后一代君臣政事ꎬ贤否得失ꎬ总汇于一编之中ꎮ自此例一定ꎬ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ꎬ信史家之极则也ꎮ [8](P2-3)«史记»不仅确立了中国史书的体例ꎬ其各体命名也为历代正史命名所取则(表与世家二体后世几无继者ꎬ可以不计)ꎮ[9]«史记»以本纪㊁世家及列传最具叙事性ꎮ但 世家 一体主要功能是 以纪侯国 ꎬ[8](P3)此后诸侯消亡ꎬ封建大一统政体形成ꎬ此体便再无存在的必要ꎮ于是ꎬ后之正史便成了名符其实的 纪传体 ꎬ也就是说ꎬ历代正史最具叙事性的部分便在纪㊁传二体之中ꎮ纪 与 记 字多通用ꎬ从字形分析亦可看出ꎮ 纪ꎬ别也ꎬ从糹ꎬ己声 ꎬ[10](P271)实为古时结绳记事的反映ꎮ而 记 字则当晚出ꎬ为以言记事之意ꎮ«史记»本身即以 记为名:«史记»原名«太史公书»ꎬ但«汉书杨恽传»中又称其为 太史公记 ꎮ[7](P2889)«风俗通义»之 正失 篇多次提及 «太史记» ꎬ[11](P69㊁92㊁120)可见在东汉时期此书已开始以 记 命名了ꎮ而司马贞«索隐»开篇便说 纪者ꎬ记也ꎮ本其事而记之ꎬ故曰本纪 ꎮ[12](P1)在史书中ꎬ本纪多以时间为线索ꎬ贯穿多种人物ꎬ此恰与文言小说集之编撰方式相合ꎬ因文言小说集亦多集合诸多人物事件ꎬ必不能专一ꎬ早期文言小说多以 记 为名ꎬ正是与史书的 纪传体 传统相对应的ꎮ至于传体ꎬ司马贞«索隐»云: 列传者ꎬ谓叙列人臣事迹ꎬ令可传于后世ꎮ [12](P2567)则 传 亦记述之意ꎮ在 传 体的来源方面ꎬ尚需讨论一下«周穆王传»ꎮ此书一般认可为战国之书ꎬ成书自然在«史记»之前ꎬ故或有人以此用 传 字而指认后世小说以 传 为名非出«史记»ꎬ其理路或认为«史记»可能受此书影响ꎮ但事实并非如此ꎮ杜预在«春秋左传注疏 后序»中说: 大康元年三月ꎬ吴寇始平 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ꎬ大得古书ꎬ皆简编科斗文字ꎮ发冢者不以为意ꎬ往往散乱ꎮ科斗书久废ꎬ推寻不能尽通ꎮ始者藏在秘府ꎬ余晚得见之ꎬ所记大凡七十五卷ꎬ多杂碎怪妄ꎬ不可训知ꎮ«周易»及«纪年»最为分了ꎮ 而孔颖达«正义»引王隐«晋书»注云: «束晳传»云ꎬ大康元年ꎬ汲郡民盗发魏安釐王冢ꎬ得竹书漆字科斗之文ꎮ科斗文者ꎬ周时古文也ꎮ其字头粗尾细ꎬ似科斗之蛊ꎬ故俗名之焉ꎮ大凡七十五卷ꎬ«晋书»有其目录ꎮ其六十八卷皆有名题ꎻ其七卷折简碎杂ꎬ不可名题ꎮ有«周易»上下经二卷ꎬ«纪年»十二卷ꎬ«琐语»十一卷ꎬ«周王游行»五卷ꎬ说周穆王游行天下之事ꎬ今谓之6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期«穆天子传»ꎮ此四部差为整顿ꎮ [13](P1720㊁1722)据此可知ꎬ此书出土时当是有 名题 的ꎬ王隐«晋书»著录为 周王游行 ꎬ并注明 今谓之«穆天子传» ꎬ已经说得十分清楚ꎬ那就是此书原名«周王游行»ꎬ后为时人整理ꎬ易以«穆天子传»之名ꎮ所以ꎬ此书的存在并不能削弱«史记»诸体对小说命名的影响ꎬ更可能的事实是ꎬ束晳或荀勖在整理此书并重为命名时是受«史记»传体的影响ꎮ进一步追索ꎬ 传 记 二体的命名其实还有更远的渊源ꎮ史部的 传 本源于经部的注疏ꎬ«公羊传»云: 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ꎮ 何休注云: 读 谓经ꎬ 传 谓训诂ꎮ [14](P546)传体注疏完整流传下来最早且声名最著者是左丘明注«春秋»之«春秋左氏传»ꎬ因此ꎬ后世的传体更倾向于«左传»那种传述事实以证发文意的方式ꎮ记 体也发源于经部的注疏ꎮ如被称为 礼经 的«仪礼»一书ꎬ全十七篇中除«士相见礼»«大射礼»«少牢馈食礼»和«有司彻»四篇外ꎬ其余均在篇末有 记 ꎮ其内容 或说解礼义ꎬ或补充经文所无的仪节ꎬ或载礼的变异ꎬ或为传闻的记录ꎬ往往有与经义不同之处 ꎮ[15](P33)与前举传体一样ꎬ记体注疏亦有流传下来且受者亦众的ꎬ即为众所熟知的«礼记»ꎮ王文锦先生指出: 西汉时期立于学官的五经是«易»㊁«书»㊁«诗»㊁«礼»㊁«春秋»ꎮ所谓«礼»ꎬ指的是«士礼»ꎬ也就是晋代以来所称的«仪礼»ꎮ先秦礼学家们传习«仪礼»的同时ꎬ都附带传习一些参考资料ꎬ这种资料叫作 记 ꎮ所谓 记 ꎬ就是对经文的解释㊁说明和补充ꎮ [16](前言P1)也就是说ꎬ事实上«礼记»即«礼经»之 记 ꎮ«仪礼 士冠礼»中的 记 ꎬ便出现在«礼记 郊特牲»中ꎻ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的做法便是以«仪礼»为经ꎬ再取«礼记»等文献分类附注于经文之下ꎬ则视«礼记»为«仪礼»之 记 也甚明ꎮ除 礼 之外ꎬ其他经学著作也有 记 ꎮ如 乐 就有«乐记»二十三篇(已佚)ꎬ«论语»有«孔子三朝记»七篇ꎬ也都属于 记 ꎮ同为经学的注疏ꎬ 记 与前所云之 传 也有相通的地方ꎮ如«仪礼 丧服»一篇ꎬ其 经 与 记 均分章分节ꎬ其下又有 传 ꎮ[15](前言P4)就是本来 传 为释经之体ꎬ而«丧服»一篇经下有 传 ꎬ 经 后又有 记 ꎬ并且 记 下同样有 传 ꎮ传 与 记 是经学注疏之大宗ꎮ在经学文献中ꎬ只有这两种注疏体著作以解经之体而直接进位为经书ꎬ与其所解之经并列ꎬ甚至超过所解之经的影响ꎮ«左传»即是显例ꎬ而更为典型的则是«礼记»ꎮ王文锦先生曾指出: 到了唐朝ꎬ国家设科取土ꎬ把近二十万字的«左传»和近十万字的«礼记»都列为大经ꎬ五万字的«仪礼»和四万五千多字的«周礼»㊁近四万字的«诗经»等列为中经ꎮ由于«礼记»大部分文字比较通畅ꎬ难度较小ꎬ且被列为大经ꎬ所以即使它比«仪礼»的字数多近一倍ꎬ还是攻习«礼记»的人多ꎮ到了明朝ꎬ«礼记»的地位进一步被提高ꎬ汉朝的五经里有«仪礼»没有«礼记»ꎬ明朝的五经里则有«礼记»没有«仪礼»ꎮ [16](前言P3)也就是说ꎬ因为科举考试科目的设置及各经本身难易程度的不同ꎬ经过千年演变ꎬ«礼记»取代«仪礼»成为礼学的核心ꎮ这两种注疏之体也对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ꎮ刘知幾说: 夫纪传之兴ꎬ肇于«史»㊁«汉»ꎮ盖纪者ꎬ编年也ꎻ传者ꎬ列事也ꎮ编年者ꎬ历帝王之岁月ꎬ犹«春秋»之经ꎻ列事者ꎬ录人臣之行状ꎬ犹«春秋»之传ꎮ«春秋»则传以解经ꎬ«史»㊁«汉»则传以释纪ꎮ寻兹例草创ꎬ始自子长ꎮ [17](P41-42)此语对纪㊁传二体与经学著述的关系进行了类比ꎬ非常精到ꎮ但这只是类比ꎬ没有进一步论定ꎮ7革命历史主义及其限度 评柯尔施对马克思革命理论的误读先看 传 ꎮ«左传»之 传 在经学注疏中更侧重于 录人臣之行状 ꎬ«史记»从«左传»继承了这一特点ꎬ并使其成为中国史学的正宗ꎬ这从历代正史中 列传 所占比例之大便可了解ꎮ 二十五史 共3765卷ꎬ其中列传占2347卷ꎬ占比超过62%ꎮ也就是说ꎬ历代正史都以 传 来指称其核心的叙事部分ꎬ这一体例其实正是从«左传»开始的ꎮ经学中的 记 体之注也对史学中的 本纪 产生了重要影响ꎮ前文已云 纪 与 记 之关系ꎮ再来看«礼记»与«仪礼»的不同: «仪礼»记的是一大堆礼节单子ꎬ枯燥乏味ꎬ难读难懂ꎬ又离现实生活较远ꎬ社会的发展使它日益憔悴而丧失了吸引力ꎮ而«礼记»呢?它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大的细仪末节ꎬ而且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ꎬ相当透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义ꎮ [16](前言P3)而史书中的本纪亦记载帝王政治生活中的 细仪末节 ꎬ与注疏之 记 颇有相通之处ꎮ绾结而言ꎬ经部之传体偏重于记事ꎬ而记体则偏重于义理ꎮ史部从经部分化而出ꎬ则其固含经部基因ꎬ故在接受经学注疏传㊁记二体时ꎬ承袭了其原本的行为方式与言说方式ꎮ但史部毕竟取得了相对于经部的独立地位ꎬ在承袭之外又有相应的变化:纪体偏重于事件的罗列以体现事件中所蕴含的义理ꎬ故成为本纪ꎻ传体则偏重于事件的叙述与还原ꎬ需聚焦于人物ꎬ故成为列传ꎮ这一因革不仅影响到史部纪㊁传二体的面貌ꎬ也同样笼罩了中国古代小说传㊁记二体的艺术表达ꎮ三㊁文言小说传㊁记二体叙事重心与叙述方式的异途㊀㊀传㊁记二体虽然只是命名用字的不同ꎬ却深刻地反映着这种体制最初行为方式与言说方式的不同ꎬ这是选用体字的内在基因ꎮ郭英德先生曾经指出ꎬ 中国古代文体的生成大都基于特定场合相关的 言说 这种行为方式 ꎬ 人们就用这种言说行为(动词)指称相应的言辞样式(名词)ꎬ久而久之ꎬ便约定俗成地生成了特定的文体 ꎮ[18](P29)中国古代小说以传㊁记为体字来标称其文体意义ꎬ最初正是一种行为方式ꎬ即司马贞所云 纪者ꎬ记也ꎮ本其事而记之 ꎬ 列传者ꎬ谓叙列人臣事迹ꎬ令可传于后世 ꎮ也就是说ꎬ这其实是史官的行为方式ꎬ最后逐渐成为文体标识ꎬ传㊁记二字也便从表行为之动词变为表文体之名词ꎮ所以ꎬ由行为方式沉积为言说方式ꎬ并最后落实到小说命名的传㊁记二体中ꎬ则其作品自然不能完全脱离基因的影响ꎮ如前所述ꎬ文言小说命名的传㊁记二体来自史部的纪传体ꎬ其以 传 为名者前均为人名的规律亦与此有关: 传 体源于列传ꎬ列传以人为中心ꎬ故影响其命名的呈现面貌ꎮ 记 体源于 本纪 ꎬ本纪并非人物传记ꎬ而是以时间为序之事件汇编ꎬ所以不像传体那样以人为名ꎬ而是以事为名ꎮ当然ꎬ这只是其外在表现ꎬ通过这一表现ꎬ还可进一步探究其由此基因获得的内在特点ꎮ第一ꎬ在史部ꎬ纪与传的叙述核心是不同的ꎮ纪以记事ꎬ传以传人ꎬ故文言小说中的记体重事ꎬ传体重人ꎮ就文言小说尤其是唐代单篇传奇而言ꎬ传体命名在 传 前多为人名ꎬ记体则非人名ꎮ这种命名的体制特征其实隐含着作品叙事焦点的不同ꎮ即以 传 为名者重在人ꎬ以 记为名者重在事ꎮ传体全篇多以人物形象为小说艺术世界之支撑ꎬ故其人物亦极出彩ꎬ如任氏(«任氏传»)㊁李娃(«李娃传»)㊁莺莺(«莺莺传»)㊁淳于棼(«南柯太守传»)㊁谢小娥(«谢小娥传»)㊁霍小玉(«霍小玉传»)㊁冯燕(«冯燕传»)㊁虬髯客(«虬髯8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期客传»)等ꎬ莫不为唐传奇中最为光辉的形象ꎬ甚至其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如韦崟㊁荥阳生㊁李益㊁李靖㊁红拂等ꎬ亦莫不光艳千古ꎮ记体则以纪事为主ꎬ事(即情节)为小说艺术世界之筋骨ꎬ故其情节多有可述者ꎬ如王度述古镜之灵异㊁陈玄祐记倩娘之离魂㊁沈既济记卢生之黄粱一梦等ꎬ其情节之奇多过于前述作品ꎮ但不可否认ꎬ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却并不饱满ꎬ无论王宙㊁倩娘还是卢生㊁吕翁ꎬ甚至直接将自己写进作品的王度㊁沈亚之㊁牛僧孺(当然是依托的)ꎬ形象的饱满程度终逊传体诸篇一筹ꎮ关于此点ꎬ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例子来做进一步观察ꎮ沈既济同时创作了两篇经典的单篇传奇ꎬ这两篇杰出作品恰好一篇为传体的«任氏传»ꎬ一篇为记体的«枕中记»ꎮ我们以这两篇作品为核心ꎬ对传㊁记二体在叙事艺术上可能的差异进行一些比较ꎮ先看«枕中记»ꎮ李肇«国史补»云: 沈既济撰«枕中记»ꎬ庄生寓言之类 真良史才也ꎮ [19](P193)此话何意呢?再看看鲁迅先生的评价就更清楚了ꎬ他说: 既济为史家ꎬ笔殊简质ꎬ又多规诲ꎬ故当时虽薄传奇文者ꎬ仍极推许ꎮ如李肇ꎬ即拟以庄生寓言ꎬ与韩愈之«毛颖传»并举(«国史补»下)ꎮ«文苑英华»不收传奇文ꎬ而独录此篇及陈鸿«长恨传»ꎬ殆亦以意主箴规ꎬ足为世戒矣ꎮ [20](P95)程毅中先生称此记 比较简炼质朴ꎬ不太华艳ꎬ主要情节与碑传文的写法相近 ꎮ[21](P120)李剑国称此传 运用史笔ꎬ行文精简ꎬ鲜事形容ꎮ叙述卢生经历ꎬ文字一如正史列传ꎮ插入疏㊁诏两通ꎬ亦为史家之法 ꎮ[22](P283)以上诸家之评价ꎬ均指«枕中记»用 史家之法 而撰ꎬ无过多文学性的增饰ꎬ则其写人亦无力ꎮ这里的 史家之法 ꎬ程毅中先生明指 与碑传文的写法相近 ꎬ李剑国先生又提出其 插入疏㊁诏两通 ꎬ其实都是指正史中本纪 纪者ꎬ理也ꎬ统理众事ꎬ系之年月 的写法ꎮ但对于同出沈氏之手的«任氏传»ꎬ各家评价就有很大不同ꎮ程毅中先生赞叹其对任氏美貌的描写ꎬ 这样多方面的㊁多层次的描画ꎬ充分显出作者的艺术匠心ꎬ在唐人小说中是突出的 ꎬ还说 李肇称沈既济为良史才ꎬ实际上对他的估价还是不足的 ꎮ[21](P118)李剑国先生则称 唐人喜述狐精ꎬ此传堪称冠冕 ꎬ 任氏一出ꎬ遂成千古一狐 ꎬ 任氏形象颇动人 ꎬ 韦㊁郑形象亦佳ꎬ韦好色而义ꎬ郑好色而庸ꎬ皆具个性 ꎬ 其叙事绵密ꎬ笔触精微ꎬ颇能传情达意 ꎮ[22](P275-276)再拿受«枕中记»影响产生的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作对比ꎮ两个故事内容如出一辙ꎬ只是李公佐的作品为传体ꎬ以人为主ꎬ艺术展示便也有较大差异ꎮ鲁迅评 其立意与«枕中记»同ꎬ而描摹更为尽致 ꎬ 非«枕中»之所及矣 ꎮ[20](P78)李肇在«南柯太守传»末赞云 贵极禄位ꎬ权倾国都ꎬ达人视此ꎬ蚁聚何殊 ꎬ[23](P695)然其又于«唐国史补»中说 有传蚁穴而称者ꎬ李公佐«南柯太守» 文之妖也 ꎮ[19](P193)程毅中先生说 似乎对这种文体又有所非议ꎬ不像对«枕中记»那么高度评价 ꎮ[21](P153)应该说ꎬ程毅中先生的判断实为巨眼ꎮ因李肇为史家ꎬ故其评价有史家之立场ꎮ那么ꎬ从上举二文的文体角度来说ꎬ简质的记体更合于李肇的判断标准ꎬ而传体注目于写人ꎬ从而显得 叙述宛转ꎬ文辞华艳 ꎬ他便颇有微辞ꎮ其实ꎬ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ꎮ如白行简同时有«李娃传»和«三梦记»ꎬ[24]沈亚之有«冯燕传»和«秦梦记»ꎬ甚至李公佐也有«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和«燕女坟记»ꎮ与前述沈既济二作大致相同的是ꎬ这两位作家不同的传体与记体作品ꎬ也基本体现出与前相类的艺术风貌ꎮ第二ꎬ史部纪㊁传二体的叙述结构亦并不9革命历史主义及其限度 评柯尔施对马克思革命理论的误读相同ꎮ纪之记事多以时间为序ꎬ列叙特定时间顺序下发生的事件ꎬ这些事件并不以内在联系的有机性为特征ꎮ故在文言小说中ꎬ以记为名者情节可以散漫ꎻ而传之传人则因有传主存在ꎬ故所记之事必围绕传主组织ꎬ则其叙事必集中ꎮ这一特点若求之于单篇传奇ꎬ则可以理解«古镜记»前后共历十二个并无关联之故事的设置ꎮ再看«三梦记»所录刘幽求㊁元稹㊁窦质三个梦ꎬ也完全应该是三篇小说的内容ꎮ从这里可以看出ꎬ单篇的记体由于辑录事件的叙述结构ꎬ使其更像一部小说集ꎮ事实也正是如此ꎮ记体对书名统辖下的内容在有机性方面并无企求ꎬ这就暗合了小说集命名的诉求ꎬ所以有很多以 记 为名者都是小说集ꎮ前文在统计文言小说体字使用情况时已经提及ꎬ大多数体字是源于«史记»诸体的用字ꎬ甚至传㊁记这两个体字更是直接来自«史记»的纪㊁传二体ꎮ但除此之外ꎬ还有源自«史记» 书 体的 录 和 志 ꎮ(刘知幾: 原夫司马迁曰书ꎬ班固曰志ꎬ蔡邕曰意ꎬ华峤曰典ꎬ张勃曰录ꎬ何法盛曰说ꎮ名目虽异ꎬ体统不殊ꎮ [17](P52))如果将传㊁记㊁录㊁志四体对比的话ꎬ恰如四个大小不同的集合:传体以传主为名ꎬ故事也围绕传主展开ꎬ最为集中ꎬ故集合亦最小ꎬ最适于单篇传奇命名ꎮ其他三体则不同ꎬ记体集合稍大ꎬ其笔触不能完全聚集于一人ꎬ而要向更多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组成的事件上投射ꎻ录体更大ꎬ记体还当以事件为核心来辐射人物ꎬ录体则似可抛开事件ꎬ辑录并无逻辑关系的片段ꎻ 志 与 录 同样渊源于«史记»之 书 ꎬ其集合亦类似ꎮ所以ꎬ如果简略划分阵营ꎬ则以人为主的传体独自成类ꎬ而以事为主的其他三体虽然也有不同ꎬ但相对于传体而言则可另归一类ꎮ于是ꎬ记体与录体㊁志体也就慢慢合流于记体一类了ꎮ也正因为这样ꎬ记体会有一部分单篇ꎬ也有«冥报记»«广异记»这样的小说集ꎮ而录体的单篇则更少ꎬ如«东阳夜怪录»(将其与«古镜记»对读ꎬ会发现二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相似)之类ꎬ但大部分是«龙城录»«前定录»«玄怪录»之类的小说集ꎮ而以 志 为体字的就几乎全是«异物志»«灵异志»之类的小说集了ꎮ四㊁章回小说传㊁记二体的沿与革㊀㊀上述文言小说的命名方式当然也会影响到章回小说的命名 我们查看一下文言小说与章回小说的桥梁«青琐高议»«剪灯新话»及以«国色天香»«绣谷春容»等所收为代表的明代丽情小说(学界一般称之为中篇传奇)ꎬ尤其是后者中许多最后演化为章回小说的例子ꎬ便可以知道这一点了ꎮ那么ꎬ章回小说传体与记体在艺术表现上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从表面来看ꎬ传体命名仍当以人名(或人名代称)为主ꎬ这是其命名的基因规定的ꎮ所以ꎬ以 传 为名的作品有一部分违背了这一命名原则ꎮ如«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一书本为«西游记»之简本ꎬ然世德堂本开篇诗中有 须看西游释厄传 之语ꎬ故引起学者注意ꎬ有学者将 释厄 二字注为 释指唐僧ꎬ厄即灾难 ꎮ[25](P1)其实此词是 解除厄难 之意ꎬ完全不用如此曲折附会ꎮ之所以如此ꎬ或许正是注者潜意识中对 释厄 加 传 的组合不能接受ꎬ所以一定要把 释 解释为人ꎬ才好与后边的 传 字相配ꎮ其他如«承运传»«征播奏捷传»«三遂平妖传»«山水情传»«醒世姻缘传»«斩鬼传»«正德皇游江南传»之类ꎬ依前述体例ꎬ这些小说均当以 记 为名ꎬ因为记体多以事件或物象为主ꎬ与这几部作品恰相吻合ꎮ当然ꎬ就章回小说而言ꎬ无论传体还是记0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期。
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与发展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 1994 年 2 月《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
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
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
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
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
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
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
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
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干宝《搜神记》(志怪),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小说评论人的强烈的表现欲,本属于动物的本能。
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在于人的表现欲,不仅仅表现身体,更能表现思想。
我个人认为,文学艺术一定是先于哲学,而成为人类最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因为最初的人类,尚不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辩能力,他只能对周围的一切作出直接的反应。
从“啊”、“噫”之类的语气助词发展成诗歌,从模仿狩猎的动作与树在风中的姿态产生舞蹈。
所以,最初的文学艺术,是“天人合一”的完美体现,是人的本能的宣泄与怡情。
近两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之间,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先后出现了孔子、老子、孙子、伍子胥、范蠡、文种、子产、申包胥等一大批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人物。
他们的思想和谋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发端。
可以说,在那八十年间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奇观。
儒家也好,道家也好,谋略家也好,英雄也好,美女也好,其思想道德观及行为规范,莫不都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
可以说,这八十年定下了中国文化的基调,规范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尽管后世经历了无数次思想的变革以及文化的求新,但没有哪一种思想,更没有哪一个人有着如此神奇的力量,能够改变那八十年间一批文化巨匠所创立的中国文化的本质。
可以说,那八十年间是中国文化的分水岭。
此前的中国文化虽然也充满生气,但并没有产生汪洋恣肆的局面,也没有让人景仰的大师。
在孔、老之后,中国文化的正脉出现了。
一俟正脉出现,就意味着混乱局面的结束。
有人说孔子文化思想的核心是“礼”,换一句话说,礼就是秩序。
他的“三纲五常”便是以君王为核心的秩序的建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孔子与老子的出现,是中国文化成熟的标志。
成熟固然可喜,但亦可悲。
譬如孔子删定辑录的《诗经》,其断语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我想孔老夫子所说的“邪”,即人的兽性的一面,是原始的冲动。
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小说的正脉———熊召政自述熊召政%#压抑这种冲动。
六朝小说的源泉摘要:古代神话,遗留到秦、汉之际就造成了秦皇汉武时举国狂热的迷信神仙;东汉之末,大盛巫风,鬼道愈炙;会小乘佛教,传入中国土地,也渐渐兴盛;社会动乱,文化在各国家各民族的交融与碰撞之下愈加繁荣,文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清谈成风,玄学鼎盛,文士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品评他人;这一切,都成就了中国小说的萌芽,形成了六朝特有的笔记体小说,对后世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关键字:六朝小说造纸术政局动荡文化繁荣志怪小说地理博物类《博物志》杂史杂传类宗教《列异传》《搜神记》佛法灵异类志人小说笑话野史遗闻轶事六朝的时间段,在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我在这里采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运用的将曹魏、晋朝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以此作为六朝的正统编年纪事,后人也多将此六个朝代并称六朝。
六朝是汉代、唐代,两个统一大王朝之间的分裂阶段,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与之相伴的文学也在这时有了很大发展和进步,文人开始自觉的进行文学创作。
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萌芽阶段,就是在六朝的时候。
六朝小说所涵盖的各类作品,在撰述意图、题材性质、历史渊源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这些不同类型的作品同事涌现于六朝时期,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的。
总的来说,有一下三个原因:首先,纸的普遍使用改善了写作的物质条件。
汉代已经发明了造纸术,但纸张还没有广泛使用,竹木简仍然是汉代同性的文字载体。
在使用竹简的时代,由于书写操作的繁难,只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才会被人们记载下来。
到了六朝,纸张取代竹简成为通行的文字载体。
与笨重的竹简相比,轻盈、廉价的纸方便书写,用纸抄写的书剑也便于保存、流传和阅读。
纸的普遍使用不仅增强了人们阅读、求知的欲望,也激发了人们的撰述热情。
在纸流行以后,人们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不太重要的事情也记录下来。
因此,六朝小说中出现了跟多志人记事之作。
第二,国家的分裂和政治权利的分散,也带来了思想文化的开放和多元的局面。
汉代的时候,国家统一,政治权利高度集中与中央政府,朝廷可以运用手中的权利统一全国的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与发展一、小说的概念与分类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杂篇·外物》中。
第一次将小说作为文体概念使用是桓谭的《桓子新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小说十五家,惜作品已失传。
班固从治身理家、可广视听的作用出发对小说下的定义,成为传统目录学的经典概念,一直到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都将小说列入属于实录而非虚构的子部或史部。
另外,有关小说的界定与分类,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认为小说可“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并将小说分为十类:偏记、小录、逸事、琐言(世)、郡书、家史、别传、杂记(搜)、地理书、都邑簿。
明代批评家胡应麟仍依班固目录学的观念,认为“小说,子书流也。
然谈说道理,或近于经;又有类注疏者。
纪述事迹,或通于史;又有类志传者”,将小说归于子部和史部,列唐人传奇入小说,而拒通俗长短篇小说和文言小说于门外,分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后三类非叙事)。
清代纪昀分三类:叙述杂事、记录异闻、缀辑琐语。
从篇幅可分长中短篇,从语体可分文言与白话,从源流可分志人(轶事)、志怪、传奇、话本、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情、讽刺、公案侠义、狭邪、谴责等等。
二、小说的源流、发展与晚熟在小说孕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小说与上古神话、与史传、诸子散文的关系。
古小说: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而是史乘的一个分支。
魏晋六朝,小说创作实绩卓著,古小说成为一独立文体并有了明确的分类。
如专记人物言行片断的轶事(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语林》,专记神仙鬼怪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列异传》、《博物志》、《拾遗记》、《殷芸小说》等。
中国小说到了唐代,才由萌芽状态趋于成形,古小说分化为有史料价值的野史笔记,有故事性的实录见闻即笔记小说,有意虚构、娱情娱性的传奇小说三类。
唐人传奇分为传与记两类:以传为名的多以人物为描写中心,以记为名的多以事件为描写中心。
传奇小说文备众体、寄意笔端。
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与发展
一、小说的概念与分类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杂篇·外物》中。
第一次将小说作为文体概念使用是桓谭的《桓子新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小说十五家,惜作品已失传。
班固从治身理家、可广视听的作用出发对小说下的定义,成为传统目录学的经典概念,一直到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都将小说列入属于实录而非虚构的子部或史部。
另外,有关小说的界定与分类,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认为小说可“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并将小说分为十类:偏记、小录、逸事、琐言(世)、郡书、家史、别传、杂记(搜)、地理书、都邑簿。
明代批评家胡应麟仍依班固目录学的观念,认为“小说,子书流也。
然谈说道理,或近于经;又有类注疏者。
纪述事迹,或通于史;又有类志传者”,将小说归于子部和史部,列唐人传奇入小说,而拒通俗长短篇小说和文言小说于门外,分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后三类非叙事)。
清代纪昀分三类:叙述杂事、记录异闻、缀辑琐语。
从篇幅可分长中短篇,从语体可分文言与白话,从源流可分志人(轶事)、志怪、传奇、话本、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情、讽刺、公案侠义、狭邪、谴责等等。
二、小说的源流、发展与晚熟
在小说孕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小说与上古神话、与史传、诸子散文的关系。
古小说: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而是史乘的一个分支。
魏晋六朝,小说创作实绩卓著,古小说成为一独立文体并有了明确的分类。
如专记人物言行片断的轶事(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语林》,专记神仙鬼怪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列异传》、《博物志》、《拾遗记》、《殷芸小说》等。
中国小说到了唐代,才由萌芽状态趋于成形,古小说分化为有史料价值的野史笔记,有故事性的实录见闻即笔记小说,有意虚构、娱情娱性的传奇小说三类。
唐人传奇分为传与记两类:以传为名的多以人物为描写中心,以记为名的多以事件为描写中心。
传奇小说文备众体、寄意笔端。
文言笔记体小说在唐有《太平广记》、宋代有《杨太真外传》、《李师师外传》等,元代有《娇红记》(《剪灯丛话》明刻本12卷),明代瞿佑《剪灯新话》四卷20篇,李祯《剪灯余话》,五卷21篇,邵景詹《觅灯因话》、《钟丽情集》等,清代有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沈起凤《谐铎》、袁枚《新齐谐》、、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张潮《虞初新志》等。
宋元话本,即民间讲唱文学中说话艺人的底本。
从源流上看,通俗说话体与文言笔记体的发展不是一条线,,它起于民间,从宗教说唱“讲经文”发展为“俗讲”、变文(唐代俗讲的话本)发展为民间说话。
“说话”分为说公案即说铁骑儿,说经即说参请,讲史、小说(又称银字儿,分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赶棒、发迹变泰,篇幅短、题材广、哀艳动人、最受百姓欢迎,是话本小说的来源)四类。
话本小说有《清平山堂话本》,明代以后有拟话本小说,指的是民带以后文人模仿宋元话本创作的专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三
言、二拍、陆人龙《型世言》、《西湖二集》、《欢喜冤家》、《鼓掌绝尘》、《石点头》、《鸳鸯针》、《壶中天》等,清代李渔《十二楼》、《无声戏》、《醉醒石》、《照世杯》、《豆棚闲话》等。
章回小说:是我国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讲史、小说话本的基础上演化而成。
所谓章回,是以回的形式划分章节段落,分回标目,回目最初为单句、后演化为对仗工稳的偶句,段落整齐,首尾完具,故事在紧要处断开,回末有套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它融合了小说与讲史的内容与体例,形成完整有序的情节单元序列,创造了性格传记与故事要素有机结合、既有短篇连缀又有长篇框架、人物众多、矛盾错综复杂、具有更大包容量和民族特点的长篇小说体制。
其发展阶段分为民间平话(讲说历史而加以评论,又称评话,是脱离说话,供人阅读的书面文学,如元刊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新刊大宋宣和遗事》等。
评话到长篇小说经两线:滚雪球、《全相三国志平话》,聚合式、《大宋宣和遗事》、《石头孙立》、《青面兽》等)、世代累积型小说(三、水、西)和个人独创型小说(金、红、儒、镜)。
章回小说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情(人情、才子佳人)、讽刺、公案侠义、狭邪、谴责等流派和品类。
历史演义的代表作除《三》外,还有余劭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甄伟《西汉演义》等。
英雄传奇的代表作除《水》外,还有熊大木《北宋志传》、《隋史遗文》、《英烈传》等。
清代以后,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合流,出现了陈忱《水浒后传》、钱采、金丰《说岳全传》、褚人获《隋唐演义》等。
神魔小说又称为神话小说、神怪小说,代表作除《西游记》外,还有罗贯中《三遂平妖传》、许仲琳《封神演义》、董说《西游补》、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
世情小说,也称人情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谓之‘世情书’也,诸世情书中,《金瓶梅》最有名。
”还有《平山冷燕》、《玉娇李》、《秀榻野史》、《痴婆子传》,《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
世情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观念在直面现实人生、化丑为美、不加粉饰、细致入微的描写艺术上的一大转折。
参考资料: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2月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