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图书馆发现宋本《四书章句集注》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0
四書章句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的一种注释版本,由清代学者朱熹所撰写。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这四部经典进行了详细注释和解释,阐明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价值理念。
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朱熹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每一篇经典进行了逐句注释,解释了古文中的含义、修辞手法和思想内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会经典蕴含的智慧和道理。
朱熹的注释通常精炼简练,深刻含蓄,既注重对原文的忠实解释,又融入了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阐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四书章句集注》被誉为朱熹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儒学研究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部注释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成为学习儒家经典和思想的重要工具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朱熹的经典著作,对中国传统儒
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思想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1、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各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
参考前人成果,着力于己注,借以系统发挥理学思想和理论,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宋明理学的权威性著作。
2、宋代二程、朱熹推崇《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使三者与《论语》相并合为四书,并将其提高到经的地位,与五经(见六经)并列。
二程、朱熹这样做,目的在于树立一个由孔子经过曾参、子思传到孟子的儒家道统,而把自己表现为这一道统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朱熹倾毕生精力注四书,前后达40余年。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读后感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就像个莽撞的探险者一头扎了进去,结果被那些文言文弄得晕头转向。
朱熹老爷子可真是个文字高手,感觉他把每一个字都拿捏得死死的,每个字词的解释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就拿“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来说吧,这简单的几个字,朱熹一注解,好家伙,那背后的含义像层层剥开的洋葱,一层一层的,越挖越深。
我一边读一边在心里嘀咕:“您老这是生怕后人把老祖宗的话理解得太简单了是吧?”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随着我逐渐静下心来,就像跟着一位特别严厉但又特别有学问的老夫子学习。
朱熹的注解就像是一把把小钥匙,慢慢地打开了四书里一扇扇思想的大门。
我能感觉到,他在努力还原孔孟等先圣的思想,并且还把这些思想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系统的整理。
这就好比把一堆散落在地上的珍贵珠宝,一颗颗地串联起来,变成了一串耀眼的项链。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朱熹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这一点其实特别接地气,因为不管是在他那个年代,还是现在,一个人的品德要是不过关,那肯定是不行的。
他对“仁、义、礼、智、信”等概念的阐释,就像是给我们现代人画了一张道德地图,告诉我们哪些地方是该坚守的道德高地。
虽然有时候觉得他说得太严肃了,但是认真想想,要是真按照他说的去做,那不得成为一个道德完人啊!不过呢,这也有点像是在攀登一座特别陡峭的道德山峰,看着都累得慌。
但是,读这本书也有让人很头疼的地方。
朱熹毕竟是南宋时期的人,他的一些思想和解释有时候真的很有时代的局限性。
比如说他对于等级制度的维护,在现代社会看来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我们现在倡导人人平等,可在他的注解里,有些地方还能隐隐看到那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格等级观念的影子。
这时候我就忍不住想跟朱熹老爷子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老爷子,时代变啦,咱这观念是不是也得与时俱进一下呀?”。
四书章句集注篇目解析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而章句集注则是指这四部书的注释集合。
本文将对四书章句集注进行详细解析。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在章句集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进德修业、明明德、亲民。
进德修业意味着人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
明明德则强调了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他人。
亲民则强调了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该贴近人民,关心人民的疾苦。
接下来是《中庸》,这部书主要阐述中庸之道的思想。
中庸即平衡之道,强调了适度的行为和心态。
在章句集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庸》讲述了进德修业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守正与治国的关系。
在治国方面,要做到宽而不松、严而不刻,始终保持合理的平衡。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章句集注中,我们可以看到论语关注的主要是修身和治国。
修身包括言行举止、谦虚谨慎等方面,而治国则强调了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性。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讲述了孟子的思想和观点。
在章句集注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主要阐述了仁义的重要性以及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了人们应当追求仁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四书章句集注通过解析儒家经典的内容和思想,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注释来探索儒家经典的思想精髓,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四书章句集注中受益匪浅。
四书章句集注原文及翻译(四书章句集注pdf)“十三经”当然包括了“四书五经”,而“四书五经”算是“十三经”里面影响最大、最为核心的部分。
其实“十三经”也好,“四书五经”也罢,都属于中华古代文化典籍即“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国学热大背景下,如果要开一张“国学必读”的书单的话,我想“四书五经”“十三经”应该是绕不过去的名字吧。
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作为今人,难道只能“望洋兴叹”?中华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迎来了一次让后人叹为观止的“百家争鸣”、璀璨光辉的高峰,所以类似的问题,其实古人也曾遇到过。
古人是如何解决应对的呢?简单说,就是化整为零、分门别类。
现在我们都知道,分类法中最出名、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四部分类法”。
在古代,我们知道,由新朝编撰前朝史书是一种惯例。
唐朝初期,一代名臣魏征等人编撰的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在吸收历史传统基础上,首次引入“经、史、子、集”顺序来著录典籍,开历史之先河。
清乾隆时期纪晓岚、和珅等人负责编纂的,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第一次完全独立地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按“经、史、子、集”分类汇编,“四分法”最终确立并影响至今。
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现存国家图书馆“十三经”正是“经部”收录的主要内容。
“十三经”是指《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清乾隆“十三经”刻石“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朱熹《四书集注》图眼尖的读者朋友,发现什么问题没有?既然说“四书”包括在“十三经”中,《大学》《中庸》又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答案是这样的:南宋的大儒、理学家、哲学家朱熹,他觉得《礼记》中有两篇太重要了,或者说朱老夫子太喜欢这两个“宝贝”了,就把他们从“母腹”中“催生”出来,让他们单独“成人”。
这两个“宝贝”正是《大学》《中庸》。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大学》提出了儒家修身立志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读后感哎呀呀,说起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呀,那可真是厉害啦!这本书呢,就像是一个智慧的大宝库。
刚开始读的时候,哇,感觉好多字呀,有点头疼呢!不过慢慢读下去,就发现里面的东西可真有意思。
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的学堂,朱熹老先生在那摇头晃脑地给咱讲学呢。
里面讲的那些道理呀,有的一开始不太懂,但细细琢磨,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比如说关于做人的道理,什么要善良啦,要诚实啦,这些咱平时也都知道,但是在书里看到,感觉就是不一样呢。
就好像有人把这些道理又给咱强调了一遍,还说得特别在理。
还有那些关于学习的方法,嘿,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原来古人学习也有这么多门道呀。
什么要勤奋啦,要多思考啦,这可都是真理呀。
我就想呀,要是我早知道这些方法,说不定我能学得更好呢!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一样,和那些古人一起在探讨学问。
有时候我还会想,要是我能和朱熹老先生聊聊天就好啦,问问他是怎么想到这些道理的。
书里的好多句子,我都特别喜欢。
有时候还会拿个小本本记下来,没事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感觉特别有收获。
就好像给自己的脑子充了电一样。
而且呀,读这本书还让我对古代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原来古人是这样思考问题的呀,原来他们是这样生活的呀。
感觉特别神奇。
不过呢,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好读的啦。
有些地方还是挺深奥的,得花点心思去琢磨。
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呀,要是一读就懂,那还有啥意思呢。
总的来说呢,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真的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它就像一个智慧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让我们在做人、做事、学习上都能找到方向。
虽然读起来有点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收获满满。
我觉得呀,大家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呢!。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论语集注 各卷首语欽定四庫全書欽定四庫全書論語卷一論語卷一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學而第一學而第一((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徳之基,學者之先務也。
凡十六章之先務也。
凡十六章) )為政第二為政第二((凡二十四章凡二十四章) )論語卷二宋論語卷二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八佾第三八佾第三((凡二十六章,通前篇末二章,皆論禮樂之事凡二十六章,通前篇末二章,皆論禮樂之事) )里仁第四里仁第四((凡二十六章凡二十六章) )論語卷三論語卷三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公冶長第五公冶長第五((此篇皆論古今人物賢否得失蓋格物窮理之一端也凡二十七章胡氏以為疑多子貢之徒所記云以為疑多子貢之徒所記云) )雍也第六雍也第六((凡二十八章篇内第十四章以前大意與前篇同凡二十八章篇内第十四章以前大意與前篇同) )論語卷四論語卷四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述而第七述而第七((此篇多記聖人謙巳誨人之辭及其容貌行事之實凡三十七章此篇多記聖人謙巳誨人之辭及其容貌行事之實凡三十七章) ) 泰伯第八泰伯第八((凡二十一章凡二十一章) )論語卷五論語卷五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子罕第九子罕第九((凡三十章凡三十章) )鄉黨第十鄉黨第十((楊氏曰聖人之所謂道者不離乎日用之閒也故夫子之平日一動一静門人皆審視而詳記之尹氏曰甚矣孔門諸子之嗜學也於聖人之容色言動無不謹書而備録之以貽後世今讀其書即其事宛然如聖人之在目也雖然聖人豈拘拘而為之者哉蓋盛徳之至動容周旋自中乎禮耳學者欲潛心於聖人宐於此求焉舊說凡一章今分為十七節之至動容周旋自中乎禮耳學者欲潛心於聖人宐於此求焉舊說凡一章今分為十七節) ) 論語卷六論語卷六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先進第十一先進第十一((此篇多評弟子賢否凡二十五章胡氏曰此篇記閔子騫言行者四而其一直稱閔子疑閔氏門人所記也一直稱閔子疑閔氏門人所記也) )顏淵第十二顏淵第十二((凡二十四章凡二十四章) )論語巻七論語巻七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子路第十三子路第十三((凡三十章凡三十章) )憲問第十四憲問第十四((胡氏曰胡氏曰::此篇疑原憲所記,凡四十七章此篇疑原憲所記,凡四十七章) ) 論語卷八論語卷八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衛靈公第十五衛靈公第十五((凡四十一章凡四十一章) )季氏第十六季氏第十六((洪氏曰此篇或以為齊論凡十四章洪氏曰此篇或以為齊論凡十四章) ) 論語卷九論語卷九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陽貨第十七陽貨第十七((凡二十六章凡二十六章) )微子第十八微子第十八((此篇多記聖賢之出處凡十一章此篇多記聖賢之出處凡十一章) ) 論語卷十論語卷十 宋 朱子朱子 集註集註子張第十九子張第十九((此篇皆記弟子之言而子夏為多子貢次之盖孔門自顔子以下頴悟莫若子貢自曽若子貢自曽子以下篤實無若子夏故特記之詳焉凡二十五章子以下篤實無若子夏故特記之詳焉凡二十五章) ) 堯曰第二十堯曰第二十((凡三章凡三章) )。
四書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注释和解释。
这部书最早由宋代理学家朱熹所编纂,后来经过多次修订和注释,成为了后世儒家经典之一。
首先,我们来谈谈《四书章句集注》的历史和背景。
这部书最初由朱熹在宋代编纂,他在书中对四书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释,强调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后来,明清两代的理学家陆九渊、王阳明等人对《四书章句集注》进行了修订和注释,使得这部书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其次,我们可以从内容上来讨论《四书章句集注》。
这部书对于四书中的经典文本进行了逐句的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朱熹在书中强调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儒家核心理念,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谈谈《四书章句集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这部书在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儒家教育和思想传承的重要工具。
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可以谈谈《四书章句集注》在当代的意义。
虽然这部书在当代的教育中可能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它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重要代表之一,仍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所强调的中庸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道德修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四书章句集注》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读后感篇一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读后感嘿,朋友们!你们读过朱熹撰写的《四书章句集注》吗?反正我读了,读完之后那感受,真叫一个复杂!说实在的,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都是啥呀,一堆之乎者也的,能有啥意思?”也许是我太浮躁,静不下心来。
但读着读着,我觉得可能是我误会它了。
朱熹在书里对四书的解读,那叫一个详细。
就好像有个老师在你耳边不停地唠叨,告诉你这个该怎么理解,那个要怎么想。
有时候我觉得他说得真对,简直就是真理;可有时候又想,也许他有点太较真了,把一些简单的东西搞得那么复杂。
书里讲的那些道理,有的能让我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有的却让我摸不着头脑,“这啥呀?我咋不明白呢?”比如说“仁”这个概念,朱熹解释得头头是道,我觉得好像懂了,可又好像没完全懂。
这感觉就像雾里看花,似懂非懂,你说气人不气人?不过呢,通过读这本书,我也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简直少得可怜。
想想以前,还觉得自己挺牛,现在看来,那就是夜郎自大!这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无知和浅薄。
我不禁问自己:“你之前都在干啥?咋不好好学学呢?”但是,我又在想,朱熹那个时代和咱们现在可大不一样,他说的那些东西,在当时可能很有用,可在如今这个社会,是不是还全都适用呢?这可不好说。
也许有些东西已经过时了,也许还有一些永远都不会过时。
这谁知道呢?反正读了这本书,我是又爱又恨。
爱的是它让我长了见识,恨的是它让我发现自己懂得太少。
这一路读下来,真是酸甜苦辣啥滋味都有!你们读的时候,是不是也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呢?篇二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朱熹撰写的《四书章句集注》,我这心里头那是翻江倒海啊!一开始,我觉得这书肯定超级枯燥,不就是一堆老掉牙的东西嘛。
可真读进去了,我才发现,嘿,还真有点意思!朱熹这家伙,可真能琢磨。
他对四书的那些注释和解读,有时候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想:“这老爷子,脑子咋这么好使呢?”比如说他讲“礼”的时候,那分析得叫一个透彻,我都忍不住拍大腿叫好。
徐州市图书馆发现宋本《四书章句集注》在国家珍贵古籍评选中,徐州市图书馆申报的明嘉靖四年(1525年》晋府养德书院刻本《文选》等五种典籍进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的明正德刻本《杜少陵集》等12种典籍进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报的明刻本《程氏遗书分类> 31卷《外书分类》10卷等五种典籍进入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总为22种。
另外还有明弘治十年(1497年)释雨华刻本《空谷集》等53种典籍,进入《江苏省首批珍贵古籍名录劳。
-个江苏最北边缘的地级市馆,竟藏有如此众多的珍贵图书,在全国屈指可数。
今年评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徐州市馆竟报来一部宋刻本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实在是个耀眼的亮点。
一,徐州市馆的古籍来源一个地级市馆能有如此丰富的古籍收藏,定有它的历史渊源。
据该馆有关人员说,他们馆的古籍收藏,与汪伪时期的郝鹏、郝鹏举。
张伯英等人有关。
1940年3月30日,在日本的策动F汪精卫于南京成立伪政权。
1942年1月,日本将其在1938年占领的徐州等地交给汪伪政权管辖,同年1月15日,汪伪政权设立苏淮特别区行政公署,派老牌汉奸郝鹏为特别行政区长官。
为粉饰太平,郝鹏曾委托张伯英在北京琉璃厂为徐州购买一些古藉,用以充实1932年即已存在的徐州民众图书馆。
1944年1月3日,汪伪政府又改原苏淮特别行政区为淮海省,派朝秦暮楚的大汉奸郝鹏举为省长,并决定徐州为该省省会。
这位“多此一举”的郝鹏举也要用一点文化继续粉饰太平,所以购书一事还能续做。
当时徐海地区流行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来郝鹏去郝鹏何必多此一举“,下联是“老汉奸新汉奸都是一丘之貉”,横批是“遗臭万年”。
极具挖苦讽刺意味,不啻是当时的政治笑话。
郝鹏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是老牌汉奸,就任苏淮特别行政区长官的同时,还兼任苏淮特别行政区保安司令,其时已经60多岁,年老体弱,办事不力,所以到1944年成立淮海省时,就以郝鹏举替代了他。
郝鹏举,原名勉,字腾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牛于今河南省灵宝县郝家巷。
1922年,也就是他19岁那年。
毕业干省立第四师范,于是胸怀一展宏图之志,改名“鹏举”,开始了他诡异的军政生涯。
初在冯玉祥军中当二等兵,1925年被选送苏联基辅军事学院学炮兵,1927年回国,因能巧言令色,见风使舵,升迁很快。
开始在蒋、冯、阎之间周旋,后又脚踩国、共、汪三只船,妄图从中渔利。
令人不可容忍的是,他既倒向共产党答应率军起义,叉出卖我军派去的联络人员,造成重要人员牺牲,后被处决。
他的一生是可耻的,生。
是卖国求荣、遭到人民唾弃的一生。
张伯英(1871~1949年),原名启让,字匀圃,号云龙山人、东涯老人,徐州三堡榆庄人。
先是在家乡读私塾,受业于徐葵南先生。
17岁入徐州云龙书院,为冯煦高足。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在徐州开馆课徒。
1924年段祺瑞当北洋政府执政,张伯英做了他的副秘书长。
“三一八”惨案后,退居林下,从事公益和教育事业。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以卖字为生。
张伯英,能诗善文,谙于金石之学,精鉴赏。
长于书法,从颜体到魏碑,夺其神韵,自成一家。
乡情深切,留心国粹。
这样一个行家受托为家乡在京采购图书,自有挑选的眼光。
据说,当时北京琉璃厂有一家书铺子经营有年,存货不少,经张伯英中间斡旋,这家书铺子将全部存书让与徐州,于是才有徐州市图书馆今天的古籍收藏。
纵观徐州市图书馆进入国家和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诸书,说是上世纪40年代从北京琉璃厂购买,大体可信。
二、宋本《四书章句集注》的发现据徐州市图书馆有关人员说,他们馆原有十几万册古籍。
新中国建立以后,曾请人加以整理。
所请之人花了不少心血,用了很长时间,造册登记古籍凡六万多册,正式上架典藏。
还有相当一部分,或认为缺头短尾,或认为书品不佳,或认为副本零帙,或认为版本平常,而被打入冷宫,作为没有用的图书等待处理。
上世纪80年代,老职工退休,新人接替,这位新人就是现在该馆管理古籍的朱志民。
开始他对古籍既生疏也没什么兴趣。
可是领导交给他的任务就是保管与整理古籍。
那时代人的责任心较强,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只要是上级交办的事情,就要负起责任。
于是从不懂到钻研,从钻研到产生兴趣,从兴趣到立志进一步整理,并深入到那些被打入冷宫待处理的废书中。
这部宋本《四书章句集注》就是从这堆废书中发现的。
最初只发现第一册,封面陈旧,已看不出色调,但开卷则觉得气韵不俗,于是再到废书堆中去翻检,又陆续找到其余各册,终成完帙。
2008年第二批珍贵古籍申报时,该馆以宋版资格将该书申报到省,其时省里来不及派人前去复审,为慎重计,未向国家申报。
第三批未报此书,但省里曾派人前去鉴定,认为可能是宋刻本。
同意他们以宋本资格在第四批申报。
这就是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评审中所见到的这部宋刻《四书章句集注》。
为进一步证实此书的版本,国家占籍保护中心义派专人前往徐州,审定其是否为宋时所刊。
三,朱熹为《四书》作章句集注的缘起朱熹长孙朱鉴编撰的《朱文公易说》卷18,记载有人问朱熹怎么看《周易》,朱熹答曰:“未好看,《易》自难看。
”并说“《易》本因卜筮而设,推原阴阳消长之理,吉凶悔吝之道,先儒讲解失圣人意处多,待用心力去求是,费多少时光~不如且先读《论语》等书。
某枉费多年工夫,近来于《诗》、《易》略得圣人之意。
今学者不如且看《大学》、《语》、《孟》、《中庸》四书,且就见成道理精心细求,自应有得”。
同卷又载朱氏尝说:“人自有合读底书,如《大学》、《语势、《孟》、《中庸》等书,岂可不读~读此四书,便知人之所以不可不学底道理,以其为学之次序,然后更看《诗》、《书》、《礼》、《乐》。
某才见说看《易》,便知他错了,未尝识那为学之序。
”清人程川所编的《朱子五经语类》卷2也记载了类似的说法,并引证朱熹的话说“《易》自是别是一个道理,不是教人底书”。
朱熹还在自己的《晦庵集》卷82《书临漳所刻四子后》中说:“自象数名物训诂凡例之间,老师宿儒尚有不能知者,况于新学小生骤而读之,是亦安能遽有以得其大旨要归也哉~故河南程夫子之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书,然后及乎六经,盖其难易远近大小之序固如此而不可乱也。
”可见朱熹之所以强调要先读这四种书。
没有什么更深奥的意思,只是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更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治经道理。
上述朱熹的这些说法,反映出他有两个读经主张:一是他认为《周易》的性质,乃卜筮之书,是用来“推原阴阳消长之理”和“吉凶悔吝之道”的高深著作,开始就读它,“未易”,“未好看”。
不如先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种书。
原因是“《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读论语孟子法》)。
表明他认为《论语》、《孟子》反映了《六经》的精神要旨,蓉真能读懂读通,则《六经》可不治而自明。
这显然是要为土子们指出一条读经的门径。
二是朱熹认为《大学》,乃孔氏之遗书,是“初学入德之门也”。
又说,“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人生八岁,则自乇公以卜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白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于公卿大夫元上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人大学,而教之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见朱熹《四书章句,大学章句序说剔。
又说“《大学》是圣,」最初用功之处,格物又是大学最初用功之处。
试考其说,就日用间如此作功夫,久之,意思自别,见得世间一切利欲好乐皆不足以动心,便是小小见效处也”(朱熹《晦庵集》卷58《答宋深之》)。
足见朱熹之所以要为《大学》作章句,完全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初学入德之门”,以及循序渐进的读经方法。
朱熹又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说》)。
所以他说《易》“不是教人底书”。
而《大学》才是“初学入德之门”,《中庸》才是“孔门传授心法”的捷径。
这恐怕是朱熹以毕生精力关注《四书》的主要原因。
这是教育家看问题的眼光和角度。
朱熹为《论语》、《孟子》作集注,为《大学》,《中庸》作章句,并不是完成征同一个时间段。
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朱熹完成了对《论语》、《孟子》的集注;12年后,也就是在淳熙十六年(1189年)才又完成对《大学》、《中庸》的章句任务。
其后还觉着意有未尽,所以又续作《四书或问》。
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序》云:“子朱子深求圣意,贯综百氏,作为《集注》,竭平生之力,始集大成,诚万世之绝学也。
”正因为他对《四书》下了真工夫,并借对《四书》章句或集注,为世人指出了读经的门径,阐述「他的理学思想,所以当他的《四书章句集注》问世以后,朝野都极其关注。
其间除被诬为“伪学”一段时间以外,这部著述版刻迭出,莫可胜计。
吏载他在完成《大学》、《中庸》章句的第二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 190年),就到福建漳州去做官,其《Pq书章句集注》就征当地付梓了,这大概是这四种书开雕的第一个版本,只可惜这个版本久已失传,究竟是四种书同时付梓,还是只刻了其中某两种,今已无法言其状况。
不过从现存最早的宋版《四书章句集注》看,漳州本大概仍然应该是四种书各自单行的状态。
《四书章句集注》现存有明确刻年的版本(是宋嘉定十年(1217年)吴柔胜当塗郡斋刻嘉熙四年(1240年)淳祐八年(1248年)十二年(1252年)递修的《论语集注》10卷《序说》1卷,《孟子集注》14卷《序说》1卷;淳裕十二年(1252年)金华马光祖当浚郡斋刻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各1卷。
这四种书今均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大学章句》后镌有淳祐十二年(1252年)壬子金华马光祖的刻书跋,称:“当塗旧有文公《语》、《孟》集注,注与本文皆大字,于老眼为宜,盖正肃吴公所刊,见谓善本。
”又称:“光祖应竭来攸守,依仿规制,取《中庸》、《大学》章句并刊之,足成《四书》。
《语》、《孟》岁月浸久,间有漫灭,就加整治。
是书在天地间无穷达,老少皆不可一日废。
熟读玩味,则施之行事,共有不敬且畏战~淳祐壬子孟秋朔日,金华马光祖敬识。
”表明此部《四书章句集注》之刻是在两个不同时段里先后完成的。
第一个时段,是嘉定十年吴柔胜官太平州时,首先将《论语集注》10卷《序说》1卷、《孟子集注势14卷《序说》1卷刻于当塗郡斋。
第二个时段,是35年后的淳祈十二年(1252年),金华马光祖来守太平州时,又依仿当年吴柔胜刻《语》、《孟》集注时的版式规制,刻了《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
与此同时,马氏还取用吴刻《语》、《孟》集注旧版加以修补整治,与新刻《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挎同时印刷,足将四书归于一体,故其版式字体、印纸墨色浑然天成,若是不知道上述刻版修补经过,实难加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