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诊治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腹腔镜治疗急性胆囊炎30例情况分析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急性胆囊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住院时间等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腹腔镜临床价值随着腹腔镜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技术的日趋成熟,急性胆囊炎已不再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lecystectomy,lc)的禁忌症。
腹腔镜下治疗急性胆囊炎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而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眯。
回顾我院自2012年3月以来开展腹腔镜治疗急性胆囊炎治疗3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外科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急性胆囊炎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17例,急性单纯性胆囊炎39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既往有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54例,占90%。
主要症状以右上腹痛、压痛及反跳痛、局部腹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在11~18.6×109/L,超声检查囊壁增厚>3mm,多数显示双边征,经血、尿淀粉酶检查均无异常。
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分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2 手术方法2.1 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麻或硬麻方式下,使用4孔穿刺法进行腹腔镜下手术。
患者左侧倾斜卧位,胆囊周围有粘连者先分离粘连,应从壶腹部向胆囊管分离。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附77例报告)【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6-2010年间武侯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7例中, 男47 例, 女30 例;年龄23~85 岁, 平均52.4岁。
对12 例症状较轻者行非手术治疗;65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34例为坏疽性胆囊炎,其中5例合并胆囊穿孔,18例为化脓性胆囊炎。
本组病人术后出现肺部感染5例,肠梗阻2例并经保守治疗后痊愈,肾衰1例,切口感染3例。
死亡2例,1例术前合并心衰,术后出现肾衰,术后第5天死亡,1例术后15小时死于感染性休克。
结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死亡率较高,需急行胆囊切除,部分症状较轻患者,可先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控制后再行择期性手术。
【关键词】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04-02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 aac)是指经由影像学检查、开刀手术或病理组织检查中均未能发现胆囊存有结石病灶所衍生的急性胆囊炎。
根据流行病学的探讨,有近90%的急性胆囊炎伴随着胆囊结石的存在,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占所有接受胆囊摘除术患者的5-15%之间。
2006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我院共收治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ac)2041 例, 其中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77 例, 占3.77%。
现就本组病例并结合文献对aac 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77例中, 男47 例, 女30 例;年龄23~85 岁, 平均52.4岁。
院内发病(住院期间并发aac)12 例(15.6%), 院外发病(以aac 入院)65 例(84.4%)。
手术后并发aac 5例(6.5%),创伤后并发aac 3 例(3.9%), 合并心力衰竭5 例( 6.5%), 高血压10 例(13.0%), 糖尿病21 例(27.3%)。
老年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外科治疗分析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最佳手术时机,总结诊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两院于2003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49例老年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
按从症状出现至手术时间分为手术时机≤48 h组和手术时机>48 h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胆囊病理特征、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手术时机≤48 h组患者的胆囊坏疽、胆囊穿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手术时机>48 h组。
结论:早期诊断,尽早手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标签:非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时机;老年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AAC)是指胆囊有明显的急性炎症而其内无结石存在。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日愈普及,大手术的广泛开展及危重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等原因使AAC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由于老年AAC症状不典型且早期不易诊断,易并发胆囊坏疽、穿孔等,导致患者病死率增高。
鉴于此,本研究在参考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1-2],对49例老年AA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3年1月-2012年12月于封开县第二人民医院与肇庆市端州区人民医院共收治49例老年AAC患者,男27例,女22例,年龄61~85岁,平均(64.31±4.85)岁。
49例中发生于创伤和大手术后12例(脾切除术后4例,外伤性肝破裂修补术后3例,胃次全切除术后2例,结肠癌根治术后2例,烧伤1例),其余37例均发生于急性胆囊炎。
49例患者中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25例,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疾病16例,糖尿病6例,其他2例。
从症状出现至手术的平均时间为(47.38±3.54)h,其中≤48 h的患者31例,>48 h的患者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0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在临床上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
方法:选取30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患者,根据发病后48 h内进行手术及发病后大于48 h进行手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胆囊坏疽、穿孔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结果:对照组胆囊坏疽、穿孔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观察组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其并发症较多,患者的胆囊病变比较严重,病死率较高,应该尽可能的在症状出现后48 h内采取手术治疗措施。
标签:非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病变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9-0117-01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是一种在临床上十分危险的急腹病症,通常情况下主要发生在手术、休克等应激状态下。
对于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此种病症极易在这类人群中发生,并且从近几年的有关统计资料来看还有逐年增多趋势[1]。
为研究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的临床特点和诊疗要点,对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30例AA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1年9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的30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2~77岁,平均55.8岁,全部患者均符合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诊断标准。
将3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19例,平均年龄为(54.0±2.7)岁,均在发病后的48 h内接受了手术治疗;对照组11例,平均年龄为(57.0±0.9)岁,均是在发病48 h 后才接受的手术治疗。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主要临床症状表现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均在发病48 h后进行手术治疗。
观察组来院后,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均在发病48 h内进行手术治疗。
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现胆囊水肿、胆囊穿孔、胆囊坏疽症状的比率及死亡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发病48 h内接受手术治疗与对照组在发病48 h后才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现胆囊水肿、胆囊穿孔、胆囊坏疽症状的比率及死亡率比较,见表1。
3 讨论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发病时间超过48 h才接受手术治疗的AAC患者,术后并发症、胆囊坏疽与穿孔等的发生率与48 h内接受手术的患者相比显著增高(P<0.05)。
由此可见,在确诊后积极手术治疗对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所以在临床AAC的治疗中要争取尽早、尽快的手术治疗,这是有
效地减少与降低AAC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的关键之所在[2]。
想要把握好手术的时机,做到及时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对AAC患者的及时、准确的诊断及处理,因为AAC是呈现暴发性的,所以尽早确诊和及时的、尽早的治疗才能有效提高疗治疗效果。
对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的诊断首先在临床上要有高度的警惕性,有关医护人员要对AAC的有关临床特点、主要症状等有准确的认识。
对于那些既往无膽道疾病但在手术后伴有糖尿病以及心血管方面疾患的患者,当出现右上腹痛或者不明原因的体温升高时,就应该考虑到患者出现AAC的可能性。
在临床诊断上,除了使用一些必要的询问、病史分析以及体检外,利用B超来实施诊断、检查也算得上是一种简易而且有效的诊断手段,AAC患者的B超表现一般上就是胆囊壁的增厚、胆囊周围积液、胆囊增大以及胆囊腔内有沉积物等[3]。
对于患有AAC的老年人而言,由于其并存疾病比较多,而且主要器官代偿能力已经明显下降,因此对于这些患者一旦确诊,就应该积极的进行术前准备。
主要包括纠正低血压、水电解质紊乱等,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其术前准备应该尽可能的争取在发病48 h内完成,以免延误手术时机[4]。
在AAC患者的术后除了一些针对胆囊器官的护理以外,还需要对患者原有的一些并发症做好监护工作,与此同时也不要忽视抗感染方面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孔亮.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21例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7(7):78-79.
[2] 刘胜,苑敏.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9,6(2):56-58.
[3] 苏晋捷,曾翔辉,王建忠,等.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与治疗[J].山东医药,2007,16(6):123-124.
[4] 程广和.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诊治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