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悖论]归纳悖论研究的认知转向

[悖论]归纳悖论研究的认知转向

[悖论]归纳悖论研究的认知转向
[悖论]归纳悖论研究的认知转向

归纳悖论研究的认知转向

归纳悖论研究是逻辑哲学、科学哲学、形式知识论等领域研究工作的核心之一。自1945年确证悖论被发现以来,西方学界对归纳悖论的研究已形成了两次高潮:(1) 20世纪60-80年代,研究的重点是确证悖论;(2)20世纪90年代,研究的重点是绿蓝悖论和彩票悖论。这两次高潮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许多问题。譬如,没有哪一个解悖方案能统一地解决三大归纳悖论,甚至在解决某个悖论时也没有一个方案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本文试图通过回归归纳悖论的源发语境,分析和澄清其涵义及真实悖境,系统梳理归纳悖论研究的发展脉络以揭示其发展趋向,表明归纳悖论的研究应该且正在实现的认知转向,是解决归纳了悖论问题的根本路径所在。

一、归纳悖论研究现状

尽管归纳悖论研究已历经两次高潮,但西方学界鲜少使用归纳悖论这一术语。究其原因,一方而因为西方学者对归纳悖论所指的那些悖论往往进行分立研究,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另一方而,对归纳悖论的所指有分歧。赛恩斯伯利把亨佩尔发现的乌鸦悖论和古德曼发现的绿蓝悖论统称为确证悖论,并把它们归在合理相信悖论这一类。雷歇尔则明确析出归纳悖论这一类,并明确其成员为确证悖论、绿蓝悖论和凯伯格发现的彩票悖论。我国学者陈晓平则除了以上三个悖论之外还把休漠问题归入归纳悖论。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看法,我们可以作如下指认:归纳悖论是以确证悖论为核心,包括绿蓝悖论和彩票悖论在内的悖论群落。

迄今为止,西方学界对归纳悖论的研究工作基本是对单个悖论的分立研究而非对其进行整体性研究,而且很少学者对上述三个悖论都分别进行过研究。在前两次研究高潮中,西方许多著名逻辑学家、科学哲学家和知识论家在许多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是对单个悖论的形式技术消解。总体来看,这些解决方案主要沿着三大进路:①逻辑进路,主要是利用贝耶斯概率归纳逻辑表明不同证据对假说的确证度不同而达到消解悖论的目的。这是归纳悖论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②科学方法论进路,这一进路以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案和奎因的自然类方案为主要代表;③语言论进路,该进路主要通过对绿蓝型谓词进行语言分析来消解绿蓝悖论。这些进路上的诸多方案在形式技术上能较好地消除矛盾,但在哲学说明和辩护上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

国内归纳悖论研究也有一定进展。该项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江天骥、任晓明、熊立文、桂起权等在其专著中对归纳悖论进行了研究,鞠实儿、朱志方、任定成、王军风等学者撰文就某一悖论生要是确证悖论进行了探讨。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陈晓平的归纳逻辑与归纳悖论,该著作对上世纪80年代之前有关三大归纳悖论的研究成果做了细致梳理并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或解决方案。总体而言,我国学界尚缺乏对西方学界归纳悖论研究高潮中最新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和整体把握,有必要在这种把握的基础上对归纳悖论的实质、悖因、研究趋向等方而作进一步研究。

这种分立而非整体的研究模式的优点是,有助于对单个悖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解决。但其缺陷也是显明的:的研究目前基本处于逻辑技术层而,尽管诸多解决方案在形式技术上能消解单个悖论,但没有一个得到学界公认。该层而的研究还呈现文献繁多而散乱,重复又缺乏关联的态势:学界没有系统梳理繁多的解决方案,没有关注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一历史

关联,从而没能恰当地把握到单个悖论的真正悖结;卯哲学层而研究薄弱:没有对归纳悖论的哲学意蕴进行深入考量,因而没有把握它们与休漠问题、葛梯尔问题在知识论上的深层关联,缺乏对各种解悖方案令人信服的哲学说明和辩护;一般方法论层而研究缺失:没有探讨归纳悖论的本体性质、基本特征、良好解悖方案的一般标准等。这些研究上的不足进一步凸显了对归纳悖论的源发语境、哲学意蕴、解J悖趋向等进行系统审视的重要价值。

二、归纳悖论是一个悖论度逐层提高的认知悖论家族

归纳悖论是在假说检验、评价和辩护语境中发现的。在科学方法论中,关于理论或假说检验和评价的理论称为确证理论,它提供所与经验证据是否能够确证被检验假说的判断标准。广为承认的确证标准之一是尼科德标准。

亨佩尔发现,根据尼科德标准中的确证性条件和等值条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非黑的非乌鸦是乌鸦假说所有乌鸦是黑的的确证性证据。这就意味着,一只粉红的鞋,一根白色的粉笔都确证所有乌鸦是黑的。这一结论显然违反我们的日常直觉,不具有直觉合理性。这构成了确证的直觉悖论。另一方而,根据尼科德标准中的不相干条件,非黑的非乌鸦不确证乌鸦假说。这样,非黑的非乌鸦既确证又不确证乌鸦假说。这就构成了确证的逻辑悖论。确证的直觉悖论和逻辑悖论统称确证悖论,学界又称之为乌鸦悖论。

确证悖论的发现直接构成了对确证理论的严重挑战。当时学界关于乌鸦悖论产生根源的主导观点是:不相干证据进入确证程序。而某些确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非黑的非乌鸦,这种证据的非相干性解释过去它只在比黑乌鸦这种类型的证据弱得多的程度上确证乌鸦假说。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卡尔纳普的客观贝叶斯确证度理论和后来的主观贝叶斯确证理论。

古德曼认为情形并非如此简单。即便承认亨佩尔事例确证理论和卡尔纳普确证度理论,更严峻的确证难题依然存在。早在1946年他就为卡尔纳普的归纳逻辑系统构造了一个绿蓝型反例。1954年,古德曼把这一反例发展为确证理论中的另一个悖论绿蓝悖论。古德曼发现,根据当时的确证理论和他对谓词绿蓝,的定义它适用于所有在了之前被检验的事物,如果它们是绿的;但也适用于其他事物,如果它们是蓝的,绿假说所有翡翠是绿的,和绿蓝假说所有翡翠是绿蓝的,都得到现有同样经验证据在时间了之前被检验过的翡翠都是绿的的确证。如果根据这两个得到同等有力确证的假说进行演绎预测,那么会得出在时间了后的某个翡翠既是绿的又是蓝的,这一矛盾结论。这就表明,这两个假说中最多只能有一个得到了确证,并且我们必须合理地决断优选哪一个。

表而看来,这两个悖论是在对归纳的局部逻辑辩护过程中产生的,是科学确证的理论难题。但之所以要求进行科学确证,是为了给接受被检验假说提供理由。换句话说,科学确证深层的哲学意蕴是假说接受的合理性问题。一个全称假说或命题在没有被证明为真之前,我们只能在某种程度上相信它们为真,在这个意义上,这样的假说或命题都是信念。因此,科学确证问题就是信念合理接受问题。

亨佩尔确证悖论和古德曼绿蓝悖论表明全称经验假说的接受遭遇了悖论。由于全称假说不可能得到完全的证实,它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确证,也就是说,我们只能表明它在一定程度上为真。于是,在确证悖论的众多重要解决方案中有这样一条路径:如果一个假说从某种证据获得更高的确证度,那么,该假说就得到了更好的确证。这些方案有一个共同的重要假定:

如果一个假说具有很高的概率,我们就可以合理地接受它。此即所谓的高概率接受规则。

果真具有高概率的命题就是可合理接受的吗?凯伯格的彩票悖论再一次把哲学的耻辱,呈现在人们而前。彩票悖论大致如下:已知在有一百万张彩票的公平抽奖活动中有且仅有一张彩票会中奖。那么,每张彩票不会中奖的概率都高达0.999999。根据公认的信念的高概率接受规则,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第1张彩票不会中奖。在此,是1到1000000之间的任何一个自然数。这就意味着没一张彩票会中奖!这显然与所给条件有且仅有一张彩票中奖矛盾。彩票悖论生动地表明,具有极高概率的命题并非一定可合理接受。

另一方而,彩票悖论中的命题是特称经验陈述,在科学确证活动中,这种陈述往往被认为是可靠的并被当作被检验假说的经验证据。彩票悖论的出现也表明,科学确证理论所面临的难题是全面且严峻的,不仅接受全称假说会遭遇悖论,而且在接受作为它们的根据的特称命题时也会遭遇悖论。

三大归纳悖论的历时发现过程向我们表明:归纳悖论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历史关联,它们是信念合理接受问题在不同层而的具体展开。这三个悖论都与知识或信念的基础主义密切相关:断定有某种作为根据的基础信念存在,这些基本信念是不可错的,它们构成了整个知识或信念体系的根基。即使承认这一根基,的可靠性,我们也会遭遇确证悖论。更进一步,广为流行的假说确证接受理论无法处理基于同样证据的绿蓝型竞争假说的合理接受问题,即我们会遭遇绿蓝悖论。而彩票悖论表明,被确证型信念接受理论当作基础和根据的具有极高为真概率的经验陈述并非绝对可靠,经验证据这一根基,并不像确证主义者所想象的那般牢靠。这样,确证悖论、绿蓝悖论和彩票悖论就构成了一个悖论度,逐层提高的悖论家族,确证悖论是这个家族的核心。这个悖论家族本质上是信念接受这一认知态度所遭遇的理论困境,正如赛恩斯伯利所说,它们是合理相信悖论,属于认知悖论,其解决应诉诸于认知路径。

三、解悖方案的认知转向

前述对三大归纳悖论内在逻辑历史关联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归纳悖论的深层哲学意蕴是信念接受的合理性问题,其实质是认知问题而不是纯粹的逻辑问题。相应地,对归纳悖论的研究应顺着认知进路。不仅如此,归纳悖论的解悖历史展示,随着研究的深入,解悖方案实际也趋向认知进路。

在三大归纳悖论中,绿蓝悖论最具认知意味。一方而是因为它的提出者古德曼明确指出,绿蓝悖论是新归纳之谜,更具体地,是可确证性假说和不可确证性假说的区分问题。假说的可确证性和可接受性问题取决于认知主体对待决信念的认知态度,因此它是认知问题。另一方而,绿蓝悖论解悖史表明:不同于其他两个悖论,几乎没有逻辑进路的解决方案,占主导地位的解悖方案是语言论和认知论的。特别地,奎因的自然类方案及伽登佛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空间方案,是通过表明绿蓝型谓词因其内涵不表征自然属性而不可投射从而相应的假说不可确证,来解决绿蓝悖论的。并且,瑞沃尔德给出了绿蓝悖论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认知解悖方案。

彩票悖论的解决实际有一个从逻辑到认知的转向。彩票悖论发现后最早的解决方案是其发现者凯伯格给出的概率临界值方案。凯伯格在该方案中认为,彩票悖论是一个关于非确定

推理的逻辑问题,因此,他选择修正演绎闭合这一经典逻辑法则,从而这一类方案属于逻辑进路。莱维于1984年提出了认知效用方案。该方案接受演绎闭合规则,转而修正关于信念接受的高概率规则,给出了基于认知效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信念接受规则。这种方案的特点是用决策逻辑来处理信念接受问题,而决策逻辑相较形式逻辑更具认知意味,因此,这种方案实质上在逐步向认知进路过渡。后来,一大批认识论家加入对彩票悖论的讨论行列,并提出了一整类可称之为融贯标准的认识论方案。这些方案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邦久的不存在虚假信念方案、瑞恩的避免错误标准方案、都汉的概率自毁集方案、尼尔金的统计性证据支持方案。这一类方案采用的策略是,接受演绎闭合条件而修改高概率接受规则;其共同特征是把待接受信念放在一个信念集进行考察,要求保证某个信念集的融贯性。如果该信念集不融贯,接受或合理相信其中的命题会导致错误,那么,我们不能合理相信该信念集中的任何命题。这样,彩票悖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对彩票悖论的研究已经转向认知进路。

在三大悖论中,确证悖论的逻辑意味最浓,其主导解悖方案属于以现代逻辑和概率论为主要工具的形式进路。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解悖也逐步趋向认知进路。最初的解悖方案是确证悖论的发现者亨佩尔本人给出的。该方案认为,人们之所以认为白粉笔不确证所有乌鸦是黑的,是人们对全称条件命题之逻辑形式的误读。根据亨佩尔的形式判据理论,白色的粉笔和黑色的乌鸦都是所有乌鸦是黑的的确证性证据,但后者的确证力更大,从而消解了确证悖论。在此,亨佩尔的确证概念是一个纯逻辑句法概念。此后,一直占主导地位是贝叶斯型解悖方案。此类方案进一步利用概率归纳逻辑表明:在量上,黑色的乌鸦比白色的粉笔的确证度更大。显然,这类方案是亨佩尔方案的量化和精致化,同样属于形式进路。但这类方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确证度作主观主义的认知解释,认为确证度是证据对假说的支持度,即认知主体在现有证据基础上对待决假说的信念度。这样,这类方案就具有较明显的认知色彩了。事实上,亨佩尔的解悖方案中就有认知因素的萌芽。譬如亨佩尔明确地说,确证悖论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是火的心理幻像。但在逻辑范式主导下,这一因素长期被忽视。确证悖论的最新一批研究成果重拾这种心理认知因素,探讨了确证悖论与重要的心理认知实验妖森选择任务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确证悖论的符合认知主体实际认知心理和习惯的解决方案。

四、认知转向的意义

认知进路下的归纳悖论研究把归纳悖论融入信念合理辩护这一大框架之中,对整体解决归纳悖论、建构合理的信念接受规则、消解某些经典哲学疑难以及构建新的认知逻辑分支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首先,归纳悖论的认知研究有助于解决科学理论信念)合理性问题。归纳悖论是在理论评价和辩护语境中发现的,而理论信念)的合理辩护是认知者的重要认知态度,具有浓郁的认知色彩。归纳悖论的研究一方而有助于析出现有理论中不一致之处,揭示理论信念)辩护和确证必须满足的一般标准;另一方而,有助于转换当代由逻辑经验主义确立的理论评价和辩护的逻辑句法范式,利用似真性、信息性和解释力三者之间的某种函项关系,从新视角构建确证规则,解决理论信念)合理接受难题,并据此在认知路径上统一消解归纳悖论。

其次,认知视域下的归纳悖论研究有助于解决某些经典哲学问题。通过揭示归纳悖论及其解决方案中隐含的哲学意蕴,有助于厘清休漠问题的知识论症结,并有望在信念合理辩护维度上解决休漠问题。同时,由于彩票悖论与葛梯尔问题有同构性,归纳悖论研究可以极大地促进当代知识论研究。

再者,认知视域下的归纳悖论研究能丰富和推动认知科学、认知逻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近年来,归纳悖论研究在认知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对解决沃森选择任务和合取谬误这两个著名的认知问题有重要价值。对理论信念确证规则进行逻辑刻画,可以开创认知视域下的逻辑新分支确证逻辑。确证逻辑与知道逻辑和相信逻辑有互补和相互推动的关系,这将极大地促进认知逻辑的发展。而这些认知逻辑关于知识表达、信念辩护与修正等方而的成果又是人工智能的哲学和逻辑基础。

随着21世纪初形式知识论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作为其重要分支和研究课题的归纳悖论研究有望在认知进路上掀起第三次高潮。

公共权力悖论解释

一、公共权力的“悖论' 公共权力指的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经由全体公民的委托和授意,行使对整个社会事务实施公共管理的权力。对公共权力的理解,我们应该把握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权力“公属”和“私掌”的分离,二是公共权力“善”的目的和“恶”的可能的矛盾。恰恰是这两者,构成了公共权力的“悖论”。 从公共权力的来源看,在原始社会,公共权力即部落统一支配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权力大多是以不成文的风俗习惯来维持的。那么,进入政治社会以后,这一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专制政治的秩序下,其基本原则是主权在君,其理论基础是君权神授论,主张国家起源于神,认为专制君主的权力即公共权力来源于人类社会以外的外在力量而不是人类社会本身。君主是替天行道,依照神意来治理国家,服从君主就是服从神意。这种思想在中外政治思想中都存在。在我国古代,君主就是天子,“天生民而立之君”,“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在古埃及,法老自称“太阳的儿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王自称“月神的后裔”。当然,最完备的神权论还是欧洲中世纪,神学家们系统地论证了君权神授论。其基本主张是国家一切权力来源于神,宗教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就宣扬,“没有权柄不出于神。” 在现代民主政治的社会里,公共权力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实质上都来源于人民权利的让渡。在理论上深刻地表达这种“主权在民”思想的莫过于社会契约论。 格劳秀士认为,国家产生于社会的契约,人类建立国家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谋求公正,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运用公众的力量,并征得公众的同意,保证每个人使用自己的财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障个人的人身安全,让人们能过上和平安宁的社会生活。所以,“国家是一群自由人为着享受公共的权利和剌益而结合起来的完善的团体。” 霍布斯认为,为了摆脱“自然状态”,寻求和平与安全,人们在理性的指引下共同约定,大家都放弃自己的全部权力并把它交给最高权威主权者,“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够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一点办到之后,像这样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称为国家,在拉丁文中称为城邦。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用更尊敬的方式说,这就是活的上帝的诞生。”而国家的本质是一个根据社会契约和人们的授权,运用全体人民的力量和手段来进行共同防卫和维护和平的人格。 洛克指出,由于“自然状态”存在种种不便的情形,“使他们甘愿各自放弃他们单独行使的惩罚权力,交给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来专I'-J力n以行使;而且要按照社会所一致同意的或他们为此目的而授权的代表所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这就是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这两者之所以产生的缘由,政府和社会本身的起源也在于此。”⑧也就是说,为了使天赋的权利得到可靠的保护,就需要一种既凌驾于每个个体之上,又能代表每个个体意志的公共权威来裁决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利益冲突关系。于是,每个兮体必须转让其自身的部分自然权利,通过个体间的契约建立一个公共权力来保护每个个体的权利不受他人的侵犯,自然权利在公共权力产生之后受到其明确的保护而成为政治权利,并从这些基本的政治权利推演出其他政治权利。在洛克看来,政府的公共权力“起源于契约和协议,以及构成社会的人们的同意。”①政府的公共权力是人民委托的,应该受到委托目的的限制,一旦政府忽略或破坏这一目的,委托就自然取消,人民有权收回他们的权力,而且判断政府公共权力是否辜负了人民委托的裁判者只能是人民。 卢梭的观点则显得更为激进。他认为,真正合乎理性要求的国家应该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因此“‘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②在卢梭看来,主权体

圣彼得堡悖论概述

圣彼得堡悖论概述 圣彼得堡悖论是决策论中的一个悖论。 圣彼得堡悖论是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的表兄尼古拉·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在1738提出的一个概率期望值悖论,它来自于一种掷币游戏,即圣彼得堡游戏。设定掷出正面或者反面为成功,游戏者如果第一次投掷成功,得奖金2元,游戏结束;第一次若不成功,继续投掷,第二次成功得奖金4元,游戏结束;这样,游戏者如果投掷不成功就反复继续投掷,直到成功,游戏结束。如果第n次投掷成功,得奖金2的n次方元,游戏结束。按照概率期望值的计算方法,将每一个可能结果的得奖值乘以该结果发生的概率即可得到该结果奖值的期望值。游戏的期望值即为所有可能结果的期望值之和。随着n的增大,以后的结果虽然概率很小,但是其奖值越来越大,每一个结果的期望值均为1,所有可能结果的得奖期望值之和,即游戏的期望值,将为“无穷大”。按照概率的理论,多次试验的结果将会接近于其数学期望。但是实际的投掷结果和计算都表明,多次投掷的结果,其平均值最多也就是几十元。正如Hacking(1980)所说:“没有人愿意花25元去参加一次这样的游戏。”这就出现了计算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矛盾”,问题在哪里? 实际在游戏过程中,游戏的收费应该是多少?决策理论的期望值准则在这里还成立吗?这是不是给“期望值准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 矛盾对于人们认识随机现象、发展决策理论和指导实际决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圣彼得堡问题对于决策工作者的启示在于,许多悖论问题可以归为数学问题,但它同时又是一个思维科学和哲学问题。悖论问题的实质是人类自身思维的矛盾性。从广义上讲,悖论不仅包括人们思维成果之间的矛盾,也包括思维成果与现实世界的明显的矛盾性。对于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悖论的研究,历来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动力。圣彼得堡悖论所反映的人类自身思维的矛盾性,首先具有一定的哲学研究的意义;其次它反映了决策理论和实际之间的根本差别。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模型与实际问题进行比较,但决策理论模型与实际问题并不是一个东西;圣彼得堡问题的理论模型是一个概率模型,它不仅是一种理论模型,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统计的“近似的”模型。在实际问题涉及到无穷大的时候,连这种近似也变得不可能了。 实验的论文解释 丹尼尔·伯努利对这个悖论的解答在1738年的论文里,提出了效用的概念以挑战以金额期望值为决策标准,论文主要包括两条原理:1、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一个人对于财富的占有多多益善,即效用函数一阶导数大于零;随着财富的增加,满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断下降,效用函数二阶导数小于零。 2、最大效用原理: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人的决策行为准则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额值。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3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行政管理 论文题目: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姓名:范媛媛 学号:1107414055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大三 班级:11712 任课教师:刘妍 2014 年 6 月

内容摘要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理论上可以吸取西方国家市场化行政改革的优点,但由于国情和体制的不同,而且由于西方行政改革本身的缺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不可能模仿西方市场化模式,而必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进行行政改革之前,往往缺乏比较现成的理论,在改革启动后,也缺乏有理论深度的研究和总结跟进,这是我们对行政改革缺乏研究所导致的,也与改革实践者不重视开发理论和利用现有的理论有关。这或许是中国政府行政改革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但在很多方面缺乏成就的重要原因。因此总结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经验对我国行政改革理论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行政体制;市场化行政体制;中国特色

目录 一、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对我国行政改革机制的启示 (4) 二、有助于我国政府的定位和优化 (5) 三、加强党的建设能力 (6) 四、总结 (7) 参考文献 (8)

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引言 (1)对我国行政体系改革方向的启示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我国明确改革的方向,虽然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国体上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不同的国体是可以采用相同的政体的,西方行政体系改革成就是人类追求政治文明的共同产物,为世界各国政府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和西方国家都是要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全球化竞争和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政府治理模式,无疑西方的改革给我国的行政改革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盲目地照抄照搬西方的经验是不行的,他们的改革都是立足于本国行政体系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而进行的,所以其改革成果有很强的本土性,如果完全用在中国改革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很明显,我们要在立足本国实际国情和政府状况的基础上与世界接轨,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行政体系改革道路来。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英国到法国等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行政体系改革。这次改革内容涉及到整个资本主义行政体系,包括政府与企业关系的理顺,以及为提高政府效率而对内部组织机构职责的明确和机构的调整等等。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一直都从西方改革中吸取精髓,把他们改革的先进理念融入中国行政体系再造过程当中,比如政府职责的重新定位,政府要管好该管的而放手那些不该管的,运用先进的市场经济理念来优化自己的行政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领导作用,治理腐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员的实际行动树立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要从只重视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指标向社会全面发展这个更高的目标迈进。同时明确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政府不是人民的统治者而是代表人民治理国家,政府的运转是在公民缴纳税收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所以政府要对公民负责,为公民服务,把公民是否满意作为评

数学智力题大全_高难度题目集锦

数学智力题大全_高难度题目集锦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数学智力题大全_高难度题目集锦》的内容,具体内容:激活高数课堂、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故事、游戏、智力题、笑话、悖论、口诀、诗文等。数学智力题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数学智力题的资料,仅供参考。... 激活高数课堂、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故事、游戏、智力题、笑话、悖论、口诀、诗文等。数学智力题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数学智力题的资料,仅供参考。 数学智力题【经典篇】 (一) 谁把零钱拿走了? 姐姐上街买菜回来后,就随手把手里的一些零钱放在了抽屉里,可是,等姐姐下午再去拿钱买菜的时候发现抽屉里的零钱没有了,于是,她就把三个妹妹叫来,问她们是不是拿了抽屉里的零钱。 甲说:"我拿了,中午去买零食了。" 乙说:"我看到甲拿了。" 丙说:"总之,我与乙都没有拿。" 这三个人中有一个人在说谎,那么到底谁在说谎?谁把零钱拿走了? 答案:丙说谎,甲和丙都拿了一部分。假设甲说谎的话,那么乙也说谎,与题意不符;假设乙说谎,那么甲也说谎,与题意不符。那么,说谎的肯

定是丙了,只有甲和丙都拿零钱了才符合题意。 (二) 题目: 姐姐和弟弟在做一个游戏:他们在桌上摆10枚硬币,轮流从中取走1枚、2枚或者4枚硬币,谁去最后一枚硬币算输。请问:该怎么做才能获得胜利? (三 ) 题目: 四对夫妇坐在一起闲谈,四个女人中,A吃了3个梨,B吃了2个,C吃了4个,D吃了1个; 四个男人中,甲吃的梨和他妻子一样多,乙吃的是妻子的2倍,丙吃的是妻子的3倍,丁吃的是妻子的4倍.四对夫妇共吃了32个梨。 问:丙的妻子是谁呢? (四) 每个囚徒发一个答题板,在上面写一个自然数。监狱长检查答题板。首先察看是否有相同的数字,如果有,那么,所有填写这个数字的人都要死。察看其余数字,选出其中最小的,填写这个数字的囚徒释放,其余的死。如是三个囚徒,应该怎样填写数字? (五) U2合唱团在17分钟内得赶到演唱会场,途中必需跨过一座桥,四个人从桥的同一端出发,你得帮助他们到达另一端,天色很暗,而他们只有一只手电筒。一次同时最多可以有两人一起过桥,而过桥的时候必须持有手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4、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5、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6、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7、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8、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9、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10、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1、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12、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13、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14、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主要内容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现代行政决策方式 我国公共决策体制 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决策权力、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和方式。 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和制度保证。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根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不同: 纵向结构: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层级越高,权限越大,法律效率越大。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关系。发展趋势是纵向分权。 横向结构: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作关系。主要有指挥、参谋、执行、监督等部门。发展趋势是横向决策、执行相对分离。 三、公共决策权力 1、决策权力及其种类

决策权力是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是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决策权力使用的手段:说服、威胁、交换、使用权威。 决策权力的运行和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决策权力角逐的中心问题是利益(物质、意识形态),利益是权力的原动力。 2、利益影响着公共权力的各个层次,在决策权力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公共决策权力的产生和维护以利益关系为基础; 其次,公共决策权力的运行实质上就是各种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 最后,公共决策体制因利益关系的改变而变化。 3、决策权力可以分为正式的决策权力和非正式的决策权力。 4、中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制度是公共决策体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高决策权力的归属,最高决策权意味着权威和服从,构成了决策体制的基本框架。 1)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其分配和运作因体制差异而形式各异,议会、政府、总统等在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实质权力。 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突出体现在拥有非正式的或非权威的决策权力的政党上,其宪法没有赋予政党甚至执政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合法权力,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党更多的是作为各种特定利益的经纪人而非倡导者存在。 2)我国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和运作 执政党处在国家权力体系的最高层次,掌握最高领导权、决策权。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两大悖论及其启示-精品文档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两大悖论及其启示 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发生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是1856年出版的。在本书中托克维尔主要阐述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其中他提出了两个很有名的悖论,“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和“何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本文主要对两大悖论阐述了个人的理解,并试析了《旧制度与大革命》对当今中国的启示。 一、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18世纪法国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法国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托克维尔在书中写到:“随着被统治者与统治者精神上发生的这些变化,公共繁荣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所有迹象都表明了这点: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的更快。”[1]那么为什么这种繁荣的景象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呢?!托克维尔本人的答案是这样的:“尽管财政管理已经像其他部门一样完善,它还保留着专制政府固有的毛病。”[2]“政府努力促进公共繁荣,发放救济金和奖励,实施公共工程,这些每天都在增加开支,而收入却并未按同一比例递增;这就使国王每天都陷入比他的前任更严重的财政拮据中。和前任一样,他不断使他的债权人收不回债;像先王一样,他像四面八方举债,既不公开,也无竞争,债权人不一定能拿到定期利息;甚至他们的资本也永远取决于国王

的诚意。”[3]当时的法国人为政府购买公债,利息则绝不会在固定的时期获得的。为政府建造军舰,维修道路,给政府的士兵提供衣物,而他们所垫出的钱是没有偿还担保,也没有偿还期限的。就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政府变得更加活跃,发起过去连想都不曾想的各种事业,终于成为工业产品的最大消费者,成为王国内各项工程的最大承包人。” “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的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个方面推促自己的毁灭。”[4]以上是托克维尔作者本人对上述悖论的解释。从他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明白,这里所指的“繁荣”,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每个人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里面所指的“繁荣”,其实归根结底是上层阶级,即教士、贵族等特权阶级的富裕生活。而在社会等级最底层的,属于第三等级的农民、资产阶级、律师等人们并没有真正的从中受益。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法国社会等级的第三等级的人们只是为他们上一等级的人们创造了“繁荣”。因为国家通过各种方式集收人民的财产,尤其是用卖债券的方式集资,为上层阶级提供了美好生活。其实,单从这一悖论的层面出发,我们会发现反对国家的都是有钱人,可以说是资产阶级。正因为有钱他们才会去买国家债券,从而陷入“搞冒险贷款”一样的境地。

色盲悖论

假设:有一个人,他有一种奇怪的色盲症。他看到的两种颜色和别人不一样,他把蓝色看成绿色,把绿色看成蓝色。 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他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他看到的是绿色的,但是他和别人的叫法都一样,都是“蓝色”;小草是绿色的,他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但是他把蓝色叫做“绿色”。所以,他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他和别人的不同。 问:怎么让他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注:有人说让他水彩画画,比如说画蓝天绿草,他画出来的肯定是绿天蓝草,而别人的是蓝天绿草。 这个回答是错误的,因为:画蓝天时,他脑中想的是绿色,而他拿起的笔也是他脑中的绿色,也就是别人眼中的蓝色,所以他画出来的仍然是大家眼中的蓝天绿草。———————————————————————————————————————— 下面是我见过的一些的解法,由浅到深一一罗列出来,逐个分析。注:为了方便区分,以下凡是用英语标出的颜色,是脱离概念的,是人眼中感觉到的颜色,例如他听到“蓝色”这个词,脑海中浮现的是Green,然后拿起了蓝笔。

1. 首先,这并不是某些人认为的“低水准问题”,以为拿个绿色的牌牌,告诉他“这是绿色”就OK了?人家本来就把绿色的牌牌叫做“绿色”,还用你告诉?像某安焱那种自以为是又到处鄙视别人的,大家无视。2.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他画的就应该是“绿天蓝草”,认为题目的那个“注”是错的。所以我有必要把那个注解再解释一下: 题目说的很清楚,正常的“蓝色”在他眼中是“Green”,但由于这个倒霉蛋对颜色的认知是从别人得来,所以在他口中依然是“蓝色”。 也就是说,正常的“蓝色”,无论是颜色还是字符,他都称之为“蓝色”,只是在他眼中是Green。 结论来了,蓝色的天空、蓝色的画笔、“蓝”这个概念,在他眼里都是同一种颜色(Green)。 同样也有,绿色的草地、绿色的画笔、“绿”这个概念,在他眼里也是同一种颜色(Blue)。 所以让他画天,他心里想的是Green,当然就会拿蓝笔,口中说的也是“拿蓝笔”这句话。绿草也是一样,他画草的时候会拿绿笔。 3. 然后再排除部分人的那种相当不负责任的做法:“给他个绿色的东西,告诉他,这个其实叫做蓝色” 这根本不可行,他完全不知道自己与常人不同,也无法从眼中观察到。

数学上的悖论谬论

这篇关于数学上的悖论谬论的论证的文章是由北大中文系Matrix67所写,读来感觉很有意思,和大家一起分享,来一场头脑风暴。 1=2?史上最经典的“证明” 设a = b,则a·b = a^2,等号两边同时减去b^2就有a·b - b^2 = a^2 - b^2。注意,这个等式的左边可以提出一个b,右边是一个平方差,于是有b·(a - b) = (a + b)(a - b)。约掉(a - b)有b = a + b。然而a = b,因此b = b + b,也即b = 2b。约掉b,得1 =2。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经典的谬证了。TedChiang在他的短篇科幻小说DivisionbyZero中写到: 引用 There is a well-known “proof” that demonstrates that one equals two. It begins with somedefinitions: “Let a = 1; let b = 1.” It ends with the conclusion “a = 2a,” that is, one equalstwo. Hidden inconspicuously in the middle is a division by zero, and at that point the proofhas stepped off the brink, making all rules null and void. Permitting division by zero allowsone to prove not only that one and two are equal, but that any two numbers at all—real orimaginary, rational or irrational—are equal. 这个证明的问题所在想必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等号两边是不能同时除以a - b的,因为我们假设了a = b,也就是说a - b是等于0的。 无穷级数的力量(1) 小学时,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下面这个式子等于多少? 1 + (-1) + 1 + (-1) + 1 + (-1) + … 一方面: 1 + (-1) + 1 + (-1) + 1 + (-1) + … = [1 + (-1)] + [1 + (-1)] + [1 + (-1)] + … = 0 + 0 + 0 + …

第一章 权力 思考题参考答案(编辑定稿)

第一章权力 思考题参考答案 1.比较各种权力定义,给出你对权力的定义。 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本章第一节中“权力的定义”在说明“权力”一词的中英文字面含义的基础上,介绍了马克斯·韦伯、拉斯维尔、帕森斯、达尔等人对于权力概念的解释,给出了“权力”定义:“权力就是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力,即社会行为主体(一个人或一些人、一个或一些组织和团体、一个或一些国家)对行为对象(其他人、其他组织或团体、其他国家)所施加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从行为主体的角度看,表现为一种支配能力,从行为客体的角度看,体现为一种被支配和服从的关系”,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予以说明。结合这些知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说明权力在不同层面、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2.说明权力对于社会生活的积极意义。 通过收集和梳理不同时期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学家对于权力的论述,可以阐释权力对于社会生活的积极意义。 对于社会生活而言,权力构成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对于政治生活而言,权力是一切政治活动的核心,是组织社会、维持秩序、实现公共政策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 3.权力有什么特性?它与权威有何区别? 根据一般教科书的解释,权力作为一种支配能力具有支配性、强制性、扩张性和排他性。由此可见,权力既可以用来“求善”,也可以用来“作恶”。约束权力,限制权力,监督权力,不过是为了确立权力使用的合理范围和方式,以保证权力的实施“弃恶从善”。 4. 权力划分有哪些标准和角度? 本章第二节“权力的类型”专门讨论了权力分类的标准和角度。在政治学研究中,以下分类是较为常见的: (1)依据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将不同生活领域的权力现象区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宗教权力等;(2)从权力主体的视角出发,可以区分出个人权力、团体权力、政府权力、政党权力等;(3)从权力合理行使的范围视角考虑,可以区分为国家性的公共权力和社会性的公共权力等;(4)从权力结构的视角分析,可以区分出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等;(5)从权力功能的视角出发,可以划分通常所谓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等;(6)从权力作用方式的视角看,可以区分为公开的权力和隐蔽的权力、制度化的权力和非制度化的权力;(7)从权力实施手段的视角考察,可以区分为强制性权力、奖惩性

埃尔斯伯格悖论

埃尔斯伯格悖论(Ellsberg Paradox) 埃尔斯伯格悖论的提出 1926年,拉姆齐(F.P.Ramsey)借助部分信念提出了主观概率的思想,可以对个体的概率进行数值上的测度,并且把主观概率和贝努里(D.Bemolli)的效用决策相结合,给出了一个主观期望效用决策的公理性轮廓。1937年菲尼蒂(B.De Finetti)论证了概率论的逻辑规律能够在主观主义的观点中严格地被确立,决策或者预见有着深刻的主观根源,为主观效用决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4年,萨维奇(L.J.Savage)由直觉的偏好关系推导出概率测度,从而得到一个由效用和主观概率来线性规范人们行为选择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他认为该理论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理性人的行为选择应该和它保持一致性。在他的理论中,有一个饱受争议的确凿性原则(The Sure-Thing Principe),它表明行为中间的优先不取决于对两个行为有完全等同结果的状态,只要两个行为在某种情形之外是一致的,那么在这种情形之外发生的变化肯定不会影响此情形下行为人对两个行动的偏爱次序关系。 1961年,埃尔斯伯格(Daniel Ellsberg)在一篇论文中通过两个例子向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挑战。他的第一个例子是提问式的,表述如下:在你面前有两个都装有100个红球和黑球的缸I和缸Ⅱ,你被告知缸Ⅱ里面红球的数目是5O个,缸I里面红球的数目是未知的。如果一个红球或者黑球分别从缸I和缸Ⅱ中取出,那么它们分别被标为红I、黑I、红Ⅱ和黑Ⅱ。现在从这两个缸中随机取出一个球,要求你在球被取出前猜测球的颜色,如果你的猜测正确,那么你就获得$100,如果猜测错误,那么什么都得不到。为了测定你的主观偏好次序,你被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偏爱赌红I的出现,还是黑I,还是对它们的出现没有偏见? (2)你偏爱赌红Ⅱ,还是黑Ⅱ? (3)你偏爱赌红I,还是红Ⅱ? (4)你偏爱赌黑I,还是黑Ⅱ? 埃尔斯伯格发现大多数人对问题1和问题2的回答是没有偏见。但是对问题3的回答更偏爱于打赌红Ⅱ的出现,对问题4的回答是更偏爱于打赌黑Ⅱ的出现。 他认为,按照萨维奇的理论,假定你赌红Ⅱ,那么作为一个观察者将实验性地推断你是认为红Ⅱ的出现比红I的出现更有可能。同时你打赌于黑Ⅱ,则可推断你认为黑Ⅱ比黑I更有可能发生。但是,我们根据概率的知识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黑Ⅱ比黑I更有可能出现,那么红I一定比红Ⅱ更有可能出现,所以,不可能从你的选择中推断出概率,也就是说你的行为选择根本不是在概率的启迪性判断下做出的,因此,在不确定情形下,主观概率不能赋值,没有概率测度能被确定。 埃尔斯伯格给出的另外一个例子直接针对确凿性原则,表述如下: 在一个缸里装有30个红球和60个不知道比例的黑球和黄球。现在从缸中随机取出一个球,要求人们对下面两种情形下的四种行为进行选择。 1.行为I是对红球的一个赌,当一个红球被取出可以得到$100,其他颜色的球被取出则什么都得不到; 2.行为Ⅱ是对黑球的一个赌,当一个黑球被取出可以得到$100,其他颜色的球被取出则什么都得不到。 3.行为Ⅲ是对红球或者黄球的一个赌,当红球和黄球被取出可以分别得到$100,

公共经济学理论

1、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及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资源最优配置的定义和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资源最优配置指的是资源有效率使用。广义的资源最优配置不仅指资源配置有效率,还包括公平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 (1)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指的是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可能在没有人受损的情况下使一部分人收益增加。帕累托最优状态表现为:配置在每一种产品和劳务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即MSR=MSC。此时社会净收益最大。 (2)资源最优配置的公平标准:基尼系数合理。这里强调的是结果的公平,即收入差距也处在合理范围。衡量收入差距可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合理的基尼系数的国际标准是0.3-0.4。 (3)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经济稳定标准。四大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4)“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垄断:边际社会收益(价格)高于边际社会成本。公共产品: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外部性: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市场不完全:无法实现资源自由流动。偏好不合理:无法实现资源自由流动。信息不完全: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偏离。宏观经济失衡:经济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收入分配:无法保证公平。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1)资源配置职能:主要解决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等方面的市场失灵,以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2)收入分配职能:主要解决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以保持经济社会稳定。(3)稳定经济职能:主要解决宏观经济稳定运行问题,以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4)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都不是万能的,应当选择一条“中间道路”,即当市场面临危机时,政府应当力所能及地承担起补充市场的责任;当政府出现失灵时,应该减少政府经济的比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二是完善政府体制,提高政府自身运转效率。 3、纯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和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的供给 答:(1)市场不可能达到纯公共产品帕累托最优。一方面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无法避免免费搭车。另一方面纯公共产品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按照帕累托最优条件,供给必须免费,而这是私人不可接受的。一般情况下,纯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只能是公共部门,纯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市场不能有效提供。 (2)混合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部分具有公共产品特征。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现实经济生活中,纯公共产品实际很少,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许多曾经公认的公共产品排他从技术上变得可行,排他的成本也日益降低。这类产品是由公共部门供给,还是私人供给均有可能,问题的关键在于那种供给方式更有效率。 4、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和解决外部效应的措施 答: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完全成本效益内在化的条件无法充分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出现损失。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种商品的提供可能不足,这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承担全部费用而使收益归其他人享有。而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提供者由于不必为其造成的损失付出任何代价而过多地提供该种商品。 解决外部效应的措施:(1)一体化。(2)产权界定、保护和交易。(3)政府的税收和补贴。(4)行政管制与法律措施。(5)道德约束与社会制裁。 5、功能收入分配、规模收入分配及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 答:功能收入分配指国民收入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也称为要素收入分配。规模收入分配指国民收入在居民之间的分配,又称为个人收入分配或家庭收入分配。 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1)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2)库兹涅茨指数。(3)阿鲁瓦利亚指数。(4)欧希玛指数。(5)五分法和十分法。 6、收入分配制度与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调节 答:收入分配制度:(1)初次分配制度:分享制、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工资增长制度、相关法律制度。(2)再分配制度: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调节: 收入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1)收入差距大。(2)两个比重低,即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不断下降。(3)贫困人口多,仍有超亿的贫困人口。(4)社会保障弱。 调节任务和措施:(1)提高劳动报酬占用份额。建立工资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 立和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职工 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新机制。(2)千方 百计增加就业机会。强化就业优先理念,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完善就业 政策。(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 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完善农产品市 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发展农村非农 产业。(4)发挥转移支付和税收调节作 用。(5)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6) 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7、宏观经济政策的类型及其运用 (重点:财政政策的运用) 答: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需求调节 政策、供给调节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等 几大类别,其中需求调节政策是短期宏 观经济调节的核心政策,包括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两个部分。 (1)财政政策的类型和运用:相机 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 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也称“松”的财政政策,表现为增支减 收,其效应是扩大总需求;紧缩性财政 政策简称“紧”的财政政策,表现为增 收减支,效应是减少总需求。在财政政 策的运用上,一般要遵循“逆经济风向 行事”原则,即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 性财政政策,减少总需求;当总供给大 于总需求时,导致经济衰退,失业严重 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的类型和运用:通过 增加货币供给,以增加社会总需求的货 币政策,称之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 通过减少货币供给,以减少总需求的货 币政策叫做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 的运用与财政政策的运用相似,也是根 据经济形势和经济问题而定,萧条时期,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 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繁荣时期,总需 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防止 通货膨胀的出现,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8、正确认识赤字与公债(重点:功 能预算) 答:(1)赤字:当财政支出大于收 入时,会计上习惯用红字表示,因而称 为赤字,即财政赤字通常表现为预算执 行结果支大于收的差额。(2)公债:是 国家按照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组织的收 入,相对于财政收入的“一般形式”而 言,国家通过发行公债,采用的是信用 形式,具有自愿、有偿特征。公债的基 本功能包括增加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赤 字;执行经济政策,校正市场失灵;调 节货币供应,稳定金融市场等。(3)功 能预算理论认为,财政应服从于宏观调 控的需要,为了稳定经济运行,实现既 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需要赤字就赤字, 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财政收支 平衡妨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目前利用 赤字财政调控经济已成为普遍现象,实 际操作中,一方面要发挥赤字和公债调 控经济作用,另一方面注意赤字和债务 保持适度规模。 9、政府支出规模增长理论及其启示 答:(1)公共支出是公共部门为从 事经济活动所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 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支出活 动。本质:公共部门履行经济职能的成 本。公共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反映了公共 部门的职能活动范围和政府的政策选 择。 (2)宏观模型:a瓦格纳模型;b 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模型;c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发展阶段模型。 微观模型:a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和利益 集团模型;b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3)启示:我国目前公共支出规模 较低而政府支出规模偏高,应依法取缔 不合规的制度外资金,将预算外收支统 一纳入预算内管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而提高公共支出 规模合理空间,将偏高的政府实际支出 规模降下来。在此基础上,将小口径的 财政支出规模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 25%左右是合理的。 10、我国政府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 及其解决 答:(1)问题:a财政支出需求压力 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b财 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缺位”与“越位” 同时存在,以致财政该管的没有管好或 管不了,管了不该管的。c财政支出管理 方法落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2)解决方案:a要根据政府职能 的变化,重新界定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 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内容,控制好 财政支出规模。B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 构。C要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 出的使用效益。D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借鉴发达国家政府采购的做法,改革大 额财政支出的管理办法。E要在预算编制 中逐步推进零基预算法。F要感化预算约 束,建立效益评估系统。 11、税收在弥补市场缺陷上的功能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 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的、无 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具有弥 补市场缺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政府 享有征税的权利,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 义务,公众承担纳税的义务,享有消费 公共产品的权利。政府运用税收手段, 不但可以调节宏观经济总量,而且可以 调节宏观经济结构。 12、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是否合理的 探讨 答:目前对于我国宏观税负存在两 种评价: (1)税负过重:2009年福布斯发布 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上,中国大 陆的税负痛苦指数在榜单所列的50个国 家或地区中名列第二,仅次于最高的法 国。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发布的《中国财 政政策报告2009/2010报告测算》显示, 按全口径计算的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在2009年达到32.2%。而 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人均GDP 在10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最佳 宏观税负为30%。而我国人均GDP没有达 到这一水平,32%的宏观税负显然过重。 (2)税负较轻:2010年8月,财政 部官方网站刊文指出,按照IMF的统计 口径,2007、2008、2009我国税收收入 占GDP比重分别为17.2%、17.3%、17.5%, 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24%、 24.7%和25.4%。而IMF出版的《政府财 政统计年鉴》(2008)显示,在2007年 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中,税收收入占 GDP比重平均为24.9%,其中工业化国家 的平均水平为29.9%,发展中国家的平均 水平为20.8%;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 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 平均水平为35.5%。因而,我国宏观税负 实际偏低。 判断宏观税负轻重,要以本国公众 接受程度为标准。单纯从数据的国际比 较来看,我国宏观税负并不高,但发达 国家的税收收入绝大部分用于改善民 生,而我国主要用于生产建设和行政管 理支出,在医疗、教育、养老还有大量 支出需要纳税人自己负担,加之政府体 制外收入的存在,因而公众对税收负担 接受程度低,从这个意义上说,既有税 收负担相对于公众接受程度而言偏重。 13、投票悖论及其所说明的问题 答:投票悖论指的是在通过“多数 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 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公共 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 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 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 化为社会偏好。在多数投票的原则下, 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投票悖论表明,即在多数投票规则 下,由已知的个人偏好的顺序推导出统 一的社会偏好顺序是不可能的。 14、寻租的涵义及其危害 答:寻租是个人或组织耗费稀缺资 源,通过控制或影响资源分配的管治者, 获取一种额外的利益或好处的行为。其 危害在于:(1)降低了投资率。(2)降 低了政府收入,并直接影响政府公共支 出选择。(3)降低公共支出的效率。(4) 扭曲了分配机制。 15、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党(政治家)、 官僚、选民的行为特征的分析 答:(1)选民是经济人,是否参加 投票取决于:a参加的投票的效益与成 本;b投票对公共选择发生影响的可能 性;c利益集团的压力。 (2)政党和政治家。目标:选票最 大化。政党并非是为某种真理及理想而 行动,而是谋求在选举中获胜以掌握政 权进行活动的人的联合体。策略:提出 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的竞选方案。 (3)官僚(公务员)。官僚是个中 性词。官僚的行为特征:公共权力极大 化。官僚行为的特点:a缺乏竞争性;b 缺乏激励机制;c非利润化;d缺乏敏感 性;e个人影响力较大。 《公共经济学》(开卷)期末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 答:要达到帕累托标准,必须满足 三个条件:1)交换效率条件。任何两种 商品之间的商品替代率对任何两个消费 者都相等。2)生产效率条件。包括:① 技术替代率条件,任意两种生产要素之 间的技术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要素 的两个生产品都相等;②产品转换率条 件;③边际产品条件,如果任意两个生 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时,每一种要素的 边际产品均相等。3)交换和生产的总体 效率条件。任何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 等于它们的商品替代率。 2、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①公共物品失灵。在具有非竞争性 和非排他性特征的物品即公共物品的提 供方面,市场机制往往发生失灵。 ②外部性失灵。外部正、负效应都 将扭曲资源配置有效状态。 ③垄断性失灵。垄断现象的存在使 市场上竞争性均衡机制失去作用。 ④风险和不确定性。信息的不确定 性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资源配置的 有效性陷于一种模糊的状态。 ⑤收入分配失灵。两极分化是市场 机制的必然后果。 ⑥宏观经济的失衡。经济周期性波 动是自由市场经济下的经常性特征。 3、简述公共产品分类判断的步骤 答:根据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非 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对公共产品的分类 进行判断的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看产品在消费中是否 具有非竞争性,如没有非竞争性,则该 产品肯定不是纯公共产品。 第二步,看该产品是否具有非排他 性,如有非排他性,则为公共资源或拥 挤性公共产品。 第三步,如果该产品既没有非竞争 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肯定是 纯私人产品。 第四步,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并 且排他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排他虽 然在技术上可行,但排他成本很高,说 明也具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是纯公共 产品。 第五步,若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排他不但在技术上可行,而且排他的成 本是可以接受的,则该产品是俱乐部产 品或准公共产品。 4、简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有效定 价原则的区别 答: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具有不同 的特征。在私人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 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和产量的调节者,当 某一价格水平下需求总量等于供给总量 时,私人产品就达到了均衡;而在公共 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都是产量的接受 者和价格的调节者,当人们为公共产品 愿意的总支付等于公共产品提供者在这 一产出水平上的供给价格时,公共产品 就达到了均衡。因此,私人产品的有效 定价原则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公共 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是消费者愿意支付 价格的总和等于边际成本。 5、公共支出的原则是什么? 答:公共支出的原则是指政府在安 排和组织公共支出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 本准则,是财政规律在支出上的具体化、 系统化。公共支出通常应坚持以下一些 原则:量入为出原则;公平原则;效率 原则;统筹兼顾原则。 6、公共支出效益内涵的特点 答:公共支出的效益内涵有自己的 特点:1)在计算所费与所得范围上,要 计算有形的和间接的所费和所得,既要 分析政府本身的投入和所得,也需分析 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获得的利益。2) 在衡量效益的标准上,必须确定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的效益标准。3)在择 优的标准上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效益最 大化。 7、何谓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答:所谓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就 是要求政府征税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转,提高税务行政 的管理效率,该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 会资源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而 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在于税收的 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 8、: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势 答: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势:第 一,在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权衡上, 由侧重公平转向突出效率。第二,在税 收公平原则的贯彻上,又偏重纵向公平 转向追求横向公平。第三,在税收效率 原则的贯彻上,由注重经济效率转向经 济与本身效率并重。第四,在税收的经 济效率原则上,由主张全面干预转向适 度干预。 9、简述非自决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 作用的决定因素及局限性 答:非自决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程 度或对经济的控制力量取决于如下三个 因素: ①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起征 点。起征点越低,稳定的作用就越大。 ②税率的累进程度。边际税率越高, 累进程度越大,税收对收入的抑制越强, 稳定作用也越大。 ③转移性支出的规定条件。取得转 移性支出的规定条件越低,转移性支出 水平越高,稳定作用越大。 局限性:它只能配合自决的财政政 策来稳定经济。单靠其本身作用并不足 以稳定经济。在萧条时期,它只能减缓 经济衰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经济衰退 的总趋势;在膨胀时期,它只能抑制过 分的高涨,减缓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 能改变通货膨胀的总趋势。因此,要消 除经济周期波动,除了依靠非自决的财 政的内在稳定作用之外,还必须采用更 加有力的自决的财政政策措施。 10、简述微观财政政策中,税收政 策措施的主要表现? 答:就刺激微观经济活动和调节社 会生活的税收支出而言,其一般形式大 致有以下几种:税收豁免、纳税扣除、 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 相抵。 11、简述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的区 别 答: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人选择相 区别的集体选择,即通过集体行动和政 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如何 分配。私人选择则是指个人在市场上按 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通过理性决策和 选择,来自由地决定各种经济行为的过 程。两者的区别在于: ①选择的场所和方式不用。 ②选择所遵从的原则不同。 ③选择结果的不同指向性。 ④市场竞争性质的不同。 12、简述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 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公 共决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以及现 有的公共决策体制和方式的缺陷。具体 来说: ①社会实际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 政策追求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 ②各种公共决策机制及投票规则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