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护理常规(1)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创一病区十一月份专科理论之宇文皓月创作跟骨骨折的术后护理一、定义以足跟部剧烈疼痛,肿胀和瘀斑明显,足跟不克不及着地行走,跟骨压痛为主要表示。
跟骨为足的主要承重骨,是足纵弓的后侧支撑点,它与距骨协同承担足负重量的一半以上,跟骨的形态和位置对维持足的纵弓和负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跟骨可分为体部及跟结节;跟结节为跟腱附着点,有强大的蹠屈作用。
跟骨体的上部有前,中、后3个关节面,与距骨相应关节面相对应,构成跟距关节。
使足有内翻、外翻、内收,外展的活动。
以适应往高低不服道路上行走。
在跟骨的前内缘有载距突为支撑距骨体和颈的一部分,又为坚强的跟舟韧带附着部,支持距骨头承担体重,跟骨前端与骰骨构成跟骰关节。
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40°左右的跟骨结节角为跟距关系正常与否的一个重要标记。
跟骨骨折时,此角常变小,甚至呈负角,如不矫正,将降低腓肠肌的收缩力,而影响足的功能。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多见者,易发生于中年男性。
由于跟骨骨折可严重地破坏跟距关节,引起粘连和僵硬,以及骨刺形成和跟骨畸形愈合等,可遗留患足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故在治疗时除了明确骨折类型外,更须着重功能治疗,即早期活动患足和逐渐承重步行,以达到满意的功能恢复,而不宜过分强调骨折块的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固定。
跟骨为松质骨,血循供应比较丰富,骨不连者甚少见。
但如骨折线进入关节面或复位不良,后遗创伤性关节炎及跟骨负重时疼痛者很罕见。
二、罕见原因跟骨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由高处坠下足跟着地为跟骨骨折的最罕见原因。
由于坠地时,足常不克不及平衡着地,可导致分歧部位的骨折。
如由高坠地,身体重力沿胫骨经距骨向下传导至跟骨,则跟骨可被垂直压缩或劈裂骨折。
如由高坠下足踝外翻足跟着地时,则可引起跟骨结节纵行骨折;内翻足跟着地时,可引起跟骨载距突骨折;若由高坠下足蹠屈着地时,可引起跟骨结节的横行撕脱;足的强力扭旋,可引起跟骨的前突部骨折。
三、发病原因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罕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 60% 。
跟骨骨折护理常规一.定义:因高处坠落足跟着地垂直压缩或足内外翻暴力或直接外力致跟骨骨折。
二.护理评估:1. 受伤史、暴力性质。
2. 其他脏器有无损伤。
3. 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4. 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 X线摄片、CT、血常规和生化等检查结果。
三.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①•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②•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局部疼痛、皮肤颜色、温度等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 临症施护:①•一般应使患者平卧,膝关节屈曲30。
、患肢外展外旋,小腿下放垫子将跟骨悬空。
②•脊柱压缩骨折:观察腰部有无疼痛、下肢活动障碍,麻木。
3. 给药护理:① . 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或针刺止痛。
② .遵医嘱局部贴敷时,注意避免烫伤皮肤,过敏者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4. 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腻之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
5. 情志护理: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使之安心养病。
四.辩证施护:气滞血瘀症1. 病室应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定时开门窗通风,但应避免患者受凉。
2. 新伤、肿痛较剧或有感染发热者,饮食宜清淡;待病情稳定,大便通畅,舌苔转为正常时,再进清补之品,忌辛辣、腥膻、肥甘厚腻之品。
3. 加强情志调护,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4. 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及全身状况,如有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四肢阙冷、大汗漓淋、脉搏细数,甚至昏迷等血虚气脱时,应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
5. 开放性骨折患者,在清创术中应注意创口大小、出血量的多少、有无异物及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等。
6. 患肢疼痛,影响睡眠及休息时,除抬高患肢、消肿外,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
7. 瘀血肿痛明显者,可用中药外敷,如局部发痒,出现皮疹时,要告知医生,酌情停用8. 中药汤剂宜温服。
9. 保持大便通畅,大便3 日未行,应告知医生。
10. 卧床时主动做小腿及大腿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以预防肌肉萎缩、骨质酥松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跟骨骨折跟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损伤,多发生于成年人。
【诊断】1.有高处坠落足跟着地垂直压缩或足内外翻暴力或直接外力致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
3.足跟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分类。
5.高处坠落足跟着地,跟骨严重骨折者,注意有无脊柱压缩骨折。
【症候分类】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型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波及跟距关节面。
2.波及关节面的骨折:跟骨体部完全塌陷或粉碎性骨折,碎骨片挤压关节面,关节角减小、消失或成为负角,跟骨横径变宽。
【治疗方法】1.整复方法1.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麻醉下通过拔伸牵引、侧向扣挤或跟骨夹复位以减少跟骨体向两侧的增宽和结节关节角的变小。
1.2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手法复位同时还可用一根斯氏针在跟骨结节后缘打入,用撬拨复位法,改善跟距关节面。
1.3对有关节面塌陷的跟骨骨折:试行闭合复位,如手法复位失败,则行手术治疗。
2.固定方法石膏固定,固定4-6周,若粉碎性骨折可延长固定至7-8周。
3.药物治疗3.1早期治疗治法:补气活血,消肿止痛例方:桃红四物汤+跌打散瘀胶囊3.2中期治疗治法:接骨续筋,舒筋活络例方:新伤续断汤+化瘀接骨片3.3后期治疗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例方:六味地黄汤+天龙正骨胶囊4.练功疗法麻醉消退后,鼓励病人活动足趾和一定背伸位的踝关节活动。
双踝骨折从第2周起,可加大踝关节的自主活动范围,并辅以被动活动(只做背伸或跖屈活动,不能旋转及翻转)。
2周后病人可扶拐下地,逐渐负重步行。
4周后解除外固定,在平地上练习步行,扶床头做起蹲活动。
并用海桐皮汤熏洗。
5.其他疗法5.1功能疗法:适用于年龄大的伤者。
伤后即卧床休息抬高伤肢,24小时后主动活动踝关节,3-5天后开始用弹力绷带包扎,1周后扶拐行走,3周后部分负重,6周后完全负重,伤后4个月以后逐渐恢复轻工作。
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血瘀气滞证:跟部疼痛、肿胀明显,局部压痛明显,动则痛甚,舌暗红,脉弦或细涩。
(二)肝肾亏虚证:无明显外伤史或轻微扭伤,肿痛较轻,静时反痛或损伤日久,肌肉萎缩,弹响交锁频作,舌红或淡,少苔,脉细或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足跟部疼痛1.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足跟部活动、感觉、运动情况。
2.疼痛剧烈且诊断明确者,按医嘱给予药物止痛剂,以减轻痛苦。
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反应。
3.遵医嘱使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减轻疼痛。
常用穴位:神门、交感、腕、肾等。
(二)患处瘀血肿胀1.评估肿胀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并做好记录。
2.抬高患肢,安置舒适体位,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 跟骨骨折应髋关节屈曲15°、外展15°、膝关节屈曲15°、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位。
4. 患处瘀血肿胀可遵医嘱用中药外敷或中药涂擦,注意观察局部反应和药物的作用。
(三)足跟活动受限1.评估患者足跟部活动情况。
2.做好健康教育,教会患者髋关节屈曲15°、外展15°、膝关节屈曲15°、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位。
3.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4.在不影响骨折愈合的前提下,制定并实施功能锻炼计划,骨折早期应抬高患肢,指导和督促病人进行足趾关节及踝关节的功能锻炼。
每天3-4次,每次15-30分钟,随时间延长,可适当增加运动量。
中期要逐步增加肌力锻炼。
可行踝关节被动跖曲、背伸运动,禁止内外翻运动。
肌力达一定程度后,逐步增加对抗锻炼。
由于骨折初步愈合,关节活动应当慎重。
后期可逐渐行负重训练,嘱病人及家属锻炼时注意循序渐进。
嘱患者每天坐在凳子上或者床沿,在地上做用力动作,反复进行,逐渐增加力度。
5.遵医嘱予物理治疗如低频脉冲等;或采用中药涂擦、中药外敷等治疗。
6.适时按摩患处,用红花油外搽或频谱治疗仪照射30分钟,活血通络。
感谢您对新医三附院骨科的信任,为了您的早日康复,针对您的病情,我们对您有以下护理建议:
跟骨骨折术后护理
如果您的患肢是用石膏外固定,请严格按石膏护理常规护理。
手术后应注意石膏表面的渗血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护士。
注意患肢末端皮肤色泽、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及足趾活动情况,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1. 体位卧位时请您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2. 饮食护理术后加强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及新鲜的绿色蔬菜和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动物类优质蛋白如蛋类、鱼类、肉类及大豆制品等。
胃肠道蠕动恢复后,可每天进食适量新鲜牛奶,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 功能锻炼早期练习足部活动。
(1)术后24小时您可做患肢足趾的伸屈活动.
(2)48小时后作踝关节伸屈锻炼。
每次锻炼前先用热毛巾湿敷患肢5—10分钟,然后按摩10—20分钟。
石膏固定期间,进行股四头肌(大腿前方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膝关节屈、伸运动。
去除石膏后应主动活动足趾的各关节,以保持足部各个关节的活力。
以预防关节僵硬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您在术后1周可下地活动,患肢不负重。
祝您早日康复!。
跟骨骨折护理常规
因高处坠落足跟着地垂直压缩或足内外翻暴力或直接外力致跟骨骨折。
一护理评估
1受伤史,暴力性质。
2其他脏器有无损伤。
3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 X线摄片、CT血常规和生化等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局部疼痛、皮肤颜色、温度等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 用药护理
(1)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或针刺止痛。
(2)遵医嘱局部给予帖敷时,注意避免烫伤皮肤,过敏者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3 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腻之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
4 情志护理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使之安心养病。
5 临症护理
(1)一般应使患者平卧,膝关节屈曲30°、患肢外展外旋,小腿下放垫子将跟骨悬空。
(2)脊柱压缩骨折:观察腰部有无疼痛、下肢活动障碍,麻木。
6 并发症护理
(1)出血
1)观察体温、神志、尿量、创面出血情况。
2)给予局部压迫止血或手术,需要时补充血容量。
(2)感染
1)观察创面、骨牵引或外固定支架针孔有无红、肿、热、痛,渗液,体温,血象变化。
2)及时换药,每日2次给予75%酒精或PVP-I消毒针孔,抗炎治疗。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注意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征象,如发现肢体肿胀、麻木、疼痛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2)预防:加强小腿肌肉静态收缩和踝关节的活动,理疗、预防性抗凝治疗。
3)教会陪护人员按摩患肢并指压有关穴位,如涌泉、三阴交、承山、足三里等穴,以活血通络,止痛。
4)血栓形成后,避免患肢活动,忌做按摩理疗等,按医嘱予抗凝溶栓治疗。
5)如有肿胀,遵医嘱用芒硝2000克、加冰片10克外敷患侧下肢,以渗湿利水消肿。
(4)废用综合征:在不影响骨折断端移位的前提下,尽早进行肌肉收缩放松运动及未固定关节的各项运动。
(5)便秘
1)评估患者的饮食结构、排便习惯、目前的排便情况、活动情况。
2)根据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怕造成别人麻烦,应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宣教便秘及便秘防治的相关知识,宣教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
(三)辨证施护
1. 气滞血瘀证
(1)病室应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定时开门窗通风,但应避免患者受凉。
(2)新伤、肿痛较剧或有感染发热者,饮食宜清淡。
待病情稳定,大便通畅,舌苔转为正常时,再进清补之品,忌辛辣、腥膻、肥甘厚腻之品。
(3)加强情志调护,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4)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及全身状况,如有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搏细数,神志昏迷等血虚气脱时,应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
(5)开放性骨折患者,在清创术中应注意观察创口的大小、出血量的多少、有无异物及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等。
(6)患肢疼痛,影响睡眠及休息时,除抬高患肢、消肿外,可遵医嘱应用止痛药。
(7)瘀血肿痛明显者,可用中药外敷;如局部发痒,出现皮疹时,遵医嘱酌情停用
(8)中药汤剂:宜温服。
(9)保持大小便通畅。
大便3日未行,告知医生处理。
(10)卧床时主动做小腿及大腿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
以预防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2肝肾亏虚证
(1)病室环境宜安静,室温宜偏暖,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六淫侵袭。
(2)饮食宜用补益肝肾的食品,如枸杞、山药、胡萝卜、桑葚、芝麻等。
忌辛辣、香燥之品,如韭菜、生姜,戒烟酒。
(3)情志护理:久病宜表现为焦虑、忧郁、悲伤、失望等不良情绪,故要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
(4)头晕目眩者嘱其静养休息,可佐以中药治疗。
(5)腰酸腿软者可针刺肾俞、腰俞、环跳、血海等穴。
(6)服药:汤剂宜温服。
(7)骨折康复期,关节僵硬者可做局部按摩或局部用宽筋散洗剂熏洗,每日2次,注意防止烫伤。
(四)健康指导
1.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骨折。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能和身体的协调性,防止骨质疏松,减少骨折发生。
3.指导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
4.指导患者定时更换体位,定时排便习惯,预防便秘。
5.去除牵引和外固定后,鼓励患者尽量使用拐杖,防止负重再跌倒。
6.定期到医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