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6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选择题1.《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
……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
”这种“冲突”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A.二战所带来的影响B.苏联向西欧扩展C.两极格局逐渐形成D.国家利益的冲突2.面对共产主义以朋友而不是以征服者的面孔在欠发达地区攫取权力的现状,杜鲁门在1949年1月20日的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了技术援助欠发达地区的“第四点计划”,1950年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将第四点计划列入其中。
这反映出当时A.美苏加紧对世界的争夺B.美国着力解决世界贫困问题C.马歇尔计划的范围扩大D.美苏在第三世界的和平竞争3.美国近年来披露的档案证实:“在朝鲜战场上,苏联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其最终放弃动用核武器,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
”这反映出A.朝鲜战争实际上美苏两国的较量B.苏联不敢同美直接对抗C.中苏结盟对美国形成了战略牵制D.朝鲜为美苏冷战的焦点4.二战后初期,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的电报中说:在苏联“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
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
我们唯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而是我们希望的东西。
”乔治·凯南的意思是,美国应该A.继续与苏联合作B.采取措施遏制苏联C.与苏联分道扬镳D.分化社会主义阵营5.《全球通史》谈到:“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
……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材料反映了A.欧洲在政治上摆脱了美苏的控制B.欧洲的复兴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C.欧洲东山再起并走上了联合道路D.欧洲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6.2019年8月15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出席光复节74周年庆祝仪式并致辞。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关于“冷战的起源”,20世纪50年代英美学术界一致认为苏联是冷战的发动者,美国仅仅是做出必要的反应;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修正学派则认为斯大林战后的对外政策是温和、防御性的,将冷战发生的责任归于美国方面。
据此可知A.同一事实会有不同历史结论B.历史研究不能客观揭示历史真相C.历史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代性D.意识形态始终制约着西方的历史研究2.《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
……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
”这种“冲突”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两极格局逐渐形成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3.面对共产主义以朋友而不是以征服者的面孔在欠发达地区攫取权力的现状,杜鲁门在1949年1月20日的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了技术援助欠发达地区的“第四点计划”,1950年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将第四点计划列入其中。
这反映出当时A.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B.美国杜鲁门主义得到实施C.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D.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4.1963年,经互会成员国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19%,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2%;到20世纪80年代,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27%-33%,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4%-17%.内部贸易占48%-52%。
这一变化表明A.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完成重建B.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趋向缓和C.经济全球化的障碍已经扫清D.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5.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平时期的军事同盟,北约标志美国孤立主义的正式结束。
它还代表了传统军事同盟的一项急剧改变,因为它不仅规定了国际司令部之下各国军事单位的一种聚合,还规定了在训练、战略规划和武器生产方面的紧密协作,从而规定了成员国资源的一种与先前任何军事协议相比更大程度的全面整合。
上述材料客观上表明北约A.加速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B.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C.实质是美国控制西欧的工具D.提高了西欧国家军队战斗力6.读下图。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的特点是A、以欧洲为中心B、以美国为中心C、以欧美为中心D、以苏美两极为中心2.二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是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增强B.西欧严重削弱C.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D.国际关系格局演变成美苏两极格局3.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A.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 B.美苏争霸斗争C.美苏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D.雅尔塔会议精神的贯彻4.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A.各占领国在占领区内实行不同的政策 B.美苏矛盾、“冷战”加剧C.为了彻底消除法西斯势力 D.为削弱和限制德国5.二战后,战时的同盟宣告瓦解,世界进入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格局,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6.“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A.是美国20世纪初“金元外交”的继续 B.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C.挟持东欧各国摆脱并对抗苏联 D.帮助欧洲实行复兴7.近年来,屡屡有这样的报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家对伊拉克发动进攻或进行军事制裁,北约成立于哪一年A.1949年 B.1945年 C. 1955年 D.1991年第二次世界8.赫鲁晓夫在致肯尼迪的信中说:“除了前已下达的关于停止在设置武器的建筑工地上进一步施工的命令之外,苏联政府还下令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
”这封信反映的基本史实是A.修筑“柏林墙” B.古巴导弹事件 C.出兵阿富汗 D.星球大战计划9.古巴导弹危机的结局表明A.赫鲁晓夫在外交上推行冒险政策 B.苏联与美国平起平坐C.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D.美苏之间相互妥协10.以下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B.战后美苏一起没有直接交战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D.军备竞赛加快了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二、非选择题:11.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经济实力推行霸权政策,但受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阻碍,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25 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课时过关·能力提高基础稳固1. 1946 年3 月, 一位英国政治家在美国发布了“铁幕”演说, 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该政治家是( )A.丘吉尔B. 尼克松C.马歇尔D.肯尼迪分析: 1946 年, 丘吉尔发布“铁幕”演说, 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应选A 项。
答案: A2. 1947 年3 月,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布演说, 以希腊等国遇到威迫为由, 宣称“美国的政策一定是支持自由国家和人民抵挡少量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征服的妄图”。
他所说的“外来压力”主要来自( )A.西欧B. 苏联C.日本D.中国答案: B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宣称“20 世纪是美国世纪”, 并宣称要“挑起领导的担子并肩负责任”“我们获得的成功已经永久把领导的责任加在美国人的身上了”。
美国作出这类姿态的最主要的条件是( )A.美国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B.西欧国家广泛衰败C.日本、德国成为战败国D.社会主义国家没法与美国抗衡答案: A4. 察看以下图, 对此图信息的正确释读是( )Wetriedeverythingbutexplosive( 我们采纳了除战争之外的全部手段)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对峙B.欧洲唯美国密切追随C.美苏分区占据了德国D.两方未发生武力威迫答案: A5. 察看右边漫画, 牙医( 赫鲁晓夫) 对病人( 卡斯特罗) 说: “我比你更感觉疼。
”据此判断, 与该漫画有关的事件应是( )A.杜鲁门主义提出B.越南战争迸发C.北约组织成立D.古巴导弹危机答案: D6. 以下图是20 世纪60 年月后期在越南发布的反应当时战争的漫画, 能直接表现作者企图的标题是( )A.“怎么会这样?”B.“糟糕的战争! ”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答案: C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苏之间“冷战”抗衡, 但并未迸发世界大战, 其主要原由是( )A.美苏都全力反对战争B.美苏处于相对均势C.战争会削弱两国力量D.第三世界力量加强分析: 在“冷战”过程中, 两大公司特别是美国和苏联在军事上基本上不相上下, 这使得两国都不敢轻易动武, 故B 项切合题意。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德国投降后,斯大林任命朱可夫元帅为苏占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在发布任命令时,他提醒朱可夫:“大概在一系列问题上,你都会处于一对三的局面。
不过,我们早已习惯于单独作战了。
”“一对三的局面”出现( )A.主要是由于美苏间的矛盾所导致B.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C.有利于从根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D.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法国、英国。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苏间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日益剧烈,美苏逐渐由合作走向对抗。
在分区占领德国问题上,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在美国的主导下推行统一的政策,苏联推行另一种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
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B项错误。
2.1946年,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在一份秘密报告中分析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意图以及美国在全球的扩张行为,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这反映出( )A.美苏“冷战”序幕全面拉开B.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C.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D.美苏两国逐渐转向对抗,苏联已意识到美国将要推行全球霸权政策,并把对抗苏联作为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途径。
这反映出美苏两国矛盾加剧,表明两国已逐渐由合作转向对抗。
3.马歇尔的接班人——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将马歇尔计划描述成“我们作为人类的职责”,但从来没有认为它“主要是国家机构的私利”。
苏联批评家和西方的观察者在认识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动机时戏剧性地诠释了“私利”和“统治”的不同含义。
这种现象表明历史解释( )A.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B.受解释者立场及所处环境制约C.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D.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运用,是由于双方站在各自国家利益的角度进行评价。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两极世界的形成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美国“冷战”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A.强调合作但不搞对抗B.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于武力C.以军事结盟的方式稳定资本主义D.组织军事集团但不进行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灣战”是指臥美国为苜的西方资本主义匡底,对苏联等社禽主义国家采収了除宜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肪幷芮,目咗政治、军事、经济,外応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肾张对峙与对抗’故B 项正确厂冷战强调对抗,而不是合作,故直项错奂CD项属于war政策下的具体扌昔施』排臥【点睛】“最基本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2•“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A.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形成D.民族解放运动迅猛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故A项正确,C项错误;BD项是两极格局的具体表现,故排除。
【点睛】解题时注意“突出表现”这一限制条件。
3•下图为绘制于20世纪60年代的漫画,赫鲁晓夫(牙医)对卡斯特罗(病人)说:“我比你更觉得疼”。
该漫画所包含的正确信息是A.苏联解除了对古巴的军事威胁B.苏联放弃了与美国的冷战对抗C.苏联将军事对抗转为经济对抗D.苏联与美国对抗暂时居于劣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棚斗P0世纪60年代的潼画、赫鲁唳夫、对卡斯特罗睜信息可如材料涉良的是古巴寧电危机。
结合材料墩比你更觉得疼守结合所学可知,古巴异整危机的最后结局罡以苏麻撤岀在古巴咅曙的导眠在这一场美苏的辕量中,苏联处于劣势,故D项正确。
古巴与苏嚴同Jg于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在古巴咅0署耳程是由于均刃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亘音曙了中稈彈道导弹雷神审艇I起的#苏联対了扳回战賂劣势』而在古巴即署导舐因此并不是军事威胁古巴,故A项错昆加世纪£50年代美苏仍那于冷战状态,故B项错耳美苏间主要杲臥军事顶政洎对抗为主,而且苏联在经济上也无法与美国对抗,【点睛】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选择题1.古巴导弹危机即将走进60个春秋。
当年赫鲁晓夫曾向肯尼迪建议“我们同意从古巴撤出您认为是进攻性的手段……美国代表需要声明:美国方面考虑到苏联的安全和焦虑,将从土耳其撤出自己的这种手段。
”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A.发生时美苏两极格局尚未确立B.是苏联核力量弱势下的一次争锋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D.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答案】B【点拨】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
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最后以苏联的退步告终。
2.“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
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
柏林墙倒塌已经20年,但一切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
”下列对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A.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B.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C.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D.柏林墙的修建暴露了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答案】C【点拨】柏林墙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
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61年建造,1989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
本题C项说法错误。
3.“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危机。
”为避免危机,美国A.出台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成立北约D.发动朝鲜战争【答案】B4.肯尼迪总统曾在此演讲评价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
它是的工程代号是“中国长城第二”,它是A.三八线B.北纬17度线 C.柏林墙D.马其诺防线【答案】C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发生了朝鲜战争、柏林危机、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国际冲突,其共同背景是()A.亚欧对抗力量失衡B.不结盟运动兴起C.美苏冷战对峙格局D.雅尔塔体系逐步瓦解【答案】C6.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说:“苏联政府将不会作出任何鲁莽决定,将克制自己不发火,……我们将尽一切力量防止战争爆发。
《两极世界的形成》基础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推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富强地位其实不是表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响各国之间亲密的经济联系,对好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
”其主要目的在于( )A. 重建世界经济序次B.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C. 培养德国抗衡苏联D. 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度2.马歇尔在这一拯救工作中所付的努力,中国人会——的确是热情地——感谢他。
美国和世界应该感谢马歇尔所从事的相当重要的服务。
这是美国的民主力量、原则、声威,在战后的一项重要事件中,第一次被用来作为建设和完满的模式。
据此,当时马歇尔的政治妄图是()A.以美国政治系统来实现中国的和平B.制造亲民形象以掩盖美国扩大真相C.将西欧作为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基地D.阻拦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步伐3.帕尔默的《现代世界史》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
”美国获取上述成就的措施客观上()A.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权利范围B.确立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C. 直接以致两大军事政治企业抗衡D.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4.1947 年3 月,美国总统公布国情咨文。
要求美国国会向希腊、土耳其供应经济救援以防范当地发生革命,并派遗军事人员保卫“自由制度”。
这一现象反响了()A. 希腊、土耳其冲犯了美国利益B.美国首次公开自己的霸权妄图C. 战后大国间的合作关系破裂D. 美国开始大规模救援西欧国家5.1946 年 4 月,杜鲁门公布演讲:“我们应该帮助别人,由于我们懂得,我们不能够在一个经济阻滞的世界中分享繁荣。
我们应该帮助别人,由于经济困扰无论现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都是暴力政治的孳生地。
我们应该帮助别人,由于我们感觉,向正在医治因对付我们的共同仇家而受到伤害的朋友和结盟仲出救援之手是正确的。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
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A.20 世纪30 年代初B.20 世纪40 年代中期C.20 世纪70 年代初D.20 世纪80 年代末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
”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
上述材料所针对的历史事件是()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B.杜鲁门向国会发表咨文C.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D.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3.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別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4.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指出: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其本质意图是()A.苏联是个很狂热的国家B.苏联与美国有很大的矛盾C.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D.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策5.下面漫画《最新型的美国汽车》形象地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采取的措施是()A.实施美元贬值B.实施马歇尔计划C.刺激汽车工业发展D.推行杜鲁门主义6.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两极世界的形成》基础练习一、单选题1.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
”其主要目的在于( )A. 重建世界经济秩序B.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C. 扶植德国对抗苏联D. 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2.马歇尔在这一拯救工作中所付的努力,中国人会——的确是热诚地——感谢他。
美国和世界应该感谢马歇尔所从事的相当重要的服务。
这是美国的民主力量、原则、威信,在战后的一项重大事件中,第一次被用来作为建设和完善的模式。
据此,当时马歇尔的政治意图是()A.以美国政治体制来实现中国的和平B.制造亲民形象以掩盖美国扩张真相C.将西欧作为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基地D.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步伐3.帕尔默的《现代世界史》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
”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A.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C. 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D.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4.1947 年3 月,美国总统发表国情咨文。
要求美国国会向希腊、土耳其提供经济援助以防止当地发生革命,并派遣军事人员保卫“自由制度”。
这一现象反映了()A. 希腊、土耳其触犯了美国利益B.美国首次公开自己的霸权意图C. 战后大国间的合作关系破裂D. 美国开始大规模援助西欧国家5.1946 年 4 月,杜鲁门发表演讲:“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懂得,我们不能在一个经济停滞的世界中分享繁荣。
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经济困扰无论现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都是暴力政治的孳生地。
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觉得,向正在医治因对付我们的共同敌人而遭受损伤的朋友和同盟仲出援助之手是正确的。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一、从盟友到对手(两极世界形成的背景)1.基本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确立。
2.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对比。
(1)西欧和日本衰落。
(2)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3)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日益增大。
3.美苏矛盾加剧: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温馨提示:雅尔塔体系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和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问题导思1】是否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提示:不应该。
各个国家都有权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
历史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能够和平共处,共同对付人类的挑战。
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强制推行或阻止某一意识形态,是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世界和平。
【预习检测1】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自己参加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
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这说明二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基础是(B)A.三国鼎立 B.美苏均势C.多极格局 D.单极格局二、美苏“冷战”(两极世界形成的过程)1.“冷战”概念: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冷战”信号:丘吉尔在美国的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
3.美国的“冷战”措施(表现)。
(1)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
(2)1955年成立“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和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温馨提示: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问题导思2】马歇尔计划是一项纯粹的经济援助计划吗?为什么?提示:不是。
马歇尔计划实际上是以“复兴欧洲”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以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以比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预习检测2】下示材料表明美国政府将采取的行动是(C)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希腊之生存已受恐怖分子威胁,由共产党领导之数千武装人员在许多地区,尤以北部边界各处,违抗政府之命令……欲使希腊成为自足、自给、自尊之民主国家,(政府)必须获得援助。
而美国必须予以援助。
——杜鲁门,1947年A.援助希腊反政府武装B.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C.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战略D.与英国在希腊展开争夺解析:本题考查了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信息“共产党……杜鲁门,1947年”可以推断是美国杜鲁门主义以遏制共产主义。
故选C项。
【预习检测3】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D)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信息“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是军事性的措施,并且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的措施,故选D项。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两极世界形成的影响)1.部分国家和地区分裂。
(1)德国在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的基础上一分为二。
(2)朝鲜半岛在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的基础上长期分裂。
2.出现局部“热战”:最典型的是朝鲜战争(1950—1953年)、越南战争(1961—1973年)。
3.人类面临核威胁:典型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4.世界长期相对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温馨提示:“热战”是在“冷战”的大环境中采取的军事行动,目的仍是遏制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冷战”的扩大。
【问题导思3】有人认为,“冷战”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索,整个“冷战”时期,是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
结合上述言论评价“冷战”。
提示:“冷战”大环境下,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状态。
但“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军备竞赛和局部“热战”,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预习检测4】这是一位中国女生2009年在德国学习期间的一封家书(部分):由于历史原因,东西柏林各自有自己的中心——在北京上理论课时,西本哈尔教授就曾以“多中心的城市”来介绍柏林。
虽然柏林墙倒塌20年……造成柏林成为“多中心的城市”的历史原因是(B)A.德国国内民族矛盾激化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分析判断能力。
根据信息“柏林墙”并结合所学可知“柏林墙”的建立是美苏冷战升级的结果,导致柏林的分裂,故选B项。
基础达标1.确立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基本框架的是(A)A.雅尔塔体制 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2.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
这里“新敌人”指的是(C)A.美国 B.德国 C.苏联 D.日本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二战结束前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此后开始了“冷战”,故选C项。
根据“昨天的光荣的盟国”排除B、D两项;二战结束前后,英美始终是盟国,排除A项。
3.(2015·滨州高一期末考)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
”他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D) A.是否推行霸权主义B.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D.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4.“通过对外援助这种方法,美国保持着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控制地位,并支持着本来肯定会倒向或投向共产主义阵营的国家。
”体现这一做法的有(D)A.建立雅尔塔体系 B.成立华沙条约组织C.组建北美自由贸易区 D.实施马歇尔计划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对外援助……并支持着本来肯定会倒向或投向共产主义阵营的国家。
”说明美国实施援助是为了遏制苏联势力的发展并控制世界,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故选D项。
5.(2014·广州调研)那场冲突虽然最终以苏美两国的妥协而告结束,但它对各国政府和人民造成了普遍的震撼,引起了人们对核战争危险的极大关注。
“那场冲突”是指(A) A.古巴导弹危机 B.越南战争C.朝鲜战争 D.柏林危机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以苏美两国的妥协而告结束”“核战争危险”可知这是古巴导弹危机,故A项正确。
6.“冷战”时期,美苏关系主要表现为(B)A.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不断爆发局部战争B.在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上的全面敌对,但双方不直接付诸武力C.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护世界和平D.仅在欧洲范围内相互争霸,两大军事集团长期对峙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维护苏联安全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确定有利的苏联边界、建立苏联势力范围和确保苏联在欧洲和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苏联考虑战后安排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苏联有关战后安排的设想和规划》材料二杜鲁门认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1947年5月22日,援助希、土法案经参众两院通过,杜鲁门签署成为法律。
材料三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苏联的“优势地位”在战后是否确立了。
战后世界格局是什么?美国针对此情况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政策?这对当时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美国对外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说明。
(4)依据材料三的观点,你认为应如何评价美苏“冷战”?解析:本题围绕冷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再认再现、综合分析能力。
第(1)问先判断,然后结合“冷战”回答。
第(2)问要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杜鲁门”“援助希、土法案”等信息回答。
第(3)问中美关系回答出从敌对到缓和即可。
第(4)问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回答。
答案:(1)没有。
雅尔塔体系。
“冷战”政策。
(2)政策:杜鲁门主义。
影响:是美苏“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给当时国际关系带来紧张不安因素。
(3)“冷战”政策导致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我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缓和,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应采用辩证的观点进行评价。
一方面美苏“冷战”使双方展开军备竞赛,意识形态的斗争激烈,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另一方面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素能提升1.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明确宣布:“援助那些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御少数武装力量或者外部压力试图强加给他们的征服。
”这一演说(D) A.意味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B.有利于维护地区之间的和平C.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D.反映了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解析:材料表述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杜鲁门主义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体现的是美国的全球扩张,故D项正确。
2.(2015·广州期末调研)“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决策者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
”该观点认为冷战的起源是(C)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D.经互会的成立解析:1945年,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也成为了美苏冷战的根源。
3.(2015·肇庆一模)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
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C)A.缓解了欧洲燃眉之急B.其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C.为西欧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D.为美国培养了一个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解析:材料突出西欧国家“集体制定”“互相协调”,彼此合作的加强为西欧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4.柏林墙修起来后,肯尼迪总统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
”柏林墙归根结底应视为(B)A.“柏林危机”的产物 B.“冷战”时代的产物C.两德对峙的产物 D.东德封闭边界的产物5.(2015·潍坊高二期中考)“这不仅改变了美国过去在和平时期不参加美洲大陆以外任何军事集团的传统对外政策,而且标志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
”这评论的是(C)A.杜鲁门主义提出 B.实施马歇尔计划C.北约组织成立 D.柏林危机的爆发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军事集团”“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由此判断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