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8课 百家争鸣
- 格式:pptx
- 大小:9.76 MB
- 文档页数:20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知识是外在的照明,智慧是内在的照明。
知识具有使用价值,而智慧具有它自身的价值。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第8课《百家争鸣》预习笔记一、老子学派: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__________;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__________的。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_”。
他的学说集中在《________》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政治方面:核心思想是“________”,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_______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_________”,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在教学中,注重________教育和__________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影响:孔子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________》一书。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8课《百家争鸣》知识点一、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思想:老子认为,世间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发展,人民应顺其自然;世间的事务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政治主张: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论著:《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
学派: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经历:1、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
2、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以后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
3、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孔子核心思想:“仁”。
“仁”解读: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既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