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八单元 数学广角—练习课 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19 MB
- 文档页数:21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练习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优化练习课》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第八单元。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验优化思想,学会从多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已经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也有一定的画图和列表的经验。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只考虑到一种或几种方案,缺乏全面的思考和比较。
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并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优化思想,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优化思想,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2.教学难点:学生学会从多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解决问题,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优化思想。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找出最优方案。
3.展示: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分享他们的思考和体验。
4.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方法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优化思想,并讲解如何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找出最优方案。
5.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几个类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优化思想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练习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优化练习课》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的一节练习课。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排列、组合知识,对生活中的优化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优化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善于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用优化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优化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练习题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优化问题,如最快路线选择、最优座位安排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引导学生了解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的优化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解题方法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优化思想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练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优化练习课》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第八单元,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掌握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例题解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练习题目: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优化思想。
3.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已经熟练掌握。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优化思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优化思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条理性。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优化思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优化思想,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练习法: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优化思想。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练习课》。
2.课件: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
3.练习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一系列活动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如何用最短的时间从A点到B点”,引导学生思考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优化思想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优化思想。
数与形编写意图例11.例1,是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探索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之和与“正方形数”(即平方数)之间的关系。
2.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图中的小正方形数的规律,并把正方形图与下面的算式对照,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正好与正方形图中以颜色区分的“ ”形图形中的小正方形数相对应。
把这些加数加起来,和就是正方形图中包含的小正方形数,即每边小正方形数的平方。
有几个奇数相加,每边的小正方形数就是几。
3.在学生发现这一规律以后,让学生学会应用这一规律继续填下去,即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即是几的平方。
例21.例2中,先观察发现加数的规律,即第一个加数是1/2,后面每个加数是前一个加数的1/2。
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的规律,即和为1减去最后一个加数,随着加数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接近于1。
2.通过前面的计算,学生已经看到,越往后加,所得的结果越接近于1。
但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的具体值是多少学生无法解答。
教材呈现了圆形模型和线段模型来表示“1”,使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在圆上和线段上分别有规律地表示出这些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和线段就会把整个圆和整条线段占满,即这些数相加之和为1。
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做一做1.“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直接应用例1的结论,解答时,需要注意的是只有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才是平方数,答案分别为4²+3²和7²+6²。
第2题,把形与数对照,让学生通过探索形的变化规律,来理解数的变化规律。
由于中间每增加1个红色正方形,上下都必须增加2个蓝色正方形,因此,后一个图都比前一个图形增加1个红色小正方形和2个蓝色小正方形。
红色正方形个数形成了1,2,3,4,…的数列,蓝色正方形个数形成了8,10,12,14,....的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