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血友病现状及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251.44 KB
- 文档页数:3
血管性血友病实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case,VW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1%[1, 2]。
该病的诊断和分型流程复杂,目前临床和检验领域对其认识有限,故近十年我国VWD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没有实质性进展。
与此相反,近年由于凝血因子检测的规范化普及,使国内以血友病为代表的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虽然国内已有相关指南和共识发表[3, 4],但并未侧重于对VWD临床实验室精准诊断和分型。
最近VWD诊断和分型技术有了很大进展,瑞金医院在近5年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VWD的表型和基因诊断体系,并在近100个VWD家系中进行了验证[5],为共识的编写提供了依据。
为了提高国内VWD的诊断水平,帮助国内同行科学、合理地应用VWD诊断相关实验室检测项目,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和中国血友病协作组共同决定制定VWD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
一、概述VWD是由于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VWF 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主要生理功能为介导血小板黏附于受损内皮下暴露的胶原并保护血循环中凝血因子Ⅷ(FⅧ)不被过快降解,在一期止血和二期止血过程均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6, 7]。
VWD患者出血程度个体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女性月经增多等,关节、肌肉出血少见。
重型患者也可发生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女性卵巢囊肿或反复黄体破裂等。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VWD可分为3种类型:1型为VWF量的减少;2型为VWF质的缺陷;3型为VWF量的显著减少或完全缺失[3]。
其中VWF清除加快的1型为1C型;2型VWD又可分为2A型、2B型、2M型和2N型[8]。
各VWD亚型的特征详见表1。
二、VWD诊断1. 出血评分工具:目前可供使用的出血评分工具主要是国际止血与血栓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ISTH)推荐的出血评分工具(ISTH-BAT)[10, 11]。
西藏地区20例儿童血友病临床回顾分析发布时间:2021-05-12T16:08:56.48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6期作者:金元平1,2 蔡桂梅3 吴红3 闫颖 1,2 张心声4 [导读]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儿童血友病临床特点,指导临床治疗金元平1,2 蔡桂梅3 吴红3 闫颖 1,2 张心声4 1西藏大学医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2西藏大学人民医院西藏拉萨 850000 3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西藏拉萨 850000 4山东省血液中心西藏拉萨 850000【摘要】目的探讨西藏地区儿童血友病临床特点,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20例血友病患儿的一般资料、首次发病年龄、首次确诊年龄、出血部位及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例血友病患儿均为男性,其中轻型5例(25%),中型6例(30%),重型9例(45%),血友病A18例(90%),血友病B2例(10%);发病年龄集中在婴幼儿阶段(0-3岁);首次确诊月龄与首次发病月龄具有显著差异(P<0.05);重型血友病患儿中-重度出血的发生率高于轻、中型(P<0.05);20例血友病患儿均未(或未规律)行预防治疗。
结论:疾病存在延迟诊治;重型血友病患儿出血风险较高;开展预防治疗及发展综合关怀模式任重道远。
【关键词】儿童;血友病;西藏地区; Clinical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0 children with hemophilia in Tibet Jin Yuanping 1,2 Cai Guimei 3 Wu Hong 3 Yan Ying 1,2 Zhang Xinsheng 4 1 Medical College of Tibet University 2 people's Hospital of Tibet University 3 people's Hospital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4 blood center of Shandong Province Lhasa 850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mophilia in children in Tibet and to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the general data, age of first onset, age of first diagnosis, bleeding location and degree of 20 children with hemophilia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from January 2017 to may 202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 20 cases of hemophilia were male, including 5 cases (25%) of mild, 6 cases (30%) of medium, 9 cases (45%) of severe, 8 cases (90%) of hemophilia, and B2 cases (10%); the onset age was concentrated in infants (0-3 years ol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ge of first diagnosis and the age of first onset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moderate to severe hemorrhage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hemophili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hildren with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hemophilia There were no (or irregular) preventive treatment in 20 cases of hemophilia. Conclusion: there is delay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children with severe hemophilia have a higher risk of bleeding;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to carry out preventive treatment and develop comprehensive care model. Keywords: children; hemophilia; Tibet region;血友病是一组X连锁隐性遗传的出血性疾病,主要有血友病A(缺乏凝血因子Ⅷ)和血友病B(缺乏凝血因子Ⅸ)两型。
“血友病A”1例病例报告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血友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倾向。
根据凝血因子缺乏的类型,血友病可分为血友病A 和血友病B。
血友病A是由于凝血因子VIII的缺乏而引起,是最常见的血友病类型,约占所有血友病患者的80%。
血友病A的发病率为1/5000,主要发生在男性患者身上。
血友病A患者常常在婴儿期或幼儿期就出现出血倾向,如皮下出血、关节出血等,尤其是在受伤或手术后出血难以控制。
由于缺乏凝血因子VIII的作用,血友病A患者易发生内在出血,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对血友病A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例血友病A的病例,通过对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治疗过程以及预后观察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和分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血友病A的诊疗过程、启示和局限性,并展望未来在血友病A治疗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1.2 病例简况患者为一名12岁男孩,因多次出现不明原因的深部肌肉出血、疼痛和关节肿胀于我院就诊。
病史始于患者3岁时,反复发作,每次持续时间不等,症状轻重不一。
患者家族中无同类疾病史,原发病母骨龄岁,父亲及兄弟姐妹正常。
入院查体:全身皮肤无出血点、出血斑,粘膜无出血。
生长发育正常,贫血、肺部、心脏、腹部检查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凝血分析:凝血时间延长,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D-二聚体阳性,红细胞增多;凝血因子检查:Fⅻ、Fⅸ测定值,Fⅶⅲ活性值低。
遗传学检查:FXⅲmRNA基因组测序,发现为一个新的显性变异。
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血友病A。
2. 正文2.1 临床表现血友病A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易于出血和关节疼痛等症状。
患者在出生后通常很快展现出明显的症状,如易淤血、皮肤出血、肌肉和关节出血等。
由于凝血因子Ⅷ缺乏,患者的凝血功能受损,导致出血时间延长。
血友病A患者还容易出现关节出血的症状。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一、定义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
前者为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后者为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均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引起[1]。
二、流行病学血友病的发病率没有种族或地区差异。
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 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 000。
所有血友病患者中,血友病A占80%~85%,血友病B占15%~20%。
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
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血友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我国1986至1989年期间在全国24个省的37个地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血友病的患病率为2.73/100 000人口[1]。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表现相同,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和深部组织出血,也可有胃肠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出血以及拔牙后出血不止等。
若反复出血,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和(或)假肿瘤形成,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外伤或手术后延迟性出血是本病的特点。
根据患者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可将血友病分为轻型、中间型和重型[2](表1)。
轻型患者一般很少出血,只有在损伤或手术后才发生;重型患者自幼可有自发性出血(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中间型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
表1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分型四、实验室检查1.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凝血酶时间(TT)正常、出血时间正常;血块回缩试验正常,纤维蛋白原定量正常。
2.重型血友病患者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轻型血友病患者APTT仅轻度延长或正常。
3.确诊试验:确诊血友病有赖于FⅧ活性(FⅧ∶C)、FⅨ活性(FⅨ∶C)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的测定。
血友病A患者FⅧ∶C减低或缺乏,VWF∶Ag正常,FⅧ∶C/VWF∶Ag明显降低。
血友病B 患者FⅨ∶C减低或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