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之先锋文学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26
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引言:80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其中的先锋小说更是展现了一种语言实验的创新精神。
这篇文章将探讨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在语言实验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以及语言实验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
一、先锋小说的兴起80年代是中国文学迎来新时代的开始,它标志着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崛起。
在这个时期,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变革,文学界开始反思和探索新的创作方式。
先锋小说作为其中的一种创作形式,以其独特的语言实验和对现实的充分表达而备受关注。
二、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在80年代的先锋小说中,语言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
先锋作家们通过实验性的语言运用,试图打破传统文学语言的束缚,突破语言的边界,以更加自由、富有表现力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在语言实验方面,先锋小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破碎化先锋小说的作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他们通过语言的破碎化实验,将时间、空间和事件碎片化,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叙事效果。
在小说中,作者以非线性、草率的语言表述,用碎片化的叙述结构展示多个视角和时空的错位,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与传统文学不同的观感和体验。
2. 新词汇和新用法为了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审美追求,先锋小说的作家们常常创造新的词汇和新的用法。
他们通过创造性的语言运用,使得小说的语言变得鲜活而有张力。
这些新词汇和新用法不仅赋予小说独特的形式美感,还富含深刻的内涵和哲思。
3. 音韵与语调的运用先锋小说中常常运用韵律和语调来增强作品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作者通过对声音的权威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这种语言实验的方式不仅给作品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也让读者在感受作品的同时体验到了文学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语言实验对中国文学的意义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也是中国先锋小说崛起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先锋作家们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以此来突破传统文学的束缚,并表达自己对社会与时代的思考与感受。
本文将从语言实验的角度来探讨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特点和意义。
80年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方便,同时也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由主义思潮与西方文化的涌入,打破了过去封闭的文化秩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种时代变革的背景下,先锋作家们对语言的使用有了新的要求。
首先,先锋小说强调了一种变革的语言风格。
传统的文学语言多以庄重、正式为主,而先锋小说鲜明地摒弃了这种形式,使用更为自由、流畅的语言风格。
他们追求真实、直接地反映生活,使用白话体与读者产生更直接的对话。
这种语言风格的变化,使小说更具有现代感,更能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先锋小说注重语言的多样性和创新。
他们尝试使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如口语、方言、俚语等,不拘泥于旧有的文学规范和束缚。
例如,杨绛的《洗澡》中大量运用北京方言,使人物形象显得亲切可爱;马原的小说《笑中有算盘》则充斥着大量的当地方言,使作品充满地方色彩和个性。
这种语言的多样性和创新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令人耳目一新。
另外,先锋小说关注日常话语的重构与重塑。
他们试图通过对日常的对话和琐碎生活琐事的描述,来窥探人性的真实与复杂。
例如,王朔的小说《黄金时代》中,通过主人公的自我表述和对话,呈现出性别观念的变动与矛盾,具有一种时代特色的语言风格。
这种关注日常话语的重构与重塑,使小说更真实、更具有个体和时代的独特性。
此外,先锋小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精髓,如意识流、碎片化叙事等,将之融入中国的小说创作中。
这种借鉴与吸收使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更加丰富多样。
王蒙的小说《寂寞的乡愁》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更加复杂,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写作观念和风格。
文学考研先锋文学(小说)考点总结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影响的一种小说文学创作思潮。
先锋小说强调的不是写什么,而是如何写,与传统小说关注叙事的真实性不同,先锋小说关注的是叙述行为本身。
他们强调讲述或虚构的功能,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行为。
先锋小说试图寻找一种摆脱意识形态权力话语控制的叙述途径,使小说真正成为一种主体叙事,将文学拉向了自由主体意识,进而指向了包括梦幻、死亡、暴力、性等内容的个人潜意识。
代表作家作品有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当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洪峰的《极低之侧》;格非《迷舟》《褐色鸟群》;苏童《平静如水》《我的帝王生涯》;孙甘露《访问梦境》;余华《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等。
(1)先锋小说的特征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谑、反讽等写作策略。
(2)先锋小说的意义先锋小说在思想文化、文学观念和手法上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资源植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土壤。
给本土的文学带来新鲜血液丰富了文学的色彩,激发了文学的创造活力,在激进的反抗姿态里透露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先锋小说所引起的文学叙述革命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反叛,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思想文化背景。
在这种意义上,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不仅表现为形式本身而是时代精神的某种象征。
这些小说实验在观念和方法上对后来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3)先锋小说的局限性先锋小说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它对意义的放逐也使自身丧失了广泛的交流基础,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这都是导致其渐趋衰落的重要原因。
【现代文学】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先锋小说是指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如在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和《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中,“怎么写”的问题远远超过“写什么”,小说的主题模糊暧昧或者根本没有主题,作者在为叙事而叙事。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求,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先锋作家们追求新历史主义的创作,如在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宏大真实的历史观被消解,小说得到了可以直接进入人物心灵的途径,原生态地展现历史地表之下的真实的人物生活状态。
而马原小说中的那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真实现。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文本特征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像余华的很多小说中,人物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用“1、2、3”这样的符号来代替;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凌乱的梦境、嘈杂的现实,文本结构像她所描写的生活本身一样混乱不堪。
总之,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内容上的凌空高蹈也是其逐渐衰落的原因。
作者: 王德领
作者机构: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学批评
页码: 103-10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国先锋文学;互文性;外国文学特征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呈现出鲜明的'外国文学特征',这种'外国文学特征'比较突出的表征之一是文本的互文性,从80年代中后期的一些中国先锋作家的作品可以辨识出许多异域的形象和声音。
形成这种'外国文学特征'的原因,主要有作家学养上的先天不足、思想文化场域的限制、文学生态环境的制约、稀薄的传统、走向西方文学的'幻觉'等几个方面。
这种'外国文学特征'虽然意味着中国文学的不成熟,但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的幸运,因为中国文学可以通过借鉴外国文学,摆脱封闭与僵化,开创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