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文学语境
- 格式:ppt
- 大小:214.50 KB
- 文档页数:20
第九章8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第一节80年代以来的文学文化语境一、从惯性写作到自觉写作:文学“本体”确立的艰难1、社会结构表层的变革与精神、思维的惯性延续粉碎“四人帮”,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巨大转折。
但这种转折首先表现在社会结构的表层形态中,而从精神意识和心理思维层次来说,“转折”的到来显然要艰难得多。
具体到广大知识分子和作家来说,那种主体解放的热情可以说完全是自发的、感性的,而不是自觉的、理性的。
时期之初的文学写作,思想的惯性、思维的惯性、语言的惯性共同铸造了一种“时代共名”,其具体标志就是与政治惯性的高度汇合、过去语言惯性的自然延伸、个人声音被集体言说惯性的淹没、现实主义大潮的惯性式重新确立、人的主体性与文学主体性的不平衡状态以及经济领域的“洋跃进”与文学领域的“洋跃进”的契合等。
2、、“时代共名”笼罩下的“伤痕”、“反思”与“改革”伤痕文学:新时期之初整个民族虽然告别了一个“旧时代”,但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仍在过去那个时代的“惯性”轨道上向前滑行。
虽然,批判对象变了,但批判的方式、批判的思维甚至话语方式都跟“四人帮”时代毫无二致。
文学此时沉浸在被解放的狂热中,它与激情的政治时代保持了高度的合拍,以“伤痕文学”响应着时代揭批“四人帮”的主潮。
作家的话语冲动和情绪冲动本质上并不是为“文学”而发,他们只是为了在时代的洪流中汇入自己的声音。
“四人帮”长期剥夺了他们写作的权利,他们需要一个艺术的恢复时间,但他们又不愿意再次被时代遗忘,于是他们只能迫不及待地操持着过去时代的“语言”,以过去时代的“思维方式”对过去时代进行着激烈的批判,这既是一种文学惯性使然,又是作家们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伤痕文学存在的意义。
在许多时期特别是“文革”中实际上已异化成了“瞒和骗”的怪胎,“伤痕文学”用它的“血和泪”唤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本性,重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传统,并据此标示了与那个“旧时代”的真正的文学决裂。
□第三編1978年—1989年第十章八十年代文學思潮一理论思潮的阵歇性波动80年代的文学思潮大致以1985年为界,前期以高度政治化的“思想解放”为主,后期逐渐走向反文化性的文化热。
(一)“思想解放”与“拨乱反正”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80年“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明确提出,对新时期文艺复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实主义的争论:围绕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诸方面问题而展开,并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而逐步深入。
(二)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特征1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潮。
2文学领域内,从题材、主旨到手法、方法、风格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向旧有格局的告别。
3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各种现代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
4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此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思潮特征:1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
文学要求回到自身的呼声日渐普遍和高涨,文学在表现时代时如何进一步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是作家们普遍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表现在创作与文艺理论观念上。
2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
“表现生活”已完全代替了“反映生活”,艺术观念发生整体位移,文学创作的“现代性”特征愈加鲜明,文学从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
影响较大的争鸣:1方法年是指1985年和1986年,又被称为“观念年”。
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从1984年开始,经过1985年一年的发展,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介绍进来,同时被批评家迅速运用到对新时期文学乃至过去文学的研究实践中。
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文化分析等,尤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所谓“三论”的引入和运用最为普遍,代表性论文有林兴宅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刘再复的《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等。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三):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2):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
(3):中年作家。
(4):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
(5):新派作家。
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方方等。
2: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第二节80年代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一):八十年代文学意识80年代文学环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民主国家。
这样的文学环境造就了新的文学意识——现代性文学意识,即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性意识很复杂,包括:启蒙意识(五四文学),民族国家意识(左翼、解放区文学),现代主义意识(海派)等。
在中国现代,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意识表现为两种,17年和文革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意识的极端发展。
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启蒙意识2:现代意识(二):80年代文学创作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85年为界,之前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之后,文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小说创作,85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
先后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者立。
以伤痕、反思为发端,引起了作家们在启蒙主义精神指引下,对文革以及文革前的历史作全面反思。
继伤痕、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知青文学”也属于这一类型的创作。
85年之后,小说开始转向自身现代性的实验,先后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实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出现。
第九章8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第一节80年代以来的文学文化语境一、从惯性写作到自觉写作:文学“本体”确立的艰难1、社会结构表层的变革与精神、思维的惯性延续粉碎“四人帮”,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巨大转折。
但这种转折首先表现在社会结构的表层形态中,而从精神意识和心理思维层次来说,“转折”的到来显然要艰难得多。
具体到广大知识分子和作家来说,那种主体解放的热情可以说完全是自发的、感性的,而不是自觉的、理性的。
时期之初的文学写作,思想的惯性、思维的惯性、语言的惯性共同铸造了一种“时代共名”,其具体标志就是与政治惯性的高度汇合、过去语言惯性的自然延伸、个人声音被集体言说惯性的淹没、现实主义大潮的惯性式重新确立、人的主体性与文学主体性的不平衡状态以及经济领域的“洋跃进”与文学领域的“洋跃进”的契合等。
2、、“时代共名”笼罩下的“伤痕”、“反思”与“改革”伤痕文学:新时期之初整个民族虽然告别了一个“旧时代”,但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仍在过去那个时代的“惯性”轨道上向前滑行。
虽然,批判对象变了,但批判的方式、批判的思维甚至话语方式都跟“四人帮”时代毫无二致。
文学此时沉浸在被解放的狂热中,它与激情的政治时代保持了高度的合拍,以“伤痕文学”响应着时代揭批“四人帮”的主潮。
作家的话语冲动和情绪冲动本质上并不是为“文学”而发,他们只是为了在时代的洪流中汇入自己的声音。
“四人帮”长期剥夺了他们写作的权利,他们需要一个艺术的恢复时间,但他们又不愿意再次被时代遗忘,于是他们只能迫不及待地操持着过去时代的“语言”,以过去时代的“思维方式”对过去时代进行着激烈的批判,这既是一种文学惯性使然,又是作家们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伤痕文学存在的意义。
在许多时期特别是“文革”中实际上已异化成了“瞒和骗”的怪胎,“伤痕文学”用它的“血和泪”唤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本性,重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传统,并据此标示了与那个“旧时代”的真正的文学决裂。
中国文学史纲要80年代版本摘要:一、前言二、80年代中国文学史背景1.社会政治环境2.文学思潮与流派三、80年代重要文学作品及作家1.小说1.《红高粱》2.《棋王》3.《受戒》2.诗歌1.北岛2.顾城3.海子3.散文1.贾平凹2.莫言四、80年代文学特点1.回归现实主义2.寻根文学3.先锋文学五、80年代文学的影响与意义正文:【前言】80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作家。
本篇文章将简要介绍80年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概况,以及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和作家。
【80年代中国文学史背景】【1.社会政治环境】8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开始关注现实生活,揭示人性,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2.文学思潮与流派】80年代文学思潮丰富,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多种流派。
这些流派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80年代重要文学作品及作家】【1.小说】【2.《红高粱》】《红高粱》是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作者莫言。
这部作品以神秘、魔幻的手法展现了乡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生活,成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2.《棋王》】《棋王》是阿城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痴迷于围棋的青年的故事,展现了80年代青年的精神追求和成长历程。
【3.《受戒》】《受戒》是贾平凹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乡村少年受戒为僧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挣扎与困惑,是8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之一。
【2.诗歌】【1.北岛】北岛是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对现实的反思为主题,对当时的中国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顾城】顾城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神秘色彩,他的作品以童话般的意境和意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矛盾。
【3.海子】海子的诗歌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为主题,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对80年代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80年代的朦胧诗:模糊与探索80年代的朦胧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独特而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这种诗歌形式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得到广泛发展和流行,受到许多年轻诗人的喜爱和追捧。
以下是对80年代的朦胧诗进行的评价。
首先,80年代的朦胧诗在诗歌形式上呈现出一种模糊和隐晦的风格。
这些诗作常常以模糊的语言、隐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它们以意象的碎片和诗意的联想构建诗歌的意境,让读者在诗意的迷雾中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其次,朦胧诗在意识形态上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回应。
这些诗人生活在一个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和冲突。
朦胧诗以其模糊和暧昧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疑问、对传统文化的追忆和对个人内心的探索。
它们试图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寻求一种自由、独立和个体化的存在方式。
此外,80年代的朦胧诗还表现出对语言和文字的反思和探索。
诗人们在诗作中对语言进行了剖析和扭曲,挑战了传统的语言规范和表达方式。
他们尝试通过语言的自由运用和艺术的创新,探索诗歌的边界和可能性。
然而,对于80年代的朦胧诗,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些人认为这种诗歌形式过于模糊和晦涩,导致了理解的困难和诗歌价值的争议。
另外,一些批评者指出朦胧诗的模式化和流行性,认为其中有些作品缺乏独特性和深度,只是跟随潮流而创作。
总的来说,80年代的朦胧诗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对中国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开创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来的时期,朦胧诗都是中国文学历史中一段重要的创作浪潮,其独特性和影响力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中国文学史纲要80年代版本摘要:1.80 年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背景2.8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要特点3.80 年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4.80 年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贡献正文:【一】80 年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背景80 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毛泽东时代的“文艺为政治服务”向“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转变。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初期阶段,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革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8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要特点80 年代的中国文学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1.对现实生活的关注:80 年代的作家们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作品中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展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2.人性化的描写:80 年代的文学作品开始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注重人性的刻画,表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
3.文学形式的创新:80 年代的文学作品在形式上表现出极大的创新性,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和形式,如朦胧诗、现代派小说等。
【三】80 年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80 年代的中国文学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其中代表性的有:1.作家巴金,代表作品《随想录》。
2.作家张爱玲,代表作品《红楼梦魇》。
3.作家贾平凹,代表作品《废都》。
4.作家余华,代表作品《活着》。
【四】80 年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贡献80 年代的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贡献表现在:1.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80 年代的文学作品打破了以往的束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
2.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80 年代的文学作品在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思想战线2013年第2期第39卷ɴ.2,2013Vol.3920世纪80年代文学经典的研究语境和话语逻辑张颖本文拟从文学经典作为研究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凸显着手,沿着时间和事件的线索,从源头上厘清文学经典问题的原发特点,追寻它出现的语境(既包括文学研究的自身的展开状况又涉及社会文化的大语境)和展开的逻辑(言说的方式方法和变化的线索)。
一从期刊网的研究资料看,1955年起,一系列以“经典”命名的研究一般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中,甚至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讨论。
1982年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经典”几乎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①此外,“经典”一词还多次出现在宗教、传统医学、儒道文化的研究中。
在文学研究方面,1983年,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引起了几位研究者的重视,这里的“经典”主要是旧时之所谓“四部”。
1984年《当代文坛》第10期发表了《一个经典镜头的启示》,此后“经典”频繁出现在电影研究的语境中;1989年《电视剧中经典作品的导演问题》一文又将“经典”一词运用到了电视研究中对电视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定位和命名。
以目前的研究来看,当代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缺乏内在的语境支持的,这一切看似偶然,但如果稍加清理,就会在纷乱重叠的语境中发现其可玩味之处。
在与“经典”相关的论域中,首当其冲的是当时惟一的、权威性的话语———马克思主义经典研究,它的经典性深深地植根于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依据,国家意识形态一方面会赋予其不可动摇的地位,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其经典的合法性和绝对性权威的确立,达到不断强化和固化意识形态教化的诉求。
另一类别样惹眼的是有关电影“经典”的研究。
电影兼具了古典艺术的浪漫主义气质和大众文化的烟火气息,其影像叙事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拆解了艺术接受和传播的门槛,其经典性植根于民间,主要来自观众的无功利性的欣赏和认可行为。
但短短百年的历史,使电影研究因渴望在已有的艺术领域中得到认可而亟待“经典”的出现,从而建立自己的规范。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三):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2):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
(3):中年作家。
(4):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
(5):新派作家。
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方方等。
2: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第二节80年代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一):八十年代文学意识80年代文学环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民主国家。
这样的文学环境造就了新的文学意识——现代性文学意识,即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性意识很复杂,包括:启蒙意识(五四文学),民族国家意识(左翼、解放区文学),现代主义意识(海派)等。
在中国现代,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意识表现为两种,17年和文革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意识的极端发展。
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启蒙意识2:现代意识(二):80年代文学创作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85年为界,之前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之后,文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小说创作,85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
先后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者立。
以伤痕、反思为发端,引起了作家们在启蒙主义精神指引下,对文革以及文革前的历史作全面反思。
继伤痕、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知青文学”也属于这一类型的创作。
85年之后,小说开始转向自身现代性的实验,先后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实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出现。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三):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2):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
(3):中年作家。
(4):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
(5):新派作家。
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方方等。
2: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第二节80年代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一):八十年代文学意识80年代文学环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民主国家。
这样的文学环境造就了新的文学意识——现代性文学意识,即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性意识很复杂,包括:启蒙意识(五四文学),民族国家意识(左翼、解放区文学),现代主义意识(海派)等。
在中国现代,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意识表现为两种,17年和文革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意识的极端发展。
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启蒙意识2:现代意识(二):80年代文学创作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85年为界,之前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之后,文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小说创作,85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
先后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者立。
以伤痕、反思为发端,引起了作家们在启蒙主义精神指引下,对文革以及文革前的历史作全面反思。
继伤痕、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知青文学”也属于这一类型的创作。
85年之后,小说开始转向自身现代性的实验,先后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实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