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828.00 KB
- 文档页数:50
《文学青年》《园柳》我们的八十年代,那是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正是当时我们这帮青年人适逢其时的年代;那个正是属于我们的梦想成真的年代、大有作为的年代、茁壮成长的年代!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八十年代哟!“四人帮”粉碎不久,阴霾都已过去,天空充满阳光;春风吹绿大地,一切的一切都充满生机,仿佛在地上插上一根木棒,马上就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那时的文学,是炙热的事业。
广播里不断地播放着新出版的小说:《伤痕》《班主任》《爱是不能忘记的》《乔厂长上任记》……每播出一篇,都在社会上引起一阵阵轰动。
那时的作家,是高尚的偶像。
会搞文学的人,一定是所有单位最抢手的招工对象。
那时的温州,创办了好几家文学刊物。
先是温州地区文化局主办的《瓯海》,又有温州市文化局主办的《瓯江》《文学青年》。
1981年,温州地市合并成立的温州市文联先主办刊物《春草》,1983年又复刊了《文学青年》,与上海的《萌芽》、南京的《青春》、四川的《青年作家》并称为中国“文学四小旦”。
如今出名的作家包括铁凝、余华、王安忆等所有著名作家,几乎都是《文学青年》的顾问或作者。
1983年温州地区群艺馆主办的《园柳》,专发通俗文学,发行量大得吓人。
同时,温州市文联又主办了《文学青年》函授,在全国招收了学员一两万多人。
刊物不断请全国名家来温州给函授学员讲课,前来温州讲课或培训的作家、学员潮水般地涌来温州,那个热闹,让人联想到抗战期间热血青年去延安。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八十年代呐!春风唤雨,老树发新芽,新苗拔节成长。
那时的温州文坛,涌现出一批批作家。
先是那批被打倒的右派,或被多年受压的老作家复出。
唐湜、马骅、金江、洪禹平、杨奔、骆寒超、张禹、尤文贵、姚亦菲、彭文席、洛雨、何琼伟、林白、沈沉、郑旭华、郑立于、张文彬、吴军等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剧本、寓言、儿童文学等作品。
如洪禹平在大型文学刊物《东方》上发表中篇小说《如同月运行》,尤文贵在大型文学刊物《清明》1980年第3期上发表短篇小说《第三者》,何琼伟和何琼崖合写的短篇小说《接到讣告以后》被《小说月报》1980年第8期选载,林白在《西湖》上发表短篇小说《在胜利的那一天》,青年作家与《文学青年》函授创作中心学员代表合影(1984年5月4日)渠川在《海峡》1985年第6期上发表中篇小说《皇帝陵墓和战俘的坟》,吴明华在《钟山》1981年第3期上发表中篇小说《三对半及其他》,吕人俊的诗歌《山村酒家》在1983年12月8日《文学报》上发表,郑立于的诗歌《普陀山短曲》在《星星》1980年第1期上发表;骆寒超的艾青诗论、尤文贵的剧本创作、姚亦菲的儿童剧创作、吴军的传统诗词和散文等,开始让全国或浙江文坛瞩目。
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现实主义:流变与探索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复苏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文学界迎来了新的生机。
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复苏,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
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简单描绘,而是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和批判。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多元化发展1. 伤痕文学与反思八十年代初,伤痕文学崛起,它以揭示“文革”造成的创伤为主题,关注人性的扭曲与复苏。
这一时期的作品,如《人生》、《子夜》等,通过对现实的深入剖析,展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刻力量。
2. 寻根文学与民族认同随着伤痕文学的深入,寻根文学应运而生。
作家们开始关注民族的历史、文化与传统,试图在历史长河中寻找民族的精神家园。
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白鹿原》等,这些作品将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3. 市井文学与平民视角八十年代中后期,市井文学崛起,以平民视角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类作品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通过对底层民众生活的描绘,展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民生关怀。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创新1. 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在八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在叙事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作家们尝试运用多角度、多线索的叙事方式,使作品更具立体感。
如《人生》采用双重叙事视角,展现了主人公命运的波折。
2. 语言风格的个性化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作家们力求用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将山东方言融入作品,增强了作品的地域色彩。
3. 现实与虚构的交融八十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不再拘泥于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
这种现实与虚构的交融,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如《白鹿原》通过对家族历史的虚构,展现了民族命运的沧桑。
四、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度探索1. 社会问题的直面与批判八十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在深度上有了进一步的探索,作家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现实描绘,而是勇敢地直面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批判。
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文坛上一个丰富多样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家们对于小说创作的目标、主题和风格都有了不同的选择和追求,所以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首先,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开放的初期,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活力,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因此,很多作家开始关注社会变革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他们以个人的视角来观察并呈现社会的变迁,小说的主题和情节也更加注重展现个人的成长、价值观的碰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社会化的问题。
其次,八九十年代的作家在文学风格上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
80年代是以“小说的复兴”为主题,许多作家回归现实生活,注重真实的描写和具体的细节。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等作品,都以乡村文化和农民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节描写和鲜活的形象塑造,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可贵之处。
而90年代的小说创作则显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作家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小说的形式和结构也更加多样化。
例如张炜的《谢谢你,别来》、亦舒的《爱情最后的终结者》等作品,都在情感描写和叙事结构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注重个人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流动。
最后,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受到了文化思潮的影响。
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思潮起伏不定的一个时期,包括百花齐放、文化转型、文化焦虑等等,都对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八十年代的“大众文化热”和“知识分子的自觉”,使得一些作品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具有浓厚的时代性和思想性。
而九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网络文化等,使得一些小说在形式和风格上更具前卫性和时代感。
这些文化思潮的冲击和转变,使得小说创作走向了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方向。
总之,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时代背景、社会变革、文化思潮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改革开放的探索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以下是一些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及其代表人物:1、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反映了文革时期人们所遭受的创伤和痛苦。
代表人物有刘心武、叶兆言、冯骥等。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是对传统文化、历史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代表人物有贾平凹、莫言、余华等。
3、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是对传统文化、民俗以及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探索。
代表人物有韩少功、阿城、苏童等。
4、改革文学:改革文学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代表人物有路遥、陈忠实、高晓声等。
5、朦胧诗派:朦胧诗派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诗歌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北岛、舒婷、顾城等。
朦胧诗派的诗歌作品注重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思。
6、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原、余华、苏童等。
先锋小说的作品具有实验性质,注重表现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7、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刘震云、池莉等。
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对于人性的探索。
这些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在八十年代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为当时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精神。
除了上述提到的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八十年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学现象和人物值得关注。
以下是一些额外的信息:1、流浪体小说:流浪体小说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王小波、藏棣等。
流浪体小说的作品以流浪为主题,描写了人在社会中的漂泊和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
八十年代:百家争鸣的中国文学作者:吉建军来源:《记者观察》2012年第11期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经历了一次“井喷”,这个时期是中国作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取得成绩较为可观的阶段。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井喷式的发展迹象在上世纪70年代末已经拉开帷幕,并直接影响和成就了整个80年代中国文学的“空前繁荣”。
所以,70年代末的文学是80年代文学发展的发端,应该作为同一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这个时期的作家作品显示出潮流的特征,各个流派百家争鸣,先后或者同时涌现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现代派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和“新写实文学”等流派。
新时期文学的发端——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直接起缘于上山下乡运动,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
1977年10月,《人民文学》编辑部召开了短篇小说创作问题座谈会,会上对沉闷的创作现状进行了分析,表达了创作要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强烈愿望。
在这样的倡导下,11月份的《人民文学》便发表了刘心武的这篇短篇小说《班主任》。
小说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而这种揭露在之前的创作中,一直被视为畏途。
以此为先导,之后便陆续有一些同样题材的作品出现。
《班主任》拉开了回顾历史伤痕的序幕,并使作家刘心武一举成名。
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王宗汉《高洁的青松》、吴强的《灵魂的搏斗》、陆文夫的《献身》、孔捷生的《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以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80年代文学特点1.概述(1)1976年底“动乱”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实现从“动乱文学”的转变。
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它的沿袭。
(2)“动乱”模式的明显脱离始于1979年。
在此之前,已有一些作品预示了这种“转变”的发生。
如发表于1977年11月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刘心武)和发表于1978年8月的短篇《伤痕》(卢新华)。
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征象: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提出等。
2.阶段划分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1)80年代前期文学界在纷杂的思想文化“发掘”与“输入”的热潮中,寻求反叛“动乱”模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文学话语资源。
人道主义的启蒙精神、“现代派”文学等,是集中的关注点。
在这段时间,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都与对“动乱”的批判、反思有关。
具体表现为:①小说方面,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
②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和青年一代的“朦胧诗”创作。
③承接“当代”的传统,戏剧(特别是话剧)主要是与“动乱”有关的“社会问题剧”。
④艺术观念和方法上更为深入的变革尚未受到关注。
总体而言,这个阶段文学的取材和主题,主要指向社会-政治层面,并大多具有社会-政治干预的性质。
文学承担了政治预言与动员任务,扮演触及思想理论和文学“禁区”的先驱者角色,与公众的生活情感建立紧密关系;不同的政治观念、文学想象,以及权力结构中的利害关系,演化为一系列的论争与冲突。
(2)80年代中期文学界革新能量开始得到释放,创作、理论批评的创新出现“高潮”。
因为1985年发生的众多文学事件,使这一年份成为作家、批评家眼中的转变的“标志”。
这具体表现在:①在文学“潮流”上,有文学“寻根”的提出,和由此产生的“寻根文学”。
另外则是“现代派”文学的出现。
②小说上,出现了一批与“伤痕”“反思”小说在艺术形态上不同的作品,如《冈底斯的诱惑》《你别无选择》《透明的红萝卜》。
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概况从七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末,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从而早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一道最耀眼的痕迹。
1、新时期小说的创作是多色彩、多情调、多音响,多层次的。
小说家不断创新,超越别人,更超越自己,这是新时期小说发展的趋势。
由于国家政策方针的理顺,小说创作进入活跃时期,出现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还有军事和历史小说等等,多是以中短篇的形式存在。
2、与八十年代相比,九十年代的拳头产品从“短平快”的中短篇转至鸿篇巨制的长篇。
同时,大一统意识形态的解体,九十年代的文学不再有主潮,多声调的意识形态同时上演。
小说的创作出现了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市民小说、新生代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等等,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
小说创作的视角渗透各个层面,大众化的小说占据主导地位。
二、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差异成因的探究(一)、社会环境的差异是推动八、九十年代小说发展出现不同走向的基础性因素。
1、新时期小说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新时期出现“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潮流,政治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确立,使得80年代小说创作思潮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更替特征:先后有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还有军事和历史小说等等,呈现出开放性发展的总体走向。
八十年代的小说在时代和历史的大背景中展开故事情节,有意识地有历史的眼光观照、审视历史。
多数作品都以“知青”的眼光折射社会现实。
2、九十年代,尤其是1933年以后,中国内地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
市场经济作为难以忽视的社会背景和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已明显内化为文学的“实体性”内容。
与八十年代文学不同,九十年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说创作呈现热点迭出和不断转移的波浪型发展。
80年代文学简介8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上世纪最为重要的文学时代之一。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并对后续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80年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社会背景、文学流派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社会背景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
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充满了变革和矛盾,局势动荡不安。
文学作品的创作源于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表现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作家们开始大胆地揭示社会问题和阶层冲突。
文学流派80年代文学涌现了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分别介绍几个重要的流派: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是80年代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
作家们通过描述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社会现象和人民的苦难。
代表作品有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活着》等。
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普通人民在变革时期的生活状态,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民的感受。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强调对乡土生活深入的观察和真实的刻画。
作家们通过对农民生活、村庄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乡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命运。
《鹿鼎记》和《红高粱》都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品。
这个流派的兴起,使得文学创作从城市逐渐拓展到了农村和乡村,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元素和创作手法。
后现代文学80年代还涌现了许多涉及后现代文学的作品,这些作品通常具有对传统叙事的颠覆和对语言的创新。
后现代文学以《茅盾文集》等作品为代表,打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和刻板印象,采用了多样化的叙述和非线性的结构。
后现代文学的兴起,将文学作品推向了更为自由和无拘束的境地,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新的篇章。
具有代表性的作家80年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成为时代的缩影,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下面介绍几位80年代的文学代表作家:贾平凹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80年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革的年代。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这个时期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文化认同、审美观念等方面分析这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的差异的原因。
首先,社会背景是影响小说创作的重要因素。
八十年代初,中国进入开放的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人们思想解放,社会风气自由开放。
而到了九十年代,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社会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人们开始对社会困境产生忧虑和反思。
这一社会背景的差异使得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其次,文化认同的变化也影响了小说创作的走向。
八十年代是文化自由解放的时期,国内外的文化思潮迅速涌入中国,带来了各种新的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
作家们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开始追求个体的表达和多元化的叙事方式。
而到了九十年代,由于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一些作家开始回归传统文化,追求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重建。
这种文化认同的变化也导致了小说创作的转变。
另外,审美观念在小说创作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八十年代是开放思潮的年代,小说界出现了一批敢于挑战传统艺术规范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和情节结构。
而到了九十年代,一些作家开始回归简约的叙事方式,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描写。
这种审美观念的变化导致了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呈现出与八十年代有所不同的面貌。
最后,经济因素也不可忽视。
八十年代是中国经济开放的起步阶段,出版市场逐渐活跃起来,出现了大量的新人作品。
而到了九十年代,由于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出版市场受到一定的冲击,作家们的创作环境和条件也难免受到限制。
这种经济因素的变化也对小说创作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八、九十年代两个十年的文学创作在社会背景、文化认同、审美观念和经济因素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对小说创作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八十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时期,它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之一、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文化形态的变迁。
在这种背景下,八十年代文学在中国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和思想。
八十年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自主性和个体意识的强烈。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对于自由和个人独立思考的追求成为了当时文学界的主流。
作家们开始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不再受到政治压力的限制。
这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真实、生动和直观,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八十年代文学还以批判性思维和反思为特点。
在中国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变革中,人们开始对过去的错误和黑暗进行深度反思,并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批判和剖析。
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正、不平等以及人类的悲剧和痛苦。
它们关注社会的边缘群体和底层人民的命运,强调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八十年代文学还在探索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方面做出了很多新的尝试。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为作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表达方式。
他们注重形式的独特性和突破性,通过使用多样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给读者以不同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在八十年代文学中,有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例如,北岛的诗集《蓝色诗选》和余华的小说《活着》都象征着八十年代文学的独特风格和影响力。
北岛的诗歌以简洁、直接的表达方式,深入人心地传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余华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角度和生动的描写,揭示了人在苦难中的尊严和力量。
对八十年代文学繁盛现象的一些思考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赵霞20090477八十年代是迄今为止文学最为繁盛的年代,居于社会中心、与政治紧密相连、任何微小的变化都极易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文学终于获得了其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影响力。
回顾历史人们大都满怀无限深情赞颂八十年代的文学热潮。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个独特的年代呢?一、八十年代文学高度繁荣的非常态性及其成因陈思和曾经用“常态”与“先锋”来为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命名,而八十年代文学热潮正是当代文学中的非常态阶段。
(一)文学主动靠拢政治形成的文学政治蜜月期。
这里面包涵两个非常态的文学特征。
1、“文学政治蜜月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与政治,具有高度融合性。
文学表现的正是政治意图传达的,政治所规划的正是文学想要改变的。
两者意图同一,密切合作。
其主要成因有:2、文学向政治的主动靠拢。
自左翼文学出现以来,始终重文学的功用性,致力于改造文学为其所用,形成改造趋势与抗拒暗流相互焦灼的状态。
而这一时期,文学抗拒社会实用性的一面变的极其微小,改为主动靠拢。
其形成原因有:1、自左翼文学到文革以来不断强化的“重文学功用”残余观念的影响。
自左翼文学以来,文学的社会功用性就不断得到强化,经历解放区、十七年、至文革达到高潮。
文革结束后,虽然四人帮被打倒,同时主流意识形态开始逐渐修正长期以来错误的文学观念,但是,观念的改变是个缓慢的过程,这就造成了错误文学习惯的延滞,表现为:文学创作上,人们往往用文革期间得到固化的创作手法欢呼文革的结束;文学观念上,则紧贴社会改革的风吹草动加以表现,形成文学创作上强烈的时效性特点。
2、对压抑的反拨。
十七年以来,基于政治对文学创作的不断强制诱导,文学中个体性、抒情性的创作迅速消失。
尤其是十年文革,文学致力于图解国家意识形态要求、阶级论、高大全的理想人物等,将集体无条件的置于个人之上,使所有关心个人表现个人的意图都成为罪恶。
直到文革结束后,长期的压抑引爆了个体表现与倾诉的狂潮。
□第三編1978年—1989年第十章八十年代文學思潮一理论思潮的阵歇性波动80年代的文学思潮大致以1985年为界,前期以高度政治化的“思想解放”为主,后期逐渐走向反文化性的文化热。
(一)“思想解放”与“拨乱反正”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80年“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明确提出,对新时期文艺复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实主义的争论:围绕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诸方面问题而展开,并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而逐步深入。
(二)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特征1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潮。
2文学领域内,从题材、主旨到手法、方法、风格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向旧有格局的告别。
3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各种现代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
4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此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思潮特征:1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
文学要求回到自身的呼声日渐普遍和高涨,文学在表现时代时如何进一步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是作家们普遍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表现在创作与文艺理论观念上。
2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
“表现生活”已完全代替了“反映生活”,艺术观念发生整体位移,文学创作的“现代性”特征愈加鲜明,文学从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
影响较大的争鸣:1方法年是指1985年和1986年,又被称为“观念年”。
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从1984年开始,经过1985年一年的发展,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介绍进来,同时被批评家迅速运用到对新时期文学乃至过去文学的研究实践中。
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文化分析等,尤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所谓“三论”的引入和运用最为普遍,代表性论文有林兴宅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刘再复的《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