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 格式:pdf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8
1.2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包括“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两部分内容。
这一节的教学关键在于激励学生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了解基本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规则,并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显微测微尺,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
关于“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教材首先应用达尔文和斯科的名言来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和实验室,因为好奇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重要条件。
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研究方法的体现,教材列举了柳条鱼产仔条件的探究实验案例,分析了其中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并在“阅读与思考”栏目中运用“库鲁病”病原体发现的生动过程用以补充说明生命命科学探究是如何进行的。
关于“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教材强调了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室是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的场所。
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安操作要求进行实验,为下一节实验课的正常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的“发现之路”介绍了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强调了技术的改进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刚进入高中(高一)的同学。
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实验探究的基本知识,对生命科学实验室也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刚刚步入高中校门的学生而言,学生对生物探究的步骤不能熟练掌握,对在生物实验室的具体要求也不是很熟悉,作为教师,如何引导他们带着兴趣走进生命科学室去做探究实验,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比较生命科学探究常用方法的不同适用范围和优势。
能识别高中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能说出实验室的主要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主要条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实验室图片,识别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
高二生命科学学案班级:学号:姓名:日期: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第1节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1课时)一、教学目标:•描述生命科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叙述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研究手段。
•说出我国对生命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概述生命科学面临的重大课题、现状和前景,关注生命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和科学发展的贡献。
重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研究方法。
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预习与笔记1、我想知道:2、为什么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和已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也将与一起成为现代高科技的两大支柱。
当今生命科学的研究体系是交叉、多种集成的全方位体系,它将对和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一、生命科学发展简史。
3、我国古代生命科学相关的著作《》、《》、《》。
4、生命科学发展重大历史事件及意义5、我国对生命科学发展的贡献成功合成和6、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7、生命科学是以为研究对象的的总称,它是研究活动及其的科学,并涉及到、、健康、等领域。
四、练习1.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者是()A.孟德尔 B.达尔文 C.沃森和克里克 D.施莱登和施旺2.下列哪一位学者最先发现了遗传的基本定律()A.孟德尔 B.艾弗里 C.沃森 D.克里克3.下列哪一项主要不是反映我国古代在生物学方面的辉煌成就()A.《黄帝内经》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4.20世纪以前的生物学主要是()A.实验性生物学 B.描述性生物学 C.分子生物学 D.现代生物学5.实验生物学的标志是()A.孟德尔遗传学创立 B.细胞学说创立C.达尔文进化论创立 D.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6.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是()A.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B.1944年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D.1988年美国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7.目前一般认为,在21世纪,____ __科学和___ ____科学将是领先学科,在这两个科学领域内将有更多的突破。
高中生物第一册第1章走近生命科学1.2 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教案3 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一册第1章走近生命科学1.2 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教案3 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一册第1章走近生命科学1.2 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教案3 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的实验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生命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2)知道高中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3)初步学会高倍镜和显微测微尺的使用方法(4)初步学会生物细胞图的绘制方法2、过程与方法(1)认识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2)经历用高倍镜观察、探究生物组织的过程(3)感受生命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触带着问题学习和探索生命科学的重要性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1)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2)高倍镜的使用和显微测微尺测量方法2、难点(1)显微测微尺的正确使用(2)生命科学探究的步骤三、课时安排 2课时完成,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1课时,实验及实验室规则1课时四、教学过程【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学习了用高倍镜观察保卫细胞,并测量大小。
作为对上一次实验的总结,我们来讨论一下,如果我想独立地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讲述】第一,提出问题。
我们要努力地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生命科学的实验室。
正所谓勤思才能善问.孟德尔注意到的问题是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但是他却把这件事当作一个大问题去研究,才有了经典遗传学的辉煌第一页。
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一、设计思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生命科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生命科学知识。
为达到上述目的,通过讲课使学生逐步了解进行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以及各环节应注意的问题,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解答疑问等。
重点介绍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何提出假设以及如何设计实验。
本课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实验探究活动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家们科学探究的例子,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渗透对学生科学品质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生命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等科学探究能力。
2.在讨论活动中,初步培养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的好习惯。
3.初步养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生命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难点: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何提出假设以及如何设计实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探究实践例题:韭菜是一种多年生植物。
春季,当韭菜的叶生长到一定长度以后,菜农把它们从土壤表层以下部位割断,拿到市场出售。
一般情况下,当割断三次以后,韭菜进入形成花的季节。
下图示意了韭菜在第三次割断地上部分以后的生长情况。
观察下图以后,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提出你们想探究的问题,并写出探究方案。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的方案,并给予指导。
学生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交流。
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探究方案的设计,体会一下探究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的精神。
生命科学实验室制度强调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生命科学实验操作的必要性。
在开展实验活动的时候,必须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
听讲。
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科学实验是获取生命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
1.2 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一、本章教材分析: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兴趣越来越浓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同时又是充满迷惑和挑战的未知世界。
本章是高中生命科学的开篇,通过回顾生命科学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展望新世纪的美好前景,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生命科学的重要意义。
本章包括《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界》和《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两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生命能够科学技生命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使之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更加自觉地学好这门课程。
同时使学生了解什么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激励学生走进生命渴望学实验室,为高中阶段《生命科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题: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本节教材分析:本节《走进生命科学的诗集》包括“生命科学发展简史”和“展望生命科学新世纪”两部分内容,这一节教学关键在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即激发学生持续的内在兴趣,并让学生注意科学家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学习科学地思维,领略科学思想。
关于“生命科学发展简史”,教材首先介绍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贡献,同时介绍了《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等科学巨著。
然后,按照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研究历程,以及从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两条主要线索介绍生命科学研究发展的历程。
教材特别强调了细胞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果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伟大成就。
本教材注重介绍研究手段,强调了技术的发展对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于生命科学发展简史要通过一个个事例和科学家前后相续的研究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课本知识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家的工作是从观察到的一系列现象中“猜出”本质与联系。
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便是观察前人的观察,以便将来自己也成为世界的观察者和问题的解决者。
第一册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1.1走近生命科学的世纪1.1.1生命科学发展简史P2P 图1-1 计算机处理过的DNA序列电泳图谱G 广角镜——人类基因组计划1.1.2展望生命科学新世纪P4P 图1-2 带荧光基因的鼠发出绿色荧光G 广角镜——水稻基因组计划G 广角镜——秦朝有关保护环境的“法典”P 图1-4 应用核磁共振断层成像术显示人大脑1.2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1.2.1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P7P 图1-5 达尔文P 图1-6 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注意:生物体周围存在着多种环境因素,如果在设计实验时,这些因素同时发生改变,就无法确定到底是其中的哪个因素或哪些因素与此生物学现象有关。
所以,设计实验时必须只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进行实验,这样逐一比较后,才能确定真正的影响因素。
T 表1-1 水温对柳条鱼产仔影响的实验记录T 表1-2 光照与黑暗时间比对柳条鱼产仔影响的实验记录R 阅读与思考——“库鲁病”病原体的发现1.2.2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P11E 实验1.1 细胞的观察和测量P 图1-7光学显微镜结构示意图P 图1-8低倍镜下的蚕豆叶下表皮(示表皮细胞及保卫细胞)!注意:使用高倍镜观察时只能使用细调节器调整焦距P 图1-9 转动转换器调换物镜P 图1-10 高倍镜观察时用细调节器调整焦距!注意:安放目镜测微尺到光阑上时,注意正面朝上。
P 图1-11 高倍镜下的蚕豆叶下表皮(示气孔和保卫细胞的测量)D 发现之路——显微镜是观察细胞结构的重要工具P 图1-12 各种显微镜的分辨率本章提要P15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2.1生物体中的无机化合物2.1.1水P17P 图2-1植物的叶的正常状态(A)和缺水时的萎蔫状态(B)2.1.2无机盐P18Q 小鱼:为什么大量出汗时应多喝淡盐水?P 图2-2 草莓缺乏无机盐的叶片症状(A)全营养(对照);(B)缺Mg2+;(C)缺Zn2+;(D)缺Mn2+2.2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E 实验2.1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2.2.1糖类P21P 图2-3 植物固体样品匀浆液制作方法Q小鱼:糖类都是甜的吗?甜的物质都是糖吗?P 图2-4 葡萄糖结构式P 图2 -5 双糖中麦芽糖形成示意图P 图2-6 多糖种类及结构示意图G 广角镜——多糖宝库2.2.2脂质P24P 图2-7 脂肪分子结构示意图G 广角镜——因纽特人为何不易患心血管病?P 图2-8 磷脂分子示意图P 图2-9 水溶液中磷脂分子的分布G 广角镜——食物中的胆固醇2.2.3蛋白质P26G 广角镜——人体必需氨基酸P 图2-10 部分氨基酸的空间结构及其化学式P 图2-11 肽键的形成P 图2-12 多肽链示意图P 图2-13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A)折叠;(B)螺旋;(C)一条多肽链的螺旋和折叠;(D)多条多肽链的螺旋和折叠E 实验2.2 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选做)G 广角镜——双缩尿反应P 图2-14 分光光度计2.2.4核酸P30P 图2-15组成DNA的核苷酸结构图解P 图2-16组成RNA的核苷酸结构图解2.2.5维生素P30G 广角镜——维生素营养的过去和现在D 发现之路——人工合成胰岛素本章提要P33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3.1细胞膜3.1.1细胞膜的结构P35Q 小鱼:你还记得磷脂分子的特点吗?它们在水环境中是怎样排列的?P 图3-1 细胞膜结构模式图3.1.2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P36G 广角镜——胆固醇在细胞膜中的作用P 图3-2 扩散原理(A)高锰酸钾晶体放入一杯水中;(B)立即开始扩散;(C)直至均匀分布于整杯水中;Q 小鱼:在物质的协助扩散过程中,细胞需要消耗能量吗?P 图3-3 协助扩散P 图3-4 主动运输P 图3-5 胞吞(A)3.1.3细胞的吸水和失水P38Q小鱼:红细胞放在蒸馏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红细胞放在高浓度盐溶液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E 实验3.1 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P 图3-6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示意图P 图3-7 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装片制作示意图P 图3-8 质壁分离细胞测量示意图(A表示细胞长度,B表示原生质层长度)3.1.4细胞膜对信息的接受P413.2细胞核和细胞器3.2.1细胞核P42Q小鱼: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量较多,核仁也大,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P 图3-9细胞核亚显微结构(左半为透射电镜照片,右半为模式图)3.2.2细胞器P43P 图3-10 电子显微镜及其观察到的细胞图像(A)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其显示的纤毛;(B)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其显示的纤毛横截面;P 图3-11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P 图3-12 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R 阅读与思考——癌细胞——生命的杀手P 图3-13 肺癌(鳞状上皮癌)患者痰涂片细胞3.2.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P46E 实验3.2 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P 图3-14 颤藻和水绵G 广角镜——支原体和衣原体P 图3-15 细菌结构模式图D 发现之路——T he Cell Theory3.3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P 图3-16(A)One of Robert Hooke’s microscopes;(B)The microscopic structure of small parts of animals as seen by Schwann;3.3.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P50P 图3-17病毒模式图(A)腺病毒;(B)烟花草病毒;(C)噬菌体;P 图3-18 受烟花草病毒感染的植物(A)烟草叶;(B)兰花Q 小鱼:你知道预防病毒感染的措施吗?3.3.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P51P 图3-19 艾滋病病毒正从遭破坏的淋巴细胞中释出G 广角镜——人畜共患疾病G 广角镜——如何预防病毒感染D 发现之路——揭开病毒的神秘面纱本章提要P54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4.1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4.1.1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P56Q 小鱼:你记得这样的化学反应式吗?(缺合成反应式)P 图4-1 蛋白质水解反应示意图4.1.2生物催化剂——酶P57E 实验4.1 探究酶的高效性Q 小鱼:1号试管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空白对照作用P 图4-2 检测酶的高效性操作示意图!注意:3%H2O2溶液中加入0.5mL新鲜猪肝匀浆后,可见夹杂着猪肝浮沫的气泡大量冒出,此时应立即除去试管内上部气泡,然后插入点燃的线香(或留有余烬的细薄木条),即可见到复燃。
沪科版高中生物-第一册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1、生命科学进展简史:古代生命科学成就: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创立了“生物分类法则”;1838年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1900奥地利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提出了遗传的两个规律得到承认。
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提出了遗传的第三个规律:基因的连锁和互换定律近代和现代生命科学进展:要紧成就: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提出DNA 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1965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1990年人类基因组打算启动2021年英国科学家成功的培养出了克隆羊“多利”2021年成功分离人体胚胎干细胞(万能细胞)—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2021年中国科学家绘制完成了全世界第一张籼稻全基因组框架序列图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打算全部目标达成(4)研究方法:在生命科学进展的早期,要紧采纳了描述法和比较法,近代和现代要紧是实验法注意点:1、科学史的考核:注意经历相关的年代、国籍、奉献,经常显现排序题2、生命科学进入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标志。
3、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实质是tRNA,组成单位为核糖核苷酸,完全水解的产物为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
4、人类基因组打算: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打算”参与国:美、英、日、德、法、中六国涉及的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目标:测定人类DNA的30亿碱基对的序列,识别人类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我国加入时刻2021年9月,任务1%,即3号染色体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
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1、生命科学探究的差不多步骤学习或生活实践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解答疑问新的疑问进一步探究2、生命科学实验设计的差不多原则对比原则:设立对比组和实验组(注意实验组可能不止一组,例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阻碍实验等)单一变量原则:依照阻碍因素确定,注意表述用语:适量的,等量的可行性原则科学性原则3、细胞的观看和测量3.1 显微镜结构:1、镜座2、镜柱3、镜臂4、镜筒5、目镜6、转换器7、物镜8、粗调剂器9、细调剂器10、弹簧夹片11、通光孔12、光圈和聚光器13、载物台14、反光镜使用方法及步骤: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调剂反光镜,左眼凝视目镜,使视野变明亮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位于低倍镜的下方;眼睛从侧面凝视物镜,转动粗调剂器,使镜筒下降至物镜接近装片;用左眼观看,同时转动粗调剂器,上升镜筒,直到看清物像,再用细调剂器,使视野中物像清晰;将要观看的物体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使用高倍镜到位;转动细调剂器,直到物像最后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