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狮子林的造园手法-植物配置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苏州狮子林的造园手法-植物配置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
元末明初建园时,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纲”的遗物,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假山群气势磅礴,以“适、漏、瘦、皱”的太湖石推叠的假山,玲珑俊秀,洞壑盘旋。
象一座曲折迷离的大迷宫。
假山上有石峰和石笋,石缝间长着古树和松柏。
石笋上悬葛垂萝,富有野趣。
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山路、21个洞口。
沿着曲径磴道上下于岭、峰、谷、坳之间,时而穿洞,时而过桥,高高下下,左绕右拐,来回往复,奥妙无穷。
两人同时进山分左右路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少顷明明相向而来...苏州园林的植物配置基调是以落叶树为主,常绿树为辅。
用竹类、芭蕉、藤萝和草花作点缀,通过孤植和丛植的手法,选择枝叶扶疏、体态潇洒、色香清雅的花木,按照作画的构图原理进行栽植,使树木不仅成为造景的素材,又是观景的主题。
许多树木的种植与园林建筑和诗词匾联、人物典故相呼应,喻情于草木。
狮子林的植物配置亦照此理,东部假山区以古柏和白皮松为主,西部和南部山地则以梅、竹、银杏为主。
配植色香态俱佳的花木,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不仅增加了林木森郁的气氛。
更使山石、建筑、树木溶合一体,而成为真正的“城市山林”。
指柏轩前假山上有元代古柏数株,有白皮松五棵,姿态苍劲,皆成画意。
暗香疏影楼和问梅阁推窗可见三、五株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尤其问梅阁中桌椅、吊顶都是梅花形,窗纹用冰梅纹,书画内容亦与梅有关,与地上“冰壶”古井共同构成一幅思乡的画卷。
更有文天样《梅花诗》:“静虚群动息,身雅一身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借梅咏怀,体现了文天样正气凛然的高尚情操。
山石间有六百年年银杏一株,粗干老木,盘根错节于石隙间,夏日浓荫庇日。
秋叶灿若织锦,成为狮子林中一景。
2006年05月25日,狮子林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相关赞誉】据史载,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狮子林赐额“狮林寺”后,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匾额。
苏州狮子林的园林布局有何独特之处苏州园林甲天下,而狮子林作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以其独特的园林布局而闻名遐迩。
狮子林的布局巧妙融合了自然与人工的元素,营造出了一种深邃、幽静而又富有变化的空间氛围,让人流连忘返。
狮子林的布局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曲折迂回。
进入园林,仿佛置身于一个迷宫之中。
小径蜿蜒交错,让人难以捉摸前行的方向。
这种曲折的布局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它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奇感和探索的欲望,每一次转弯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景致。
比如,你刚刚走过一条幽静的小道,转个弯,可能就会看到一片开阔的池塘,或者一座精美的亭台。
园林中的建筑分布也别具一格。
亭、台、楼、阁、轩、榭等建筑巧妙地镶嵌在自然景观之中,与山水、树木相互映衬,融为一体。
其中,亭台的设置尤为精妙。
有的亭台建于池塘之畔,供人欣赏水中的游鱼和倒映的美景;有的则位于假山之巅,让人登高远眺,俯瞰整个园林的壮丽景色。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如供人休憩、避雨,更是园林中的点睛之笔,增添了文化和艺术的韵味。
假山是狮子林布局的核心元素之一。
这里的假山群规模宏大,形态各异。
有的如狮子昂首,有的似群峰耸立,有的像洞穴幽深。
假山之间相互连通,形成了复杂的通道和洞穴。
游客可以穿梭其中,体验探险的乐趣。
而且,假山与周围的水池、建筑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站在假山上俯瞰,园林的美景尽收眼底;从假山下仰望,又能感受到其雄伟壮观。
水池在狮子林的布局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池通常位于园林的中心位置,周围环绕着假山、建筑和花草树木。
水池的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天空、建筑和周围的景物,增添了园林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水中还常常种植着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游鱼嬉戏其间,为园林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狮子林的植物配置也十分讲究。
园内种植了各种各样的树木和花卉,四季皆有不同的景色。
春天,桃花、杏花竞相绽放,满园春色;夏天,绿树成荫,给人带来清凉;秋天,枫叶如火,桂花飘香;冬天,梅花傲雪绽放,别有一番韵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园林设计初步狮子林园林景观案例分析――造园技巧与艺术风格班级:12级园林一班姓名:徐朕学号:N3120830112日期:2013年10月15日狮子林园林景观案例分析――造园技巧与艺术风格摘要: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苏州狮子林的山石、池水、长廊、植被、建筑等在造园技巧上的独到之处;初步探讨了其在建园营造上的艺术风格和规律,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灵魂所在:追求意境,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
关键词:园林,营造,艺术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造园艺术中的奇葩,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而且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深受世界人民的青睐。
“狮子林”是一处精致有趣的园林建筑。
它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36年),原为寺庙园林,而非一般人认为的私家园林。
当时苏州高僧天如禅师为了纪念其师中峰和尚而兴建了菩提正宗寺,因中峰和尚原来住在天目山狮子岩,所以称菩提正宗寺为“狮林寺”。
而“狮子林”则是该寺院的后花园。
因其地原为宋代废园,有园林遗风,故建于此。
园中多怪石竹林犹如狮子状,所以又被世人称为“狮子林”。
(狮子林平面图)狮子林的营造特点是以山石、水、廊、植物、建筑在园林中的营造来体现的。
1、山石狮子林以山石造型天然神趣,洞壑盘旋巧夺天工而著称于世。
堆山叠石向来是我国造园艺术的传统手法。
园,不分南北、大小,几乎是凡有园,必有山石。
狮子林中的山石不但神形兼备,而且具有传情的作用,可谓“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它将传统的掇山叠石手法运用的得心应手。
园中虽峰岩嶙峋,沟壑纵横,但却蹊径脉络分明,不仅深得山林野趣,且无有凌乱、局促之感。
如指柏轩前庭园,面积稍大,且较开敞,造园家即以山石为核心,层岩叠翠,洞壑盘洄。
与西侧荷花池相对比,山林气氛极为浓郁。
狮子林中以山石形成的洞壑也极具特色,不仅从平面上看极尽迂回曲折之能事,而且从高程上看还力求回环错落。
如指柏轩前院及中部假山的处理:这里规模大,占地广,自指柏轩前一直连绵至荷花池以南。
狮子林1.背景资料狮子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23号,开放面积约14亩。
狮子林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2001年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国内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
湖石假山出神人化,被誉为“假山王国”。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
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
元至正二年(1342年),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
天如禅师因师傅中峰和尚得道于浙江西天目山狮子岩,为纪念自己的师傅,取名“师子林”,又因园内多怪石,形如狮子,亦名“狮子林”。
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性和尚托钵化缘于长安,重建狮子林圣恩寺、佛殿,再现兴旺景象。
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涉园”。
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
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已倾纪,惟假山依旧。
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幸铭的叔祖父)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花80万银元,用了将近七年的时间整修,新增了部分景点,并冠以“狮子林”旧名,狮子林一时冠盖苏城。
贝润生1945年病故后,狮子林由其孙贝焕章管理。
解放后,贝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后,于1954年对公众开放。
狮子林自元代以来,几经荒废,几经兴旺。
历次的重修都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经济特征。
2.实习目的(1)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环游式布局以及假山堆叠艺术。
(2)学习狮子林中山石、水体、建筑、亭廊之间的竖向组织形式与手法。
3.实习内容3.1空间布局狮子林的布局采用环游式布局,以求小中见大,达到多方胜景的艺术观赏效果。
环游式布局往往在中心布置一个形态曲折的核心水池;然后沿水池的四周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内或外、或实或虚地布建各类厅堂、水榭、石舫、轩馆、亭阁等建筑,并间以叠山,植以花木,尽量留大中部的空间,使其显得尽可能的空灵。
狮子林造景手法
狮子林是中国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其造景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山石奇峰:狮子林以奇峰异石为景观主题,让游客有置身于山林峡
谷之中的感觉。
山石规模巨大,形状多样,布局精巧,有的仿佛群山起伏,有的如流水潺潺。
2.水景溪流:狮子林以流水为景观主题,通过人工挖造水池、小溪等
水景,变化多样的水流显示出水的生命力。
3.假山造景:以庄园诉说传统,狮子林的造景技巧以假山为主,运用
石材、砖、土等材料,将岩石运用精雕细琢、排列有序等造型手法组合成
一个华丽的岩峰群,让人们拥有山水之美的体验。
4.花园彩林:在狮子林中,花园随处可见,这些园林中有各式各样的
花卉,仿佛一幅五彩斑斓的山水画,让人们感到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
狮子林造园手法
狮子林造园手法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一种重要手法。
它最早出现于明代,以苏州狮子林为代表,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
狮子林造园的特点是布局紧凑,景点错落有致,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
其主要手法包括对景点的选择、布局与呈现方式的设计、景点的艺术处理等。
在狮子林造园中,景点的选择十分重要。
狮子林的景点种类多样,包括山、水、亭、楼、廊、桥、石等。
设计师要根据场地条件和园林主题选择恰当的景点,使之相互映衬、互为补充,形成精致的园林景观。
在布局设计方面,狮子林造园强调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
具体手法包括利用自然石、湖泊、山峦等自然元素,合理安排建筑和景点的位置,使之相互辉映,充分体现自然与人工的统一。
狮子林造园还注重对景点的艺术处理。
设计师要针对不同的景点进行巧妙的设计,运用石雕、浮雕等手法进行装饰,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总之,狮子林造园手法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珍品,其精湛的设计理念和技艺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 1 -。
狮子林园林景观案例分析造园技巧和艺术风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园林设计初步狮子林园林景观案例分析――造园技巧与艺术风格班级:12级园林一班姓名:徐朕学号:N31XXXX年10月15日狮子林园林景观案例分析――造园技巧与艺术风格摘要: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苏州狮子林的山石、池水、长廊、植被、建筑等在造园技巧上的独到之处;初步探讨了其在建园营造上的艺术风格和规律,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灵魂所在:追求意境,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
关键词:园林,营造,艺术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造园艺术中的奇葩,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而且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深受世界人民的青睐。
“狮子林”是一处精致有趣的园林建筑。
它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36年),原为寺庙园林,而非一般人认为的私家园林。
当时苏州高僧天如禅师为了纪念其师中峰和尚而兴建了菩提正宗寺,因中峰和尚原来住在天目山狮子岩,所以称菩提正宗寺为“狮林寺”。
而“狮子林”则是该寺院的后花园。
因其地原为宋代废园,有园林遗风,故建于此。
园中多怪石竹林犹如狮子状,所以又被世人称为“狮子林”。
(狮子林平面图)狮子林的营造特点是以山石、水、廊、植物、建筑在园林中的营造来体现的。
1、山石狮子林以山石造型天然神趣,洞壑盘旋巧夺天工而著称于世。
堆山叠石向来是我国造园艺术的传统手法。
园,不分南北、大小,几乎是凡有园,必有山石。
狮子林中的山石不但神形兼备,而且具有传情的作用,可谓“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它将传统的掇山叠石手法运用的得心应手。
园中虽峰岩嶙峋,沟壑纵横,但却蹊径脉络分明,不仅深得山林野趣,且无有凌乱、局促之感。
如指柏轩前庭园,面积稍大,且较开敞,造园家即以山石为核心,层岩叠翠,洞壑盘洄。
与西侧荷花池相对比,山林气氛极为浓郁。
狮子林中以山石形成的洞壑也极具特色,不仅从平面上看极尽迂回曲折之能事,而且从高程上看还力求回环错落。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研究摘要:苏州园林以其精湛的建筑工艺,巧妙地空间处理手法,以及富有神韵的山水情怀而独步世界。
园林植物配置是指植物材料在园林中适宜的种植位置。
就是指植物与周围,或局部小环境的合宜配合,植物能长大形成景观。
受文化影响的苏州古典园林,适宜的植物配置,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内容,另一是适地适树。
现代园林的植物景观配置不一定适用于古典园林的配置,但是研究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却可以给我们现代公园的建设以启迪。
本文将从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和适地适树的原则分析其植物配置。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 文化,适地适树中国古典园林园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以及独到的意趣在世界园林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而苏州园林作为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在植物景观营造方面拥有极高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苏州园林甲天下”, 不仅表现在其精湛的建筑工艺而且与其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密不可分。
1、苏州园林植物配置的适地适树原则中国很早就认识到适地适树在植物造景中的重要作用.如西汉刘安《淮南子》中说:“欲知地道,物其树”指出了树木生长与自然条件的密切关系。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对此进一步的阐述:“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精辟的说明了适地适树的意义和重要性.明代王象晋著《群芳谱》中,对此认识更有所发展:“在北者耐寒,在南者喜暖。
高山者宜燥,下地者宜湿.此物性之固然,非人力可强致也。
诚能顺其天,以致其性,斯得种植之法矣.”现代人将适地适树解释为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相互适应,是选择造林树种的一项基本原则.依据生物与其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这一生物界的基本法则提出.1。
1.苏州古典园林的立地条件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端,太湖平原的东侧,地势平坦开阔.苏州平原属流水地貌,由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而塑造成堆积平原。
其中散落着一些孤立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园林植物资源条件.苏州的土壤中的自然黄棕土类中的黄刚土属的各项理化性能,最适宜树木生长,太湖沿岸以自然黄棕土为主的丘陵,园林植物资源丰富[1]。
苏州狮子林一、园林美的意韵第一,可以从“园名之意”,了解“园林之意味,主人之情趣”。
清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又称五松园。
1917年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经9年修建、扩建,仍名狮子林(园东为贝氏家祠、族学和住宅)。
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园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由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为奉其师所造,初名“狮子林寺”,后易名“普提正宗寺”、“圣恩寺”。
史载,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
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
第二,园林美之意韵,可以从狮子林的造园手法来体现。
狮子林的营造特点是以山石、水、廊、植物家具在园林中的营造来体现的.1、山石狮子林以山石造型天然神趣,洞壑盘旋巧夺天工而著称于世。
堆山叠石向来是我国造园艺术的传统手法。
园,不分南北、大小,几乎是凡有园,必有山石。
狮子林中的山石不但神形兼备,而且具有传情的作用,可谓“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它将传统的掇山叠石手法运用的得心应手。
园中虽峰岩嶙峋,沟壑纵横,但却蹊径脉络分明,不仅深得山林野趣,且无有凌乱、局促之感。
2 、水和山石一样,水也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
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到:“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用水来点缀建筑与自然环境,便可使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狮子林整体布局上呈长方形,中部为池,水面波动,使幽静的园林有了生气。
人们在游历时,也充分体会到了静中有动,动中取静的感觉。
由于此园地处江南水乡,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即使是城内依然是水网交错,这就为园林引水造园提供了便利条件。
苏州狮子林的园林景观有何亮点苏州园林,举世闻名,而狮子林更是其中独具魅力的一颗璀璨明珠。
狮子林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探寻其中的奥秘。
狮子林的布局精巧,别具一格。
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中轴对称式布局,而是灵活多变,曲折迂回。
步入园林,仿佛置身于一个迷宫之中,每一处转弯都可能带来新的惊喜。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也体现了造园者的巧思和创新。
园内的小径蜿蜒交错,时而狭窄,时而开阔,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穿梭于各个景点之间。
园林中的假山群堪称一绝。
这些假山形态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麒麟,有的像仙女,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多次游历狮子林,对其中的假山情有独钟。
假山不仅是观赏的景观,更是游玩的好去处。
游客可以穿梭于假山洞窟之间,感受那份探险的乐趣。
有的山洞狭窄幽暗,需侧身而过;有的则宽敞明亮,可驻足观赏。
而且,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这些假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景色,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狮子林的水景同样迷人。
园内有池塘、溪流,与假山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池塘中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
溪边垂柳依依,微风拂过,柳枝轻轻摇曳,仿佛在与水嬉戏。
水景的存在为整个园林增添了灵动之美,也为游客带来了一份宁静与清凉。
在植物配置方面,狮子林也十分讲究。
园内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四季皆有不同的景色。
春天,桃花、杏花竞相绽放,满园春色;夏天,荷花盛开,荷叶田田,送来阵阵清香;秋天,金黄的银杏叶和火红的枫叶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冬天,梅花傲雪绽放,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生机。
这些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营造出了不同的氛围和意境。
建筑也是狮子林的一大特色。
园内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造型精美,风格独特。
亭子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宽敞大气;楼阁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古朴典雅。
这些建筑与周围的景观完美融合,既为游客提供了休息和观赏的场所,又成为了园林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而且,建筑上的雕刻和装饰也十分精细,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苏州狮子林赏析(也是以前的作业,)2008-12-02 21:24摘要:狮子林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拥有国内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
湖石假山出神入化,被誉为“假山王国”。
作为苏州四大园林之一,它所体现的中国古园林的思想及造园的手法都有很大的代表性。
通过对该园林的研究不仅能加强对中国古园林的了解,还有助于审美观的提高。
关键词:格局建筑构园要素思想引言: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
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苏州园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独特的造园艺术,将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把生意盎然的自然美和创造性的艺术美融为一体,令人不出城市便可感受到山林的自然之美。
此外,苏州园林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所反映出的造园艺术,建筑特色以及文人骚客门留下的诗画墨迹,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内涵(摘自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一、假山王国狮子林的历史、布局和主要建筑1,狮子林的历史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园林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娄门内园林路,始建于元代,为元代园林的代表。
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
2,结构布局狮子林以水池为中心,面积不算太大接近正方形。
这点与中国的传统建筑所追求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原中的山体和古建筑大都绕大水池而设的。
主要的湖石假山主要集中在东南面,园中的古建筑则多在西北面,西南两面建有长廊,布局十分紧凑。
`` 3,主要建筑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堂后为小方厅,有立雪堂。
苏州狮子林的园林布局有何特点苏州园林,举世闻名,而狮子林更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颗璀璨明珠。
狮子林的园林布局精妙绝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走进狮子林,首先感受到的是其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
园林并非规整对称,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曲折迂回的手法,让人在游览过程中充满了惊喜和期待。
这种布局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型游览路线,使游客仿佛置身于一个迷宫之中,每一次转角都可能发现新的景致。
从入口处开始,便能领略到这种独特布局的魅力。
入口处狭窄而低调,与内部丰富多样的景观形成鲜明对比。
穿过小小的门洞,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庭院展现在眼前,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庭院中布置着精致的假山、水池和花草树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狮子林的假山群堪称一绝。
这些假山形态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麒麟,有的像大象,栩栩如生。
假山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迷宫。
游客可以穿梭其中,感受攀登的乐趣。
而且,假山的布局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精心设计,通过高低错落、宽窄变化等手法,营造出了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假山上行走,时而陡峭,时而平缓,时而狭窄,时而开阔,让人充分体验到了空间的变化和节奏。
与假山相得益彰的是园内的水池。
水池面积适中,形状不规则,岸线曲折多变。
池边种植着垂柳、桃花等植物,倒映在水中,增添了几分诗意和柔情。
水池中还放养着各色金鱼,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为园林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水是园林的灵魂,狮子林的水池巧妙地将各个景观元素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建筑布局方面,狮子林也别具匠心。
园内的建筑分布在不同的位置,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有亭台楼阁,有轩榭廊坊,每一处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功能。
亭子通常建在高处,供游客休息和观赏风景;楼阁则高大宏伟,成为园林中的标志性建筑;轩榭则依水而建,与水池相互呼应;廊坊则蜿蜒曲折,连接着各个景点。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造型、色彩和装饰都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共同营造出了优美的景观效果。
苏州园林造景手法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以其精湛的造景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
这些园林不仅是自然美景的缩影,更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和文化的物质载体。
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将有限的空间塑造成无限的意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详细探讨苏州园林的主要造景手法,包括空间布局、植物配置、水体设计、建筑元素和文化符号等方面,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1. 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是苏州园林造景的基础,通过巧妙的设计,创造出层次丰富、变化多端的空间体验。
1.1 曲径通幽"曲径通幽"是苏州园林空间布局的重要特征。
园中的小路并非直来直去,而是蜿蜒曲折,时而隐没于花木之间,时而穿过假山石洞。
这种设计有以下几个作用:a) 增加空间层次感:曲折的路径使游客无法一眼看到整个园林,而是需要逐步探索,每转一个弯都可能有新的景致呈现,增加了空间的深度和神秘感。
b) 创造视觉变化:弯曲的路径使游客的视线不断变化,避免了单调感,同时也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c) 营造意境:曲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曲径通幽"思想,暗示人生道路的曲折和探索真理的过程。
例如,拙政园中的"十八曲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桥面蜿蜒曲折,穿行于荷塘之上,游客行走其间,每一步都有不同的景致,体现了"移步换景"的造园理念。
1.2 远近高低苏州园林善于利用地形变化和视觉错觉来创造空间的丰富感。
主要手法包括:a) 高低错落:通过假山、土丘等造景元素创造高低起伏,使平面空间产生立体感。
b) 远近层次:利用植物、建筑等元素的疏密配置,营造出远近层次,增加空间深度。
c) 借景:巧妙利用园外景观,如远山、塔影等,将其纳入园林视野,扩展空间感。
以留园为例,园中的"冠云峰"假山高耸入云,不仅创造了高低变化,还成为整个园林的视觉中心。
苏州狮子林的造园手法-植物配置
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
元末明初建园时,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纲”的遗物,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假山群气势磅礴,以“适、漏、瘦、皱”的太湖石推叠的假山,玲珑俊秀,洞壑盘旋。
象一座曲折迷离的大迷宫。
假山上有石峰和石笋,石缝间长着古树和松柏。
石笋上悬葛垂萝,富有野趣。
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山路、21个洞口。
沿着曲径磴道上下于岭、峰、谷、坳之间,时而穿洞,时而过桥,高高下下,左绕右拐,来回往复,奥妙无穷。
两人同时进山分左右路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少顷明明相向而来...
苏州园林的植物配置基调是以落叶树为主,常绿树为辅。
用竹类、芭蕉、藤萝和草花作点缀,通过孤植和丛植的手法,选择枝叶扶疏、体态潇洒、色香清雅的花木,按照作画的构图原理进行栽植,使树木不仅成为造景的素材,又是观景的主题。
许多树木的种植与园林建筑和诗词匾联、人物典故相呼应,喻情于草木。
狮子林的植物配置亦照此理,东部假山区以古柏和白皮松为主,西部和南部山地则以梅、竹、银杏为主。
配植色香态俱佳的花木,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不仅增加了林木森郁的气氛。
更使山石、建筑、树木溶合一体,而成为真正的“城市山林”。
指柏轩前假山上有元代古柏数株,有白皮松五棵,姿态苍劲,皆成画意。
暗香疏影楼和问梅阁推窗可见三、五株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尤其问梅阁中桌椅、吊顶都是梅花形,窗纹用冰梅纹,书画内容亦与梅有关,与地上“冰壶”古井共同构成一幅思乡的画卷。
更有文天样《梅花诗》:“静虚群动息,身雅一身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借梅咏怀,体现了文天样正气凛然的高尚情操。
山石间有六百年年银杏一株,粗干老木,盘根错节于石隙间,夏日浓荫庇日。
秋叶灿若织锦,成为狮子林中一景。
2006年05月25日,狮子林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相关赞誉】
据史载,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狮子林赐额“狮林寺”后,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匾额。
乾隆还下令在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内仿建了两座狮子林。
可见当年帝皇对狮子林情有独钟。
清代学者俞樾赞誉狮子林“五复五反看不足,九上九下游未全”。
当代园林专家童俊评述狮子林假山“盘环曲折、登降不遑,丘壑宛转,迷似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