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和要素
- 格式:ppt
- 大小:11.13 MB
- 文档页数:78
中国造园有六法即山、水、树、石、路、屋。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来说,有四大要素和“六法”之说,四大要素指的是:山石,水,植物和建筑;还有一种是“六法”之说,就是把山和石分开,加上水、树(就是植物)、屋(就是建筑),再加上园林中的路,共六大要素;也有人归结为花木,水泉,山石,点缀,建筑,路径,这种说法加上了点缀,也是组成了六个要素。
关于园林构成要素的说法很多,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园林构成要素当中的植物这一构成要素。
山水是构成园林的最基本的要素,造园可以概括为掇山理水,而植物是掇山理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植物犹如山峦之毛发,水景也需要植物来点缀衬托。
植物在古典园林中的形式有许多种,有高大的树木,如松、柏、梧桐等,拙政园的梧竹幽居,就是因为亭外有梧有竹而命名,因为梧能招风,所以把梧桐看成是吉祥之物。
也有多年生的草本花木,如梅,兰,竹,菊等,因为常被比作人的性格而在园林中经常出现,比如用梅来颂扬人的铮铮傲骨,竹来比喻为人的高风亮节,如扬州的个园,就是以种植竹子而出名。
但是大面积的草坪却在古典园林中很少出现,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草坪又可以称为是“规矩草”,之所以称为是规矩草,是根据草的生长特征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草坪必须经常修剪整齐才能显出其魅力来,而古典园林的造园的原则是“人工仿效自然”,古典园林所创造的是一个“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一个有若自然的环境,自然的景物是自由的、不规则的、非几何图形的,而修剪草坪好像就不是纯粹地模仿自然,而是对自然的景物有了一定的改造,所以说这一点与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是相违背的。
古人造园并不是不对构成要素进行人工的改造,只是在人工改造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一个“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园林意境,尽量做到看不出人工斧凿的痕迹。
如园林中的理水手法,根据水流动的特性,开凿出了蜿蜒曲折的水池,还要设计出一个水口,寓意水是有源头的,是流动的,这些虽然都是人工创造的,但设计得非常巧妙,顺乎自然,让人看不出加工过的痕迹;还有园林中的人工堆山,也是用自然界中的石头,按照大自然中山的形势堆砌而成,也做到了顺应山的走势,惟妙惟肖。
古典园林的审美要素和造园手法分别有哪些中国园林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这是园林的化学物质生活基础。
在植被、水体、建筑位置等方面对园林的小气候条件的改善,目的是为营造更加宜人的生活环境。
结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山石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风景风景式景观属性,是中国传统园林典型风格特点。
建造园林所用树脂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重在意境个股表现,亭台楼阁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
中国园林强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将自然中存在的山、水、石、花草等元素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特殊美感加以提炼和微缩收纳至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其目的是为强调人对自然的明白与感受。
这些对现代园林的营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中国古典园林的总体而言风格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风景式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人们在一定弹性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却稍加高于自然的无公害整体。
在中国园林的缓慢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鲜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审美情趣的影响,中国园林产生了自身的风格特点。
具体说来,中国园林特点主要为以下五点。
:1.1出自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设计者寓情于景,同时园林中的景色也体现着园林乡土情怀。
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的水体、错落的山体、迂回的园路、参差的山石、幽奇之构成一个被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是将自然界的景物集中荟萃在东南角一处。
1.2园林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
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分莱菲县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1.3浓郁的诗情画意中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厚的艺术情趣,而有些园林的设计者就是由画家直接担当的,在对园林的空间结构、植被设置、山石堆叠上,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旧式绘画当中的美感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技法指要中国古典园林以“道法自然”为根本指导理念,在自然景观的设计营造上追求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布局。
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
人文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这种在有限的空间内,用中国传统的叠山理水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巧妙构配,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从而令人感受“天人合一”之境界和状态。
中国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先生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中曾指出,“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
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
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点出了营造中国古典园林之四大要素——山石、泉水、花木、建筑。
如承德避暑山庄之“金山”岛,就是古典园林这种营造技法的实践典型。
避暑山庄的金山岛,仿江苏镇江金山寺修建,以石为基,石上建阁,用水环抱,水内植荷。
康熙皇帝曾称赞其:“仰接云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
北固烟云,海门风月,皆归一览。
”一、堆山磊石“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
”古典园林中,蕴涵得最深、最广的,应该是古代文人雅士时时魂牵梦萦的山水情,正所谓“一池之水,包容江海;几撮山石,喻指众岳”。
唯其如斯,才能满足文人士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情怀。
园中山景,有真假之分。
大型苑园,常包入真山,有些地方小园,亦引入山之余脉来造景。
小型的文人园林,主要还是靠堆叠假山来创造苍郁的山林气氛。
假山的堆砌,离不开峰石。
古人认为,石是天地至精之气的凝集,一拳一石,包孕了自然山林之美,在古典文人园林中,山石的峰态变幻多姿,无一类同,它是渲染山林气氛的主要手段。
堆山叠石是营造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它师法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李渔《闲情偶记》云:“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
”1、选石园林选石,看重石质。
如著名的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就运用了四种不同的石质,营造了不同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造园手法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
1. 借景手法:利用周围自然山水或建筑环境,将其融入园林中,营造出与外界相连贯的景观效果。
2. 运用对称和平衡:古典园林注重对称和平衡的美学原则,通过布局、景点的设置等手法来营造整体的和谐感。
3. 利用空间层次:通过设置不同的景点和元素,创造出层次感和深度感,让人在园林中有流动的视觉体验。
4. 突出虚实结合:在园林中巧妙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如利用假山、水池等来营造幻化之境,给人以意境和想象的空间。
5. 打造意境和氛围:古典园林注重营造一种特定的意境和氛围,通过植物、建筑、水景等的组合和精心的设计来展现特定的文化内涵。
6. 引导人流和视线:通过步道、廊道、窗户等设置,引导游客的行走路径和视线,使他们能够逐步欣赏到不同景观,并有所体验和感受。
7. 利用水景: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重要的元素,通过水池、流水、喷泉等来增加园林的动感和灵动感。
8. 精心布置庭院:庭院是古典园林中的核心区域,通常会设置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以打造一个宜人的休闲空间。
9. 运用植物装饰:古典园林注重对植物的选择和摆放,通过花草树木的组合和养护,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10. 利用建筑元素:在园林中运用传统的建筑元素,如亭、阁、桥等,以增加园林的文化气息和观赏价值。
这些手法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了一种独特而精致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其造园手法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总体布局与空间构成: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营造一种自然与人工融合的空间感。
常见的布局方式包括回字型、中轴线型、开放通透型等。
古典园林以空间层次的设置来表现园林景观的层次感,常见的手法包括景观与空间的错落有致、主次之间的转化与呼应等。
2. 山水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手法,并将之融入到园林景观的布局中。
在布局中,工程师会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建造山体,以形成宜人的景观。
并通过人工的山体塑造手法,如山体开凿、石头堆砌等,使其与周围的景物相协调,形成山水画般的景观。
3. 溪流与湖泊: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园林中营造氛围和增加景观层次感的重要手段。
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水体有溪流和湖泊。
溪流常以弯曲的形态蜿蜒穿行于园林中,配以小桥、感澜、石峰等景观,增添了园林的浪漫情调。
湖泊常常作为园林的中心景观,配以亭台楼阁、绿树花丛等,营造出宁静、开阔的美景。
4. 四季景观: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四季景观的呈现。
通过引入不同的植物、花卉和树木,以及景观灯光设计,使园林在不同季节都能散发出不同的美感。
春季以花卉盛开、鸟语花香的景象为主,夏季注重荫凉和水域的清凉感,秋季以红叶和果实的丰收为主,冬季则以落叶和空寂的景象为特色。
5. 巧用亭、台、楼、阁: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建筑物包括亭、台、楼、阁等,这些建筑物常常与山水、花木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亭、台、楼、阁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单层的亭子、高耸的楼阁等。
它们作为园林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不仅为游人提供休憩的场所,同时也是园林景观中的亮点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通过总体布局与空间构成、山水结合、溪流与湖泊、四季景观以及巧用亭、台、楼、阁等手法的运用,中国古典园林打造出了一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独特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代的遗物。
前者有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论。
中国的建筑业也认为,长江以南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提取物主要在苏州,园林的数量、大小、园林艺术的精华,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
二、院落布局不管是南方的自然式园林还是北方的宏观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私家贵族的小家园囿,尽管由于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1、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利用人工修建的自然风光,打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的古典造园,除了满足自身的住房需求,更重要的是对优美的山区景色的追求,为了在城市实现可以享受乐趣的山林。
2、善于利用民族风格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构筑物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1)廊廊虽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建筑物,但造型很丰富,艺术造型很强。
从廊的形式分,大致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波形廊等,从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环境结合的角度来考虑,又可分为沿墙走廊、空廊、楼廊、爬山廊、水廊、花廊、复廊等。
2)桥桥也称桥梁,它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尤其是园林中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桥。
桥原本是为了通行而建,所以具有交通的实用功能,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有吸引力,引人流连。
园林中建桥,既有分割水面与造景的作用,又有连接、导游的功能。
在宽阔的水面上用体形高大、曲线优美的拱桥或用廊桥,借水生景,虚实相接,倒影如画。
然而在重岩复岭的假山之间,却要用质朴自然的石梁,高高飞架在峭壁之上,才能创造出一种天堑变通途,白浪如山信步过的雄伟意境。
三、空间突破即为将造园的美景藏于四周的围墙之内。
此外,除了少数的皇家园林,其它私家园林的面积相对较小。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
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
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
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
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
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
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
如苏州网师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
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
也正由于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
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_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自然,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一)抑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滋力。
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
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四)对景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谢,可观赏堂、山、桥、树木…… 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檄,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
(五)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六)漏景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古典园林的主要的构成要素去参观过古典园林的人都会惊叹园林之美,在我们观赏之余你是否有去观察过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典园林的主要的构成要素,欢迎阅读!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一)筑山我国古典园林中的“山”虽然有真山,但多为假山。
包括土山、石山及土石山,能够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的假山,主要是指石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一个突出标志。
为表现自然,叠山是造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
山景要有峰、谷、洞、石等形态组合,园林设计可选择不同造型、色泽、纹理的块石,创造小尺度自然的峰、峦、岭、洞、谷、悬崖、峭壁等景观。
在堆积章法和构图上,要体现天然山岳的构成规律及风貌,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
因此,成功的假山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写,是在小地段内展现出的咫尺山林和千岩万壑。
叠石是我国古代园林造景的基本要素。
叠石一般用三种岩石,它们是太湖石、黄石和宣石。
太湖石玲珑剔透,黄石浑厚粗犷,宣石质地如雪故称雪石。
著名的太湖石叠石有苏州的留园三峰,黄石叠石有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洞,宣石叠石有扬州个园的冬石雪狮。
我国有“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之说。
扬州个园的假山分为三大区域,分别用太湖石、黄石和宣石叠成,一园三色假山,手法不同、风格各异,总体设计却一气呵成,立意之精巧,气势之深雄,充分体现了我国园林堆山叠石的高超技艺,因此有“扬州个园以山胜”之美誉。
(二)理水园林中的各种水体,是对自然界中河湖、溪涧、泉瀑、渊潭的艺术概括。
理水是按水体运动的规律,经人为抽象概括,再现自然的水景。
水是园林中的血液,为万物生长之本。
水体给人以明净清澈的感受,起到调节精神的作用;同时能改善土壤和空气湿度,使花木茂盛;还可与园林其他要素协调对比,产生湖光山色、波光倒影,使景色更丰富生动。
水景组织要顺其自然,静态与动态序列布局,取决于地形,并经艺术处理,大片洼地成湖泊,窄细之谷为溪涧,狭长水体为河流,泉瀑积聚为渊潭。
水面形状要自然,水贵在曲,即使小水面,也要曲折有致、有聚有分、有急有缓、有瀑有流,并用山石点缀岸矶港汉,制造水口以显示水有源头。
古典园林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美学追求。
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造景手法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古典园林的概念、特征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以艺术手法模拟自然景观,创造出独特的环境,并在其中融入文化元素。
古典园林通常由多种元素组成,包括建筑、湖泊、山石、植物和小品等。
这些元素的组合和布局是根据自然美学和人类活动需求而设计的,以营造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环境。
古典园林有几个不可或缺的特征。
首先,它强调自然与人工的融合。
古典园林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利用人工手法进行修饰和创造。
在园林中,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
其次,古典园林强调空间感。
园林中的建筑、湖泊、山石等元素被设置在一个有序的空间中,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空间之间的变化和转换。
古典园林的空间感通常通过架空式建筑、廊道和界墙等手法来实现。
再次,古典园林注重细节和装饰。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装饰,以烘托整个环境的美感。
花草树木的选择、亭台楼阁的雕刻、池塘的布局等细节都体现了园林艺术的精致和高雅。
古典园林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和追求,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古典园林中的山水意境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宇宙的认识。
园林中的建筑和装饰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和风格。
古典园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园林的布局和元素选择,可以传达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思想。
古典园林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和学者的目光。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引入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将其应用于当地的园林建设中。
这些园林以古典园林的风格和特点为基础,同时结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园林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山、水、植物、建筑和匾额、楹联与刻石等五个方面。
山景是园林风景形成的骨架和支托;水景是园林景观的脉络; 动植物(特别是花木)为园林景观的肤貌,是影响和制约其他景观要素的链带;建筑起着联系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媒介作用,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象征;匾额、楹联与刻石为园林风景的画龙点睛之处,为园中的景点增加诗情画意。
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的堆砌设置,而是各得其章法,通过园林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表现造园者的情怀。
一、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1)对仙境的向往:一池三山,象征东海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2)模写山水: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宋徽宗的艮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
(3)写意山水: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
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
二、理水为表现自然,理水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
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1)掩。
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谢,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2)隔。
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3)破。
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齿,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