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留园为例谈造园手法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692.50 KB
- 文档页数:14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传统文化的瑰宝。
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工程技术手段,“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清幽隽永的意境美和完善的园林面貌为足于世界园林艺术之林,被誉为“园林之母”。
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需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成长的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用现代景观设计的观点审视,必然会有新的结论。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之所以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独创与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和一味照搬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模式,同时缺乏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批判性吸收和继承,以致失去了自己的根脉。
人无足不走,树无根不活,因此,用现代景观设计的眼光去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走向成熟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和必然要采取的一种方法。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比较,区分两者的优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找回中国景观中国景观设计繁荣兴旺之根,使每一个景观设计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和使命。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景观设计比较研究文化传承引言:留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指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留园是在平地造园,没有地形之便,所以空间划分都通过建筑、堆山、置石、水体等造景要素划分,空间开合变化丰富。
留园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叠山立峰之美、意境之美、“处处邻虚,方方侧影”的空间艺术之美、植物配置之美等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因此,本文将留园作为论述对象。
1,留园的概况留园位于江苏闾门外下塘花步里,今留园路上。
占地五十余亩,有中部、东部、北部、西部四部分组成。
中部和东部为全园之精华。
中部掘池东南,堆山西北,以水为主,环以置石,布置亭、台、楼、阁,四周环以回廊;东部以建筑为主,厅堂轩层参列,间以叠石小品;西部构筑简朴;北部遍植桃杏,布置花圃。
刘原本是一处私家宅园,是由李渔主持修建,建筑密度大。
留园的设计艺术——苏州古典园林典型概述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尤以建筑庭院划分与组合园林空间精湛见长。
留园是平地造园,空间通过建筑、堆山、置石、水体等造景要素划分,空间开合变化丰富。
园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叠山立峰之美、意境之美、“处处邻虚,方方侧影”造园艺术、景观设计、空间艺术之美、植物配置之美等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布局留园的布局讲究含而不露,其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全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
它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变化。
组合景观、高低布置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建筑与园境相映成趣。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园林用建筑结构来划分空间,分中、东、西、北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其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以山景为主,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空间处理留园中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从平面图可以看出,留园总体上是用建筑围和空间,同时内部空间划分成若,建筑又将其干小空间,即为园中之院,园中之馆。
留园入口空间营造手法
留园入口空间的营造手法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照明设计:通过灯光的布置和设计,突出入口的重要性和特点。
可以运用彩色灯光、景观灯等手法,打造独特的氛围和视觉效果。
2. 建筑设计:入口建筑的外观设计要与留园的主题和风格相协调。
可以运用亮丽的色彩、独特的形状和材料,增强入口的视觉吸引力。
3. 植物景观:在入口附近设置有吸引人的植物景观,例如花坛、绿化带等,以增加入口的生机和美感。
4. 艺术装置:在入口区域设置艺术装置,如雕塑、壁画等,以增加艺术氛围和视觉冲击力。
5. 标识和导向系统:设计专业的标识牌和导向系统,使游客能够清晰地找到入口,并了解留园的相关信息。
6. 座椅和休息区:在入口附近设置舒适的座椅和休息区,方便游客休息和欣赏周围的景色。
7. 声音和音乐:通过音响设备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为入口区域营造宜人的音乐氛围,增加游客的舒适感。
8. 色彩搭配:使用明亮、活泼的色彩搭配,如鲜艳的花朵、鲜
艳的标识牌等,增加入口的活力和吸引力。
通过以上的空间营造手法,可以为留园的入口创造一个醒目、吸引人、独特且舒适的空间,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增加其游园的欲望。
留园造景手法与特点留园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种经典类型,兴盛于明清时期。
留园造景以自然为师,模拟自然景观,融合诗、画、声、香、味、色等方面的元素,达到"山水和谐"、"艺术至化"的效果,成为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种典范。
留园的手法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纵横错落留园的造景手法首先要求建园地形要复合自然山水,根据山势起伏,设造虚山、假山、真山,将几种山势杂陈,高低错落,互相照应。
在空间上采用弯曲、盘旋、转角以及环绕等手法,使园中道路环抱曲折,错落有致,形成"情趣横生,景物各异"的效果。
二、山水结合留园强调山水结合,山是山水的主体,水是山水的灵魂。
留园中的池塘、溪流、小桥、流水、瀑布、泉水都是山水结合的象征。
池塘不仅是用来储水,也是用来衬托山的形态,山不仅是用来借助水势的高低差形成高峰险峻,还可以在山石上刻画出潇洒雄浑的艺术之美。
这种山水结合的手法在园林艺术中更显山水之精髓。
三、假山用石留园造景以假山为主,假山的制作主要是采用自然山势和山体的特点,结合艺术手法,借助石材将一些具象的事物刻划成形象。
假山石的种类应选择天然石料,根据山势和表情选择不同的石材,使它们的形态和质感更加真实、自然。
假山石的种类又分为平峰石、擎天石、卧蚕石、喷泉石、蘑菇石等。
四、花木浓郁留园中的花木种类繁多,一品花草、双色青梅、鱼跃龙门、罗汉推磨、虎头石柱、鱼戏莲荷等,为留园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意韵。
通常,在留园中,一些五彩缤纷的花朵和叶子的颜色非常鲜艳,以达"万紫千红"的艺术效果。
五、室内和房外留园在造景上还融入了房屋建筑的手法,如屋顶的疏密布局和色彩的搭配,厅内屏风的造型和材质,从而形成室内和房外的一体化,构成一个可以劝客游赏、落座休憩、赏景倾谈的完整场所。
同时,由于它紧密地结合着居住生活,因此更显得宜人和完美。
总之,留园造景手法所体现的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的有机结合,正是其精华所在。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以留园为例郭硕明(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之精髓,是当前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重中之重。
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本文以“留园”为例,从留园的造园手法对其造园个性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深入剖析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相应的造园手法,由此来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留园1.中国古典园林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师从自然、崇尚自然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的创作原则,在园林设计中追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念。
古典园林以自然美取胜,山石之美必有植物相衬。
自然式山水园就在这种观念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在世界园林史上取得了独树一帜的成就。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世界享有盛誉。
苏州更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集聚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气、神,具有悠久的历史,精湛的造园技艺,体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苏州园林有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园林集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为一体,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大小、规模、数量、还是精湛的造园技法上,都是在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看到,所不能及的伟大著作。
2.留园的艺术特征2.1 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讲究含蓄、内敛,留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
以“曲”为贵突出体现在全园布局中,以“曲折”为主旨的构思。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园境,因而在路径的设计中避直求曲,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曲径幽深之感,人为地延长游赏的距离, 水曲山绕,廊曲院折的骨架布局,才有了“小园香径独徘徊,窈窕通幽一径长”的园林妙境。
2.2丰富的山石布景。
山石布局也是疏密有致,与建筑布局恰恰相反,留园的山石布局以中区为主,西区为辅。
中央的假山处于中区的西北部,而园西区则体现了山林野趣。
3.古典园林造园手法3.1 园林布局。
欲露先藏,欲扬先抑。
留园整体分布设计理念留园整体分布设计理念是以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基础,将自然环境融入园区设计中,营造出独特而宜人的休闲氛围。
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融入:留园的整体设计以自然元素为主要特征,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通过植物、水体、山石等自然元素的布置,创造出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绿色生态环境。
同时,通过合理的园路设计和景观布置,使游客在园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2. 空间分区:留园整体设计中,将园区按功能分区,形成多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空间。
每个空间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风格,如花坛、湖泊、小桥流水等。
这样的分区设计更好地满足了游客不同的需求,同时也给游客提供了不同的景观体验。
3. 人文特色:留园的设计强调人文特色,通过布置一些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的景点和建筑物,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与历史。
比如,设立古亭、古塔、文化广场等,让游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
4. 交通布局:在留园整体设计中,重视交通布局的合理性和便捷性。
设置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使游客可以轻松地游览整个园区。
此外,鼓励使用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工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提供更加健康的出行方式。
5. 功能设施:留园的设计还注重提供各种便利的设施,如休息区、餐饮区、卫生间、停车场等。
这些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完善功能,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体验。
通过以上设计理念,留园整体分布设计旨在打造一个以自然和人文为特色的休闲胜地,让游客在这里可以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提供舒适便捷的游憩环境。
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满足了游客对于放松休闲的需求,也展示了留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留园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江南私家园林代表着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是一种模拟自然山水、以小见大的的园林,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下面就空间处理、视线、造景、植物几个方面,对留园高超的技艺进行赏析。
一留园的空间处理留园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它分为西、东、中三区,三区各具特色,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以山、水兼长,东区则以建筑取胜。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不同的相互关系就产生不同的空间。
缺乏变化,一览无余的空间是单调而令人乏味的,怎么把园林空间设计的丰富而有层次,对此,留园达到了最恰到好处的诊释,也是留园最突出的空间特点下面拿以下几个空间加以说明。
1整体布局园中部景区建筑沿园的四个周边排列,则使人处于园内可以同时环顾四个周边的建筑,东南两面建筑排列很密集,另两面则较稀,山石布局也是疏密有致,与建筑布局恰相反以中区为主,西区为辅,中央假山处于中区的西北部,而园区西,则体现了山林野趣。
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所指的就是极强烈的疏密对比,我国传统园林的布局与经营位置毫无例外地悟守着疏密对比这一构图原则。
走进留园,则使人领略到忽张忽弛忽开忽合的韵律节奏感。
建筑上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地方极其稀疏有的地方则十分稠密对比异常强烈,以东区为主,石林小屋附近,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但西区部分的建筑则十分稀疏、平淡。
2 入口的巧妙处理先是极大地压缩人们的视野,之后,则使人感到豁然开朗。
留园入口部分正是利用这种既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的空间来与园内主要空间进行强烈对比,进而使人们穿越它进人主要空间时,便顿觉豁然开朗。
进园后第一个小院,狭长多变的曲廊、又一个内院一又窄又封闭的廊子,隔漏窗窥见园内景物、位于末端的最后一个小院一穿过曲折狭长、封闭空间后到绿荫进人主空间,豁然开朗。
二留园的视线分析在古代园林规划设计中,常在堆山叠石的基础上筑楼阁台塔作为构图中心或景观组织控制元素,以至高优势形成全园或区域景观控制,园林中的景观布局及设计围绕构图中心展开,以水平视角控制景观组织,将主要景点如主要建筑或组团以及构图的一些主要元素如岛桥、堤岸、山石、水面、水口等组合在60°水平视角落的视野范围内,使人们置身楼台高处,在自然的观景状态下获得丰富、完整的景观。
留园造景手法与特点留园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类型之一,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留园造景手法独特,具有许多特点,下面将详细介绍。
留园造景手法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意境的表达。
留园的整体设计以营造一种理想化的自然景观为目标,追求意境的表达。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景观设计,留园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抚慰。
园内的山水、亭台、花木等元素都通过景观的组合和配置,展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让人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情怀。
其次,留园造景手法注重空间的层次感。
留园通常采用多层次的布局,通过设置不同高度的亭台、山石、水池等元素,使整个园林空间呈现出层次分明的效果。
这样的设计手法使得园林空间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立体感和层次感,增加了游览的乐趣和观赏的价值。
留园造景手法还注重水景的运用。
水是留园造景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留园中的水景通常以大型水池为主,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处理,给人以开阔、深邃的感觉。
水面上的倒影、水波荡漾等景象,为整个园林增添了一种诗意和浪漫的氛围。
同时,水还起到了调节气温、增加湿度的作用,为园林中的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留园造景手法还注重材料的运用。
在留园的建设中,常常使用一些石材、木材等自然材料,通过巧妙的雕刻和安排,营造出各种各样的景观效果。
石材的运用尤为重要,留园中的山石通常选取天然的奇石,通过精心的摆放和砌筑,营造出一种自然、灵动的美感。
木材的运用则主要体现在园林建筑和亭台的搭建上,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雕刻,使得园林建筑更加精致、美观。
最后,留园造景手法注重细节的处理。
细节是留园造景中的关键,通过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心雕琢和处理,使得整个园林更加完美。
留园中的山石、水池、植物等元素都经过精心挑选和布置,力求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
同时,留园中的园林建筑、雕塑等也注重细节的设计,通过精密的雕刻和装饰,使得园林更加精致和美观。
总的来说,留园造景手法独特,具有注重意境的表达、空间的层次感、水景的运用、材料的运用和细节的处理等特点。
苏州留园的园林布局有何独特之处苏州园林,举世闻名,而留园更是其中的璀璨明珠。
留园以其精湛的园林布局艺术,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品鉴。
留园的入口设计独具匠心。
它并非是那种一进门就将整个园林景观尽收眼底的直白方式,而是采用了曲折迂回的手法。
刚进入时,空间相对狭窄,仅能看到几处漏窗透出的些许景致,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
这种欲扬先抑的处理方式,让游客在进入园林的初始阶段就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沿着小径前行,视野逐渐开阔,真正的美景方才缓缓展现在眼前,令人心生惊喜。
穿过入口,来到中区,这里是留园的核心景观区域。
中区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着亭台楼阁、假山回廊。
水池的形状不规则,岸线曲折多变,营造出一种自然流畅的美感。
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岸边的建筑和树木,虚实相映,增添了几分诗意。
水池周边的建筑布局巧妙,有高耸的楼阁,也有低矮的亭榭,高低错落,富有层次感。
其中,“涵碧山房”临池而建,宽敞明亮,是观赏水池景色的绝佳之处。
留园中的假山也是一大特色。
假山不仅造型奇特,而且与周围的建筑、水池相互呼应,融为一体。
有的假山宛如陡峭的山峰,有的则似起伏的丘陵,形态各异,引人入胜。
在假山上还建有小径和洞穴,游客可以穿梭其中,体验探险的乐趣。
与假山相配合的还有众多的石洞,这些石洞内部幽暗曲折,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
留园的建筑布局也十分讲究。
建筑的分布疏密有致,既不会显得过于拥挤,也不会让人感到空旷。
各种建筑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有古朴典雅的厅房,也有精致小巧的轩榭。
其中,“五峰仙馆”是园内最大的厅堂,内部装修华丽,气势恢宏。
而“林泉耆硕之馆”则分为南北两个部分,风格迥异,体现了建筑布局的多样性。
除了中区,留园的东区和西区也各有千秋。
东区以庭院建筑为主,庭院深深,宁静清幽。
这里的建筑多为小型的院落,布局紧凑,富有生活气息。
西区则以假山和枫林为主,秋季时枫叶如火,美不胜收。
在游览留园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对空间的巧妙利用。
留园造园手法留园是中国苏州市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留园的建造始于明代,经过多次的修葺和改建,如今已成为一座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古典园林。
留园的建造手法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本文将从留园的建造手法、景观设计和园林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留园建造手法留园建造手法以“四大特点”为主要表现形式,即“小巧玲珑、错落有致、曲径通幽、景致宜人”。
1.小巧玲珑留园的建筑物和景观都非常小巧玲珑,没有太多的繁琐和复杂的细节,但却非常精致。
这种小巧玲珑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美感。
2.错落有致留园的建筑和景观设计都非常错落有致,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和对称。
这种设计手法可以使人们在游览园林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景色和美景,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3.曲径通幽留园的曲径通幽,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常见的设计手法。
这种设计手法可以使人们在游览园林的过程中,逐步发现新的景色和美景,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4.景致宜人留园的景致非常宜人,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精致的建筑物和艺术品。
这种景致宜人的设计手法,使得留园成为了一个美丽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
二、留园景观设计留园的景观设计,以“四大景观”为主要表现形式,即“水、石、植物、建筑”。
1.水留园中的水系非常完备,包括大大小小的池塘、水道和喷泉等。
这种水系的设计,不仅美观,还可以增加园林的湿度和气温,使得园林更加宜人。
2.石留园中的石头是非常重要的景观元素,不仅可以用来装饰建筑物,还可以用来制造山水景观。
这种石头的使用,可以增加园林的自然气息,使得园林更加生动。
3.植物留园中的植物非常丰富,包括各种花卉、树木和灌木等。
这种植物的使用,可以增加园林的自然气息,使得园林更加生动。
4.建筑留园中的建筑物非常精致,包括亭、台、楼、阁等,这些建筑物不仅美观,还有一定的实用性。
这种建筑物的使用,可以为游客提供休息和观景的场所,使得游览更加舒适。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摘要:从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手法上,探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运用古典园林艺术,来适应现代建筑的需要。
本文着重论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城市景观及建筑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设计建筑运用正文: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结晶,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发展,已形成风格各异的多个流派,技艺精深,内涵丰厚。
其追求自然山水景色的意趣,园景构图模仿自然,布局灵活多变。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园林构筑物与山水要素、动、植物要素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根据文人雅客对院子的实用要求与艺术要求构筑了独具一格的东方造园艺术。
古代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在当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一、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园林艺术是一种视觉的空间艺术,园林设计首先必须有空间。
在自然界,空间是无限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人们只能从物质空间中感受到它的存在,而园林空间正是在既定的空间上进行经营、分割,进而深化空间,拓展空间,从而在有限的园林宅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精神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中国园林艺术对空间的经营方式是和中国传统的独特空间意识分不开的。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因地制宜”、“法无定式”,主要通过山水、建筑物和动、植物,运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多种手法来组织空间,从而形成应对不同需求的空间形式。
另外,在空间与空间的结合部,例如,边界空间的构成、内外空间的流动、层次空间的景深和序列空间的组织等方面,也表现出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空间曲径通幽,曲折变化。
古典园林在选址上总把自然的山、水、古树以及周围环境上的成景、借景条件作为首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整理,结合建筑、叠石、花木构成园景。
留园入口空间营造手法留园是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景区,作为游客进入留园的第一印象,入口空间的营造至关重要。
入口空间的设计和布局不仅能够引导游客流动,还能够提升留园的整体形象和氛围。
下面,我们将探讨留园入口空间的营造手法,以期为留园的设计和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首先,入口空间的设计应该体现留园的主题和特色。
留园的主题是园林,因此入口空间的设计应该以园林元素为主,例如使用绿色植物、花卉等装饰。
同时,可以采用园林景观的造型和结构,如花坛、水池、假山等,以增加入口空间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此外,还可以利用传统园林建筑的元素,如亭台楼阁、廊架等,为入口空间增添独特的韵味和历史感。
其次,入口空间的布局要合理且流畅。
游客进入留园的入口空间时,应该有清晰的行动指引,不易迷路或产生混乱。
因此,入口空间的布局要尽可能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障碍物或分散注意力的元素。
可以利用道路、步道、栏杆等来引导游客的行动方向,并设置指示牌、标识牌等,明确标示不同景点和设施的位置,方便游客的导览和选择。
同时,入口空间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和体验。
游客在进入留园之前,可能需要停车、购票、取得游览地图等。
因此,入口空间应该设有充足的停车位,并建立便捷的购票系统和服务窗口,方便游客办理入园手续。
此外,可以设置休息区、公共厕所等,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休息和便利的生活设施。
另外,入口空间的装饰和灯光设计也非常重要。
装饰物可以通过摆放艺术品、雕塑等来增加空间的美感和趣味性。
同时,可以利用灯光的照明效果来突出入口空间的重要元素,如主题标志、园林景观等,增加夜间的吸引力和可见性。
灯光的色彩选择和亮度要与留园的整体风格和氛围相协调,既要注重美观,也要保证游客的安全和舒适。
最后,入口空间的维护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入口空间是留园的门面,对游客的第一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定期清洁、修剪植物、更换装饰物等,保持入口空间的整洁和美观。
同时,要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游客的安全和秩序。
留园造园手法
题目:赏析古典园林--秦淮留园造园手法
秦淮留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南北湖、狮子林、千蝉亭、乾坤海等景观景点,以及秦淮河流经一片景色,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美景。
秦淮留园古典园林造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湖为中心。
秦淮留园建有“金英轩”、“朱鹭轩”、“月涧轩”等湖岸别院,
把湖水与湖岸别院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畅通的“湖水河线”,形成以湖为中心,以湖为
主题的园林空间。
二、以粗放为主。
秦淮留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金碧辉煌”,它把古典园林融合成一
种自然空间,使其看上去比较宽敞粗放,是一处连续性的自然空间。
三、生态高度融合。
秦淮留园利用湖泊、山水、树木、植物等手段,使园林生态环境
得到充分的调节和表现,而且秦淮留园的设计把园内的景观与秦淮河的文化主题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使景观更加完整具有一定的园艺品位。
四、文化气息浓厚。
秦淮留园历史悠久,在园林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保留了许多描绘中国大小写意的朱漆门窗和木雕、石雕工艺,使园林中有浓浓的中国
文化氛围。
总之,秦淮留园是园林园林艺术发展历史中最优秀的贡献之一,它以“中西合璧”的
设计手法,把江南园林、禅宗文化、中国古典文化以及自然自然风光相融合,创造出了一
种“经心文化、天人自然”的古典园林艺术景观,而且它的规划和设计也打破了传统的园
林艺术规则,独树一格,成为人们欣赏与研究的古典鑑定。
基于空间结构分析探究留园造园理法留园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被称为江南园林的瑰宝。
其独特之处在于其巧妙地融合了对自然景观的模仿和审美感受的提升。
这种造园理法被称为留园造园理法,在其背后有着丰富的空间结构分析。
本文将通过对留园的空间结构分析,探究其造园理法。
首先,留园以自然的山水为基础,巧妙地利用了空间结构来营造出一种意境。
留园的山水布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东西部的山、中部的水。
这种布局使得园内的自然山水景观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同时,东西两山的设置也为园内的建筑提供了背景,使得整个园林景观更加和谐统一其次,留园的空间结构还体现在园中建筑的布局上。
留园中的建筑主要分为前宅和后宅两个部分。
前宅是对外展示的地方,建筑布局紧凑而有序;后宅则是私密的区域,建筑布局则更加散漫。
这种前后宅的区分使得整个园林拥有了明确的层次和秩序感。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符合人们的居住模式,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生活体验。
此外,留园的空间结构还体现在景观的设置上。
留园中的景观设置了多个小景点,例如草桥、挑桥、船坞等,通过独特的造型和布局,营造出了不同的景观效果。
这种空间结构的设置使得园内的景点互相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观序列,使人们在游览过程中产生连续的美感体验。
最后,留园的空间结构还与人们的活动有关。
留园中的空间结构设置了多个小的活动区域,例如庭院、亭台等,使得人们可以在园内进行不同的活动,如休闲、品茶等。
这种针对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结构设置,使得人们在园中可以尽情地享受自然和艺术带来的美感体验。
综上所述,留园的造园理法基于对空间结构的深入分析。
通过对留园的山水布局、建筑布局、景观设置和活动区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留园在空间结构的运用上非常巧妙。
留园的造园理法不仅将对自然景观的模仿与审美感受的提升相结合,而且还考虑到了人们的活动需求,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园林体验。
这种空间结构分析的探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留园的美学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
解说留园咫尺山林,建筑空间造景艺术无限(一)从以往的推送内容之中,大家都可看出小编常炫耀留园规模大、建筑众多。
但客观来说,苏州园林的实际空间都是有限的,而造园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寻求无限。
咫尺山林,如何巧妙运用空间便是一门学问和艺术。
通常空间分割的手段有门、墙、屋宇、假山、水池、树木、桥梁等。
留园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巧妙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关系,将园中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要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无限的景观,欲扬先抑便成了苏州园林的一种惯用手法。
苏州任何一个园林都会让人产生一种神秘好奇的心理,但见里面遮遮掩掩、曲曲折折,经过空间隐蔽幽深的不断变化,豁然开朗,犹如进入世外桃源一般。
留园是建于住宅后的园林,当年园主经常从内宅入园。
为接待宾客游园,不得不沿街设置大门,在两道高墙之间穿行而入。
从园门到花园有一段约长50多米的S型过道,在两侧为墙所限制的条件下,造园者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空间方向和空间明暗的变化等一系列的对比手法,使游者兴趣盎然地走完这段路程。
一进大门,是宽敞的前厅。
从厅的右侧进入窄长的走道。
经过二折以后,进人一个面向天井的敞厅。
随后以一个半遮半敞的小空间结束了这段行程。
待步入古木交柯才算真正入园。
空间大小的不断变化,“放”、“收”再“放”、“收”,就完全打破了过道的单调感觉。
从大门到古木交柯的通道,匠师们巧妙地顺势曲折,构成丰富多变的空间组合。
由前厅进入南北向的廊子。
继而转成东西向。
接着又是南北的空间。
在这小小的地方,廊子还抓紧机会折了一下。
继而又由南北向的廊子临东墙延伸进入敞厅。
由敞厅西北角进入南北向的小过道,然后到达古木交柯。
入口处的这些转折,使空间转换,由小变大,由暗转明,给人以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并且每过一次曲折,都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境界,而随着境界的层出不穷,就会产生一种玩味不尽的妙趣,也使得意境更为深邃。
穿过重重通道进入古木交柯。
由暗而明,由窄而阔,迎面一道粉墙上六个漏窗一字展开,图案各异,犹如一道帘子将园中景色遮掩。
留园如何融入苏州园林特色留园,作为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众多园林中独树一帜。
那么,留园是如何巧妙地融入苏州园林特色的呢?首先,从空间布局上看,留园展现出了苏州园林典型的曲折幽深之美。
步入留园,犹如进入一个迂回曲折的迷宫,其布局并非一眼就能望尽。
通过巧妙设置的廊道、门洞、漏窗等元素,将园林空间分割成多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区域,营造出“移步换景”的奇妙效果。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还使得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无限的景致。
比如,穿过一道道狭窄的走廊,眼前突然豁然开朗,出现一个开阔的庭院,种满了奇花异草,让人感受到惊喜和愉悦。
在景观营造方面,留园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对自然的崇尚和模仿。
园内的假山、池塘、树木、花卉等元素,都经过精心的布置和搭配,力求呈现出自然山水的神韵。
假山峰峦起伏,形态逼真,有的如狮子盘踞,有的似骏马奔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池塘清澈见底,游鱼嬉戏其间,与岸边的垂柳、花草相映成趣,仿佛一幅生动的水乡画卷。
树木的种植也颇具讲究,有高大的乔木为园林撑起一片绿荫,也有低矮的灌木和花卉点缀在路旁、墙角,四季都有不同的花色和芬芳。
留园的建筑风格也是苏州园林特色的重要体现。
园内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造型精美,工艺精湛。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如供人休憩、赏景,还成为了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亭台楼阁的位置和朝向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风景。
比如,一座亭子建在池塘边,坐在亭中,可欣赏到水中倒映的月影和周围的美景;一座楼阁矗立在高处,登楼远望,园林全貌尽收眼底。
建筑的装饰也十分考究,门窗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梁柱上绘有绚丽的彩画,展现出苏州传统工艺的高超水平。
苏州园林注重借景,留园在这方面也表现出色。
通过巧妙地利用园外的景色,拓展了园林的视觉空间。
比如,在园中的某些位置,可以透过窗户看到远处的山峦、寺庙,或者是相邻的街巷,将园外的景色引入园内,使园林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开阔、深远的意境。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传统文化的瑰宝。
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工程技术手段,“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清幽隽永的意境美和完善的园林面貌为足于世界园林艺术之林,被誉为“园林之母”。
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需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成长的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用现代景观设计的观点审视,必然会有新的结论。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之所以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独创与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和一味照搬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模式,同时缺乏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批判性吸收和继承,以致失去了自己的根脉。
人无足不走,树无根不活,因此,用现代景观设计的眼光去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走向成熟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和必然要采取的一种方法。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比较,区分两者的优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找回中国景观中国景观设计繁荣兴旺之根,使每一个景观设计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和使命。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景观设计比较研究文化传承引言:留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指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留园是在平地造园,没有地形之便,所以空间划分都通过建筑、堆山、置石、水体等造景要素划分,空间开合变化丰富。
留园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叠山立峰之美、意境之美、“处处邻虚,方方侧影”的空间艺术之美、植物配置之美等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因此,本文将留园作为论述对象。
1,留园的概况留园位于江苏闾门外下塘花步里,今留园路上。
占地五十余亩,有中部、东部、北部、西部四部分组成。
中部和东部为全园之精华。
中部掘池东南,堆山西北,以水为主,环以置石,布置亭、台、楼、阁,四周环以回廊;东部以建筑为主,厅堂轩层参列,间以叠石小品;西部构筑简朴;北部遍植桃杏,布置花圃。
刘原本是一处私家宅园,是由李渔主持修建,建筑密度大。
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空间处理手法,一伙的空间的开合变化和层次,尤其在局部小空间和园中园的处理上,达到了“处处邻虚,方方侧影”的空间无尽,视觉无穷的效果。
2,留园的空间处理。
留园是一处私家宅园,“泉石之胜留以待君登临也,花木之美留以待君攀玩也,亭台之幽留以待君游息也。
其所留着多矣,岂止如唐诗人所云‘但留风月伴烟萝’者乎?自此以往,穷盛事而乐清时,吴志留园之名长留于天地之间矣!”故名留园。
由此从平面图可以看出,留园总体上是用建筑围和空间,同时,建筑又将其内部空间划分成若干小空间,即为园中之院,园中之馆。
院与院、馆与馆通过曲廊连接,从而组成一个完整、连续而又富于变化和韵律的空间整体。
同时由于建筑密度大,为了避免空间的繁杂和混乱之感,园中利用水池和叠石丰富空间的层次。
同时也在假山之中,布置许多小路。
小路峰回路转,依山就势给人以空间无尽之感。
留园中,中国传统的“无心画”和“尺幅窗”的运用,创造了“处处临虚、方方侧影”的空间视觉无尽之感。
留园中有一种空间处理手法就是对比手法的应用。
包括大小、明暗、开阖、隐显等。
开和对比的应用如图1、图2所示,在留园入口处,进入大门是一方小庭院,接着是一条曲廊,使人顿觉空间隘塞,顺着曲廊前行来到“古木交柯”处,由此北望,通过一组假山石之间的空隙,远景依稀可见,在西行至“绿荫”处,顿觉水面开阔,北面的建筑与山石、植物尽收眼底。
这从开到和再到开的过程,便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空间无尽之感。
这种利用开阖变化的对比来丰富空间层次的做法在留园中随处可见。
下面就再以留园的“石林小院”为例,分析论述隐显和大小对比在留园的空间处理中的应用。
“石林小院”是以一栋名为“辑峰轩”的两间半的主体建筑和环以四周的回廊组成的小庭院。
庭院以锋石为主要景观。
从“五峰仙馆”进入小院,并无洞然明显的门户,但实则有三处,如图三所示。
由“五峰仙馆”的东山墙望“石林小院”,小园的空间层次分明,同时石林主景欲显还藏,隠而不显。
从“五峰仙馆”进入“石林小院”,在“静中观”处看,“石林小院”尽收眼底,同时,“辑峰轩”和“石林小院”周围的围廊,层次分明,东墙回廊的转折,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使空间似尽非尽,从而产生空间无尽的联想(视点A)整个小院峰石突立,藤萝漫衍,花木满庭,郁密而无狭迫感。
从视点B回望“静中观”,“五峰仙馆”在重重窗廊后依稀可见,层次极为丰富。
留园中遵循《园冶》中“惟屋宇异乎家宅,曲折有条,端方非额,如端方中须寻曲折,曲折处还定端方”的原则,东廊与南廊错位斜出折角,从视点C南望,曲廊南折后被一座假山石和满庭的藤萝花木所隐藏,与廊尽头的窗牖所漏出的山石小空间一道,即加强了空间的导向性,又创造出视觉莫穷的艺术效果,否则,一览无余。
如此,则使很小的石林小院从视觉和感受上扩大化了。
这也是留园其他小空间所普遍采用的空间处理手法,从而创造了空间的无尽和视觉的无穷。
3留园景观视线的组织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的视线上强调步移景异。
留园的视线组织主要是通过建筑亭廊的引导和夹景、对景、突出主景和框景手法,配合园中往复的园路来实现的,。
动与静的结合也是实现组织的一种手段。
从入口顺着游廊来到“古木交柯”出,通过假山之间的漏洞北望,庭院中部的山池、楼阁、廊桥依稀可见。
向西经“绿荫”水阁来到“涵碧山房”,房前临水平台视域开阔,登上“明瑟楼”,从高处向四周回望,全园花木、峰石、亭台楼阁尽收眼底。
沿西侧游廊北行,来到“闻木樨香轩”,可以环视留园中部绝好景色,以及园东部前后参差、高低错落,前后呼应的楼阁轩屋掩映在古木奇石之间「3」,沿游廊而行,折而东,游廊的转折变化,使视线也随之变化,由北部游廊北部南望,水池、北部假山、中间小岛、及岛上的建筑“小蓬莱”、水池南端的“涵碧山房”、……“明瑟楼”、以及水池西北角的小溪,景观视线丰富,景观层次分明。
从北部曲廊东行,便是留园建筑最集中的地方,如前面分析过的“石林小院”,空间的开阖、隐显、明暗的对比和丰富的框景,以及利用置石(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形成对景和与之相呼应的建筑主景,从而形成了丰富而又有条理的景观视线,不但实现了步移景异,还做到了景中有景,景外有景。
景与景的搭配,层次分明,有条不紊。
4构图原理在留园中的应用整体是许多局部有机组成的,一个成功的中国古典园林,其成功并不仅仅局限于各个局部的完美,更在于整体与局部的协调于统一,以及局部与局部的协调,这也就是所谓的构图。
构图的好坏决定了园林的成败。
4.1留园由中部、西部、中部、北部组成,其中东部和中部为全院的精华所在。
「4」留园中采用绘画中主景偏右的构图原理,西部和北部构筑简单。
因此,从平面上看重心向右偏移,全园并不想向其他中国古典园林一样以水池为中心,而是将一个构筑精巧的“石林小院”放在构图重心上,位于中部的水池、山石、曲廊起到了平衡构图的作用。
从构图上看,多少有点构图失衡的感觉。
但是,留园是一处私家宅院,其功能是为园主及家属服务的,留园的住宅位于留园的东南角,中部园区和东部园区恰好对住宅构成包围之势,形成东势向心,为了功能的要求,不得已而牺牲了构图的平衡。
中部的山池即是景观的需要,又是对构图失衡的一种弥补措施。
4.2对比手法是留园中空间构图的又一重要方法,通过空间的开阖、隐显、明暗、虚实的对比,从而达到空间上的视觉无尽和视觉无穷的空间艺术效果,不但丰富扩大了空间,更增加了空间的内涵。
关于开阖、隐显对比手法的应用,前面已经做过比较详细的分析。
虚实对比的应用,是“无心画”和“尺幅窗”的应用,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通过虚与实的对比,不仅扩大了空间,而且化景物为情思,意味无穷,境界悠远。
4.3空间的划分与组织,前面一座论述,不再从复。
5小结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和服务对象、审美思想、等的变化,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具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也有许多不合当代之宜的地方,我们必须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中国古典园林,系统的分析研究,去粗存精,从中找到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出路。
注释:「1」陈吾《园林史》105 南京林业大学自编讲义 2004年「2」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247 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1月「3」陈吾《园林史》109 南京林业大学自编讲义 2004年「4」陈吾《园林史》105 南京林业大学自编讲义 2004年参考文献:1,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上海三联书店 2005年11月2,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5月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4,陈吾《园林史》南京林业大学自编讲义 2004年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章试从园林、意境及与艺术相互渗透入手,阐述拙政园的传统特质与造园手法。
关键词:拙政园;荣观创作;美学;造园手法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征。
1 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特征a)景观诗意化——苏州园林景观创作深受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多以诗为题,以画为本。
一般园主能诗善画,文化修养很高,许多园林又都是在文人画家参与下经营的,因而无论是园景立意、构思,还是布局、细部处理,都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园林景观,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意境,充满着诗情画意,犹如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和一曲“凝固的音乐”。
b)园林景观的动态特征——园林是空间和时间的艺术,随着时间在空间里的流动,园林景观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
随着人的走动,景观步移景异。
气候变化,景现有朝夕晨昏之异,风雪雨霁之别,四季季相之殊,花草枯荣之变。
晓丹晚翠,园林空间的高度艺术性,就在于它的连续和流动。
c)追求意境无限——苏州园林占地相对有限,园林规模不大,景观营造中常运用写意的手法,借助于联想,来拓展景物的想象空间。
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特别是光、影、味所产生的各种虚景,能使得有限的景象展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花木景观拟人化的品格——如梅的独傲霜雪,竹的虚心有节,兰的幽谷清香,荷的出淤泥而不染,均借以喻意人的高洁品格和情操,以使园林景观景中有情,情中生景,充满丰富的内涵。
2 拙政园概述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列于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址在唐代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