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造园手法及其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19.16 MB
- 文档页数:157
留园的设计艺术——苏州古典园林典型概述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尤以建筑庭院划分与组合园林空间精湛见长。
留园是平地造园,空间通过建筑、堆山、置石、水体等造景要素划分,空间开合变化丰富。
园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叠山立峰之美、意境之美、“处处邻虚,方方侧影”造园艺术、景观设计、空间艺术之美、植物配置之美等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布局留园的布局讲究含而不露,其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全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
它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变化。
组合景观、高低布置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建筑与园境相映成趣。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园林用建筑结构来划分空间,分中、东、西、北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其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以山景为主,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空间处理留园中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从平面图可以看出,留园总体上是用建筑围和空间,同时内部空间划分成若,建筑又将其干小空间,即为园中之院,园中之馆。
留园建筑布局及空间手法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始建于明代。
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
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园内布局留园的面积约2公顷(23300平方米),分西区、中区、东区3部分。
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山水兼长,东区是建筑区。
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错落于水池东南,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
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西区以水池为中心,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曲溪楼、濠濮亭、清风池馆诸构。
假山为土石山,用石以黄石为主,雄奇古拙,系16世纪周秉忠叠山遗迹。
东区是以五峰仙馆为主体的建筑庭院组合,在鹤所、石林小院至还我读书处一带,多个小空间交汇组合,门户重重,景观变化丰富,是园林建筑空间组合艺术的精华。
东部的林泉耆硕之馆、冠云楼、冠云台、待云庵等一组建筑群围成庭院,院中有水池,池北为冠云峰。
冠云峰系北宋(12世纪)宫廷征集遗物,高6.5米,为苏州各园湖石峰中最高者,左右立瑞云、岫云二峰。
园内还保存有刘氏寒碧庄时所集印月、青芝、鸡冠、奎宿、一云、拂袖、玉女、猕猴、仙掌、累黍、箬帽、干霄等十二奇石。
在东方文化中,山、石是人文性格的物化表现。
留园的山石玲珑多姿,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特有的爱石、藏石、品石、咏石、画石的石文化现象。
苏州留园赏析苏州留园是清代时期的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约107000平方米,原来是明代嘉靖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代时期重修。
它的特点是建筑布局疏密相间,与周围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各个建筑物之间,有园林山水、绿化、美化等融为一体,给人以深邃的感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州留园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假山池沼以土石相间堆成,山石古怪多姿,与自然环境配合得适当,浑然一体。
园内栽培着几十种花木,分为观花类、观果类、香味类和蔓类等,还有竹子、芭蕉等,到处鸟语花香,春意盎然。
留园各部分,均有曲折回廊贯通,构成四通八达的游览路线,形似网状,走入其中,平坦而明亮。
留园内建筑高低相差很多,形成了空间的层次感。
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对比中求和谐。
从空间的构图艺术来说,是我国园林艺术高超技艺的体现。
(1)用北魏的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梁国的兴国寺的旧名作为这座园林的名字,并且以此命名全园。
( 2)其布局虽由人工而成,却宛如天开。
(3)屋宇或筑于高台之上,或隐于密林之中,俯仰生姿,错落有致,变化无穷。
留园内最著名的建筑是各种形状的假山:主峰名“五峰仙馆”,中峰“冠云峰”,东西两峰名“补杉”、“清风”,四周还有很多小的峰峦和峭壁。
此外,全园的峰石还有近30个,总称“冠云峰”。
池沼的名称也非常别致,所有池沼都用旧称,如“八仙墩”、“小蓬莱”、“自来峰”等。
石头的形状则各种各样,如云、湖泊、田畦、峰峦、河流、山丘等,可谓集全国各地的石头之大全。
留园各处的匾额、楹联、碑刻、书条石,都很精美,其中有不少是名家之手。
留园中西建筑融为一体,富有特色。
以建筑结构来说,有一部分是北方建筑,更多的是南方建筑。
西洋建筑不仅有厅堂楼阁、书斋、平房、还有敞廊、花墙、花窗、转角立面处理等。
园林的装修,不论木雕还是石刻,都精细雅致。
园中的假山、花木、水池等等,都注意模仿自然。
尤其是用石头,石质不同,处理手法也不同,有的玲珑剔透,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凌空欲飞。
留园的历史变迁及特征及内外动因婉转的历史沿革留园为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僕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
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
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
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
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
嘉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
咸丰十年(1860),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庄幸存下来。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俞樾作《留园记》)。
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
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复杂的时代背景1.商品经济飞速腾飞明代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大批半农半商的工商地主和市民阶级崛起。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以留园为例郭硕明(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之精髓,是当前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重中之重。
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本文以“留园”为例,从留园的造园手法对其造园个性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深入剖析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相应的造园手法,由此来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留园1.中国古典园林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师从自然、崇尚自然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的创作原则,在园林设计中追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念。
古典园林以自然美取胜,山石之美必有植物相衬。
自然式山水园就在这种观念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在世界园林史上取得了独树一帜的成就。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世界享有盛誉。
苏州更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集聚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气、神,具有悠久的历史,精湛的造园技艺,体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苏州园林有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园林集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为一体,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大小、规模、数量、还是精湛的造园技法上,都是在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看到,所不能及的伟大著作。
2.留园的艺术特征2.1 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讲究含蓄、内敛,留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
以“曲”为贵突出体现在全园布局中,以“曲折”为主旨的构思。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园境,因而在路径的设计中避直求曲,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曲径幽深之感,人为地延长游赏的距离, 水曲山绕,廊曲院折的骨架布局,才有了“小园香径独徘徊,窈窕通幽一径长”的园林妙境。
2.2丰富的山石布景。
山石布局也是疏密有致,与建筑布局恰恰相反,留园的山石布局以中区为主,西区为辅。
中央的假山处于中区的西北部,而园西区则体现了山林野趣。
3.古典园林造园手法3.1 园林布局。
欲露先藏,欲扬先抑。
苏州留园:中国古代园林的精华苏州留园,又称留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之一。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留园路301号,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留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建园的始创人是东林书院的创办人叶适。
后来,留园先后经历了多次改建和扩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和格局。
留园以其独特的布局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被誉为“园中之园”。
留园总面积约为7.18公顷,由东园、中园、西园和禅意园四部分组成。
整个留园以水为核心,湖水环绕,纵横交错,使整个园林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园内的建筑和景观巧妙地融入自然环境,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留园以“山水人家”为主题,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独特风格。
园内有众多精致的建筑物,如宁居、竹轩、忆圃等。
宁居是园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精心设计而闻名。
宁居是一个典型的南方水乡建筑,其内部的布局和陈设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在留园的中部,有一座精美的西园。
西园以其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景观而著名。
园内有许多石桥、廊道和湖景,各个角落都展示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西园的中心是一座名为“清晏园”的建筑,这是一座仿古建筑,以其优美的设计和华丽的装饰而吸引游客。
留园的东部是禅意园,它以禅宗文化为主题,极富内涵。
禅意园主要以花园和雅居为特点,园内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植物,香气扑鼻。
园内的一片茶田让游客可以亲自参与采摘和制作茶叶,领略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
留园不仅是一个园林景区,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每年,留园举办大量的文化活动,如苏州园林艺术展览、传统音乐演奏会等。
这些活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许多参观者和艺术爱好者。
留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精华之一,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雄浑韵味,还反映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美的追求。
在留园内漫步,仿佛走进了一个富有诗意和哲理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了宁静与满足。
总之,苏州留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之一,以其独特的布局和精美的景观而闻名。
曾有“吴中第一名园”之誉的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留园由四部分组成,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北部竹篱小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西区环境僻静,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富有野趣。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留园的造园特点:“封闭中寻求空间突破,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留园为平地造园,没有地形之便,却能通过建筑,堆山,置石,水体等造景要素划分空间,变化丰富,达到了”处处邻虚,方方侧影“的空间无尽,视觉无穷的效果。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整体上是用建筑围和空间,同时,建筑又将其内部空间划分,形成园中之园。
院与院子、馆与馆通过曲廊连接,从而组成一个完整、连续又富于变化的整体。
如留园后庭湖面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但由于建筑密度比较高,为了避免过大体量对园林景观造成影响,园中利用水池和置石丰富空间的层次。
如赫赫有名的冠云峰,冠云峰相传为宋朝“花石纲”的遗物, 玲珑剔透,没有人工斧凿痕迹, 兼具瘦、漏、透、皱的特点, 有“江南园林峰石之冠”的美誉。
"片山多致, 寸石生情”; 远观有势, 近看有质,颇耐人寻味。
通过置石形成对景和与之相呼应的建筑主景,形成了丰富而又有条理的景观视线,做到了景中有景、景外有景。
淡化建筑外观形象, 在建筑周围点缀山水, 增强山林气氛, 并向室内引伸。
四面有山皆入画, 一年无日不看花,使得建筑有了收纳和聚景的作用,五峰仙馆、林泉耆硕之馆便是如此。
留园的空间处理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在留园中比比皆是。
如一进留园大门,是一个较宽敞的前厅,然后进入一个狭长的通道,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经过三折后,进入一个面向天井的敞厅, 随后进入一个半遮半敞的小空间——古木交柯,造园师将这段行程巧妙的采用开阖对比和光线明暗对比,以空间反复的节奏变化,来打破进园漫长通道的单调沉闷感觉。
苏州留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
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
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
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
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刘恕喜好书法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
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
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
嘉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
咸丰十年(1860),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庄幸存下来。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俞樾作《留园记》)。
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
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