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面设计史
- 格式:ppt
- 大小:7.01 MB
- 文档页数:25
从日本平面设计看传统文化的传承作者:朱秋婷来源:《艺术研究》2017年第02期摘要:日本作为亚洲地区唯一的非发展中国家,必然有着他自己独特之处。
在平面设计方面,日本一直是作为一个发展前沿存在的,引领自己独特的潮流与设计师们,无论是人性化、实用度,或是文化色彩,在日本的设计中都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优雅、简约、疏密、留白都能在他们的设计中很好的体现,使人赏心悦目的同时彰显民族特色,让人想去阅读,想去了解的冲动。
这也是我觉得日本设计最成功的一个地方。
日本的平面设计对于如今发展的中国设计师,无论是设计思路还是设计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日本平面设计简约民族现代化进程的速度,大大冲击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现代化的元素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同时也冲击着传统文化。
日本在时间的长河里,与多元的文化交织中,不仅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特点,还在漫长的岁月中保持着独有的设计风格特色,成为东南亚地区设计首屈一指的设计大国。
一、中日平面设计史发展(一)日本平面设计发展历史与现状其实日本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接触到设计平面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日本的设计中看到很多国家的设计缩影,在现当代的设计思潮中作为亚洲地区却吸引了世界各国设计师的关注,他们的设计理念可以跨越地方审美的差异,凭借不算悠久的历史背景,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到现在的地位,与其历史原因是分不开的。
1.日本设计发展史由于历史原因,日本的发展史并不算十分悠久,由19世纪工业革命而带来的西方文化,日本的文化比其他国家将近少了一个世纪。
正因为历史的特殊性,使得日本的成为一个十分会学习的国家,也正是这种就“借鉴”形成了日本独有的设计风格与特色。
(1)日本设计发展期日本在世界第二次大战之前并没有特别显著的设计成果,它真正进入发展期是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的开始。
日本明治维新运动是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以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它主要体现在学习欧美技术与思想理念,大量接受外来文化。
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背后的书在这里,我要讨论的是王受之先生的一本老书《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
因为它老,而且没有后来者,所以已经被看作权威著作了。
由此也可以发现,许多时候,所以存在“权威”,只是因为你别无选择。
不过,在正式展开讨论之前,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无法确定以下的文字针对的是王受之先生本人,还是美国人P hilip s M eggs。
因为实质上,《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只是后者的《A Histor y of Graphi c Design》的中文扩写版而已。
所以,《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轻松地拥有了母本的许多优点,还横生几多有辱母本的硬伤。
所以,我们的评论必须建立在对两书必要的比较上。
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本来就是一团乱麻,加上《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的形成背景又如此复杂。
所以,读这篇评论的人,要和写这篇评论的人一样,需要一点耐心。
二.《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的译名《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讨论的是“平面设计”的历史。
需要注意的是,柴常佩在翻译《A Histor y of Graphi c Design》时,截取了现当代部分,成书为《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
“视觉传达设计”一词由此登上中国舞台。
王受之先生在这里没有使用“视觉传达设计”一词,而是沿用“平面设计”一词指代“Graphi c Design”。
Graphi c一词在英语中意为“图的、图解的、图示的,书写的、书法的,绘画的、雕刻的,印刷的”。
这是一个从动态角度描绘工具、技术特点的词汇。
而“平面”一词,则是一个描绘静态技术后果的词。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汉语动态词汇的表现力天生不足。
二是,中国人习惯用静态的眼光对待世界、对待学术。
比如,国外的自由艺术系、自由绘画系,到了中国就是油画系、国画系、版画系等等。
平面设计的发展之我见郭立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平面设计发展历程的分析,了解日本平面设计发展的文化根源,进而通过对日本平面设计案例的分析得出日本平面设计的设计语言,从而通过对中国本土文化精神的阐述,探讨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平面设计本土文化1.日本平面设计与本土文化1.1日本平面设计发展的历程上世纪50年代,由于多方面因素,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初期受到美国与德国等国家的影响,设计作品处于模仿美国和德国的状态。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随着日本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日本设计师对现代设计的深入理解,日本平面设计逐渐走出美国式的商业主义设计模式和德国式的理性主义设计模式。
现在日本的平面设计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从民族的审美立场,与西方设计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1.2日本本土文化的特点日本的本土文化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并将其提炼、分解、融合本民族文化特色,进而达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存融合的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将原产于外国的东西加以吸收,改良和应用,从而大力发展并超出原有水平,这就是日本人的专擅和特性。
”日本这种对待外来文化借鉴态度的写照,值得我们思考。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日本学以致用,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
儒、道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日本本土文化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一思想体系,如中国文化的“包容含蓄”“天人合一”在日本文化很大程度上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3日本本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模仿别人永远不会有超越,只是别人的附庸。
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日本设计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并行。
由于其民族具有强烈的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意识,平面设计在日本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灵活运用本土文化元素,设计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书籍插图、装帧、木刻印刷(浮世绘)、各种包装设计等等,颇具世界影响力。
中国与日本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传统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为中国平面设计走向本土化提供了有力的现实参照。
1.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由“工业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倡导的。
2.包豪斯历史上出现过三个校长:格罗佩斯、汉斯﹒迈耶、和密斯﹒凡﹒德罗。
3.装饰艺术运动在法国被称为现代艺术,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4.在德国工业联盟的会员中,最著名的设计师是彼得﹒贝伦斯。
他是工业联盟的发起者之一,被称为第一位工业顾问设计师。
5.俄国构成主义风格的确立,从艺术的角度上看,与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有很大的渊源关系。
6.1956年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创作了《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宣告了波普时代的到来。
7.1933年,包豪斯被纳粹关闭,结束了它的14年历程。
8.俄国构成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马列维奇,成立了一个‘至上主义’小组。
9.20世纪初,就在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迅速发展时,荷兰也出现了具有相同设计风格特征的运动—“风格派”运动,其核心人物有杜斯伯格、蒙德里安、和里特维尔。
10.比亚兹莱为《莎乐美》所作的插图体现出他艺术风格的成熟,也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被称为“有天才的插图画家”。
11.乔尔斯查尔特是法国招贴画家,被称为“现代海报之父”,首先要把新艺术风格引入到招贴画中。
12.穆夏的作品吸引了日本木刻轮廓线的优雅刻画、拜占庭艺术明亮华美的色彩和几何装饰效果,以及巴洛克、洛可可艺术的动感和感性化描绘。
他用感性的装饰线条和简洁的轮廓线,创造了被称为“穆夏风格”的人物形象。
13.克里姆特是维也纳分离派的著名画家,他的绘画丰富了以实用艺术和装饰艺术为主的新艺术运动的内容。
14.抽象派的鼻祖是康定斯基,俄国人。
其作品运用点、线、面来形成音乐般的形式感,表达画家内心的世界。
15.《记忆的永恒》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所画,描绘人类潜意识景象。
16.1907年,俄国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由影响德国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人物赫尔曼﹒穆特修斯倡议成立,其成员包括制造商、建筑师和工艺师。
17.荷兰风格派以《风格》杂志为宣传阵地,探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提倡几何抽象和简洁风格,强调结构和功能。
浅谈日本平面设计风格作者:陈雅杰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0期摘要:日本设计起步晚,但是发展极其迅速,短短几十年,便跻身于世界设计大国的行列,并对欧洲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究其原因,成熟的双轨并行体制,以及兼容并蓄的设计理念,是日本现代设计崛起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传统文化;禅境;严谨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75-01一、日本设计发展历史曾经有人比喻日本是一个海绵一样的国家,这样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日本擅长吸纳别国成果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正是让这个太平洋的小岛国能在短时间内跃升为世界设计强国的重要原因。
日本的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
这不能不值得中国的设计师学习和借鉴。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设计师们却在对西方现代设计进行简单模仿,因此日本的设计发展缓慢。
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和民间的设计意识大大增强,欧美的著名设计师被频繁邀请至日本进行讲座和指导实践,传授设计知识,日本国内多次法办欧美设计作品展,还派遣学生到欧美学习,积极吸收世界现代设计的成果,设计艺术逐渐被正式纳入日本大学的教育体系,日本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经济快速而稳步的增长,日本的设计跨入成长期,日本的平面设计形如呈胜出之势。
在随后的二十年中,日本的平面设计迎来了繁荣的时期,呈现了丰富多元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平面设计产生了新的特征,自我个性取代东西文化的调性而成为新一代的设计师们倾向于把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传达文化、表达个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方式,哲理化、散文化的叙事风格,追求深度的造型语言成为了这个时期明显的设计语言特征。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成为的设计大国。
难能可贵的是,在日本通过效仿西方现代设计而跻身世界设计强国行列的过程中,日本的传统绘画和设计风格、民族文化观念、民族审美立场等都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民族与世界相整合的包容并蓄的日本平面设计风格。
浅谈日本的平面设计[摘要] 日本的平面设计在世界平面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无论在书籍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都表现出很高的艺术设计水平。
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除了吸收外国设计的精华,并将这些精华加以消化,同时特别注意挖掘本国传统的设计元素。
保持了高度的民族性,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设计风格,“日本设计风格”在很多国家都有较高的影响力。
[关键词] 日本平面设计二战后,日本进入一个和平发展的阶段,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这对产品设计和广告宣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51年松下电器公司老板松下幸之助访问美国后便提出“日本将进入设计的时代”。
经济的高度发展也给日本的设计界带来了很多的机会。
随着现代设计的逐步完善,设计师们发现融合日本民族艺术传统语言的设计作品更能引起世界的关注。
1951年龟仓雄策,原弘,山名文夫等人在东京成立了日本宣传美术会(日宣美),日宣美的成立是为了提高日本的设计水平,挖掘年轻设计师为目的,这给很多设计师以施展才华的机会,田中一光、永井一正、福田繁雄杉、浦康平浅、叶克己、腾井三雄、横尾忠则、松永真石、冈英子、小岛良平等一批设计师诞生。
每年一次的《日宣美展》使日本设计师的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1952年东京ADC(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成立,1953年《IDEA》杂志发行了第一期,同年龟仓雄策在东京近代美术馆举办了个展,并在日本首次指出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一词,并被广泛使用。
1950年代日本关于设计的信息资讯很少,设计师要想获得信息资讯就必须自己去挖掘和消化。
这个时期也正是日本设计的转折期,日本设计虽然受到西方设计风格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失去自我,坚持其平面性追求平淡内敛简洁的日式风格,这个时期也正是日本设计的酝酿期。
1960年“世界设计会议”在东京举行,这给当时的日本设计界提供了一个与世界设计界交流并获取信息资讯的好机会。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的大阪世博成为当时以龟仓雄策为首的日本设计团队的重要工作,在这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龟仓雄策凭借1964年东京奥运会标志设计和海报设计使日本设计在世界平面设计舞台上崭露头角。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一、背景:19世纪末叶已经把国家的中心放在海外扩张上,基本没有进入过真正的经济和平发展阶段,全部现代化时间都耗费在军事扩张上所以日本始终没有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
日本的真正设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特别是195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后逐渐发展起来。
二、发展1、日本的工业化与西方设计艺术思潮在日本的初步传播(明治维新到1945年)日本明治唯心之后,逐渐摆脱了东方文化的范畴,把文化和经济大门向西方开放,从而使日本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教育等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西方的技术和文明迅速传入日本,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西方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同时,欧洲出现的一系列设计探索也给日本传统工艺带来了冲击。
在德国工业联盟的影响下,1926年建立了“帝国工艺会”,以“日本工业产品现代化、设计与机械生产相结合为宗旨”,在1927年创办《帝国工艺》杂志。
1928年成立了“国立工艺指导所”进行图案、木工、金属工艺、漆器工艺的研究工作,寻找日本工艺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1933年德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设计师陶特来到日本对传统工艺现代化现状提出批评,强调新材料和标准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把包豪斯的一些思想介绍到日本。
战前这40年日本的设计艺术处于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之中,在追随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和目的传统工艺现代化两者之间徘徊,主体处于传统手工业上,对现代设计处于模仿阶段。
2、缓慢恢复发展阶段(20实际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二战后,日本把精力主要用于发展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逐渐意识到工业设计对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的重要意义,政府、产业界、设计界、设计师纷纷携手展开一场全方位的现代工业设计运动。
1947年举办“美国文化生活展”;1948年《工艺新闻》专辑介绍英国工业设计协会和其他活动;1949、1950年分别于横宾、神户举行“日本贸易博览会”,“日本产业博览会”展出大量美国工业设计产品;1949年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工业标准颁布;1951年美国工业设计奠基人洛威访日;1956年包豪斯运动创始人格罗佩斯访日。
浅谈日本现代平面设计崛起的历史过程摘要:众所周知,日本平面设计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日本平面设计走向成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日本平面设计的崛起史对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日本;平面设计;发展众所周知,日本平面设计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平面设计在紧随国际设计发展步伐的同时,更发展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设计风格,这一特征使其在国际设计舞台上独树一帜。
一.日本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日本传统的平面设计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18-19世纪,其书籍插图、木刻印刷海报(浮世绘)、传统包装等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以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传统的平面设计和建筑设计对西方“新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作用。
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现代平面设计逐渐发展起来,其中号称“日本现代设计之父”的龟仓雄策功不可没。
早在1937年到1948年,他就出版了日本最早的设计文化杂志,企图唤起民众对设计的觉悟,虽然收效甚微但他仍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全力以赴地推动着日本的设计事业。
在他的领导下,日本平面设计终于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很快成为世界平面设计中独具代表的风格,同时也对世界设计文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日本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其平面设计与西方相比,无论传统角度还是民族审美立场,都具有很大的区别。
设计对于日本民族来说就是生存的根本。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日本政府不得不大力发展其国际主义的、非本土化的设计。
与此同时,日本设计界也非常注重保护传统,使其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精华不至于因经济活动、国际贸易竞争而受到损失。
因此,日本的平面设计也自然形成了针对海外和国内的两大范畴:针对国内的设计则依据传统的方式,包括传统的图案、传统的布局,特别是采用汉字作为设计的构思依据。
针对国外的设计即东西融合、传统与现代共处、民族化与国际化并行,是设计中文化的兼容并蓄的完美诠释。
二.日本现代平面设计的崛起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是日本平面设计扬名世界的契机,全世界由此认识了日本的设计。
日本平面设计之父龟仓雄策作品探析作者:陈月玥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1期摘要:龟仓雄策是日本二战后崛起的最早一代平面设计师,早期他接受了西方设计观念教育,后在日本将西方的光效应设计语言与日本传统美学相结合,改变了当时日本平面设计界的观念。
龟仓雄策的平面设计作品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讲究师法自然的美学传统;二是注重构成主义的光效应表达;三是形成国际性的设计体系。
龟仓雄策在对本国传统美学继承的基础上不停创新,给传统文化增添了高科技的现代主义色彩,很大程度上敦促着日本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龟仓雄策;平面设计;美学传统;光效应一、背景在二战之前日本的设计发展缓慢,战后日本急需走出战败国的阴影,在美国的影响下得知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的高低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开始真正的重视设计。
自此之后日本便一直以双轨制来发展本国设计,善于积极吸取他国优秀的设计经验,与此同时,也不忘运用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战后日本开始聘请美国杰出的设计师来进行讲座,提高全民族的设计思想。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平面设计在世界的设计舞台上大放异彩。
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培养了龟仓雄策(1915—1997)、田中一光(1930—2002)、福田繁雄(1932—2009)等一批国际顶尖的平面设计大师。
[1]二、龟仓雄策简介龟仓雄策(1915~1997),出生于日本新泻县。
二战后崛起的第一批日本平面设计师之一、日本现代平面设计的奠基人,日本设计教育家,被喻为“日本现代设计之父”,他毕业于新建筑与工业美术学院,曾担任过日本平面设计家协会会长。
他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设计的整个平面设计系统使得日本平面设计轰动了整个国际平面设计界,并且让日本再次重新得到了全世界人民关注。
在1937-1948 年期间,日本出版了一本最早的包括设计在内的文化创意杂志,意图唤醒日本人民对于设计的觉悟。
龟仓雄策提议组织了“21日会”,这个学会是每个月21日在东京六本木的文化会馆举办的青年设计师的学会。
20世纪有影响力的招贴设计大师雷蒙·萨维尼亚(Raymond Savignac)1907-2002法国人,或许是AGI成员中唯一一位写了一部自传的人,书的名字叫《招贴设计师:一个男人与他的职业》。
早期从事过很多职业,后来在一个制作广告卡通片的工作室工作。
扬·雷尼卡(Jan Lenica)1928-2001雷尼卡是一位多产的波兰艺术家,专长是海报设计、平面设计、书本插图、舞台设计、动画片。
发表很多海报艺术方面的专著,创造了“波兰派海报”这个名词。
尽管他的前半生是在德国从教和生活,但被人们公认为波兰招贴艺术大师。
缪勒·布洛克曼(Mueller Brockmann)1916-1999现代瑞士平面设计的开创性大师。
在苏黎世大学与应用艺术学院学习建筑、设计、艺术史。
1936年在苏黎世创办自己的工作室,主要从事平面设计、展览设计及摄影。
1966年,担任IBM的欧洲设计顾问。
赫伯特·罗平(Herbet Leupin)1916-1999瑞士巴塞尔派的海报大师。
早年就读于巴塞尔应用艺术学院,后又在巴黎的保罗·柯林斯培训学校学习。
1938年开始,在巴塞尔当一名自由设计师,主要从事海报设计。
赫伯特·拜尔(Herbert Bayer)1900-1985现代奥地利平面设计的开创性大师、画家、摄影师、建筑师。
早期在包豪斯学习,师从康定斯基。
1927年,创造了Universal纯小写字体。
后担任《V ogue》杂志柏林工作室艺术总监。
30年代末移居美国。
保罗·朗特(Paul Rand)1914-1996美国著名平面设计师,以公司标志设计著称。
他是瑞士平面设计风格的创始人之一。
1972年加入纽约艺术总监俱乐部的名誉堂。
创作了很多海报与著名企业形象,其中包括IBM和ABC公司。
尤卡·凡斯拖拉(Jukka V eistola)1946-出生于芬兰的著名平面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