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十六法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常见操作技巧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在操作技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中医常见的操作技巧:
1. 拍打法:拍打是中医中常用的一种操作技巧。
通过用手拍打特定的部位或穴位,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痛苦和疾病。
拍打的力度要适中,不可过激。
2. 捏揉法:捏揉是中医常用的一种调理手法。
通过用手指或手掌在穴位或经络上按摩和揉动,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3. 推拿法:推拿是中医中常用的一种按摩手法。
通过采用特定的手法和力度,在特定的穴位或经络上进行推拿,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舒缓肌肉和关节的紧张。
4. 刮痧法:刮痧是中医中常用的一种刺激性操作技巧。
通过使用特殊的刮痧板或刮痧工具,在特定的部位上进行刮擦,可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5. 刺血法:刺血是中医中常用的一种操作技巧。
通过采用特殊的刺针,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刺激,可以疏通经络,平衡气血,调节身体的功能。
总结:中医常见的操作技巧包括拍打法、捏揉法、推拿法、刮痧法和刺血法等。
这些技巧在中医诊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身体功能,提高疗效。
然而,这些技巧应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注意:以上操作技巧仅供参考,在使用前还需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指导和操作。
治病主药要诀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
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肢节之疼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
小腹痛用青皮治。
心(下)痞黄连枳实从。
腹痛须用白芍药,因寒加桂热黄柏。
腹中窄狭苍术宜。
胀膨厚朴姜制法。
腹中实热何所施,大黄芒硝功有力。
虚热虚汗用黄芪。
肌肤浮热黄芩宜。
胁下疼痛往来热,日晡⑴潮热柴胡宜。
脾胃受湿身无力,怠惰嗜卧用白术。
下焦湿肿兼火邪,知母防(己)龙(胆草)并酒(黄)柏。
上焦湿热用黄芩。
中焦湿热黄连释。
渴用干葛天花粉。
半夏燥脾斯时禁②。
嗽用五味喘阿胶。
枳实黄连治宿食。
胸中烦热栀子仁。
水泻芍药(茯)苓白术。
调气必当用木香,若然气盛又非良。
补气必须用人参,肺经有热不相应。
痰涎为病须半夏,热加黄芩风南星,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术陈皮两件增。
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挟热(黄)芩(黄)连凑。
眼痛黄连当归根。
惊悸恍惚用茯神。
小便黄时用黄柏,涩者泽泻加之灵。
气刺痛时须枳壳。
血痛当归上下分。
痢疾当归白芍药。
疟疾柴胡为之君。
血痛桃仁与苏木。
气滞青皮与枳壳。
枳壳青皮若用多,反泻元气宜改作。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寒热相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惟有中满不食甘,临症还须究端的。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是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1.汗法:即用发汗的方法使人体出汗,使体表的邪气随汗而解。
2.和法:就是和解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能够转变成表邪,随汗而解。
3.下法:即用泻下的药物攻下结粪,使实热内结之邪从大便而解。
4.消法:指用消导或消散的方法消除体内的食积痰浊。
5.吐法:即用催吐剂引导患者呕吐,使上逆的邪气从口中排出。
6.清法:即用寒凉清热的方药清解热邪,以治疗里热实证的方法。
7.温法:即用温里方药以温中散寒,帮助恢复脾阳,常用于慢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肠功能失调患者。
8.补法:即用补益药物滋补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虚弱症状。
中医养生十六法
1.按摩:中医认为按摩可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阳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健康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需要遵循“食物有药用”理念。
3. 草药汤剂:中药汤剂可调理身体,治疗疾病,同时对身体没有副作用,是中医常用的调理方法。
4. 动静结合:中医认为只有动静结合,才能提高身体素质,调节身体机能。
5. 精神调节:中医认为心情愉悦、精神舒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需要注重精神调节。
6. 水疗:中医认为水疗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
7. 合理作息:中医认为合理的作息规律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
8. 推拿:中医推拿可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身体机能,增强体质。
9. 针灸:中医认为针灸可调节身体机能,治疗疾病,增强体质。
10. 气功:中医气功可调节身体机能,增强体质,保持身体健康。
11. 瑜伽:中医认为瑜伽可调节身心平衡,提高身体素质。
12. 太极拳:中医认为太极拳可保持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调节身体机能。
13. 足浴:中医足浴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有助于保持身
体健康。
14. 拔罐:中医认为拔罐可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有助于治疗疾病。
15. 刮痧:中医认为刮痧可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有助于治疗疾病。
16. 艾灸:中医认为艾灸可调节身体机能,治疗疾病,增强体质。
中药学记忆口诀,这样记又快又准!其实记忆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有些很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就是记不住,原因在于死记硬背,没有把记忆对象形象化,所以很难有助于记忆。
掌握口诀记忆知识,把互不关联的记忆对象编成口诀有利于记忆,学会整理和分类,适当的分散记忆,有时比集中记忆效果更好。
常见的中药学记忆口诀,赶紧收藏起来备用吧!炮制方法炮制方法:炮制方法分三类,火制水制或煮蒸。
(一)火制法1.煅制药置皿中间接煅,或置火内直烧红,矿物贝壳坚硬物,煅后易煎变性能,龙牡本性能沉降,煅后收敛作用重。
2.炮制药物和砂锅内炒,四面焦黄爆烈成,山甲鳞片煎无味,砂炮诛形药性猛。
3.煨制药裹湿纸或面糊,灰火温度适度煨,纸或面糊焦黑休,肉果煨后毒臭催。
4.炒制药置锅内多拌炒,目的不同温度校,栀子枳壳拌炒后,苦寒性味大减少。
增加温度炒成炭,地榆炒炭止血妙。
也有密闭煅灰法,棕炭血余太轻飘。
5.炙制炙炒方法无差剧,炙制需要加辅料,蜜炙调拌微炒黄,温中补益炙甘草;蜜炙款冬润肺用,蜜炙黄芪补气好。
盐炒熟地能养肾,醋炙玄胡敛肝疗。
当归蜜炙能养血,酒炙当归活血高。
(二)水制法1.漂制水浸药物去杂质,水漂怪味可去却,苁蓉腥咸难进口,漂后煎服不难吃。
2.洗制水酒醋盐浸坚物,质地软化易制切,槟榔浸后易切片,半夏被洗毒性劫,酒洗大黄醋玄胡,增加功效更受益。
知母黄柏均入肾,盐洗引药作用杰。
养阴多用鳖血浸,醋浸收敛效更捷。
3.水飞制滑石朱砂均矿石,加水研磨飞作药,半浮半沉凉干用,有利吸收减刺激。
(三)水火合制地黄首乌蒸熟用,补血作用效更验,草乌煮后毒性减,大黄蒸用药性缓。
补虚药一、补气药补气甘温肺脾归,四参芪术药扁甘。
饴蜜枣绞红景加,壅中助湿理气辅。
元气虚脱吉林参,生津增智补肺脾。
性味甘温高丽参,温补力强阳虚好。
党参补中养血强,生津力缓慢病施。
太子参用补心气,洋参性寒养阴行。
脾肺气虚用术芪,止汗固表利水同。
黄芪升阳托疮毒,白术安胎养胎宜。
山药平补脾肺肾,肾气不固遗带消。
难得,还有人把中医用药方法全部提炼出来!辛温解表法:辛温解表用防风,桔梗杏仁陈豉葱,初见春温为适剂,邪如抵胃不为功。
凉解里热法:舌苔化燥黄焦现,的是温邪抵胃中,凉解里热天花粉,豆卷芦根草石(膏)同。
清热解毒法:舌绛神昏谵齿燥,热人阳明营分间,清热解毒二参(西洋参、玄参)(绿)豆,连翘银(生)地麦冬餐。
解热息风法:手足瘛疚脉弦数,是缘热极忽生风,解热息风钩藤菊,羚羊生地麦门冬。
祛热宣窍法:邪窜心包昏不语,祛热宣窍有神功,犀角连翘菖贝母,牛黄至宝可增充。
辛凉解表法:辛凉解表薄荷蝉,豆豉前胡蒌鼠粘,口渴再加天花粉,热侵营分另方煎。
清凉透邪法:清凉透邪用石膏,竹叶芦根淡豉翘,绿豆取衣煎水服,病温无汗此方疗。
清热保津法:病温有汗用何方,清热保津功效良,生地麦冬鲜石斛,连翘参叶栝萎襄。
清凉荡热法:谵言壮热脉来大,热入三焦白虎疗,清凉荡热参翘草,生地知粳(米)并石膏。
润下救津法:苔燥渴谵脉实沉,热侵胃府病邪深,润下救津玄地麦,大黄甘草与元明。
清凉透斑法:温毒发斑为胃热,色红邪透不须惊,清凉透斑为妙法,石膏甘草鲜芦根,银翘豆卷新荷叶,神昏再加犀玄参。
解肌散表法:此方即是桂枝汤,风邪伤卫服之良,桂枝白芍与甘草,药引还须用枣姜。
微辛轻解法:微辛轻解苏薄荷,桔梗牛蒡瓜蒌和,加以橘红喜轻透,冒风鼻塞即时瘥。
顺气搜风法:顺气搜风治中经,半身不遂病伤筋,天麻甘菊紫苏草。
乌药参条(木)瓜与陈(皮)。
活血祛风法:活血祛风中络方,眼歪肤木芍艽桑(叶),鸡血藤胶能活络,归芎橘络共煎尝。
宣窍导痰法:宣窍导痰中脏腑,疟来昏倒邪深入,菖蒲远志天竺黄,瓜蒌(僵)蚕杏皂炭煮。
两解太阳法:两解太阳治风湿,头耳重痛小便艰,羌防苓泻生薏苡,桂枝桔梗七味攒。
培中泻木法:培中泻木术(白)芍陈,防风甘草白茯苓,吴萸炮姜新荷叶,泻和风痢此沾唇。
补火生土法:补火生土附桂(菟)丝,(益)智仁故纸与吴萸,莲肉芡实共八味,久泻原须补火虚。
暖培卑鑫法:暖培卑监潞党参,二(苍白)术苓甘与葛根,炮姜益智能温土,虚寒泻痢此方斟。
1.发要常梳:梳发能明目祛风,使落发重生。
2.面要常擦:擦面能去除外感风邪,诸阳上升,血气不衰,皱纹能减少。
3.目要常运:运目能祛除内障外翳,纠正视力。
4.耳要常弹:增强听觉神经功能,放耳聋、耳鸣。
5.口要常漱:唾液是消化液的一部分,有抗癌作用,要随时咽下,以提神养气,开胃健脾。
6.齿要常叩:“清晨叩齿三十多,到老牙齿不会脱”
7.浊要常呵:排除浊气,吸收清气,加大肺活量。
8.胸要常扩:经常扩气能保护心肺,使气机通畅。
9.腹要常揉:揉脐腹能增加胃肠的蠕动、消积顺气。
10.腰要常活:活腰能强腰固肾。
11.谷道常提:提肛能提升阳气,排除浊气。
12.肢节常摇:常摇肢节百骸,关节日趋灵活。
13.腿膝常压:经常压腿按揉膝盖,常点足三里,是中医防老延寿之法。
14.肌肤常摩:按摩,使气血流畅,肌肤光滑、荣润。
15.足心常搓常搓涌泉,能固肾暖腰,诸阳上升,浊气下降,提神健脑
16.二便常禁言:古人认为便中应闭目禁言,守神入舍,气不能散。
中医秘方大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医药疗法的特色之一就是运用各种秘方来治疗疾病。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秘方,帮助人们了解中医药的奥秘。
1. 羚羊角活血散瘀汤:羚羊角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中风、心脏病和关节炎等疾病。
将羚羊角研磨成细粉,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服用,每天一次,连续服用数天即可见效。
2. 熟地黄麦芽汤:熟地黄是中药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具有滋阴补肾、益精补血的功效。
将熟地黄和麦芽煎煮,每天服用一碗可以增强体力,改善贫血等症状。
3. 当归桂枝汤:当归是女性常用的中草药,具有调经活血的功效。
当归桂枝汤可用于治疗痛经和月经不调等问题。
将当归和桂枝煎煮,饮用后可以舒缓经痛,调节月经周期。
4. 三七龟板枣仁汤:三七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将三七、龟板和枣仁煮汤,每天饮用一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脑功能。
5. 猫爪藤煎汤:猫爪藤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猫爪藤煎汤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和咽喉疼痛等症状。
将猫爪藤研磨成细粉,用温水冲服,可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6. 肉苁蓉猪肝汤:肉苁蓉具有滋补肝肾、养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肾不足引起的头发干枯、月经不调等症状。
将肉苁蓉和猪肝煮汤,每天喝一碗,可以改善相关症状。
7. 马齿苋清热解毒汤:马齿苋是一种常见的野菜,中医认为其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将马齿苋煮汤,可以用于治疗中暑和火热引起的口干舌燥等症状。
8. 熟地黄百合煲瘦肉汤:熟地黄和百合都有滋阴养血的作用,可以用来改善皮肤干燥和贫血。
将熟地黄、百合和瘦肉煮汤,每天喝一碗,可以润肤养颜。
9. 半夏白术煮汤:半夏和白术是中医中常用的草药,可用于治疗胃痛和消化不良等问题。
将半夏和白术煮成汤,每天饮用一碗,可以缓解胃部不适。
10. 当归煮玉竹汤:当归和玉竹都是中医草药中的常用材料,可以用来养颜护肤。
将当归和玉竹煮汤,每天喝一碗,可以增强皮肤弹性,保持青春容颜。
★▲中医十大类方(收藏版)一、桂枝类方--1201、桂枝汤:歌诀: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用量: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 9g,甘草(炙)6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温服取微汗。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02、桂枝加附子汤:别名:桂枝附子汤《普济方》、桂枝汤加附子方《医门法律》。
歌诀: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9g)。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主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03、小建中汤:歌诀: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组成: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
用量:桂枝9g,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g。
用法:水煎日三服。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04、桂枝加大黄汤:别名:桂枝大黄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桂枝芍药大黄汤《伤寒大白》、桂枝加芍药大黄汤《皇汉医学》。
歌诀:太阳本病下非宜,腹满旋惊实痛时,汤用桂枝仍解表,大黄攻里效尤奇。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大黄二两(6g),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水煎日三次。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通腑泻实。
主治:太阳表证未解,内有实热积滞,腹满实痛,大便不通。
0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别名:龙骨汤《外台》、桂枝牡蛎汤《圣济总录》、龙骨牡蛎汤《广嗣纪要》。
中医中药补气、养血、养阳【十六法】(一)中医补气十六法
中药补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黄精,西洋参,白术等。
成药补气: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参苓白术丸等。
艾灸补气: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气海,百会,肺俞等。
针灸补气:足三里,百会,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肺俞等。
注射补气: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
胎盘注射液注射三阴交等。
输液补气: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药茶补气:人参灵芝茶,黄芪枸杞茶,洋参麦冬茶等。
药膳补气:黄芪心肺汤,人参炖母鸡,党参炖排骨等。
药酒补气:黄芪,人参,灵芝,麦冬,枸杞子等泡酒饮。
饮食补气:海参,鸡蛋,红枣,牛羊胎盘,芡实,山药,莲子等。
运动补气:气功,太极,导引,武术,健身操,适当活动等。
生活补气:生活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心态平衡等。
按摩补气:按摩足三里,关元,揉腹,捏脊等。
治病补气:有病早治根治,切勿拖延,防止久病耗气。
病后补气:大病术后产后均应及时调理虚损,防止气虚。
技巧补气:呼吸吐纳,意守丹田,三分饥寒,百事有节等。
(二)中医养血十六法
草药养血:当归、何首乌、阿胶、熟地黄、枸杞子、黄芪等。
成药养血: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复方阿胶浆、当归补血膏等。
饮食养血:桂圆、老母鸡、红枣、鸡蛋黄、猪肝、瘦肉、鱼类等。
生活养血:生活规律、劳逸结合、营养均衡、铁锅炒菜、禁浓茶。
节省养血:避免久视伤血、久思耗血、久劳损血、外伤出血等。
治病养血:防治出血、肾衰、再障、月经过多、崩漏等疾病。
西药养血:维生素C、维生素B12、富马酸铁等。
输液养血:代血浆,全血,参麦针等输液。
术后养血:大病、大小手术后、产后、人流后均应养气血。
药酒养血:黄芪、当归、人参、何首乌、枸杞子等泡酒饮。
药茶养血:当归桂圆茶、枸杞黑芝麻茶、酸枣仁茶等。
药膳养血:黄芪当归炖老母鸡、当归羊肉汤等。
针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血海、膈俞等。
艾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神阙、中脘、血海等。
埋线养血:足三里、肾俞、脾俞、肝俞等埋线。
注射养血:胎盘、当归、黄芪、B12针注射足三里、三阴交等。
(三)中医养阴十六法
草药养阴:麦冬,沙参,石斛,玉竹,天冬,山茱萸等。
成药养阴: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养阴清肺丸等。
针灸养阴:太溪、照海、三阴交、肾俞等。
艾灸养阴:三阴交、肾俞、肝俞等。
饮食养阴:秋梨,蜂蜜,蔬菜瓜果,百合,银耳等。
生活养阴:叩齿咽津,揉搓涌泉,取暖开空调多饮。
止损养阴:少嗑瓜子,少风吹日晒,戒烟,节制房事等。
增湿养阴:湿毛巾湿衣服晾在室内,室内放水盆,增湿器等。
药酒养阴:麦冬、百合、石斛、熟地黄、山茱萸等泡酒饮。
药茶养阴:百合、麦冬、天冬、沙参、玉竹等泡茶饮。
药膳养阴:银耳百合汤、枸杞炖甲鱼、黑芝麻油等。
治病养阴:糖尿病、甲亢、反复上火、更年期综合征等多养阴。
地域养阴:西北干燥容易伤阴,东南潮湿可减少水分蒸发护阴。
秋冬养阴:秋冬气候干燥,水分蒸发过多,应当养阴护阴藏精。
补液养阴:急性病脱水口干尿少,输液可迅速改善。
急下存阴:中医治疗温病用通便退热来护阴,防止真阴亏损。
(四)中医养阳十六法
草药补阳:人参、附子、肉桂、巴戟、苁蓉、鹿茸、桂枝等。
成药补阳: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艾附暖宫丸等。
针灸补阳:气海、关元、足三里、百会、命门等。
艾灸补阳:神阙、关元、气海、大椎、命门、涌泉等。
饮食补阳:牛羊狗肉、葱姜、桂圆、麻雀蛋、鹿肉、韭菜等。
运动补阳:气功太极、劳动锻炼、田径武术等运动生阳。
洗浴补阳:制川草乌、补骨脂、桂枝、附子、干姜等洗浴。
治病护阳:防治痛经、慢支、甲减、风湿、慢性腹泻等寒病。
防寒护阳:少贪生冷、个人防护、取暖防寒,减少阳气体亏损。
火炕补阳:坚持睡火炕,对虚寒体质、老年人有很好护阳作用。
药酒补阳:人参、肉苁蓉、巴戟天、鹿茸等浸酒服可补阳。
药膳补阳:人参当归黄芪炖老母鸡、当归附子羊肉汤等。
药茶补阳:人参茶、姜红茶、枸杞茶、苁蓉茶等。
贴穴补阳:慢支肺俞三伏贴,前列腺炎白胡椒神阙贴,艾磁灸等。
拔罐补阳:大椎、神阙、命门、肺俞等拔罐除寒护阳。
春夏护阳:春夏阳在体表,内脏阳气不足,须防寒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