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198.21 KB
- 文档页数:2
SWI对脱氧血红蛋白的敏感性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前景黄亮星;屈永才;白晓瑞【摘要】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根据不同组织对磁场的敏感性差异及血氧水平依赖效应而成像.因人体内脱氧血红蛋白在组织内造成局部磁场梯度,而SWI对这种局部的磁场差异极度敏感,故脱氧血红蛋白大量聚集地在SWI上成强信号影.利用SWI这一特性,发现异常血管、出血及血栓形成所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畸形、外伤、肿瘤、急性血栓栓塞及神经变性疾病等.其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及前景.现就SWI检测脑内脱氧血红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前景予以综述.【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年(卷),期】2017(015)002【总页数】4页(P66-69)【关键词】磁敏感加权成像;脱氧血红蛋白;神经系统疾病;前景【作者】黄亮星;屈永才;白晓瑞【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陕西延安716000;榆林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陕西榆林7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741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由Haacke博士于1997年最早发明[1],起初命名为“高分辨率血氧水平依赖静脉成像”,于2004年改名为“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尤其在脑出血、颅内血管异常、钙铁沉积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受到广大学者和临床大夫的一致肯定,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磁共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里程碑。
SWI是在梯度回波序列T2*WI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一方面继承了梯度回波序列T2*WI的磁敏感性特点,又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采用高分辨率三维采集,三方向流动补偿,并加以优化的采集速度等。
SWI主要检测磁场不均匀所致的磁敏感效应,依据组织之间磁敏感性差异所致的相位差产生对比获得相位图与相对应解剖部位伴随出现的磁距图像,经过计算机后台复杂的图像处理将相位图与磁距图融为一体,形成独有的图像对比。
1.5T磁共振SWAN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发表时间:2017-08-07T11:02:55.65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作者:朱亮飞赵建颖刘广义高媛李洪涛袁振东[导读] 搜集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0月之间同时行CT、常规MR及SWAN扫描患者中诊断颅脑病变145例。
(双鸭山煤炭总医院CT-MR室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磁共振扫描成像(MRI)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磁敏感加权成像是MRI新近发展的一项成像技术,不同的厂家有不同的命名,主要包括SWI(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和SWAN(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 SWAN)技术以及各种衍生序列,是一种利用组织局部磁场不均匀性(如血液或铁)引起的磁敏感性差异而成像的技术,对于显示静脉血管,血液代谢产物以及铁质沉积有较好的效果,在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脑变性疾病、脑肿瘤、脑外伤等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SWAN技术在颅脑疾病中出血病变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1.5T磁共振SWAN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患者临床检侧结果,统计MRI检出病变数量及加用SWAN技术后的病灶检出数量,并总结各类颅脑疾病的SWAN成像特征与共性。
结果SWAN扫描总检出率明显高于MRI常规单扫,且SWAN检出脑血管崎形率明显高于M RI单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SWAN扫描对脑内血管分布、结构、出血、以及铁沉积的敏感性较常规MRI更高,尤其在对脑血管崎形、脑出血、脑梗塞合并出血有更高的检出率和检侧效果。
关键词:1.5T SWAN技术;颅脑疾病;临床应用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0月之间同时行CT、常规MR及SWAN扫描患者中诊断颅脑病变145例,22例行增强扫描,男89例,女56例,患者年龄26岁—81岁,平均年龄为53.5岁。
磁共振SWI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方面的研究进展马怡群;穆剑玲【摘要】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是一类慢性、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铁异常代谢,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可以对脑内铁沉积的分布范围和沉积量进行定位、定量分析,对此类疾病的测量和观察提供了一种非损伤性的方法.该文就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多发性硬化(MS)这三种常见疾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15【总页数】3页(P2241-2243)【关键词】神经退行性病变;磁敏感加权成像;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作者】马怡群;穆剑玲【作者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省沧州市 061001;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省沧州市 06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有研究表明,该类疾病有个共同的特征——发病脑区铁的异常沉积[1]。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是以血氧水平依赖为基础,融合其他技术发展起来,它对组织内部磁化率的变化异常敏感,铁是一种顺磁性物质,铁的过量沉积会引起相应部位的磁化率变化,磁敏感加权图像中的相位图能清楚显示出不同组织间磁化率的差异,通过测量铁沉积部位的相位值,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以客观数据为依据,综合评价脑的铁沉积,为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发现和诊断提供依据。
1 SWI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常规MRI序列对脑组织内铁含量变化不敏感,无法有效评价因铁异常沉积而引起的相关病变。
SWI成像技术是在传统的T2*GRE序列上,采用完全流动补偿的三维梯度回波来采集信号,有效地提高了信噪比,经过一系列的变换生成幅度图和相位图,其中,对相位图经过高通滤波,滤除因化学位移和外加磁场不均匀性造成磁化率差异的影响,重点突出局部组织铁异常沉积而导致的磁化率差异,滤波之后的相位图与幅度像需再次融合,并利用相位信息生成一个相位模板来增强幅度图的对比度,经过多次处理后就得到SWI图像[2],该图像较好地显示了静脉和铁沉积等生理结构和病理特征。
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部病变的应用SWI是采用梯度回波序列采集数据,经过特殊的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形成对物质磁化率敏感的MR成像技术。
实际上是一种三维采集技术,它通过长的TE,高分辨率,完全流动补偿,薄层重建的梯度回波伴滤过的相位信息以增加磁矩图的对比和增加组织间的磁敏感差异,使对磁敏感效应的敏感性最大化。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用最小密度投影来帮助显示扭曲的结构和显示静脉血管系统的连续性,它还帮助区别主要静脉相邻的出血。
SWI具有以下诸多特点:高分辨率的三维梯度回波成像,在3个方向上的完全流动补偿,薄层厚避免信号丢失,相位图通过滤波减少不必要的场效应,产生相位蒙片,利用相位蒙片对磁矩图进行增强处理,相对邻近层面进行最小强度投影,这种独特的数据采集和图像处理过程提高了磁矩图像的对比,对静脉血、出血和铁沉积高度敏感。
所以在显示血管畸形、外伤、肿瘤、血管性疾病、神经变性疾病以及与铁沉积有关的疾病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血管畸形多为低流速的血管结构,而MRI和MRA对高流速的血管结构敏感,对低流速血管显示能力有限。
畸型血管由于是慢速,多向的血流,增强扫描经常是非特异的强化,由于部分容积效应,小的血管畸型常被漏掉。
而SWI成像可显示低流速的静脉血流,所以SWI对检测静脉畸型高度敏感。
SWI合并的相位信息提供改进的敏感性能发现传统TWI成像无法显示的血管结构。
SWI技术重要的应用是:(1)早期检测和评价小血管畸形,这对其他检查方法来说是比较困难。
SWI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信噪比,对静脉血流及出血物质高度敏感等优势,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与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而脑海绵状血管瘤在DSA、常规MRI及MRA上往往被漏诊或误诊,可能与窦样扩张、口径过细、血流速度较慢,且伴有血栓和钙化以及出血压迫供血血管、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
海绵状血管瘤在SWI上的表现为:①完全均匀低信号原因可能是扩大的窦样血管内没有明显血栓所致,此乃海绵状血管瘤较早期改变;②爆米花样或桑椹样混杂信号即低信号内见斑点、条状、桑椹或爆米花样等高混杂信号,病理基础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血栓形成以及纤维化等;③围绕混杂信号的较宽的低信号环,即铁环征,其病理基础是含铁血黄素沉着(高顺磁性物质),在SWI上可以清晰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