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CHB模式指导下护理干预对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康复锻炼依从性及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901.12 KB
- 文档页数:3
IMCHB模式的护理干预对T1DM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张文娜(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目的 探究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IMCHB)的护理干预在1型糖尿病(T1DM)患者中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1月我院88例T1D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和实验组(n=44)。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于此基础上,实验组予以IMCHB模式的护理干预。
观察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自护能力(ESCA)、生活质量(SF-36)。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实验组健康知识水平、自护技能评分较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实验组SF-36评分较高(P<0.05)。
结论 IMCHB的护理干预用于T1DM患者,有助于提高自护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 T1DM;IMCHB模式;自护能力;生活质量【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15.140.02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者因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需终身应用外来胰岛素治疗。
该法虽能有效控制T1DM病情进展,但也面临着一定问题,即治疗时间漫长,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血糖达标率较低。
研究表明,血糖长期不达标,不仅会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还会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降低其生活质量[1]。
由此可见,T1DM的治疗不应仅局限于胰岛素,还需配合相对应干预措施。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COX 健康行为互动模式(Interaction model of client health behavior,IMCHB)为理论依据,对T1DM患者心理、饮食、疾病知识等方面予以干预,以期为临床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1月我院88例T1DM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4)和实验组(n=44)。
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早期护理干预影响-护理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干预作用与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64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全身运动(GMS)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应用到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能够明显改善患儿GMFM和GMS评分,提高亲属总满意率。
关键词: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早期护理干预;效果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指患儿智力或是运动方面的发育较为滞后[1]。
引发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因素十分复杂,大多都是由于患儿在围生期脑组织受损而引发的。
近几年,各项新兴的医疗技术得到十分迅猛的发展,新生儿的存活率也有所提升,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发生率逐步降低[2]。
有研究报道[3],对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进行各项治疗的前提下,联合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得到更理想的效果,预后良好。
本研究探讨了早期护理干预在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64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
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月龄(15.62±6.62)个月。
观察组男19例,女13例,月龄(15.66±7.90)个月。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获得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与批准,且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护理干预。
检测患儿的各项身体情况、生命体征等,告诉患儿亲属疾病的治疗方式、护理对策等。
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护理作者:包军荣来源:《家庭心理医生》2015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护理方法及训练。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精神发育迟滞患儿30例临床训练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愈或显著进步25例,好转5例,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以照管、训练教育、促进康复为主,结合病因和具体病情采取不同药物治疗。结论:通过临床治疗及护理能控制冲动行为,减少和消除受伤的危险,改善社交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关键词:儿童;精神发育迟滞;行为干预;护理;训练【中图分类号】R74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07-01精神发育迟滞是指个体在发育阶段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社会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的以智力发育不全或受阻为特征,以各种技能不同程度损害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应用医学、社会、教育和职业训练等综合措施,使患儿的社会生活能力得到发展[1]。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精神发育迟滞患儿30例临床训练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精神发育迟滞患儿30例,其中男性24例,女6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年龄5岁。有苯丙酮尿症10例,先天性脑发育不良7例,脑性瘫痪6例,脑炎后遗症5例,脑外伤2例。1.2 方法1.2.1病因治疗仅适用于病因确切的一些患儿,如对性染色体病者给予性激素治疗,改善患儿的性征发育;对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采用严格限制苯丙氨酸的饮食疗法;对脆性x综合征采用叶酸治疗;地方性克汀病采用甲状腺素治疗等。1.2.2对症治疗对活动过度、注意力障碍者可采用兴奋剂治疗。精神运动性兴奋、攻击或冲动行为、自伤或自残行为者可选用氟哌啶醇、硫利达嗪、卡马西平等药物。1.2.3促进脑功能发育使用益智药和脑代谢改善药,如谷氨酸、γ-氨基酸、吡拉西坦等。1.2.4康复治疗早期干预从出生后至3岁的服务,要对患儿进行体格、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语言、社会行为、情绪的发育评估。对家长和家庭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相关的知识,制订以家庭为基础的早期干预计划。学龄前和学龄期由教育部门提供特殊教育,根据评估结果,制订个别训练计划。成人期提供居家和社区服务,有条件者可以进入庇护工厂。1.3结果:治愈或显著进步25例,好转5例,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以照管、训练教育、促进康复为主,结合病因和具体病情采取不同药物治疗。2 护理2.1一般护理2.1.1生活自理能力的护理及训练由于患儿智力低下,缺乏自我照顾、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因此,生活需要他人照顾,首先要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督促协助进食,并要注意饮食卫生、饮食量的控制。做好大小便的护理,严重者要进行大小便的训练。做到定期洗澡、修剪指(趾)甲。训练内容从基本生活行为开始。如穿衣、洗漱、进食、各种生活卫生以及怎样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等。2.1.2安全护理由于患儿智力低下,认知、感知功能缺陷,语言又发生障碍,因此患儿通常不能正确申诉自己的不适或不能辨别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危险性,有时会以伤害自己或他人、毁物来发泄,这样对患儿及他人都不安全。因此,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表现,要细心地、耐心地去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对患儿情绪改变及环境因素做到心中有数,一旦患儿出现冲动、伤人等行为,护理人员要及时地控制事态的发展,改善环境因素,避免因暴力行为伤人或伤及自身[2]。严重者可以给予特殊监护,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使患儿安静下来。护理人员还应训练患儿怎样提高防御能力,避免危险,保证自身安全的能力。2.1.3心理护理注意患儿的心理特点,使患儿得到关爱。根据患儿智力低下的程度和接受能力的程度不同,教导患儿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躯体的疼痛以及心中的氣愤。从观念上正确对待,家属要正确面对现实,有正确的心态,帮助患儿享有正常儿童生活的一切权利。2.2训练2.2.1安全措施保证患儿居室的安全,制止患儿进行影响他人或自身安全的活动。2.2.2生活训练安排好日常生活,如洗脸、洗澡、入厕、穿衣、整理床褥、吃饭、洗碗、收拾餐具、扫地等能够训练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2.2.3保证营养保证患儿的营养供给,为患儿创造良好的饮食环境,餐前应使患儿情绪稳定,必要时协助进餐,以保证进食量的充分,防止发生营养不良,对不能控制食量的患儿要防止暴食,以免发生消化不良,还要纠正个别患儿偏食行为。2.2.4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训练改善患者的社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重视对语言障碍和缺陷进行矫正训练,使他们能较好地掌握语言这一工具进行社会交往和交流。训练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密切配合,协同进行。也可通过日常活动进行语言缺陷的矫正训练,但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另外,通过帮助患者进行劳动技能训练使他们能自食其力,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劳动技术教育必须适合患者的智力水平和动作发展水平,并根据患者的心理上、生理上和疾病上的差异,注重现实性和适应性.,重视安全教育以及个别差异性。2.2.5品德教育做好患者的品德教育,由于患者认知障碍,常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后果,应激能力差,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自觉或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和活动,甚至导致犯罪行为。做好患者的品德教育要遵循普通学校品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尊重病人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注意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了解每位患者的缺陷,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注意区分患者的缺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对患者尽量少批评、惩罚,多给予表扬和鼓励。3 讨论精神发育迟滞是导致人类残疾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工作的重点在预防,研究的重点是病因和治疗。我对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正在进行基因治疗和脑组织移植等方面的研究。全国许多地区建立了精神发育迟滞的特殊教育机构,开展对精神发育迟滞的康复治疗。参考文献[1] 刘小红,李兴民.儿童行为医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5663.[2] 梁青.四手操作护理对窝沟封闭术影响的评价.广东牙病防治,2005,13(4):300.。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 年第 5 卷第 42 期2018 Vol.5 No.42129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贾金爱(涟水县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 淮安 223400)【摘要】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就诊治疗46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康复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服务,比较两组不同护理方式下患者的BPRS 评分、SDSS 评分与护理满意度评分。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BPRS 评分、SDSS 评分明显得到改善,而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均较满意,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所有的研究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将人性化护理服务用于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BPRS 评分、SDSS 评分,改善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提升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使得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具有临床护理意义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服务;精神发育迟滞;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42.129.02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的患者对其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影响较大,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不高,当患者出现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失,无法正确的认识自身所处于的环境,生活自理能力也较差,大大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1];患者一旦出现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及时的到院就诊并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是改善症状治疗疾病的关键,而在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人性化护理干预则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巩固临床治疗[2]。
对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对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从收治的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选取出7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分组的方式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5例患儿。
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了常规的护理方法,对观察组患儿则实施了早期的护理干预措施。
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在护理总满意度上,观察组的数据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及全身运动质量评分上,观察组明显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实施早期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升家属的满意度,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全身运动质量都得以明显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早期护理干预;粗大运动功能;全身运动功能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包括患儿智力方面发展的滞后,也包括患儿运动方面的滞后情况。
该病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的患儿是在围生期脑组织受到了损伤而导致发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儿的存活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对于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在给予有效治疗的同时采取早期的护理干预收到的效果会更加令人满意,患儿的预后更佳。
为了进一步地探究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在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了70例患儿进行观察研究,以分组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对比。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收治的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中选取出70例,其中包括男性患儿36例,女性患儿34例,患儿的最大年龄为16个月,最小年龄为2个月。
所有患儿均符合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诊断标准,家属对于本次的研究知情同意,并给予支持提供相应的资料。
在随机下对患儿进行分组处理,其中的35例为对照组,另外的35例为观察组,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对比后差异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
强化护理干预改善儿童弱视训练依从性的效果【摘要】目的:探究强化护理干预改善儿童弱视训练依从性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76例弱视儿童随机分成两组,对参照组的38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强化组的38例患儿进行强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训练依从性。
结果:将两组患儿的训练依从度进行比较,强化组患儿的训练依从度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弱视患儿进行强化护理干预收获了显著效果,能够有效提升患儿的训练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使患儿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儿童弱视;强化护理干预;训练依从性;治疗效果儿童弱视在儿童眼病中并不少见,这种无实质性眼部损伤会使得患儿的视力下降,同时出现阅读困难、立体视觉降低、对比敏感度降低、调节功能异常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患儿失明,使生活质量直线下降[1]。
根据部分临床研究显示,在训练期间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提升训练效果,促进视力发育[2]。
由此我院选取76例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用以探究强化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弱视儿童76例采取抽签的方式随机分组,参照组的38例患儿中,男女比例25:13,平均年龄(5.47±2.52)岁;强化组的38例患儿中,男女比例23:15,平均年龄(5.32±2.31)岁。
纳入标准:①经过视力、屈光状态、眼前节等检查确诊为弱视;②无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③家属及患儿同意均同意本次研究。
1.2方法两组患儿均进行对症治疗,其中包括屈光不正矫正、遮盖疗法、精细功能训练等,对参照组的38例患儿进行疾病手册发放、治疗提醒、疑问解答等常规护理干预;对强化组的38例患儿进行强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对所有患儿进行建档,记录资料包括个人信息、病情程度、患病原因、既往病史、治疗方案、目前视力和屈光度等,作为护理和观察病情走向的依据。
•186•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7月第14卷第20期China Prac Med,Jul2019,Vol.14,No.20•康复医学•早期综合干预对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智力和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冯文科刘自强林艳秋吴梦珍【摘要】目的早期综合干预对精神发育迟滞(MR)患儿智力和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方法80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观察组患儿采取早期综合干预,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发育商(DQ)、发育年龄(DA)及治疗前后社会生活能力评分。
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和个人-社交的DQ及D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总分、标准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总分(33.47±8.38)分、标准分(7.85±0.1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9.72±7.13)、(7.67±0.3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在显著提高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感觉综合能力、适应行为技能同时可促进其智力发育。
【关键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早期干预;效果D0I:10.14163/ki.11-5547/r.2019.20.099Improvement effect of earl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n intelligence and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with mental retardation FENG Wen-ke,LIU Zi-qiang,LIN Yan-qiu t et al.Department of NeurologicalRehabilitation,Yangchu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Yangchun5296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earl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nintelligence and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MR).Methods A total of80children withmental retardation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40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earl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and the control groupreceived conventional parison were made on developmental quotient(DQ)and developmental age(DA)after6months of treatment and social life ability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Results After6months of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DQ and DA scores of adaptability,greatexercise,fine motion,language and personal-social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ir difference was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6months of treatment,both groups had higher total and standard scoresof baby-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cial living ability scale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observationgroup had total score of baby-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cial living ability scale as(33.47±8.38)pointsand standard score as(7.85±0.17)points than(29.72±7.13)and(7.67±0.31)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Early detection,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sensory ability and adaptive behavioral skills of childrenwith mental retardation,and promote thei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Key words]Mental retardation;Children;Earl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Effect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国内相关研究报道其发病率约为,以智力落后、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能力低下或精神发育不全为主要临床症状,其言语、注意、记忆、理解、洞察、抽象思维、想象以及心理活动能力都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U'2]o目前由于各种高危因素的增加,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数量也出现了明显的增加。
精神发育迟滞病人的护理
目录
1.精神发育迟滞的定义和病因
2.精神发育迟滞病人的症状和表现
3.精神发育迟滞病人的护理措施
4.精神发育迟滞病人的康复训练
5.精神发育迟滞病人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正文
精神发育迟滞是指在发育过程中,个体的智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滞后于同龄人,导致其难以正常适应社会生活。
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复杂,其中约 20% 是由环境因素引起,25% 由染色体异常或基因异常引起,一半以上患者找不出病因。
该病症的主要症状和表现为智力低下、社会适应困难、语言交流障碍等。
对于精神发育迟滞病人的护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沟通与交流:与病人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生活照顾:照顾好病人的日常生活,包括饮食、睡眠、卫生等,以保证他们的生活品质。
3.安全防护:加强对病人的安全教育,避免他们受到意外伤害。
同时,注意防范病人对他人的伤害行为。
4.康复训练:通过特殊教育、职业培训等手段,帮助病人提高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以促进他们的康复。
5.预防和注意事项:加强孕妇和儿童的保健工作,预防和控制染色体
异常和基因异常等疾病,以降低精神发育迟滞的发病率。
总之,精神发育迟滞病人的护理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旨在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28期V ol.4, No.28, 201998临床护理干预在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中的护理对策分析马丹(江苏省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江苏 镇江 212005)【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护理干预在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中的护理对策。
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的研究人员例数为30例,治疗时间在2016年3月~2018年2月,对患儿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
结果 干预后,30名患儿的精神障碍情况明显改善,其分值明显降低,对比干预前,P<0.05。
结论 良好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儿精神障碍情况,确保患儿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临床护理干预;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护理对策,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28.98.02儿童少年期的生理发育是较为重要的时期,对于成年期的人格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时期的敏感度以及可变度也较大,同时儿童少年期的精神障碍也被认为成年精神障碍的先兆,因此应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才能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成年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而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临床护理干预在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中的护理对策效果,特选择30例患儿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案1.1 患儿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研究人员例数30例,治疗时间在2016年3月~2018年2月,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9.22±1.39)岁,上述患儿均存在情绪障碍,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并且存在各种身体不适症状,例如头痛、腹痛等,所有患儿的的社会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对社会的适应度较差,存在癔症样发作患儿为5例,排泄功能紊乱的患儿为9例。
1.2 护理方案1.2.1 认知干预护理人员应通过有效的策略纠正患儿的错误认知,引导患儿正确的认知能力,并调整其行为模式,控制异常状态,由于儿童的表达不完善,其思维能力较低,领悟较差,因此需要采用游戏干预,在游戏的过程中,让患儿感受到自由自在的情绪,让其充分的放松,同时借助游戏能了解患儿的真实想法,并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患儿进行沟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