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调驱新技术进展-吴行才
- 格式:ppt
- 大小:38.13 MB
- 文档页数:65
纳米驱油技术的研究分析摘要:纳米科技(Nano-ST)是一项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迅速崛起的一项全新技术,技术研究内容主要是尺寸在0.1-100nm的物质组成的互动作用、运动规律以及实际使用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全面发展,纳米驱油技术成熟度明显增强,尺寸小、分散油聚以及强憎水强亲油三大特征合并的纳米智能驱油剂战略计划被正式提出,极大改善过往油田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
基于此,文章就以纳米去油技术为立足点,针对纳米驱油剂在油田中作用机理以及性能进行研究。
关键词:纳米驱油技术;作用机理;性能引言:现阶段,我国在发展中各类老油田经过一次、二次开采,虽然极大提升原油开采率,但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仍旧大量的原油并未得到稳定开采,而新增的原油资源主要以致密储层以及低渗透率为主,储层难以注水,无法通过超低渗储层注水操作构建一个驱替关系,这也使得“注不进、采不出”已经逐步成为中高渗老油田开采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
对此,可以将纳米材料当做主要载体,利用相同纳米颗粒实施多功能集成操作,适当减弱水分子具备的强氢氢键缔合功能,让“油”分子互相影响功能被破坏,形成纳米油,以此来逐步实现驱油功能。
一、纳米驱油作用机理和性能(一)让岩石润湿性被改变纳米驱油剂自身颗粒越小,其表面积也就越大,单位体积当中分子数将会逐步增多,将纳米驱油剂在岩石表面注入,将会形成一个专属单分子薄膜,让岩石表面具备的润湿功能被改变,降低原油对于岩石吸附作用,进而实现增强原油开采效率,让注水压力降低等各种目的[1]。
(二)毛细作用分析通过毛细作用系统针对毛细管驱替时期注入压差的改变进行测量,利用改变毛细管内径的实际大小以及排布形式来模拟渗透率油藏,可以发现注入压差越小那么注入性能就越优异,其对水分子间氢键破坏能力就越强,与之相关水扩散系数将会随之提升[2]。
并且依托毛细作用系统以及动力学模型比例实施盐溶液配置,展开注入性能分析则可发现在不同时间段内注入盐溶液,所获取到的压差大小与扩散系统之间规律也会呈现相反情况。
深部调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姚俊材【摘要】深部调驱技术是以深部调剖为主,在"调"的基础上又结合了"驱"的效果,并具有提高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的双重作用。
介绍了PI选层决策技术、调驱处理半径的确定以及现场施工常用参数的确定。
%The depth regulating and displacing technology centers around the deep profile control and combines with the effect of oil displacement based on the modification.Meanwhile,it possesses the dual effects of improving the conformance efficiency and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In this paper,an introduction is given to the PI decision technology of formation selection,the determination about the radius of modification and displacement and the common parameter of spot operation.【期刊名称】《石油工业技术监督》【年(卷),期】2011(027)010【总页数】3页(P8-10)【关键词】深度调驱;PI决策;施工参数【作者】姚俊材【作者单位】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生产事业部,广东湛江5240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6目前,油田普遍高含水,油藏原生非均质及长期水驱使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油层中逐渐形成高渗通道或大孔道,使地层压力场、流线场形成定势,油水井间形成水流优势通道,造成水驱“短路”,严重影响油藏水驱开发效果[1]。
面向2035年的金属矿深部多场智能开采发展战略
郭奇峰;蔡美峰;吴星辉;席迅;马明辉;张杰
【期刊名称】《工程科学学报》
【年(卷),期】2022(44)4
【摘要】深部开采是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必然趋势,向地球深部进军,着力推动采矿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开展深部智能化开采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立足国家
深地战略背景,剖析金属矿深部资源开发对采矿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依托工程技术
预见技术方法开展全球技术态势分析,梳理出本领域关键热点和前沿技术清单,后经
专家研判,形成面向2035年的金属矿深部多场智能开采基础理论和深部开采环境
智能感知、深部开采过程智能作业、深部开采系统智能管控三大类前沿技术.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面向2035年的金属矿深部多场智能开采发展战略、重点任务、技术路线,包括发展目标与需求、基础研究方向、关键技术装备等.针对我国金属矿
深部开采技术变革和智能化升级的科技发展路径,从政策、产业、技术、人才等方
面提出了发展和保障建议.
【总页数】11页(P476-486)
【作者】郭奇峰;蔡美峰;吴星辉;席迅;马明辉;张杰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山东黄金矿业(莱州)有限公司焦家金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801
【相关文献】
1.深部开采,亟待解决的矿山开采现状记2011年全国金属矿山现代采矿关键技术学术研讨会
2.基于绿色开采的深部金属矿开采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
3.金属矿深部开采现状与发展战略
4.金属矿山深部智能开采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5.金属矿山深部矿体卸压爆破开采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作者:刘晓丽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第19期【摘要】众所周知,油田在长期注水开发之后注采井网会遭受严重损害,水驱效果逐渐降低,纵向与油藏平面波及系数均出现大幅下降,从而使油田储量得不到有效的开发。
而油田深部调驱技术在本质上就是通过“驱”和“调”的相互结合,使油田的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本文在介绍深度调驱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调驱处理半径和PI选层决策技术等深部调驱施工参数的确定。
【关键词】油田深部调驱 PI 决策处理半径当前,我国油田的长期注水及其在平面和纵向上固有的非均质性,使其平面和纵向波及系数逐渐降低。
而平面和纵向波及系数下降导致注入水流动剖面波及效率不断下降。
尤其是当纵向不均质层或者其他结构的异常层与井筒连通时,注水波及系数将会下降更多,极大的降低了油田的注水开发经济效益[1]。
因此,深挖老油田的潜力是实现油田增产并提升油田的注水开发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结合国内外油田的成功经验可知,深入研究并应用深部调驱工艺技术,通过运用调剖措施可不同程度的改善产出剖面与吸水剖面,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油藏层内与层间矛盾。
1 深部调驱作用机理概述众所周知,常规调剖作用机理是使油井注入水调转方向,增大注入水的波及体积,从而调整并改善油井的吸水剖面。
而深部调驱较常规调剖其调驱处理剂量和处理半径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能从深部调剖并使液流方向发生改变,从而提高油田驱油效果。
其作用机理如下[2]:(1)调驱剂起到提高流度比的作用,进而使处于较低渗透带的剩余石油得到驱动。
在调驱剂成胶前后,普通的地下交联聚合物的黏度没有太大的改变,因而使地层流体的流度比在注入以及成胶后的移动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使原先压差不小于凝胶转变压力但水驱不到的范围内的剩余油发生驱替。
(2)使残余油的附着力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并促使其保持移动状态。
(3)调驱剂进行动态调剖从而导致深部液流转变方向。
深部调驱注入工艺技术创新与应用H油田在實施深部调驱技术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设备存在不足之处,导致调驱体系配制质量差、剪切严重等难题,为些开展注入工艺技术创新改造,现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标签:深部调驱;注入工艺;创新1.研究背景深部调驱技术是H油田原油上产的重要措施之一,该项技术将传统的堵水调剖与聚合物驱的特点综合于一体,可在油藏深部调整和改善地层非均质性,同时弱凝胶又能作为驱替相改善水驱油不利的流度比,提高注入水的扫油效率。
H油田在实施该项技术过程中,由于传统设备存在不足之处,导致调驱体系配制质量差、剪切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难题,开展地面及地下注入工艺技术创新研究。
2.地面注入系统创新传统地面注入系统存在两项不足:一是加药装置简陋,会造成聚丙烯酰胺分散不均匀,易形成鱼眼,影响熟化效果;二是配制系统为配液罐与储液罐串联,弱凝胶转移过程中经过转液泵,体系剪切严重,粘度损失查达52.6%。
为提高体系配制质量,降低弱凝胶体系粘度损失,改善地面注入系统的可操控性与安全性,开展地面注入系统创新研究,形成新型调驱地面注入系统。
2.1高压射流混配器的研究与应用。
高压射流混配器利用管线内的变径,使高速通过的水流产生负压,可将配制弱凝胶所需要的聚丙烯酰胺和交联剂均匀吸入至配液罐内,提高药剂的分散均匀度,利于聚丙烯酰胺的熟化。
高压射流混配器现场应用后,提升了配液质量,增加了操作简便性,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
2.2配液与储液罐并行设计。
将原有的“配液罐—转液泵—储液罐”串行连接方式,改为两个配液罐并行连接,交替使用。
当一个罐配制完成,便连入柱塞泵进行注入,另外一个配液罐则启动配制工序,当前者将药剂注尽时,通过调节出口阀门,使两罐工作状态互换。
经过此次改进后,配液罐与储液罐实现一体化应用,。
既满足了连续注入需要,又移除了原系统两罐间的转液泵,避免了转液过程弱凝胶体系受到剪切而导致的52.6%的粘度损失。
3新型调驱管柱的研制3.1新型调驱管柱的设计。
人机混合智能驱动的产品创新设计评价决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动机 (4)1.3 研究意义 (5)1.4 研究内容及结构 (6)2. 人机混合智能的定义与特征 (7)2.1 人机混合智能的定义 (8)2.2 人机混合智能的特征与优势 (9)2.3 人机混合智能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11)3. 人机混合智能驱动的产品创新设计评价方法 (13)3.1 传统产品创新设计评价方法 (14)3.2 人机混合智能在产品评价中的应用 (15)3.2.1 基于机器学习的产品评价模型 (16)3.2.2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评价方法 (18)3.2.3 人机器协同评价框架设计 (20)4. 人机混合智能驱动的产品创新设计决策 (21)4.1 产品创新设计决策步骤 (22)4.2 人机混合智能在产品决策中的应用 (24)4.2.1 基于人工智能辅助决策 (26)4.2.2 基于人机交互协同决策 (27)4.3 人机混合智能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29)5. 研究进展与案例分析 (30)5.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5.2 典型案例分析 (33)5.2.1 案例一 (35)5.2.2 案例二 (36)6. 人机混合智能驱动的产品创新设计挑战与展望 (37)6.1 技术挑战 (39)6.2 伦理挑战 (40)6.3 未来发展趋势 (42)1. 内容描述为了深入探讨人机混合智能驱动在产品创新设计评价决策中的应用与前景,本文档旨在全面概述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潜在的发展趋势。
首先,文档将详细介绍当前人机混合智能系统的发展状态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集成方式,接着将详尽分析这些系统如何辅助设计师评定产品创新性、功能性及用户友好性等参数。
通过对已有的案例研究进行系统评估,本文档旨在揭示影响产品创新设计评价决策过程的关键因素。
在分析人机混合智能驱动的创新设计评价决策过程中的技术与方法时,文档也将探讨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和其他相关算法在分析与优化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作用。
沈84-安12块二次开发深部调驱油藏方案研究
梁武全;杨霄霞;张亮
【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
【年(卷),期】2011()S1
【摘要】针对沈84-安12块储层非均质强、注水效率低、常规注水手段难以有效提高油藏的采收率的现状,通过"三分四重一大"的二次开发思路进行综合筛选和评价,优选静67-59块为二次开发试验区,并综合论证了深部调驱的可行性,在方案设计上,以精细研究为手段,针对油藏的地质特点,进行深部调驱方案优化设计,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总页数】3页(P33-34)
【关键词】沈84;油藏;二次开发;深部调驱;方案设计
【作者】梁武全;杨霄霞;张亮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
【相关文献】
1.深部调驱技术在砾岩油藏二次开发中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克下组油藏深部调驱试验为例 [J], 袁述武;韩甲胜;萨如力·草克提;袁帅;沙荣
2.水驱砂岩油藏高含水期单井动态分析及提液时机研究——以沈84-安12块为例[J], 柳东
3.沈84-安12块调剖剂与驱油剂配伍性实验研究 [J], 王树霞;卢祥国;王荣键;李强;张吉昌
4.沈84-安12块高凝油油藏注水井大孔道深度调剖技术 [J], 陈怀满
5.沈84-安12块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与试验 [J], 陈鸿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连续相与分散相驱油体系驱油机理及其性能对比孙哲;吴行才;康晓东;卢祥国;李强;姜维东;张晶【摘要】为了对比连续相驱油体系(传统聚合物溶液)与分散相驱油体系(颗粒型聚合物SMG水分散液)驱油机理及性能,利用微流控技术模拟SMG水分散液在孔隙运移中的颗粒相分离现象,以生物流体力学中红细胞树状叉浓度分布理论为指导,建立SMG在不同孔隙中浓度分布数学模型,开展连续相与分散相驱油体系的微观和宏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明,连续相驱油体系无区分地进入所有波及区域,增加不同大小孔隙中的流动阻力,而分散相驱油体系注入过程中产生颗粒相分离现象,SMG 颗粒在大孔隙中聚集形成桥堵,携带液进入小孔隙中驱油,SMG颗粒与携带液分工合作,逐级启动相对低渗区域的剩余油,实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分散相驱油体系的增油降水效果比连续相驱油体系更好,这与矿场试验结果一致.【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9(046)001【总页数】9页(P116-124)【关键词】聚合物驱油;颗粒型聚合物;聚合物水分散液;颗粒相分离;微流控技术;深部液流转向能力;驱油机理【作者】孙哲;吴行才;康晓东;卢祥国;李强;姜维东;张晶【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2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8;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28;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8;东北石油大学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8;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28;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8;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8;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开发生产部,北京100010;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黑龙江大庆1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60 引言聚合物驱油技术作为常用的提高采收率方法被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