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联聚合物溶液深部调驱技术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6.87 MB
- 文档页数:40
聚合物调剖技术
聚合物调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油田改造技术,它利用聚合物材料改变水油相互作用性质,降低油相相对渗透率,提高水相相对渗透率,从而实现增注水量的目的,达到增产的效果。
下面从几个步骤来详细介绍聚合物调剖技术。
第一步,聚合物材料的选择和为用量测定。
聚合物材料的选择需从材料性质、性能、价格、可溶性等角度综合考虑,了解历史使用情况并进行试验。
为了保证调剖效果,并减少聚合物材料对生产的负面影响,需要遵循材料使用量测定的规范,包括考虑油层性质、工程规模、调剖地质条件等。
第二步,进行聚合物溶液注入。
在油井中进行原地注入,需做好井口、井臂、泵管的清洁及通联手段的配合,以保证聚合物溶液能够顺畅进入油层。
此处不得疏忽量化、记录等必要步骤,方便对聚合物应用效果的评价。
第三步,聚合物调剖的效果评价。
这个过程包括油层物性、液相渗流情况的测量,以确认注入聚合物溶液后的油田状态,并进行最终的调剖效果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思考,常常要进行数据统计,图像显示及拟定报告等。
在聚合物调剖技术中,由于物资设备和技术等原因,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例如:聚合物本身的性质和特性、漏液、微生物攻击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详细掌握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以确保聚合物调剖技术的实施效果。
总之,聚合物调剖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和有潜力的油田改造技术,具有成本高效,施工周期短等优点。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认真把握每一个步骤,以确保聚合物调剖技术的实施效果。
化学深部调驱技术现状与进展作者:韩文彬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8年第04期摘要:众所周知,油田在长期注水开发之后注采井网会遭受严重损害,水驱效果逐渐降低,纵向与油藏平面波及系数均出现大幅下降,使油田储量得不到有效的开发。
而油田深部调驱技术在本质上就是通过“驱”和“调”的相互结合,使油田的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均得到提升。
本文主要分析了深部调驱技术现状与进展。
关键词:深部调驱作用机理;弱凝胶深部调驱技术1 深部调驱作用机理概述调驱剂起到提高流度比的作用,进而使处于较低渗透带的剩余石油得到驱动。
在调驱剂成胶前后,普通的地下交联聚合物的黏度没有太大的改变,因而使地层流体的流度比在注入以及成胶后的移动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使原先压差不小于凝胶转变压力但水驱不到的范围内的剩余油发生驱替。
调驱剂进行动态调剖从而导致深部液流转变方向。
地层中的调驱剂受到后续注入水的驱替作用,在高渗带和大孔道中发生移动并进入下级孔道。
凝胶突破压力小于压差时形成堵塞,而凝胶突破压力大于压差时凝胶在地层中将继续移动。
而水的冲刷和地层剪切的作用会在移动过程中致使破碎或变形的凝胶形成并保持继续移动,直至碰到压差较低的区域而沉积下来并形成堵塞,进而在纵向和平面上进行充分调剖,而后续注入水转向低渗区一般都是由于碰到凝胶堵塞孔道即,进而使注入水波及体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验表明,区块的平均PI值和PI值极差是决定其是否需要进行调驱处理的重要参数,以下两种情况下需进行调驱处理:①平均PI值越小的区块(平均PI值小于10MPa)则越需进行调驱处理;②PI值极差越大的区块(PI值极差大于5MPa)则越需进行调驱处理。
通常而言,大于区块平均PI标准值和注水井PI标准值的注水井进行增注,而小于区块平均PI值的注水井即为调驱井,且位于区块标准值附近范围的注水井可暂不进行处理。
除此之外,注水井进行调驱处理与否的判定标准为:井口与吸水剖面压降曲线是否平缓。
延缓交联聚合物地层深部调剖技术
马广彦
【期刊名称】《试采技术》
【年(卷),期】2001(022)003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及长庆油田延缓交联聚合物调剖技术的矿场应用、调剖剂延缓交联反应机理及其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征、岩心模拟调剖试验以及注调剖剂过程中油藏压力分布预测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延缓交联聚合物微凝胶调剖剂有效期长,对非均质厚油层有选择性堵水特点,主要归因于其优良的耐冲洗特性和对高渗透层的选择性进入性能.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马广彦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
【相关文献】
1.延缓交联聚合物深度调驱技术在靖安油田长6油藏的应用 [J], 何曼如 ;王江波 ;李洛锋 ;许七林 ;王敏
2.聚合物驱后交联聚合物深部调剖技术室内试验研究 [J], 熊生春;王业飞;何英
3.延缓交联聚合物深度调驱技术在靖安油田长6油藏的应用 [J], 王江波;何曼如;李洛锋;许七林;王敏
4.延缓交联深部调剖技术在大港油田的应用 [J], 冯庆贤;李玉娟
5.有机延缓交联深部调剖剂对地层适应性的研究 [J], 冯庆贤;倪方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05-01-30;修回日期:2005-10-10基金项目:中石化2001年重点攻关项目“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部分内容,项目编号:P03048。
作者简介:熊生春(1981—),2003年7月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石油工程系,攻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学位至今。
地址:(257061)山东东营市,电话:0546-8397476,E -mail :xshch0000@油田化学一种聚合物驱后深部调剖用HPAM/Cr 3+冻胶体系熊生春,王业飞,何 英,赵福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采油化学研究室) 摘 要:针对孤岛油田砂岩油藏的地质特点,用可延缓释放Cr 3+的一种有机铬交联剂与延缓剂配合,研制了深部调剖用的一种聚合物(HPAM )/有机铬冻胶体系,由冻胶强度级别的划分定性地测定成冻时间和突破真空度的方法定量测定冻胶强度,并作出了成冻时间及强度等值图。
实验结果表明HPAM/Cr 3+冻胶交联时间可调,冻胶体系成冻时间可调1~18d ,成冻后强度高。
聚合物驱后,继续向地层中注入一定量的组合深部调剖剂,能有效地提高采收率。
关键词:聚合物驱;聚丙烯酰胺;冻胶;深部调剖;可视化模型中图分类号:TE 3571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68X (2005)06-0096-03 推广程度很高的聚合物驱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聚合物驱后有大量的的聚合物溶液滞留在地层[1],由于水的流度较大,聚合物溶液的流度较小,在聚合物驱后恢复水驱,滞留在地层的聚合物溶液控制大孔道的能力远远不够。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孔道,防止油井水淹,需要研究不同成冻时间的深部调驱剂,以设置在对液流影响不同的地区,起到封堵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水驱的波及系数[2]。
HPAM/Cr 3+冻胶堵剂的形成和性能主要受聚合物(包括种类、分子量、水解度、浓度)、交联剂(包括种类、配比、浓度、老化时间)、聚合物/交联剂比、温度、剪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3~4]。
论文题目: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技术应用研究专 业:应用化学硕 士 生:张 方 (签名)导 师:李谦定 (签名)摘要聚合物微球具有初始粒径较小、溶胀性能优良、工艺流程简单且封堵能力出色等特点,其在油田深部调驱领域有着较大应用潜力。
本研究针对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中堵剂应用性能较差等问题,设计合成了一种粒径分布集中、强度较大、溶胀性能适宜、体系有效成份含量较高、调驱性能良好的纳微米聚合物微球。
以丙烯酰胺(AM)为单体,白油为分散介质,Span80/Tween80为复合乳化剂,配制了单体水溶液占38.0%,分散相占45.0%,质量比为3:1的Span80/Tween80复合乳化体系占17.0%(分别以体系总质量计)的反相微乳液。
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APS/SHS)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利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酰胺微球,并以高转化率和高溶胀倍率为目标,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与选择,确定最优合成条件为:聚合反应引发温度为40℃,引发剂和交联剂加量分别为0.50%、0.40%(以单体质量计),搅拌速率为800 rpm。
最终合成的微球体系稳定,转化率较高,达到75%以上,粒径分布较窄,粒径中值(D50)为72 nm,在模拟地层水中溶胀24 h的溶胀倍率达到162。
为了证明其在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应用中的可行性,对聚丙烯酰胺微球的物理性质、形貌特征、结构组成、热稳定性、有效含量、流变性和溶胀性能进行了表征与评价。
合成的聚合物微球体系为浅黄色透明液体,在水中完全分散,无絮凝和沉淀,在25℃下的密度和粘度分别为0.962 g/cm3和1728 mPa•s,形貌表征显示聚合物微球形状规则,球形度完整,单分散性好,粒径分布较窄,约在70 nm左右。
在性能测试方面,聚合物微球体系有较高的有效含量,可达20%以上,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符合相关使用标准;同时,聚合物微球体系还具有较好的注入性和溶胀性能。
聚合物调剖技术
聚合物调剖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油田增油技术,它通过注入聚合物溶液来改变油藏的物理性质,从而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聚合物调剖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经济实用等优点,因此在油田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聚合物调剖技术的原理是利用聚合物溶液的高黏度和高分子量,改变油藏的渗透性,从而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聚合物溶液注入油藏后,会在油藏中形成一层聚合物膜,这层膜可以阻止水分子的渗透,从而减少了水的侵入,提高了油藏的有效渗透率。
此外,聚合物膜还可以减少油藏中的油水界面张力,使得原本被困在孔隙中的油能够被释放出来,从而提高了采收率。
聚合物调剖技术的操作流程比较简单,一般分为注入前准备、注入聚合物溶液、调剖过程监测和调剖效果评价四个步骤。
在注入前,需要对油藏进行勘探和评价,确定注入聚合物溶液的浓度和注入量。
注入聚合物溶液时,需要根据油藏的特点和注入量来确定注入方式和注入时间。
调剖过程监测主要是通过地震勘探、测井和采油实验等手段来监测调剖效果。
调剖效果评价则是通过对采油量、注水量、油水比等指标的监测和分析来评价调剖效果。
聚合物调剖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油藏,包括低渗透油藏、高渗透油藏、水淹油藏等。
此外,聚合物调剖技术还可以与其他增油技术相结合,如水驱、气驱、压裂等,以达到
更好的增油效果。
聚合物调剖技术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油田增油技术,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油藏的采收率,减少开采成本,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作者:刘晓丽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第19期【摘要】众所周知,油田在长期注水开发之后注采井网会遭受严重损害,水驱效果逐渐降低,纵向与油藏平面波及系数均出现大幅下降,从而使油田储量得不到有效的开发。
而油田深部调驱技术在本质上就是通过“驱”和“调”的相互结合,使油田的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本文在介绍深度调驱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调驱处理半径和PI选层决策技术等深部调驱施工参数的确定。
【关键词】油田深部调驱 PI 决策处理半径当前,我国油田的长期注水及其在平面和纵向上固有的非均质性,使其平面和纵向波及系数逐渐降低。
而平面和纵向波及系数下降导致注入水流动剖面波及效率不断下降。
尤其是当纵向不均质层或者其他结构的异常层与井筒连通时,注水波及系数将会下降更多,极大的降低了油田的注水开发经济效益[1]。
因此,深挖老油田的潜力是实现油田增产并提升油田的注水开发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结合国内外油田的成功经验可知,深入研究并应用深部调驱工艺技术,通过运用调剖措施可不同程度的改善产出剖面与吸水剖面,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油藏层内与层间矛盾。
1 深部调驱作用机理概述众所周知,常规调剖作用机理是使油井注入水调转方向,增大注入水的波及体积,从而调整并改善油井的吸水剖面。
而深部调驱较常规调剖其调驱处理剂量和处理半径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能从深部调剖并使液流方向发生改变,从而提高油田驱油效果。
其作用机理如下[2]:(1)调驱剂起到提高流度比的作用,进而使处于较低渗透带的剩余石油得到驱动。
在调驱剂成胶前后,普通的地下交联聚合物的黏度没有太大的改变,因而使地层流体的流度比在注入以及成胶后的移动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使原先压差不小于凝胶转变压力但水驱不到的范围内的剩余油发生驱替。
(2)使残余油的附着力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并促使其保持移动状态。
(3)调驱剂进行动态调剖从而导致深部液流转变方向。
深部调驱注入工艺技术创新与应用H油田在實施深部调驱技术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设备存在不足之处,导致调驱体系配制质量差、剪切严重等难题,为些开展注入工艺技术创新改造,现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标签:深部调驱;注入工艺;创新1.研究背景深部调驱技术是H油田原油上产的重要措施之一,该项技术将传统的堵水调剖与聚合物驱的特点综合于一体,可在油藏深部调整和改善地层非均质性,同时弱凝胶又能作为驱替相改善水驱油不利的流度比,提高注入水的扫油效率。
H油田在实施该项技术过程中,由于传统设备存在不足之处,导致调驱体系配制质量差、剪切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难题,开展地面及地下注入工艺技术创新研究。
2.地面注入系统创新传统地面注入系统存在两项不足:一是加药装置简陋,会造成聚丙烯酰胺分散不均匀,易形成鱼眼,影响熟化效果;二是配制系统为配液罐与储液罐串联,弱凝胶转移过程中经过转液泵,体系剪切严重,粘度损失查达52.6%。
为提高体系配制质量,降低弱凝胶体系粘度损失,改善地面注入系统的可操控性与安全性,开展地面注入系统创新研究,形成新型调驱地面注入系统。
2.1高压射流混配器的研究与应用。
高压射流混配器利用管线内的变径,使高速通过的水流产生负压,可将配制弱凝胶所需要的聚丙烯酰胺和交联剂均匀吸入至配液罐内,提高药剂的分散均匀度,利于聚丙烯酰胺的熟化。
高压射流混配器现场应用后,提升了配液质量,增加了操作简便性,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
2.2配液与储液罐并行设计。
将原有的“配液罐—转液泵—储液罐”串行连接方式,改为两个配液罐并行连接,交替使用。
当一个罐配制完成,便连入柱塞泵进行注入,另外一个配液罐则启动配制工序,当前者将药剂注尽时,通过调节出口阀门,使两罐工作状态互换。
经过此次改进后,配液罐与储液罐实现一体化应用,。
既满足了连续注入需要,又移除了原系统两罐间的转液泵,避免了转液过程弱凝胶体系受到剪切而导致的52.6%的粘度损失。
3新型调驱管柱的研制3.1新型调驱管柱的设计。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