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66
学前儿童心理学引言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学龄前儿童(3-6岁)心理发展及行为的学科,它涉及到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行为、语言发展等方面。
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深入了解,有助于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的成长。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以及实际应用。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认知、情感、社交和语言等方面的自觉和无意识的进展。
这一时期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涉及儿童在思维、观察和理解方面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通过感知和思考来理解世界。
他们逐渐掌握量与数、形与颜色、大小和位置的概念。
在认知发展中,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主要涉及他们的情绪表达和处理能力。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感受到不同的情绪,例如喜悦、愤怒、恐惧和悲伤。
他们逐渐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会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
这对于儿童的社交和情感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社交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是指他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合作和相互关系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与其他同龄人一起游戏和分享,在群体中学会合作和分享,同时也学会了与其他人建立友谊。
社交发展对于儿童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是指他们掌握语言的能力和语言的运用。
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则,并学会用语言来进行表达和交流。
语言发展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交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从传感觉阶段到符号运算阶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理解逐渐掌握了认知的能力,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本能冲突和内心冲突的影响。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幼儿心理学的对象和内容,理解幼儿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幼儿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 2.幼儿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儿童期的年龄划分教学方法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XXX,XXX,XXX:《学前心理学》,XXX,1990年版。
2.XXX:《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XXX,2008年版。
3.XXX:《儿童发展心理学》,XXX,2000年版。
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时)导入:讲述前苏联动物心理学家XXX关于把幼小的黑猩猩当孩子养的实验,自然引入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讲述:幼儿心理学是研讨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剃头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幼儿心理学研讨的规模和内容。
一、幼儿心理学的年龄规模回忆:普通心理学所涉及的年龄阶段及研讨内容。
指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18岁)心理的发展。
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是广义的学前时期(0—6岁)。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期的年龄划分:二、幼儿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举例:注意、记忆。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举例: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三)学前期间心理过程和本性的发展。
举例:幼儿个体差异。
三、幼儿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课堂讨论: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幼儿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然后请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讲述。
(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讨对象是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生长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发展心理学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它更多是研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期间心理的发展。
换句话说,发展心理学的对象常常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
研讨儿童心剃头展的各阶段也能够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幼儿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1理学等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儿童在这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内,思维、情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帮助教育者和家长了解孩子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下面将探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关键理论和相关的重要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发展是连续和渐进的。
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渐进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孩子的认知发展会对他们的情感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而情感和社会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认知发展。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环境,支持孩子全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关键理论之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这个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逐渐从具体操作向抽象思维的转变。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从传感期到操作期、形成期和运算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了解这些发展阶段对于教育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提供恰当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
此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还关注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
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建立情感关系,他们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并开始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感。
社会发展方面,孩子开始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这些情感和社会技能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环境至关重要。
因此,教育者应该提供一个支持社交和情感发展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康的关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还探讨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例如,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学习语言和沟通,并逐渐掌握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了解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可以帮助教育者提供合适的语言刺激和支持孩子的语言发展。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尊。
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形成自我认知,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并开始建立自我形象和价值观。
(完整版)第⼆章学前⼉童⼼理学基本理论第⼆章学前⼉童发展⼼理学基本理论1.知道学前⼉童⼼理发展的⼀般规律。
2.懂得学前⼉童⼼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掌握制约学前⼉童⼼理发展的因素。
4.了解学前⼉童发展⼼理研究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轩轩出⽣在⼀个知识分⼦家庭,爸爸是⼤学⾳乐教师,妈妈是某⾼级中学的舞蹈教师。
由于从⼩受到较好的薰陶,很⼩的时候就会弹琴、跳舞、画画、下棋,尤其是还能说⼀⼝流利的英语。
两岁的她就能背唐诗、数数。
上幼⼉园期间,她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并且不断拿奖。
⼩⼩年纪的她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家都认为她是名副其实的“⼩神童”,长⼤以后⼀定会很有出息的。
然⽽,事情并不是⼤家所想的那样。
轩轩上⼤班时,情况开始发⽣了变化。
轩轩不再像⼩时候那么活泼了,她开始变得不喜欢表现⾃⼰,也不怎么听话了,说话、做事开始趋于我⾏我素。
更可怕的是,突然有⼀天,“⼩神童”看着妈妈⾯⽆表情地说了句:“活着真没有意思!”当时,妈妈吓坏了,年纪这么⼩的⼈⼉怎么会有这么种念头!曾经⼀度把孩⼦视为“天才”的妈妈⼀时难以接受:我的孩⼦怎么会变成这个样⼦?越来越退步的她就要升⼩学了,该怎么办呢?⾯对现在的轩轩,妈妈没了辙。
事后,幼⼉园⽼师了解到,轩轩原本出⽣在⼀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就在轩轩4岁时,轩爸轩妈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缝,夫妻俩动不动就把家⾥弄得⼈仰马翻。
这让夹在中间的轩轩既悲伤⼜⽆助。
后来,轩轩⼀直跟着妈妈⽣活。
由于妈妈⼯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去管教他,原本活泼好学的轩轩开始沉溺于⽹络游戏,对弹琴、跳舞、画画等爱好失去了兴趣,并且越来越不爱与⼈说话了,这与四岁前的她,判若两⼈。
轩轩的出⽣为她造就了⼀个良好的家庭背景,按常理,她应该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可是结果为什么会让⼈感到如此⼼寒呢?上述案例涉及到的是学前⼉童⼼理发展的相关基本理论问题。
那么,学前⼉童⼼理发展的⼀般规律是什么?制约学前⼉童⼼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国内外最具影响⼒的学前⼉童⼼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本章的学习将带我们⼀同进⼊并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
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
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1.发展心理学2.普通心理学3.学前教育学4.儿童解剖生理学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它更多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即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学》章节自测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参照我国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
其中幼儿阶段是指____的儿童。
A.4-6岁B.3-6岁C.受精卵形成到3岁2.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但在研究和学习中,我们会可以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____发展三大领域。
A.情感和社会性B.游戏C.感知觉D.道德3.中世纪以前,人们多半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____A.成人的翻版B.环境的产物C.有自己特点的成长中的个体D.“小型成人”4.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____。
A.十九世纪末期B.中世纪C.中世纪以前D.上世纪六十年代5.____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及行为模式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他强调要培养儿童的兴趣、发展儿童的独立能力,并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小开始。
A.法国思想家卢梭B.英国哲学家洛克D.达尔文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____《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A.普莱尔B.弗洛伊德C.皮亚杰D.华生7.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____用学习理论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实验,____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及早期经验重要性的假设,____在瑞士开始了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这三个理论最后成为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
A.皮亚杰、埃里克森、华生B.华生、弗洛伊德、皮亚杰、埃里克森C.弗洛伊德、皮亚杰、埃里克森D.华生、弗洛伊德、皮亚杰8.强调教育必须贯彻适应自然的原则,遵循自然界的“秩序”的是____。
A.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B.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英国哲学家洛克D.法国思想家卢梭9.认为儿童是“高贵的野蛮人”,他们生来就被赋于了一套有序、健康成长的普遍进程表的是____。
A.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B.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英国哲学家洛克D.法国思想家卢梭10.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开始观察、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婴儿传记的形式出版,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婴儿传记作者是____。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学科,它着重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期望与实现儿童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方法。
学前儿童心理学这一学科覆盖了从孕期到儿童7岁之间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涉及儿童语言发展、情绪发展、社会发展、认知发展等领域。
本文以“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标题,首先简要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然后着重介绍其基本理论问题,最后总结出它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首先,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孕期至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既包括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如语言发展、情绪发展、社会发展和认知发展,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有关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支持机制。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到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也展开了对婴幼儿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实证研究和支持性措施的分析和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学也有其基本理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物心理理论。
生物心理学家将婴儿期心理发展归因于有一定规律的生物因素,他们认为,婴儿期的心理发展是有着两个重要特点的:一是有规律的,即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二是有关联的,即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与儿童期心理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另外,针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心理学家也有一系列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包括Piagetstages特征性发展理论,默特罗生物机械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从上述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的介绍可以看出,婴儿期心理发展是受到有一定规律的生物因素的影响的;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则与婴儿期心理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针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心理学家提出了特征性发展理论、生物机械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孕期至儿童七岁期间的心理发展的学科,它的关注点包括儿童语言发展、情绪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认知发展,还覆盖了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支持机制。
《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心得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第二章对我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有
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意识到了在教育幼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下面我
将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在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其中包括了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了解到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阶段儿童具有不
同的特征和能力。
这让我意识到在幼儿教育中,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
平和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另外,在第二章中,我们还学习了儿童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儿童健
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具有
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情感发展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我深刻体会到在教
育幼儿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感问题,促进健康成长。
除此之外,第二章还介绍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儿童的性别认
同和社会认同。
这些内容让我了解到儿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程度的
自我认知和性别认同,根据这些认知和认同来进行教育指导也是十分
重要的。
通过学习第二章的内容,我深刻体会到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广泛性,也明白了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对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培养。
希望通
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与管理 系《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授课专业学前专业年级 2007级 班别 1班授课教师 徐捷 职称 教授授课时间 2008年2月——2008年 7月 总学时54使用教材 《学前心理学》汪乃茗、钱峰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9月版主要参考 书目1.陈帼眉主编:《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学前心理学参考资料 [专著]/陈帼眉,冯晓霞编, 1991.11 3.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英)朱莉亚 贝里曼等著,陈萍、王茜译:《发展心理学与 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基础性的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 程,本课程主要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 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着重介绍各年龄儿童心理的整个面貌,揭示儿 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
主要教学 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 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 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教 研 室 审阅意见 同意上述电子教案和实施。
教研室主任签名:2007年2 月 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课题名称 绪 论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时数 2教学目标 与要求 1.知道学前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任务。
2.能够区别学前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等相近学科的不同与相同。
3.能够解释学前心理学、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等概念。
4.能够举例说明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业 或思考题 1、如何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后记绪 论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