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留油田文十东块油藏应用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技术的效果与认识
- 格式:pdf
- 大小:214.34 KB
- 文档页数:3
调驱驱油“两用型”微球乳液的研制及应用发布时间:2022-01-19T02:40:52.754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1年24期作者:董凌辰[导读] 微球乳液,由于粒径小、遇水膨胀,具有“注得进、能移动、水不敏感”等特点,膨胀后微球依靠架桥理论对孔吼可以逐级调堵,依靠粘滞力控制流度。
中原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457000摘要:本文针对微球乳液调驱剂生产过程中大量乳化剂学浪费的问题,研制出调驱驱油“两种型”微球乳液,该乳液水相可用于深部调驱,用于控制表活剂驱油过程中窜流问题,耐温达120℃、耐盐20*104mg/L,阻力系数≥20,乳化剂具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作用,可使目标区块油水界面张力达10-2mN/m。
现场配合表活剂驱应用2井次,注入调驱剂10829方,表活剂27675方,对应油井累计增油981.4吨,增加可采储量1.06万吨,自然递减降低6.82个百分点,采收率提高2.75个百分点。
关键词:微球乳液;耐温抗盐;调驱驱油;油包水引言微球乳液,由于粒径小、遇水膨胀,具有“注得进、能移动、水不敏感”等特点,膨胀后微球依靠架桥理论对孔吼可以逐级调堵,依靠粘滞力控制流度。
通过调整粒径与孔吼的匹配关系即可满足不同目的的需要。
但目前生产过程中加入的乳化剂体系完成小“乳液聚合”功能后,失去作用,不具有降低原油界面张力,且与驱油用表活剂配伍性不确定,使用过程中有可能降低驱油用表活剂效果。
本文提供一种新型微球乳液配方,以中原油田文25东为目标区块,配方中所用的乳化剂进入地层后,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起驱油作用。
该体系可以弥补单注表面活性剂不具备流度控制的不足,单注聚合物微球不具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的不足的缺点。
1、研制思路针对中原油田中高渗油藏特点及条件(温度、矿化度),在水相配方中,引入功能单体,提高微球乳液的耐温抗盐性;优选乳化剂,使水相与油相形成稳定的“W/O”型微乳液,同时,所选乳化剂可降低目标区块油水界面张力。
中渗油藏多元共聚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技术石爱华【摘要】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middle oil reservoir of the Zhongyuan Oilfield is in the late stage of high water-cut development,the remaining oil is scattered and the conventional dispersant has poor temperature tolerance and salt tolerance, and the effective period is short.A multi-component copolymerization synthesis method was used to develop a multi-component copolymer microsphere formed by polymerization of "acrylamide monomer,2-acrylamido-2-methylpropanesulfonic acid monomer and N-vinylacrylamide monomer".Deep adjustment drive system.%针对中原油田所属的文中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常规调驱剂耐温耐盐性差、有效期短的问题,开展了聚合物微球调驱机理研究.采用多元共聚合成方法,研发了由丙烯酰胺单体、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单体和N-乙烯基丙烯酰胺单体聚合而成的多元共聚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体系.【期刊名称】《化工设计通讯》【年(卷),期】2018(044)004【总页数】2页(P68-69)【关键词】油藏;多元共聚;深部调驱;耐温抗盐【作者】石爱华【作者单位】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河南濮阳 457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1 多元共聚冻胶微球深部调驱体系研究文中油田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经步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2000年至今经历了交联预交联复合调驱、预交联颗粒凝胶调驱、多功能复合凝胶调驱等多种调驱(剖)技术,但以地面交联凝胶颗粒为主,经过多轮的调驱(剖)以后,油井的增油降水效果逐步变差,见效期缩短。
探讨聚合物驱油技术在过渡带油层驱油效果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油田开发的密集驱油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采收率,降低采油成本。
过渡带油层是指位于低孔隙低渗透层和高孔隙高渗透层之间的过渡区域,由于渗流条件复杂,不同层位的流体不易混合和移动,导致开采难度大,采收率低。
本文将围绕聚合物驱油技术在过渡带油层驱油效果方面展开探讨。
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入聚合物混合液使原油粘度降低,增加渗透率,使原油更容易被开采的方法。
该技术在过渡带油层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改善渗透率过渡带油层由于孔隙结构变化大,导致渗透率低,并且油水分布不均匀,导致原油难以被开采。
聚合物驱油技术可以通过将聚合物混合液注入到过渡带油层中,使聚合物与水和油混合,从而改变渗透率和水和油的分布。
聚合物是大分子结构,可以形成聚合物分子链网,减少孔隙通道的数量,使原油更容易流动,从而提高渗透率,改善流体分布。
二、提高采收率过渡带油层的原油粘度大,开采难度大。
聚合物驱油技术可以使原油粘度降低,使原油更容易被开采。
聚合物分子具有分散原油分子的作用,可以将油分子分散在水中,形成胶体粒子,使原油粘度降低,使原油更容易流动,从而提高采收率。
三、减少采油成本过渡带油层开采难度大,采收率低,导致采油成本高。
聚合物驱油技术可以通过改善渗透率和降低原油粘度,减少采油成本。
聚合物混合液的注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操作,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技术,可以减少开采投入,降低采油成本。
结论聚合物驱油技术在过渡带油层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改善渗透率,提高采收率,降低采油成本。
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到渗流条件、孔隙结构、聚合物分子大小等因素,进行混合液的调配和注入方案的制定,以实现最佳的驱油效果。
聚合物微球深部调剖剂技术方案及说明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地层非均质性的存在,注入水沿高渗层突进,油井产水率逐年上升。
在水驱和聚合物驱过程中,注入水和聚合物溶液沿高渗透层不均匀推进,纵向上形成单层突进,横向上形成舌进,造成注入水和聚合物溶液提前突破,致使中低渗透层波及程度低、驱油效果差,严重影响了水驱和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注水井调剖、油井堵水已成为油田稳产增产的重要措施。
但随着常规调堵措施轮次的增加,近井地带剩余油饱和度下降,增油效果变差。
只有通过深部调堵才能更有效地调整、改善油藏的非均质性,从而提高注入液体积波及系数,提高注水采油阶段的原油采收率。
目前,现有深部调剖存在无机堵剂易沉淀,不能进入地层深部封堵;可动弱凝胶交联不可控性、成本高;水膨体聚合物凝胶颗粒大、存在注入深度与封堵强度之间的矛盾、破胶较快等缺点,导致现有调剖技术的深部调剖效果不佳。
针对如上情况,我公司开发了以AMPS、AM、氢氧化钠、特殊交联剂、司班、吐温、引发剂等合成的聚合物微球深部调剖剂。
该聚合物微球深部调剖剂依靠纳米/微米级聚合物微球遇水膨胀来逐级封堵地层孔喉实现其深部调剖堵水的目的。
该聚合物微球最外层是水化层,使微球在水中稳定存在,不会沉淀;微球具有弹性及变形性。
由于聚合物微球机械封堵位置为渗水通道的孔喉,大幅度提高微球的使用效率。
由于聚合物微球的初始尺寸小,且水相中呈溶胶状态,是稳定体系,可以实现进入地层深部。
该产品作为一种新型聚合物微球深部调剖剂,具有以下技术优势:1、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要求(1)外观:棕黄色半透明均相液体;(2)固含量≥45.0%;(3)密度(25℃):0.95—1.05g/cm3;(4)可析出固形物含量≥20.0%;(5)分散性能(1%浓度,搅拌5min):静置24h后不分层;(6)初始粒径≤500nm的颗粒数:≥80.0%;(7)膨胀倍数(70℃,蒸馏水,7d):≥10;(8)梯度膨胀倍数(70℃,蒸馏水):1d ≥1.52d ≥5.03d ≥8.0;(9)耐温、耐盐性(85℃,10%NaCl,7d):无沉淀,膨胀倍数≥5.0;(10)有机氯含量0.0%。
文留油田文24块油藏再认识与挖潜发布时间:2021-08-25T11:53:11.70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第4月第11期作者:苏志国[导读] 文24块构造由于局部构造异常复杂、断层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零散、油水井损坏等原因导致开发程度较低,剩余油潜力较大。
苏志国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文留采油厂河南濮阳 457171[摘要] 文24块构造由于局部构造异常复杂、断层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零散、油水井损坏等原因导致开发程度较低,剩余油潜力较大。
通过对该区块构造、储层等重新再认识,摸清剩余油分布规律,采取油水井调整挖潜措施,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关键词】文24块油藏再认识1现状文24块油气藏是文留油田一个较小的区块,属高压、中高渗层状复杂断块油气藏,具有埋藏浅,物性好等特征。
文24块油气藏从1989年进行试气、试采, 1990年布署开发井网投入开发,方案利用老井3口(文24、24-2、10-34),采取衰竭式开采。
1992-1995年完善开发井网, 1996-2002年实施开发调整, 2002-2005年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新钻调整井3口(56-9、56-11、56-22),实施改采井2口(56-5、10-83),2006年以来进入低压低产零星调整阶段。
截止2019年12月,文24块开油井3口,日产液56.6t/d,日产油3.8t/d,综合含水93.35%;年产油0.1280×104t,累积产油18.56×104t,地质采油速度0.22%,采出程度32.01%,可采储量采油速度0.67%;注水井开井3口,日注水平64m3/d,累积注水61.76×104m3,月注采比1.09,累计注采比0.81。
2 再认识内容2.1构造再认识近年来,随着钻井资料的不断增加,资料丰度和质量的提高,为正确认识该区的构造提供了依据。
通过精细地层对比和构造精细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新认识:(1)文东1号断层:是一条产生较早持续活动的断层,它贯穿了整个文留构造,断距600-1000m。
油田聚合物驱油原理
油田聚合物驱油原理是指利用聚合物作为驱油剂,通过改变地层流体性质和作用力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过程。
聚合物驱油的基础是利用聚合物在水中溶解度较小,但在油中溶解度较大的特性,使其能够吸附在原油表面上,并降低原油与地层岩石的粘附力和黏滞度,使原油易于流动,提高采油效率。
聚合物驱油的原理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理吸附作用,即聚合物分子以静电作用或分子间力吸附在原油表面,形成一层分子膜,在膜上形成流体层,降低原油与岩石间的摩擦力,使原油能够更容易地流动;二是化学作用,即聚合物分子与原油中的胶质和沥青质发生作用,改变原油分子的构型和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原油的粘度和表面张力,提高流动性。
聚合物驱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油田开发中,聚合物驱油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 1 -。
石油开发中的聚合物驱油技术石油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在能源供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石油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剩余石油的回收率较低、开发成本较高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聚合物驱油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石油开发中的聚合物驱油技术。
一、聚合物驱油技术简介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种利用高分子聚合物改善石油采收率的方法。
它通过向油层注入适量的聚合物溶液,改变油层中原有的渗透能力分布,提高油的驱替效果,从而增加采收率。
聚合物驱油技术具有驱油效果好、适应性广、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在石油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聚合物的类型和选择聚合物驱油技术中使用的聚合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选择合适的聚合物种类是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关键。
根据油藏条件、岩石性质和水质等因素,确定适宜的聚合物种类,并通过实验测试确定最佳用量和浓度。
三、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工艺流程聚合物驱油技术主要包括注聚、驱油和调剖三个阶段。
注聚阶段:首先需要准备一定浓度的聚合物溶液,然后将其注入到油层中。
在注入过程中,要控制注入速度和注入量,以确保聚合物溶液充分分布于整个油层。
驱油阶段:聚合物溶液通过与油层中的原油混合,降低原油的黏度,提高原油的流动性。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调节驱油剂浓度和注入压力来实现。
调剖阶段:当原油的驱替效果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对聚合物驱油过程进行调剖,以防止聚合物溶液在油层中形成偏流通道。
调剖主要通过注入调剖剂,改变地层渗透能力,增加原油的驱替效应。
四、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应用案例聚合物驱油技术在石油开发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成功案例的介绍:1. 美国XX油田:该油田使用聚合物驱油技术,实现了原本难以开发的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采。
通过注入合适浓度的聚合物溶液,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
2. 中国XX油田:该油田应用聚合物驱油技术,成功实现了百万吨级的高效开采。
通过调整聚合物种类和用量,显著提高了原油的产量和采收率。
关于聚合物驱油技术在油田的应用摘要:聚合物在油田上应用比较广泛,并取得了显著的驱油效果。
在应用效果上表现为:油田采收率得到显著提高;油藏的非均质性的到改善;聚合物的采出程度得到提高。
本文论述了油田聚合物驱油效果和原油的粘度、油藏的含水率以及高渗透率的夹层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对今后提高油田聚合物的驱油效率,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一、引言聚合物驱油技术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从初期的先导性矿场试验到后来的工业性矿场试验,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应用阶段。
在此期间还成立了评价聚合物驱领域的一些技术应用,形成了聚合物驱油的配套技术,为聚合物驱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注聚合物规模的扩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譬如注聚对象逐渐恶化、区块含水率下降等,这些问题对聚合物驱的采收率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要搞清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主要原因,及时有效的做出调整,降低成本,提高聚合物的驱油效率。
二、聚合物乳液的流变特性与粘弹性1、流变特性传统的驱油机理认为,聚合物的粘性特性是提高驱油效率的主要原因。
在聚合物驱油过程中,聚合物溶液的流变特性不仅直接影响其驱油效果,而且影响其渗流特性。
无论是对聚合物驱油效果的评价,还是对油井产能的预测,都必须首先研究聚合物溶液在渗流过程中的流变特性。
聚合物流变性是指其在流动过程中发生变形的性质,主要体现在有外力场作用时,溶液粘度与流速或压差之间的变化关系。
高分子的形态变化导致了聚合物溶液宏观性质的变化。
聚合物溶液通常具有高粘性,这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
产生高粘性的原因有: 1)聚合物的分子所占体积较大,阻碍了介质的自由移动;2)大分子的溶剂化作用,束缚了大量的“自由”液体。
大分子链在溶液中呈规则松散线团状存在,线团内充满溶剂,大分子又具有很厚的溶剂化膜,致使水动力学体积庞大,流动阻力大;3)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当聚合物溶液达到一定质量浓度后,由于分子链很长及分子间的作用力,使分子间发生缔合或相互缠结形成一定的拟网状结构,因而溶液的流动阻力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