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书法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楷书四大家开放分类: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楷书四大家目录•• 简介••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赵孟頫简介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
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欧体):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唐代四大楷书书法家的特点楷书四大家分别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前三位都是唐朝人,分别代表着唐朝的三个时期,欧阳询是初唐的、颜真卿是中唐的,枊公权则是晚唐的。
赵孟頫是元朝的。
颜真卿,唐代名臣、书法家,他是中唐时期书法创新代表人物,他的书法不受古法束缚,突破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家,被称为颜体。
代表作品有《大字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多宝塔碑》,具备了他独有的风格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颜勤礼碑》,特点是外紧内松,字的笔画和态势都是向外扩张的,给人非常浑厚、饱满的感觉。
颜真卿的颜体的字与字和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是紧密的,但单个字的空间却比较疏开的;颜体的笔画上也是很有特点,左细右粗、横细竖粗等。
所以整体看上去不是那么死板,显得比较开阔。
柳公权,官至太子少师,世称为柳少师。
他是唐代晚期书法家,初学王羲之并深究颜真卿的笔法,有了属于自己的柳体。
柳体特点是笔画细劲,棱角峻厉。
柳体和颜体非常相近,二者的横画、捺画、撇画都有相似之处。
颜体比柳体宽,相对来说比柳体有劲;柳体相对于颜体,字体是斜式的,在章法上,柳体比颜体更疏朗;柳体在结构上是中宫收紧的,也就是字体的腰部比较紧,整体上显得比较精神。
代表作品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小楷金刚经》,最著名的是《玄秘塔碑》。
欧阳询,唐朝著名书法家,他大半生都在隋朝度过的,但他的主要成就取得是唐朝,所以认为他是唐朝书法家。
他的书法在隋朝已经有较高的声誉了,到了唐朝,刻苦钻研,并学习其他书法家的长处,最终形成欧体。
欧体特点严谨工整,平正峭劲,粗细适中;字形稍长,分间布白,有梳有密;字体基本是向右拓展,十分稳固,无斜倾之感。
字距和行距都比较宽,对比颜体的浑厚感,欧体会更雅致。
欧体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九成宫醴泉铭》,作品还有《皇甫诞碑》、《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等。
赵孟頫,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赵孟頫之所以能在书法上获得成就,和他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是分不开的。
古代书法名家的故事
古代书法名家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尊称为“书圣”。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据说,王羲之小时候并不喜欢写字,但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人在江边用手指在石头上写字,写得非常漂亮。
他深受启发,从此开始刻苦练字,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2.颜真卿:颜真卿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雄浑豪放、气势磅礴为主要特点。
颜真卿从小学习书法,但他的老师却一直不满意他的作品。
颜真卿苦学苦练,最终获得了老师的认可。
颜真卿的作品在唐代备受推崇,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代表。
3.米芾:米芾是北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以俊逸秀丽、矫健有力为主要特点。
米芾从小学习书法,据说他每天都会对着石碑临摹,一连数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米芾的作品深受宋徽宗的喜爱,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米派”。
这些古代书法名家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卓越的才华和技艺,更揭示了他们不断探索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激励着我们去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
唐初书法四⼤家[组图]【概述】“初唐四⼤家”指的是唐朝初期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位书法家。
前三位,有的并称“初唐三⼤家”。
初唐四⼤家的书法,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楷书的风格都是“清秀瘦劲”,其中欧阳询楷书更为突出,贡献也最⼤,并与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家”,他的《九成宫》,历来被奉为学习楷书的楷模。
之后的“瘦⾦体”也可以追溯到这⾥,宋徽宗赵佶的瘦⾦来源主要是薛稷。
但是任何⼀个书法家都不可能只临摹或者学习⼀个前⼈,他们往往专其⼀,博其众,在浩如烟海的书法海洋中汲取营养。
四位⼤书法家中,个⼈⽐较推崇欧阳询。
【简介】欧阳询(557⼀641年)欧阳询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楷书四⼤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
隋时官太常博⼠,唐时封为太⼦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
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
因其⼦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称“⼤欧”。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之险峻,世⽆所匹,被称之为唐⼈楷书第⼀。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乎达到痴迷的程度。
据说有⼀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李靖所写的⽯碑。
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阵才离开,但刚⾛⼏步⼜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不愿离去,便⼲脆铺上毡⼦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成⼀家。
尤其是他的正楷⾻⽓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
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体尽能,笔⼒劲险。
篆体尤精,飞⽩冠绝,峻于古⼈,扰龙蛇战⽃之象,云雾轻笼之势,⼏旋雷激,操举若神。
真⾏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体,森森焉若武库⽭戟,风神严于智永,润⾊寡于虞世南。
楷书四大家简介及作品风格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
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人物介绍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欧阳询(557—641),陈武帝永定元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祖父欧阳頠、父亲欧阳纥。
从小被江总收养。
初学王羲之,始于《右将军教献之指日图》飞白章草出自萧子云,又受以王献之为主流的梁陈述风的影响。
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隶书《房彦谦碑》《唐宗圣观记》等,行书帖有《张翰思鲈帖》《梦奠帖》《卜商帖》《千字文》等,草书有《千字文》残本。
《八诀》、《三十六法》、《用笔论》、《传授诀》欧阳通(?—691)字通师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书法出自家学,以父欧阳询为师《道因法师碑》虞世南(558—638)陈武帝永定二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学习智勇、王献之。
右军嫡系。
父虞荔。
父死,叔父虞寄收养。
他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
《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书旨述》、《笔髓论》房乔(579—648)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褚遂良(596—658)开皇十六年字登善生于长安父为“褚亮”其书法继承王羲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孟法师碑》《倪宽赞》《雁塔圣教序》《阴符经》《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右军书目》、《搨本乐毅论记》李世民(599—649)开皇十九年庙号太宗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人《晋祠铭》、《温泉铭》、《屏风帖》《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殷仲荣(633—703)贞观七年字元凯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人颜真卿之舅祖,初唐著名书画家殷令《马周碑》《褚亮碑》《武氏碑》、名之子《诸王题名》薛矅(642—703)贞观十六年字昇华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褚遂良为其舅祖《封祀坛碑》、《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孙过庭(646—691)贞观二十年名虔礼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书谱》薛稷(649—713)贞观二十三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褚遂良为其舅祖,薛曜的堂兄弟,魏徵的外孙。
他的书法得欧、虞、褚、陆遗墨。
然其师承血脉则于褚为近,又得舅氏魏叔瑜的传授。
楷书四大家简介及作品风格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人物介绍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长沙,唐朝著名书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所以人们称他为“欧阳率更”;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欧阳询,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早年学习王羲之的书体,传说他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摹、刻苦钻研;还有一次他跟虞世南外出,途中见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石,竟席地而坐,在碑旁细心观察描摹学习了3天,可见欧阳询对书法爱好之深;后来他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一些书家的长处,再融入隶书笔意,形成“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欧体”也称“率更体”;风格特点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可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欧阳询楷书碑版多为中楷,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等;用笔特点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清包世臣曾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就是说欧字强调指力,写出的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每一笔画都是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轻重得体,长短适宜,恰到好处;欧字的用笔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一些横画看上去中段饱满,得“中实”之趣;一些字的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这些都是欧字用笔的独特之处;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一;铭文由魏征撰,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的事;欧阳询奉敕书;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明陈继儒曾谓:“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所可方驾也;”原碑24行,1108字,由于年久风化,加之椎拓过多,断损严重,后人又加以开凿修补,以至笔画锋芒全失;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颜真卿709-785,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字清臣;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遭劲舒和,神彩飞动;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了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称为“颜体”;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真卿是进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始闻名于世;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悲壮的事迹,更是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因此所谓颜法的定型化笔法其艺术价值较少,但此笔法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中唐以后,由于藩镇割据,兵连祸结,旧有的制度已经呈现瓦解之势;颜真卿起而建立楷书新典范,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种心经呈理反映;但是,规矩森严的楷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唐末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便集中表现在行草书方面,古典的典范终于让位给个人主义的抒情作风了;风格特点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人物评价颜真卿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为第一;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现存作品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侄文稿……等;他和唐代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0多种;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但笔画横细竖粗及捺脚空腹过大之处,在学习时应求其神韵,不应单纯追求形似;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还有争座位帖、裴将军帖等;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楷书,岑勋撰文,徐浩题额;字体匀称,丰腴;725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四月立;碑存陕西西安碑林;柳公权778-865,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柳公权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动容,如其笔谏也;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会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他29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他的为人既有骨气又一丝不茍,同样地,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也因为如此,提高了他在长安的声望与地位,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巨金争相请他;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主要特点晚唐书法经历盛中唐之后,盛极而衰,柳公权虽号一时中兴,但与颜书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书法隆盛一时,至此已见式微;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代表作品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等;1、神策军碑:楷书,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是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较后世熟知的玄秘塔书体风格更有特色,结体布局平稳匀整,左紧右舒,也是较好的临写范本;2、柳书金刚经:楷书,唐长庆刚年公元824年,四月刻;原石毁于宋代;有甘肃敦煌石室唐拓孤本传世,一字未损,今在法国巴黎博物院;评论家认为楷书金刚经,具备了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东之各体之长,有很高艺术价值;3、玄秘塔碑:楷书;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原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此碑在传世的书迹中,最为著名;是历来影响最大的楷书范本之一;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元代最显赫的赵孟頫画家,也是在当时、并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的画家;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著有松雪斋集;他是赵宋一个没落贵族,后来与元朝合作;赵孟頫等二十余人是至1287年元二十四年第一批被征召,其后,屡次征召江南士大夫,也有通过赵孟頫而求得利禄职位的;赵孟頫受到元代皇帝的宠爱,“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官至翰林学士,艺术上成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风格特点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代表作品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人物评价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历史地位楷书四大家对东亚书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我们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历史高潮,为后世书法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颜真卿圆笔书法的开创者: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为第一;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柳公权世学书者的楷模:柳公权曾经利用为皇帝讲解书法的机会,向皇帝阐述做人的道理;在他看来,写字的方法和做人的原则是统一的,只要为人正直,则笔下的书法也有清正刚廉的气息;他们认为,书法不但使人身心愉悦,还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品德;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赵孟頫元代最卓越的书法家之一:赵孟頫出身高贵,一生经历宋元之变;他的书法婉丽流美,与其他三位楷书名家的刚健风格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赵孟頫是一个修养非常全面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上的造诣,也常常被艺术史家称道;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楷书4大家
楷书4大家分别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1、欧阳询
欧阳询是唐朝著名书法家,官至太常。
作品有: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2、颜真卿
颜真卿,唐朝书法家,官至尚书。
其人参与过平定安史之乱,创立颜体。
作品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像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
3、柳公权
柳公权是唐朝著名书法家、诗人,官至太子少师。
他与颜真卿被称为“颜筋柳骨”。
主要作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金刚经碑)》、《玄秘塔碑》、《冯宿碑》、《神
策军碑》、《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等。
4、赵孟頫
赵孟頫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元朝著名书法家。
其主要作品有:《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尚书注》、《琴原》、《乐原》、洛神赋卷》、《赤壁二赋帖》、《定武兰亭十三跋》、《汲黯传》、《仇锷碑》、《秋声赋》等。
【楷书】
楷书,汉字的一种字体,也叫楷体、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书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也是一种官名。
《新唐书·百官志二》书中记中书省史馆有楷书二十人,写国史楷书十八人。
楷书作为官名也称作楷书手,掌缮写之事,在同一机构中并置,因具体分工有所不同。
《通典·职官二十二》记楷书手为流外勋品官。
宋代无楷书手之称,惟称楷书。
欧阳询的八种书法引言欧阳询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独树一帜,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欧阳询的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闻名,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八种不同的书法风格。
八种书法风格以下是欧阳询八种书法风格的简介:1. 隶书隶书是欧阳询最为擅长的一种书法风格,也是他最为独特的地方。
隶书由于其骨力雄健、笔画纵横有力的特点而深受人们喜爱。
2. 行书行书是欧阳询的另一种代表性书法风格,它比隶书更加流畅自然,笔画连贯。
行书书体大致舒展,字形圆润,而且情感丰富,给人以亲近感。
3. 楷书楷书是欧阳询的书法风格之一,他的楷书笔画稳健,构造平整。
楷书准确规范,字体端庄大方,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4. 草书草书是欧阳询较少涉猎的一种书法风格,但他的草书作品也是备受赞誉。
欧阳询的草书虽然字迹潦草,但却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
5. 篆书篆书是欧阳询掌握得很好的一种书法风格,他的篆书作品字形工整严谨,构图严谨。
欧阳询的篆书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6. 隶变隶变是欧阳询创造的一种书法风格,它在隶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化和发展。
隶变书体特点是字形左半部分笔画较多,右半部分则较少。
7. 行隶行隶是欧阳询融合了行书和隶书风格的一种独特书法风格。
行隶书体整齐、流畅,行书的流畅性与隶书的力度相结合。
8. 隶行隶行是欧阳询创造的又一种独特书法风格,它融合了隶书和行书的特点。
隶行书体结构严谨,既有行书的流畅性,又有隶书的骨力。
结论欧阳询的八种书法风格各具特色,每一种都有其独特之处。
他的书法作品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欧阳询的八种书法风格,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他的艺术成就,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唐楷书法字帖
唐楷书法字帖包括以下几种:
1.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化险为夷。
2. 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建中元年(780年)为其父颜惟贞刻立,碑文记述了颜氏家族及其仕宦经历、后裔仕途、治学经世的情况。
3. 钟绍京的《灵飞经》:小楷作品的代表作,其字结体俊美,笔意潇洒,被称为“天下第一小楷”。
4.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结字内敛外拓,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
5. 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书法俊朗圆润,端雅静穆,外柔内刚,疏朗从容,是初唐碑刻中的杰出之作。
此外,《楷书字帖》通常指的是唐楷颜真卿字体,由颜真卿书写,翰佳书画院江峰老师编著讲解,是书法教学专用的权威标准字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学习。
唐朝著名书法家,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著作《玉堂禁经》中谈到了张旭的笔法“九用”。
掌握这9种笔法,无论是对临帖还是创作,都会有莫大的帮助。
现先摘录如下,然后再结合它们在起笔、行笔和收笔中的运用,进行一一解释。
一曰顿笔,摧锋骤衄是也,则努法下脚用之。
二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
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
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一”、“乛”是也。
五曰踆(cún)锋,驻笔下衄是也。
夫有趯(多音字,在此处念tì)者,必先踆之。
六曰衄(nǜ)锋,住锋暗挼(ruó)是也,烈火用之。
七曰趯(此处念yuè)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
八曰按锋,囊锋虚阔,章草磔法用之。
九曰揭笔,侧锋平发。
“人”、“天”脚是也,如鸟爪形。
这九用中,凡是叫“锋”的,都是指某一个使用笔锋的动作;凡是称之为“笔”的,指完成一个笔画的动作,也就是说“笔”可能包含好几个动作,它是一个过程。
起笔中常用到的有驭锋,蹲锋,衄锋。
“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
”
这句话的意思是:驭锋就是直撞,如果连住其他笔画,就叫做暗筑。
“目”、“其”两个字中用到了驭锋。
驭锋是垂直下笔(即笔管与纸面垂直),尖锋直撞纸面,即是一个点。
《兰亭序》中的“其”字,中间的两个横画,因为和竖相接,看不到起笔的变化,所以书写这两笔的起笔时,可以直撞下笔,即驭锋。
驭锋下笔后,因为是垂直入笔,所以只有一个点,如果想把写得粗一些,可以在落笔后,来回摩擦一下,使笔毫散得开一些,这样的动作叫做开锋。
开锋时,手腕来回摇动,用的技法叫衄锋(下面将要讲到)。
“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一”、“乛”是也。
”弯曲笔心的动作叫做“蹲”,也就是落笔后下按用侧锋的动作。
古时“蹲”有“踞”的意思,踞坐指的就是坐着,两条腿分开,像洗脚时的坐姿。
因为下按后,尖锋会分开,像踞坐时两腿的动作一样。
所以落笔后下按用侧锋的动作叫蹲锋。
所以这句话的意识是:蹲锋就是缓缓下按笔毫,根据要写的线条的粗细,而决定下按的力度大小。
“一”、“乛”中用到了蹲锋。
从尖锋入纸到笔锋完全入纸(笔锋的竖直长度为笔头的三分之一),又可分为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
,力度加大,分数增加,线条渐粗。
笔心
侧下行笔,可用蹲锋取分数,蹲即弯曲笔心,笔心的弯曲度决定线条的粗细。
《兰亭序》中的“人”字,捺画的起笔用到了蹲锋。
起笔阶段逐渐下压笔心,也就是使用蹲锋。
这一捺起笔取的是一分笔。
“六曰衄锋,住锋暗挼是也,烈火用之。
”“衄”古时有扭转的意思,衄锋其实就是扭锋。
“住锋”指的就是“驻锋”,也就是笔锋稍微停一下的意思。
“暗挼”指的是调整一下笔心。
“烈火”指的是烈火势,也就是行草书中的竹字头。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衄锋,就是笔锋稍稍停一下,调整一下笔心,然后把笔管扭向你想要的方向,行笔方向就改过来了。
行草书中的竹字头用到了这一方法。
衄锋就是变换行笔方向,习惯上叫换笔心。
把笔管方向扭向你将要行笔的方向(这个过程常常是通过摆动手腕实现的),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行笔了。
入笔后,一次扭转
入笔后,两次扭转
入笔后,三次扭转
藏锋起笔的点画,也用到了衄锋
衄锋在起笔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尤其是在行草书中,起笔时,蹲锋和衄锋常常会配合使用,即在入笔后,可能会扭转一次,或者两次,甚至是三次方向。
如《兰亭序》中的“诸”、“引”、“右”等字。
藏锋起笔的点画中,也用到了衄锋,如“林”字。
《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