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书法作品欣赏:唐太宗李世民教学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13
唐太宗李世民附体表法
【最新版】
目录
一、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二、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成就
三、李世民书法作品欣赏
四、李世民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贞观之治”。
李世民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才能,还擅长书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书法作品。
二、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成就
李世民的书法造诣极高,他擅长行书和草书,尤其以行书见长。
他的书法作品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气韵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唐朝书法史上,李世民被誉为“行书四杰”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李世民书法作品欣赏
李世民的书法作品有《艺韫帖》、《枇杷帖》等,其中《艺韫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枇杷帖》则是他晚年创作的作品,书法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四、李世民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李世民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行书四杰”之一,对行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和临摹,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选修)》教学设计教材解析中国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素材的抽象的线条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历代书法大家、名作迭出。
课本以书法的发展历程为线,以历代书法名作为面,综合叙述了文字的各体发展,向学生讲授时以文字、书法发展和书作的年代发展分别向学生讲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
书法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章草)、魏碑、唐楷,至唐朝中国书法的各种字体、书体均已出现。
另外,课本还对书法的表现形式有所阐释。
为提高学生对书法的认识水平,特意让学生做一简单练习。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
2.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
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汉字为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术。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课前准备有关的文字各体作品、名家书法幻灯、书法练习的各种用具。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师:为什么书法是我国特有的艺术?A.汉字的独特造型;B.独特的书写工具(文房四宝)。
2.出示课题《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探究结构启发构思1.什么是书法。
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汉字为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2.书法文字发展演变情况:A.古文字系统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篆书(大篆和小篆)B.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通过课件图片)3.书法审美的基本要素:是结体;是章法;是用笔;是用墨;是韵律;是风格。
4.介绍大书法家及其书法精品。
(播放课件图片)【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
三、欣赏展示1.实物展示。
2.电脑上播放(投影)。
3.现场示范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历代文人书法之25 隋唐五代帝王书法隋唐五代帝王书法隋唐五代文化发展一跃而为鼎盛时期,与其统治者尤其帝王的重视密不可分,此前《隋唐五代时期的文人书法》一文中已经提及,在此不多敖述。
隋代时间短,前两位文帝、炀帝虽然重视书法,由于忙于战争国事无暇顾及自身书写的提升,乃情理中事。
而唐五代帝王重视书法爱好书法,史载名符其实;且帝王自身书法水准之高,成历代之最。
其中唐太宗李世民、武周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南唐后主李煜等皆书史享有盛名。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唐太宗对于文人书法的发展功不可没,首先在于他对书法的极其重视和提倡,以国家名义设立“书学”,以书为教,并置书学博士,于科举中以书取士;同时在宫中设立“弘文馆”,择善书者主讲书学,君臣经常举行书论,蔚然成风,致书学在“十年间翕然向化”。
其次,太宗除自己十分喜爱王羲之书法外,并直接倡导王书传统,传承文脉,充分显示了作为帝王书家的人文眼光与高度境界。
唐太宗酷爱王书,是王羲之书法的忠实继承者。
他字体多样,风格俊迈,对楷书、隶书、行书、草书以及飞白书无不擅长,而尤以行书最工,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太宗的书法,特别是行书和草书,从整体上看,或从结体、用笔上看,均与“王体”相似。
纵观唐太宗的书法,无不具有“王体”的特点。
点画骨力劲健,起落转侧,干净明快,在结体上,似欹反正,若断还连,疏不空阔,密不容光。
行书之精到更能显示出正书的功底和娴熟的草书笔势。
故他的行书,端庄平实,动中有静,工而不板。
若以唐太宗《晋祠铭》拓本与神龙本《兰亭序》相勘,则会发现很多字,在笔势、字体上都与王字有许多相似之处。
唐太宗在宗“二王”的同时,十分重视融人个人的见解和创造,写出个人的风格来。
唐太宗于贞观二十年(646)所书的《晋祠铭并序》,以及大约同一时期所书的《温泉铭》,堪称唐太宗书法艺术的代表。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选修)》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书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 学习欣赏书法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如何从笔画、结构、布局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
2. 教学难点:理解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图片。
2. 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在黑板上示范。
3. 准备一些简单的书法工具,如毛笔、墨汁、纸张等,供学生练习使用。
4. 邀请一位有经验的书法家或教师进行现场讲解和示范。
四、教学过程:本课程《如何欣赏书法作品(选修)》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书法作品。
下面将详细介绍本课程的教学过程。
1. 导入: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书法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和背景。
2. 欣赏书法作品:我会展示一些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尝试理解作品的主题、风格和技巧。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种欣赏能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3. 小组讨论:学生将分成小组,讨论他们最喜欢的书法作品,以及他们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了他们对作品的喜好。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审美观,并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
4. 课堂互动:学生将有机会向教师提问,讨论他们对于书法作品的看法和疑问。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实践练习:学生将有机会尝试书写一些简单的字帖,以提高他们的书法技能。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法的技巧和美感。
6. 总结与反馈:最后,我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听取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
这将有助于我改进未来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通过与学生们交流,我对我的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从学生们那里收集到的反馈和建议:1. **课程内容**:学生们普遍认为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当不错,但建议增加一些实践性的内容,例如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第3课隋唐五代书法鉴赏智永的草书,用笔精到,收放自如,点画规范,无一败笔,有一种平和雅静的气息,令人赏心悦目,如他书写的“发”字,运笔迅捷爽利,笔画之间相互呼应,结构稳重而活泼。
智永在永欣寺居住期间,每天天一亮就起床,磨上一大盘子墨,开始临摹王羲之等人的碑帖,一直到墨用尽为止,三十年中从未间断。
那时候的毛笔要是笔头写秃了,可以换笔头。
他就准备了一个大竹簏,把用坏的笔头放进去。
天长日久,竹簏盛满了,他就在空地上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用坏的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冢,这就是著名的“退笔冢”。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求他写字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把木门槛都踢破了,只好用铁皮包上,这就是著名的“铁门槛”。
二、智果书法鉴赏智果,隋朝僧人,智永的弟子,书法家。
据史书记载,智果擅长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他的隶书、行书、草书被唐朝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其著作《书断》中列为能品。
隋炀帝曾说:“智永得右军(王羲之)肉,智果得右军骨。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真”字对比中看出来,智果的楷书笔法、结构均酷似王羲之,比智永的楷书线条更加硬朗。
智果撰写的《心成颂》对楷书结构进行了分析,是中国书法史上一篇重要理论著作。
隋炀帝杨广早年以晋王的身份担任扬州总管,非常喜欢智果的书法,召令智果来给自己写文件。
智果认为自己是出家人,不能再为世俗服役,拒不从命。
杨广非常生气,把智果囚禁于江都,让他看守宝台经藏。
后来杨广入朝为太子,出巡扬州、越州,智果奉上《太子东巡颂》。
杨广高兴之余,释放了智果,赐钱一万、金钟两枚,召入东都慧日道场。
三、丁道护书法鉴赏丁道护,隋朝官员,书法家。
丁道护的楷书笔法精熟,结构严谨,自成一体,冠绝一时,对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乃”字对比中看出来,要么是笔画,要么是结构,四家确实有相似之处,【学生】思考、讨论。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楷法极则”。
《九成宫醴泉铭》笔画瘦硬,竖弯钩等笔画还保留着隶书的痕迹,结构严谨,形体挺拔,略带动感,收放对比很大。
皇帝的书法作品欣赏: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公元599 - 649 年) , 高祖次子, 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 玄武门之变诛太子后登位, 为唐太宗。
他是一位文武兼备, 开创贞观之治的圣明君主, 这是妇孺皆知的史实。
同时李世民在书法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
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
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
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信风。
唐朝初期,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
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以书法取士。
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
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
李世民对文化很重视,对书法大力提倡,如在“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弟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弘文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书学右军,而英俊雄迈之气超过右军。
他首创以行书入碑,可以称上古今帝王书法之冠。
其存世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
转高远树文(有删节):李世民在书法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搜求书法遗迹, 确立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人所共知, 唐代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以其书法和诗歌为代表, 而李世民正是唐代文化的播火者之一。
为了解决获取第一手书法学习资料的问题, 唐太宗向全国颁发诏书, 并拿出内府金帛, 大量进行收购。
当时辨才和尚藏有王羲之的最佳作品《兰亭集序》不愿出售, 唐太宗就命御史萧翼化装成商人, 设计骗来。
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如何欣赏书法作品教案第八课书法作品欣赏教学目标:1、了解毛笔字不同的字体及不同的代表人物。
2、了解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的作品。
3、提高欣赏、评价及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提高欣赏、评价及审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欣赏作品,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书法是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瑰宝,它历史悠久,历代名家辈出请欣赏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
二、讲授新课。
1、欣赏书圣王羲之的《乐毅论》,欧阳询的《九成宫碑》,颜真卿的《颜勤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2、了解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3、简介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4、展示赵孟頫的作品。
5、说一说赵孟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三、作业:课课练第九课双耳刀、单耳刀的字教学目标:1、掌握右偏旁双耳刀、单耳刀的写法。
2、掌握带有这些偏旁的汉字的书写要领。
3、提高欣赏、评价及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这几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教学过程:一、欣赏作品,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欣赏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的作品。
今天,我们来学写双耳刀、单耳刀的字。
二、从扶到放,精讲巧练。
(一)学习偏旁。
(出示两个右偏旁)指名说说这些偏旁的写法。
师范写生练习书写小组欣赏(二)学写这四个偏旁的字1、(出示例字)指导观察分析,并说出书写要领。
2、(出示病字)分析归纳错因。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一遍,教师巡视。
5、选择几张有代表性的字进行集体评议。
6、学生再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评选。
西泠印社出版社书法练习与指导六年级下册第16课
书法作品欣赏
教学目的:
学会欣赏不同书法家的作品。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各种书法样式。
教学用具:
毛笔、墨汁、砚台、教材和大字册、宣纸。
教学过程:
1、导入。
欣赏一些古今书法家的作品。
2、了解“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朋友们来到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为大家的诗歌合集写了序,就是这篇《兰亭序》。
《兰亭序》的书法流露出王羲之平日的俊
朗风神以及书写时内心所充满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3、出示:书法作品欣赏要素
4、欣赏
A、横幅:指在高宽比约为1:3的横条纸上书写的作品,又称
“横披”,如上图伊秉绶“友多闻斋”。
B、条幅:指在高宽比约为3:1或4:1的长条纸上书写的作
品。
图为明代书法大家王铎作品。
C、中堂:整张宣纸所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
比例是2:1,以竖式为准。
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
四尺、六尺等。
D、扇面:团扇,为椭圆形或圆形,常用素绢制成,书写时字
数多少随意,也可在扇面中央用方形构图书写;折扇,
上宽下窄,呈圆心辐射状,字数可多可少,书写安排必
须适合扇子的弧线式形制。
5、欣赏其他书法作品。
6、出示示范。
7、学生练习书写,并创作自己的作品。
(师巡视)
8、教会学生签名,签章,课后装裱自己的大字作品。
皇帝的书法作品欣赏: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公元599 - 649 年) , 高祖次子, 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 玄武门之变诛太子后登位, 为唐太宗。
他是一位文武兼备, 开创贞观之治的圣明君主, 这是妇孺皆知的史实。
同时李世民在书法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
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
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
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信风。
唐朝初期,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
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以书法取士。
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
起了重要的作用。
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
李世民对文化很重视,对书法大力提倡,如在“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弟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弘文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书学右军,而英俊雄迈之气超过右军。
他首创以行书入碑,可以称上古今帝王书法之冠。
其存世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
转高远树文(有删节):
李世民在书法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搜求书法遗迹, 确立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人所共知, 唐代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以其书法和诗歌为代表, 而李世民正是唐代文化的播火者之一。
为了解决获取第一手书法学习资料的问题, 唐太宗向全国颁发诏书, 并拿出内府金帛, 大量进行收购。
当时辨才和尚藏有王羲之的最佳作品《兰亭集序》不愿出售, 唐太宗就命御史萧翼化装成商人, 设计骗来。
由于对王羲之遗墨的搜集整理, 又加之太宗在《王羲之传论》对王的充分肯定, 王羲之书圣的地位基本确立。
二、重视书法人才, 掀起学书热潮
网罗书法名家, 培养书法骨干是李世民在书法史上的又一大功绩。
“贞观元年, 太宗诏设弘文馆,设书法一科, 由欧阳询, 虞世南教授楷法, 诏令五品以上的官员喜书者可就馆学书。
”弘文馆就有楷书手30 多名。
由于内府原迹不得外传, 就利用“下真迹一等”硬黄响榻技术复制的作品赏赐大臣。
受赐者本来就有书法功底, 再加上要在皇帝面前“挣表现”, 自然会成为书法骨干。
唐太宗对当时书法名家也极为器重。
欧、虞都是由隋入唐的书法家, 虞世南亲承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传授, 妙得其体, 所书笔致园融遒逸, 外柔内刚, 风神萧散, 自开风貌, 唐太宗对其器重有加, 命
虞世南写烈女传装饰屏风。
欧阳询初学羲之, 但他上承了北碑以来至隋的传统, 没有发展王羲之温文尔雅的一面, 倒是在险劲方整上有独到之处。
如唐太宗将隋仁寿宫修复后, 更名为九成宫, 又在缺水的宫中发现泉水, 因泉味甘如醴, 故名醴泉, 于是命魏征撰文, 欧阳询书写立碑, 我们今天能以欧体九成宫作为楷书范本, 在佩服欧氏书法之妙时, 还得感谢唐太宗对书法的重视, 才会留下如此瑰宝
虞世南等去世后, 太宗曾慨叹无人论书, 魏征推荐遂良。
褚遂良不仅吏治有方, 也为后世留下了《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瑰宝。
摹写《兰亭叙》的冯承素也是太宗所喜爱的宫庭书法家, 官为将士郎, 直弘文馆。
虞世南的外甥, 书《陆机文赋》的陆柬之也官至司仪郎, 写草书《嵇叔夜绝交书》的李怀琳, 在太宗时也历待诏文林馆。
由于李世民既重视网罗书法人才,又重视书法人才的培养, 中央政府有弘文馆这样的高级书法学校, 书法好坏也作为取士的标准之一,再加上临写、响榻等特殊手段对技艺的严格要求,唐代书法必然人才辈出, 攀上尚法求实的高峰。
三、身体力行, 染指翰墨
太宗所书《晋祠铭》不仅开了行书上石之先河, 而且也是难得的书法名碑。
此碑书法秀丽遒劲, 神气浑沦。
《温泉铭》则是太宗的又一佳作。
书法来自二王一脉且不守成规, 雍容和雅,圆劲遒丽, 朗润流美。
通篇流溢出一种虎步龙行,豪放不羁的开国帝王的英武气概。
其骨力, 气势在虞世南、欧阳询和褚遂良之上。
启功先生称赞此帖: “烂漫生疏两未妨, 神全原不在矜庄; 龙跳虎卧温泉帖, 妙有三分不妥当。
”草书《屏风帖》也胎息二王, 笔力遒劲, 为一时之绝。
太宗如此喜欢书法, 臣下又怎能不将之发扬光大呢!
首先, 他强调书的筋骨。
他主张: “今吾临古人之书, 殊不学其形势, 惟在求其骨力, 而形势自生耳。
”骨力之说虽然不是李世民首先提出, 但他的这种强调, 是为了增强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风貌和凝重的力度, 这无疑是给后代故作姿态的书法家预留了一剂治疗软骨病的良药。
与此同时, 李世民对“神气”也十分强调, 他说: “夫字以神为精魄, 神若不和, 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 心若不坚, 则字无劲健也; 以副毛为皮肤, 副若不圆, 则字无温润也。
”这里的心和神是书法的关键, 心只能通过神表现出来。
正所谓神完则气足。
李世民出自传统的美学观点, 还主张书法要有“冲和之气”。
他在《笔法诀》中云: “夫欲书之时, 当收视反听,
绝虑凝神。
心正气和, 则契于玄妙, 心神不正, 字则欹斜, 志气不和, 书必颠覆。
其道同鲁庙之器, 虚则欹, 满则覆, 中则正。
正者, 冲和之谓也。
”他在《指意》中又说:“所资心副相参用, 神气冲和为妙, 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用锋芒, 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 自然手腕轻虚, 则锋含沉静。
”李世民反复强调的“冲和”
即和平典正的气象, 只有具备了内心平静的冲和之气, 得心就能应手, 何必着意于手腕和笔锋呢? 正如今天许多老书法家所说的一样, 以平常的心写平常的字, 不作刻意的追求而让心意流淌就是最高的书法境界。
李世民的主张也给后世的学书人指明了方向, 他说: “书学小道, 初非急务, 时或留心,犹胜弃日, 凡诸艺业, 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病在心力懈怡, 不能专精耳。
”同时他也把自己的阅历引入书法, 悟出其中道理: “朕少时为公子, 频遭阵敌, 义旗之始, 乃平寇乱。
执金鼓必有指挥, 观其阵即知强弱。
以吾弱对其强, 以吾强对其弱, 敌犯吾弱, 追奔不逾百数十步, 吾击其弱, 必突过其阵, 自背而返击之, 无不大溃。
多用此制胜, 朕思得其理深也。
”他阐明学书也要抓主要矛盾, 作纵深突破的道理。
太宗也常和欧、虞等大臣论书,对唐代书法理论方面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李世民在书法创作上, 一方面“心追手摹右军者深矣”, 另一方面又发扬自己“不守成规、雍容和雅、园劲道丽、朗润流美”的风格, 且开创了行书上石的先河。
在书法理论上, 不仅强调“骨力”, 讲究书法的“冲和”之美, 而且指出“凡诸艺业, 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怡, 不能专精耳。
”并把自己驰骋疆场的作战阅力引入书法, 悟出学书也要抓住主要矛盾, 作纵深突破的道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李世民利用帝王的权威, 发掘整理了魏晋遗墨, 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同时举办书法学校, 重视和培养书法人才, 宏扬书法文化,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崇楷尚法唐代书法也对后世的书法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此, 我们可以结论说: 李世民在书法史上雄视百代, 其地位之高是无人可与相提并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