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艺术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书法鉴赏——隶书隶书相传为秦朝程邈所创。
程邈为县狱吏,因得罪秦始皇,被关押于云阳狱中。
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小篆不便于速写。
程邈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便在狱中创造了隶书。
这种隶书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
秦始皇看后大喜,不但赦免其罪,还提升其为御史。
这种字因是徒隶所创,又首先在徒隶中使用,所以称之为隶书。
其实,据出土的文字资料来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先,就有隶书萌芽。
程邈只是做了一番整理工作。
但历史一般认为程邈是隶书的创造者。
可惜他没有书迹留下来。
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西汉,鼎盛时期在东汉后期。
在隶书著名书法家中,程邈之后,最负重名的要算东汉末蔡邕。
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赋,工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
清代陈思说他“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美尽妙,独步古今”。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奉诏写定“六经”文字,书丹上石,刊刻于洛阳太学门外,世称这些刻石为《熹平石经》。
石经用当时标准隶体书写,结体平整端庄,浑厚凝重,深受时人喜爱。
当其建立之始,乘车来观览、摹写者日余千人,填塞街衢,足见其声誉之高。
他的女儿蔡琰也是中国历史上博才多学的第一个有书法作品传世的女书家。
其他如萧何、曹喜、师宜官、梁鹄等也是写隶书高手,可惜他们的书迹没有流传下来。
隶书书法,除民间流存下来的帛书、竹简外,汉代刻石,保存也较为集中。
不过,西汉刻石,较为罕见,而且不少石刻仍是古隶,如《五风二年》刻石,《菜子侯》刻石,都略带篆书笔意。
隶书成熟以后,在东汉碑刻中大放异彩。
现存东汉刻石,以桓、灵之际为多,后世所谓“汉碑”,主要就是指这个时期的碑刻。
为了便于介绍,把风格比较接近的归类如下:清秀飘逸者:这类风格的为数最多,这主要因为字体纯熟首先要表现出一种秀丽俊俏。
我们可以举《曹全碑》、《张景碑》为例。
尤其《曹全碑》更为著名,此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原石现陈列于西安碑林。
《祭侄文稿》书法鉴赏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作,是其笔下的代表作品之一。
此作品是颜真卿为了追思已逝侄儿而亲笔所写的文稿,短小精悍、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整篇文稿将缅怀逝者的悲痛和对逝者的怀念交织在一起,深深打
动了人们的心灵。
此文中书法的飘逸与豪放也为其加分不少。
颜真卿
在文中运用了行楷的书法风格,每个字眼独具特色,气势磅礴,端庄
肃穆,锋芒毕露。
这不仅使得此文书法极富视觉感官上的冲击力,更
为后世书法家指明了一条方向。
总之,《祭侄文稿》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其浓
郁的文化气息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让人不仅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震撼,也让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古今名⼈书法作品欣赏及解析我国是⽂化历史悠久的国度,书法作品浩如烟海,本博从中选登古今名⼈的⼀些书法图⽚,请朋友们闲暇时欣赏。
唐代张旭的草书唐代张旭的草书唐代怀素和尚书法宋徽宗草书千字⽂⼿迹宋代⽶芾⼿迹元代赵孟頫⼿迹明代徐渭的书法徐渭书法明代唐寅书法唐寅书法清代刘墉书法清代郑燮书法蒋中正书法⽑泽东书法周恩来书法徐悲鸿书法齐⽩⽯书法中国历代书法(图)先秦书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字差异很⼤,是发展经济⽂化的⼀⼤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相李斯主持统⼀全国⽂字,使之整齐化⼀,这在中国⽂化史上是⼀伟⼤功绩。
秦统⼀后的⽂字称为秦篆,⼜叫⼩篆,是在⾦⽂和⽯⿎⽂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刻⽯,历代都有极⾼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时期。
《说⽂解字序》说:“秦书有⼋体,⼀⽈⼤篆,⼆⽈⼩篆,三⽈刻符,四⽈⾍书,五⽈摹印,六⽈署书,七⽈书,⼋⽈⾪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貌。
秦代的六处经功刻⽯,将⽯刻艺术推向新的⾼度。
现存绎⼭、泰⼭、琅琊、会稽四种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商、西周时期书法 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的。
商、西周的⽂字已具有⽤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
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和⾦⽂。
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铭⽂,铭⽂很简短,⼀般为⼆三个字,多为族徽。
战国⽂字 战国时期,随着七国割据、各⾃为政,⽂字的地⽅⾊彩更为浓厚,⾃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的⽂字异形的现象。
东⽅六国⽂字品式多样,风格不⼀,有很⾼的艺术性。
简册 据⽂献记载商代就已经有了简册。
《尚书.多⼠篇》说周公曾对殷⼈讲过:“惟殷先⼈,有册有典”。
西周和春秋时期也应有⽵⽊简上记事的⽅式,因⽵⽊简易于腐朽,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简册⽬前尚未发现,⽽战国时期的⽵简发现很多。
据记载在汉、晋时期就有简牍的发现。
篆书从线条转化为⾪书的点画,不仅丰富了书法的⽤笔,⽽且这种新的体势和风格对以后的汉字和书法的进⼀步发展产⽣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楷书
楷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书体,起源于汉朝,至唐代达到巅峰。
唐代的楷书,以独特的魅力和高度的艺术价值,成为书法史上的瑰宝。
一、唐代楷书的背景与特点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盛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尤其是在楷书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唐代楷书讲究规矩法度,笔画工整,结构严谨,姿态优美。
它吸收了汉魏碑刻和晋代书法的精华,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楷书风格。
二、唐代著名楷书家的作品及影响
在唐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
他们的作品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等,都是楷书艺术的瑰宝。
这些作品在当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楷书在唐代的繁荣与传承
唐代楷书的繁荣,不仅体现在书法家的艺术成就上,还表现在书法教育的普及。
当时的书学教育,把楷书作为基础教材,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
此外,楷书还广泛应用于碑刻、墓志、摩崖石刻等领域,使得楷书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扬。
四、楷书在现代的启示与应用
虽然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书法逐渐失去了实用性,但楷书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楷书的规范、严谨和优美,可以启发我们在生
活和工作中追求规范、严谨的态度。
此外,楷书的学习与练习,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总之,唐代的楷书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它凝聚了无数书法家的智慧和才华。
书法四大家书法鉴赏认识与感悟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
其中,四大家指的是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他们的书法艺术成就被誉为千古绝唱,影响深远。
以下是对四大家书法的鉴赏认识与感悟。
王羲之的书法以行草为主,具有奇峭险峻、流畅自然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的书法洒脱自如,字形淳朴古拙,有着浓厚的个性和艺术气息。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最著名的是《兰亭集序》,这是一篇景德镇陶瓷器上的碑文,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这篇作品中,王羲之以行草书写,字形疏朗,意境高远,充满了诗意和哲思。
这篇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他的书法以楷书为主,具有骨力雄健、气韵生动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中,最著名的是《颜勤禅师碑》。
这是一篇刻在山西省悬空寺石窟中的碑文,其字形严谨规整,笔画刚劲有力,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篇作品不仅展现了颜真卿高超的书法技艺,更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的魅力和辉煌。
柳公权是唐代书法家,他的书法以隶书为主,具有秀丽清新、婉转流畅的特点。
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玄秘塔碑》。
这是一篇刻在河南省开封市的碑文,其字形流畅柔美,笔画纤细丰腴,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这篇作品不仅体现了柳公权高超的书法技艺,更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灿烂和辉煌。
欧阳询是唐代书法家,他的书法以楷书为主,具有端庄典雅、雄浑壮丽的特点。
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九成宫醴泉铭》。
这是一篇刻在河南省洛阳市的碑文,其字形严谨规整,笔画挺拔有力,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篇作品不仅展现了欧阳询高超的书法技艺,更反映了唐代皇家文化的荣耀和辉煌。
四大家的书法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们高超的书法技艺,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精神面貌。
通过欣赏和研究四大家的书法作品,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一步认识和感悟书法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唐代楷书四大家的特点
唐代楷书四大家包括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他们的特点分别如下:
1. 欧阳询的书法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字形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
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稳固,无斜倾之感,寓险于正。
2. 颜真卿的楷书雄秀端庄,用笔浑厚强动,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且有锋芒。
横竖笔画的书写一波三折,有内在的张力。
结体宽博大度,字字严谨,颇具庙堂气,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
3. 柳公权的书法与颜体不同,偏重骨力,顿挫转折明确,却又道媚得体。
柳书与颜体被誉为“额筋柳骨”。
4. 赵孟頫的书法崇尚平和静穆,浅近易学,运笔周正。
结字俊美灵秀,用笔道劲挺健,笔圆带方。
其楷书风格外观温文尔雅,而内则愈刚劲。
以上是对四位书法家特点的大致描述,他们各自的特点在书法史上有着独特的影响和地位。
书法艺术的赏析敬一书法艺术的赏析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师法古人,因此,多观察鉴赏、临募先贤遗迹,才不致于成为无源之水。
才能真正理解书法的含义。
书圣王羲之,在《乐毅论》中说:"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
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以焉可也。
"所以,学习书法要从古代一些大家法帖、碑刻入手。
观察鉴赏要细致入微。
要精心研究分析。
从中汲取营养,来提高自身的书法艺术水平。
据传,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路过索靖碑,下马观看还不满意,竟然在碑前露宿三昼夜,潜心观摩,终有所得。
可见,多观摩鉴赏古人书法,对学习书法是极其重要的。
鉴赏书法艺术,首先要对各种书体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
甚至要有深刻的了解。
,其次可以从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去研究分析。
看其内在的共同规律,探求各书家的特点、精华。
从形、神、意、法、等方面,去领略其中的美之所在。
在鉴赏的过程中不可持有偏见,也不能求全责备。
把自己不喜欢的或不理解的,就作为大忌,甚至进行恶意攻击。
就象宋代有人说王羲之的书法是俗书,姿媚一样。
又如,有人批欧阳询的书法和柳公权的书法,是丑怪、恶札之祖等等。
这些论断似乎都带有恶意攻击的意味。
所以,对书法的鉴赏,应该能接受各种风格的书法艺术作品。
才能有利于书法的继承和发展。
书法的鉴赏,是书法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研习书法的一个基础课程。
因此,研习书法就必须多鉴赏古人的作品书法体系的源流就书法的体系而言,大致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五个部分。
篆书;唐代张怀灌《书断》中说:"篆者,传也。
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近代文人郭沫若说:"篆者椽也,椽者官也,椽书即官书。
"所以,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官方应用的文字。
其中有。
甲骨文、大篆、小篆。
甲骨文是以刀刻为主,亦有少量朱书。
其风格清俏,大字磅礴,小字秀丽可爱。
大篆是与小篆对称而讲。
泛指小篆以前的文字。
如钟鼎文〔金文如:"大盂鼎、大丰簋、散氏盘、毛公鼎、等。
颜真卿的书法鉴赏颜真卿的书法内容:颜真卿书法特点1、“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特点是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
2、“颜体”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
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又以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
境界自然阔大庄伟了。
2、先入后出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临摹就是继承,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
但临摹还有一个入帖与出帖的关键问题。
不入帖,写不进去,或写出来不象,是无法与古人对话,无法学到古人书法妙处的。
但不出帖,即进去又出不来,太象古人,简直成了古人的书奴,一点自己的个性都没有,这样写,最终也形不成自己的书风特点。
关于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说得好: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
”“不可有我在”说的是要专心一意地临习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不入帖便无本;“不可无我”说的是要在临像的基础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长处,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有个性,有创造,并逐步走向自由创作的新境界。
3、读帖善悟帖不仅要临,重要的还在读,学书善悟,即从读帖中领悟,有些古人优秀的法帖,不一定去临,只要认真阅读,反复体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韵味,便会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
阅读碑帖,并不是出声朗读碑帖的文字内容。
所谓读帖,这是书法的专门用语,即书法家在临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间隙,翻阅碑帖和泛览墨迹,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及韵味,边看边记,时常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画起来,心追手摹,激动不已。
古人读帖非常认真。
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诗人、书法家,陕西汉中博物馆就有传为他书写的“滚雪”隶书碑刻。
唐代书法鉴赏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艺术造型。
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
有人说它是和绘画相通的,因为“书画同源”;有人说它和建筑相通,因为都要强调平衡和稳定;也有人说它和舞蹈相通,因为一个个字就像舞蹈家的舞姿那么优美;还有人说它具有诗美,因为它像诗歌一样很能够启发人的联想和想像;也有人说它具有音乐美,因为它和音乐一样,具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
更加有意思的一种说法,说书法它具有人体结构和人体的仪态之美。
中国书法之美是他国文字所不及的,而鉴赏书法,也是一门学问!包括了解书法史及中国历史(书法家的创作背景),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等等。
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作用与鉴赏能力的提高。
唐代书法之盛,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真楷造极。
出现了欧、虞、褚、薛、颜、柳等一大批著名楷书巨擘。
其二,草体观止。
出现了孙过庭、贺知章、张旭、怀素等著名草书大师。
其三,行书扬波。
出现了唐太宗、李白等行书高手。
其四,篆隶不绝。
出现了李阳冰、史惟则、韩择木等篆隶大家。
其五,书论煌煌。
出现了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书议》、《书法要录》等著名书学论著,欧阳询写的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下面就让我们领略下那些大师的风采吧!
我们熟知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就属于
唐初的代表人物了,都说了唐初四家了嘛,其中,欧阳询、虞世南入唐时已然60多岁,皆是身历隋、唐两代的人物,二人位高名显,其书法为时人所玉。
欧阳询的代表作有《九成宫酸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等;虞世南的代表作《孔子庙堂碑》;褚遂良的代表作品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等。
纵观古今中外文字语言和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而汉字的诞生便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代表符号。
汉字开始并无艺术性,只有实用价值。
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经过三次划时代的鼎盛时期的发展,最终完结了自己实用性的历史使命,并升华为书法艺术。
纵观古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都受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制约和支配。
中国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而中国汉字在书法实用性上也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艺术性的三次鼎盛时期为,首先,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西周历王—奴隶社会中后期(公元前1100—公元前700年左右)金文的出现为标志。
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
从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唐朝的狂草书法艺术的出现为标志。
再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上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
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以现代派、学院派和禅书派的出现为标志。
实用性的三次鼎盛时期为,首先,汉字在实用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汉代——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200—300年左右)汉隶的出现为标志。
其次是汉字在实用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
是从东汉、东晋——封建社会时期(100—400年左右)行草书的出现为标志。
再次是汉字在实用性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
是从唐朝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颜、欧、柳诸楷书的出现为标志。
艺术是生命和真理的化身;书法艺术是表现纯真思想感情和宇宙精神的手段。
谁能够借助书法艺术的形式,从而达到表现出宇宙人生真谛的目的,谁才有资格称为书法大师或书法家。
从而提供鉴赏作品与方法。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
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
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中国书法史上很有名的故事,王羲之看鹅在水里游、在岸上走。
他看鹅的形体姿态跟书法有关系,他把鹅的线条吸取到在书法里。
唐代
大书法家张旭,他看当时的最有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器魂托舞,他有悟于书法。
大书法家怀素在旅途中听到嘉陵江水的水声,有悟于书法,对书法有感悟。
著名的篆书家李阳冰,他甚至声称他对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得,这就叫放射式感悟。
然后你把这些感悟,都作为奇妙的添加剂,统统用到书法创作与鉴赏的化合过程中,也就是想像过程当中来,你把它都用到书法创作和鉴赏中来,使得他创作出来的书法形象,成为更加高级的、更加精密的化合物,鉴赏更加精确到位,这就叫聚焦式想像。
我们可能会说,别人把书法家的想像说得这么神,我在王羲之书法里我也没看到鹅的形象,
张旭的书法我也没看到公孙大娘跳舞,怀素书法我更加听不见嘉陵江水的水声。
你要知道这个书法家的想像他并不是把万事万物的形象生硬地、简单地搬到书法创作中来。
这种简单、生硬地照搬,它只能造成艺术的分裂。
他是通过精深的形象思维,把各种事物具有美的特征的线条、结构、姿致、风度、神情、韵律等等因素经过提炼,转化、熔铸到书法艺术当中。
它和简单地拼凑、堆积、杂糅大不相同。
从这些故事中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和鉴赏书法,关注生活中的书法现象。
往往关于书法的故事就会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典故。
像智永和尚,隋末唐初人,书圣王羲之的第64代孙。
其练字非常刻苦。
据说他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阁楼上30年不下来。
干什么?写字!笔一支接着一支的用完,一筐接着一筐地把用坏的笔装起来。
最后,装了满满四大筐之多。
于是,他把这些坏笔埋到后院,而成一土丘。
这就是,“智永练字,退笔成冢”典故的由来。
这样,他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于是,向他求字的人络绎不绝。
由于求字的人太多了,他家的门槛都要被踩坏了。
故而,他就用铁皮把门槛包起来。
这就是,“铁门槛”典故的由来。
常听人说,你的“墨水”太少了,要喝点“墨水”啊!大家知道,这里的“墨水”是借代,指的是“文化水平”。
一个有趣的故事便是历史上有人喝墨水。
他就是书圣王羲之。
他在练习写毛笔字时,常常入迷。
他写啊,写啊,一天又一天,坚持不懈,忘了疲劳,忘了饥渴。
有一次,他照例一拿起笔来,就忘了周围的一切,兴致越写越高。
从早上写到晚上,又从晚上写到深夜,夫人端来了饭食,凉了又热,热了又凉、他也顾不上吃。
有一个字,他写了不知多少遍了,始终不满意.于是再写。
他就这么个脾气,。
任何一个字,甚至一笔一画,不练到自己满意的地步是不会罢休的。
这样,不知不觉,迎来了雄鸡的第一声啼鸣,他这才感到,是该歇歇了,肚子的确饿了。
他随手抓起一个馒头,蘸着一碟豆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因为这种吃法简便,可节省不少时间。
吃着吃着,他忽然皱起了眉头。
原来,他对刚才落笔的一个字不满意,觉得需要改一改,于是一边用馒头蘸着“豆酱”咀嚼着,一边继续练字。
这时,夫人又走进来劝他休息,一看,先是大吃一惊,接着“格格”地笑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王羲之聚精会神地练习毛笔字,一只手抓着馒头不知不觉伸到了砚池里,沾着墨汁吃起来,显然,他是错把墨汁当成豆酱了。
历史上关于书法的故事很多,细细品味总是有益处的,就现在来说也可以提高我们对书法的认识和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