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2.64 KB
- 文档页数:2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丁玲是个具有独立自我意识、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
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特别是“五四”时期,兴起女性自我解放的思想,女性自我意识大觉醒。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以冰心、庐隐、凌叔华、冯沅君等为代表的“五四”女作家群。
她们的作品均对女性的婚恋、自由和平等表现出极大热情,塑造了多种新式女性形象。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尤其引人注目,她早期的作品,如《梦珂》、《阿毛姑娘》、《莎菲女士的日记》等,表达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之后所产生的精神危机。
丁玲的作品表达了一种超前的女性主义观。
前辈学者对小说中的进步女性观的研究,大致从以下几个方向切入:一,对作者丁玲生平际遇及其思想渊源进行探究,从而推导出丁玲早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进步女性观,不是虚幻的产物,而是有着坚实的现实依据。
如茅盾在《女作家丁玲》所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所显示的作家丁玲女士是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大胆流露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爱情的追求。
追求精神和肉体相统一的爱情。
弄清当时思想潮流的趋势及其基本特征,弄清丁玲对于这一潮流的真正态度,她表达的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独特的女性观,以及她以何种方式与之发生关系,对于丁玲早期作品的研究,意义重大。
丁玲的早期作品以女性心理独白为主要叙述方式,以女人的身份写女人,细腻、委婉,却不乏热情。
就像丁玲在《丁玲文集》中说:“因为我自己是女人,对于女人的弱点,比较明了一点。
”丁玲善于心理描写,表现个人的心路历程,这与她本人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家庭背景有关。
她从小寄人篱下但由于母亲的勤奋与努力,她基本衣食无忧,不用为生活发愁,四处求学也丰富了她的人生历练。
这一切造就了丁玲的个性特征:一方面是独立与自我、自主;另一方面则是躁动与茫然、孤独。
丁玲自己总结道:“我那时的思想正是非常混乱的时候,有着极端的反叛情绪,……走入孤独的愤葱、挣扎和痛苦。
丁玲笔下早期知识女性的形象丁玲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
她在早期作品中,以细腻敏感的笔触,刻画了一群知识女性形象。
从梦珂到莎菲,再到伊萨等人,真实的再现了20世纪三十年代,走入社会的知识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寻找生活出路,虽有抗争却屡受失败,因而迷茫无助的历程。
本文主要以作品《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论述丁玲早期文学创作中知识女性的形象特征。
一、追求个性解放,富有反叛精神。
梦珂是丁玲创作出来的第一个知识女性。
她怀着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农村来到上海求学,然而在三年级时,她因怒斥调戏女模特的教员而被迫离校。
一个乡下女生,完全可以压制内心的愤慨,对学校发生的一切恶行置之不理。
但富有正义感的她,看不惯并且敢于横眉冷对,反叛精神跃然纸上,突显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的正气、骨气、志气。
离开学校的梦珂来到姑母家里,可她很快发现,这个看似文明的资产阶级家庭,也是一个充斥着丑恶和欺骗的牢笼。
虽然能得到物质上的享受,但个性、人格、自我的价值在哪里呢?尤其是她为之付出感情的二表哥,表面温情脉脉,是“真正的”文明人,实质虚伪。
看不惯庸俗的梦珂,毅然离开了姑母家。
走入社会的梦珂,为了生存选择当一名电影演员。
在纸迷金醉的大上海,梦珂用她的隐忍适应着周围的粗俗。
她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该跳出这个火坑,却还是选择留下。
这和她个性强烈是分不开的:她自尊心强、性格倔强,因此不向姑母借钱;接受大城市文明熏陶的她,更是不愿再回到落后的农村。
从学校到姑妈家、再到社会,环境一个比一个恶劣。
我们看到梦珂从正义勇敢、敢于反抗走向接受、隐忍,直至随波逐流。
在繁华的上海,她无疑会最快接受到文明的洗礼,可她的个性解放、反叛精神只是个人意识,她最终敌不过整个社会的黑暗,为生活所迫去做一个任人摆布的演员。
从这一点看,梦珂形象的现实意义更强,当代中国的广大妇女,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为青年女性,特别是农村知识女性提供了广大的就业空间。
一大批知识青年离年农村,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大潮。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作者:陈思蓉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1期摘要:在丁玲的创作中,塑造出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丁玲小说;女性形象;探讨在1928年,丁玲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当时的文坛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后,她塑造出了大量孤独、叛逆的女性形象,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其女性形象的塑造存在差异,但是都有共性。
一、现代知识女性认知个性的觉醒丁玲的作品大部分中没有优雅唯美的情调呈现,其创作的作品中刻画出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莎菲”女士更是在心灵上承受着时代苦楚伤痕的青年女性的代表人。
“莎菲女士是‘五四’之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爱情上的矛盾心理的象征!”这是矛盾给出的形容评价,中岛碧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他曾这样说过:在关于年轻男女的情感上,丁玲表达的内容比起当时不论男女中任何一位作家都要精辟和有劲。
更加说明,丁玲在小说中大胆描写女主人公探求爱意义及向往恋爱自由,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也是第一位女作家提出这样的言论。
他还表明,丁玲是近代史中第一个以明确提出人们的关系及女性的本质存在的意义问题的女作家。
在说明这些问题时,她既没有从平时的政治妇女得到解放,又没有在社会中妇女得到应有的权力中体现,对于这些问题她自身也没有完全认识到,只是具有人向往自由的精神和感性的解放。
对她的评说尽管各有不同,但这也足以说明丁玲是以最为新颖的角度来塑造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站在女性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主人公内心的苦楚和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二、现代女性仿徨与苦闷的心理揭示《在黑暗中》是丁玲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由开明书店出版,其中包括《梦坷》、《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暑假中》、《阿毛姑娘》等四篇比较有名的作品。
“黑暗”充分说明了莎菲对城市、对社会的痛恨之处。
莎菲不断搬迁住处,她认识的男性不仅庸俗而且市侩,所有的感情都是虚情假意,存在的爱情是那么的虚伪,面对这样的环境,女性的存在就是一种痛苦并且没有自由的,这样环境的存在就会使自我意识反思减弱,让人们对自身进行自我审视,扩大了精神开发成长的空间。
丁玲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分析摘要:丁玲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中具有杰出成就的一位女性作家。
她作品中影射时代气息,富有个性的女学生形象冲击了人们的感官,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中,丁玲的女学生形象的成因分析作为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对于丁玲作品的女学生形象也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整理。
关键词:女学生;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人物性格一、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女学生形象。
“女学生”一般是指在学校学习的女子。
这一名词的产生是由于西方民主自由先进思想的传播并且日渐深入人心的原因所造成的产物。
它一般暗指新女性以及新的都市生活,折射着新的时代面貌。
因受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少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或正面或侧面的提及到女学生形象。
只是在作品里提及的女学生形象褒贬不一而已。
在沈从文的笔下,女学生形象是在乡下人的叙述中侧面反映出来的。
如在《萧萧》中的“祖父”认为女学生不知冷暖饥饿,只考虑自己生活的惬意的认知那样,这不仅代表了“祖父”的观点,而且代表了大多数乡下人对女学生的观点。
[1]这种把女学生形象的含义扩展到整个城市的生活,究其原因之一是他想从侧面让读者看到都市奢靡的生活和乡村贫困朴实的生活及城市思想先进和乡村闭塞愚昧的这两种现象的鲜明对比,同样也暗含着作者对新产生的人物群体持有怀疑批判的态度。
[2]从这里可以看到,一部分作者刻画女学生形象的一部分原因是借女学生暗指都市生活及他们对于城市这种“自由潇洒”生活的怀疑和否定。
而冰心笔下的女学生形象一般蕴含着作者内心对女学生的希冀。
她所希望的女学生形象是内外兼修,自洁自爱的一种形象,而不是成为都市欲望下的牺牲品。
[3]在丁玲的作品中也有很多涉及女学生的人物角色。
在众多描写女学生形象的小说中,丁玲作品中的女学生形象无疑是当时的佼佼者。
其作品中的女学生形象与丁玲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从她的作品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女学生作为一种当时的社会概念在那一时期的形象发展和演变。
丁玲,一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中具有杰出成就的女作家。
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摘要:丁玲是一位在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现代女性作家,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赋予女性叛逆的性格及反抗精神,以此展现出女性追求人格尊严、个性独立,与封建传统社会抗争的意思,进而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
在欣赏丁玲文学作品时,通过对女性主义进行鉴赏,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丁玲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丁玲;文学作品;女性主义前言丁玲是著名的现代知名作家,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因此,丁玲的作品也被称为是女性文学,丁玲在文学作品中,通过细腻的写作方式,将女性意识的苏醒形象的展现到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可以更好的感受到女性坚强的一面。
1.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表现特点丁玲在写作的时候会通过女性意识觉醒来突出女性自身美,所以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都会对自身的价值进行强烈的追求。
不管是深陷苦海的贞贞还是莎菲,她们都是追求自身价值和独立的典型形象。
丁玲笔下女性的个性为豪爽浪漫,通过这种个性形象的展现她们的精神面貌和灵魂,并且丁玲小说中的人物主要是出于同社会环境相冲突的立场中或是对立的立场中,这种强烈的对比能使得女性人物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得到有效诉讼。
丁玲在小说中充分的展现女性的毁灭和挣扎等,在作品中一气呵成那些女性遭遇的苦难以及沉浮等,如,陈老太太苏醒的民族意识、贞贞对传统禁锢思想的挣扎和黑妮转向另外一个阶级立场等,她们的举措均表明女性在备受摧残中坚持的尊严和坚韧的挣扎品质,绝对不是像祥林嫂那样麻木的生活下去,不敢同境遇和传统思想相抗争。
丁玲在小说中创造的女性主要是对她们情感历程的描述,写作的方式为虚写或者是通过人物潜意识心潮起伏,通过这一方式将人们的情感心态进行很好的反映,虽然这种方法表现的较为含蓄,但是很强烈。
剖析传统文化背景下人物心理状况为丁玲创作的切入点,写作的时候通过她自身独特的语言和视野等深切思考女性生命,并用自己的笔让世人知道女性生存状态,使得女性原本的生命状况得到充分还原。
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提要]:女性题材小说在丁玲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丁玲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
本文对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作论述。
一方面综合评述丁玲创作的女性形象特点;另一方面,根据丁玲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从审美对象、性格基调、女性身份、隐忍精神等四个方面对其女性形象变化作出论述。
[关健词]:丁玲女性形象特点变化[正文]:“丁玲是个擅长写女性的因写女性而赢得了声誉的女作家”,从其创作来看,女性题材占据重要的位置,她塑造了许多充满青春活力、敢于向传统挑战、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带着某种感伤色彩的女性形象。
在她布置的舞台上,女性是不容替代的主角,始终处于叙述的中心位置。
她笔下的女性典型丰富多样,有知识女性的爱情生活与事业彷徨,有乡下妇女朦胧的个性觉醒与抗争,有忍辱负重为抗日献身的革命女性,有解放新天地的劳动女性等。
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为世界文学奉献了一系列女性的典型形象。
回顾丁玲的创作历程,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有几次明显的分期:第一阶段,丁玲初涉文坛——《梦珂》(作于1927)、《莎菲女士的日记》(1927)、《阿毛姑娘》等,这些收录在短篇小说集《黑暗中》的作品,是丁玲早年的代表作,其中大多有一个具有较高的现代教养与反封建意识、在自我意识中觉醒、有敏锐感受性的“新女性”。
第二阶段,中篇《1930年春上海》(作于1930)开始,丁玲创作主题逐步转换,丁玲由笔下的主人公——小知识分子女性表达开始走向大众的愿望,这在《田家冲》(1931年)里初露端倪,《水》(社会型题材)标志着她创作的风格转变。
第三阶段,丁玲来到延安,《我在霞村的日子》(1941)、《在医院中》(1941)将女性观察的视角伸向革命阵营内部,塑造了与时代相关联,积极献身革命的女性形象。
第四阶段,丁玲开始“文艺服从政治”的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中的女性(黑妮)显露着她早期女性思想的痕迹,1979年新的女性形象《杜晚香》横空出世,续接了她中断的女性题材的创作。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作者:李艳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丁玲小说中的女人,既不同于冰心笔下的圣母和冯沅君作品里的闺秀,也并非庐隐故事中的痴情弱女子和凌叔华小说中走不出旧生活阴影的小太太,而是敢想敢做的激情女性,勇于追求新的生活。
不过,由于社会的黑暗,她们在社会上往往碰壁,因此,又感受着寂寞与苦闷。
、关键词:丁玲女性人物形象一、叛逆又痛苦的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在现实的原型中,我们可以从丁玲的身上寻找到莎菲的影子:例如在1927年冬天,丁玲结识了冯雪峰,并且立即爱上了冯雪峰。
丁玲这样回忆:“他生得很丑,甚至比胡也频还穷。
他是一个乡下人的典型,但在我们许多朋友之中,我认为这个人特别有文学天才,我们谈了许多话,在我一生中,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
”与胡也频相比,冯雪峰显得成熟很多。
性格开朗的丁玲竟然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他们后来真的在西湖边共同相处了一段日子。
结果胡也频首先坚持不住,返回上海向沈从文诉苦,沈从文告诉他夫妻应该怎样相处,胡又回到了杭州。
最后是冯雪峰黯然离开杭州,丁玲和胡也频和好如初。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描写一个痛苦的女性为主,让人看到一个卑微,痛苦,没有自主性的女性形象,这也是当时的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挖掘为前人忽视而又极富暗示意义的一个关键性细节入手,剖析女主人公本我、自我与超我间激烈的较量与冲突,力图揭示这篇小说女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她的内心是寂寞的、空虚的,而为要摆脱追求失败后的更深的寂寞和空虚,步履就显得更为沉重。
莎菲生活在痛苦和无边无际的挣扎之中,有意塑造女性的软弱,不自立,也符合当时社会给女性的定位。
首先莎菲善良果断,面对苇弟的求爱,她从不欺骗和玩弄他,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因此她毅然地拒绝了苇第;其次莎菲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她勇敢地从家庭中走了出来。
的确,她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但她并不以此自豪,而是“决计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最后,莎菲又异常苦闷沉沦,她常常意志动摇,甚至借酒浇愁。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尤为深刻。
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得到了重要的体现和探究,在她的笔下,女性形象逐渐展现出自信、勇敢、坚韧等特质,下面就对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一番探究。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开始表现出了反抗意识的觉醒。
在《湘行散记》中,大妈和湘妹两个女性角色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尤其是湘妹,她不仅愤怒地指责大妈,更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得到了一种深刻的思考。
这种反抗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对于对抗性别歧视和压迫的反抗,还有对于各种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的反抗,这为女性的进步和自我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开始表现出了团结意识的觉醒。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天堂蒜薹之歌》中,女性之间的团结协作为其母亲摆脱钱东洋的骚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在《故乡》中,基瑶和小智两个女性角色在互相帮助和支持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这种女性间的团结意识和互助也为女性的自我解放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丁玲,一个出生在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
是中国早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之所以称丁玲为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文学的开创者是因为她在半个世纪里始终关注着妇女的命运、关心她们的苦难与不幸、希望与理想、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上的追求,并由此作为自己音乐创作的一条几条主线,急遽的反观女性世界,且也继承了郁达夫的抒情剧作的传统,描写男同志的精神苦闷和叛逆性格,成为了成年人女性文学当中不可不提的人物。
丁玲的笔下,显露出来出现了莎菲女士和她的一群姐妹们—梦珂、曼贞、啊毛、贞贞等等具有代表性的反面人物。
她们是丁玲20世纪30年代前后创作出的成年人男性形象,她们的出现,让丁玲的小说更加富有情趣和情感,她们的消失引领主线,使小说更加富有情节曲折性。
20世纪的中国女性作家,在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早冒起出来的凌叔华、冰心、冯阮君等,她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十分关心妇女的命运,在她们各自的创作中,都写过女性对婚姻自主,对谈恋爱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对煎熬妇女个性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抨击、批判,但她们都没有丁玲的大胆,凌厉。
就正如沈从文老先生所言:“丁玲女士的作品,给人趣味,给人感动,把前一时几个女作家所有的爱好者的兴味与方向皆扭转了”。
可见,萧军笔下的女性形象于先前一般女作家来说,已经是一种超越。
此后,在三四十年代,丁玲的女性形象不仅继续猛烈抨击着封建主义的遗毒和旧习,她们一路到底地批判阻碍妇女彻底解放的封建注意哲学思想思想文化,同时,她们也中其从个性主义的倔强中走出来,青年人的意识更趋成熟,并有由小我迈向社会非常大我,展现阶级解放民族斗争中,已成成为一批比男人更坚毅的战士。
一、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同时带着点心智悲剧的色彩莎菲,是丁玲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笔下的主人公,更是具有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丁玲代表性的一名女性形象。
莎菲是五四浪潮中东方红的叛逆女性,痛恨和蔑视一切,却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丁玲经受了“五四”落潮期的痛苦之后登上了文坛,其作品一开始就浸透着强烈的时代意识,从梦苛、莎菲,到丽嘉、美琳,她用闪耀着个性光辉的作品,为读者揭示了中国女性在觉醒时的种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女性精神性格。
关键词:丁玲早期女性意识孤独彷徨苦闷个性解放女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凭借着其独特的气质在文坛上熠熠光彩。
提到女性文学,不可避免地要点出女性意识,即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它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
它既是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一、丁玲早期作品的主题从1927年到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左联是丁玲创作的早期,在这一时期她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对知识女性的刻画尤为出色,涌现出一批“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绝叫者”[1]。
丁玲早期作品从个性解放的角度出发,同时深感中国妇女千百年来的受压抑和这种压抑的实际不可征服,因而其笔下的女性主要表现出一种偏执的女性优势心理,一种盲目反叛社会、反叛生活、反叛男性的情绪。
莎菲、梦珂等都是丁玲这种心理情绪支配下的人物,她们挣扎在乏味的生活里,想争得生活的支配权,不承认自己比男人低下,深感社会对女子的不公平——欺凌和歧视及女子自身奋斗的孤身无援,满含着倔强,与强大的黑暗势力相抗争。
所以她们不仅鄙视虚伪的社会,也鄙视怯懦的男性,鄙视一切旧有的价值观念。
从《梦珂》、《暑假中》等作品来看,其小说主人公主要是一批“五四”退潮期的女性,她们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否定和怀疑着畸形的社会,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感到失望,内心世界扭曲,对自己的生存充满危机感。
同时,现代都市并没有给个性觉醒后的这些“莎菲们”提供更为适宜的生存空间,反而是新的无路可走的孤独。
这群女性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即“叛逆后的孤独”。
正如龙泉明所说,“五四潮退以后,中国现代作家深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孤独和痛苦……丁玲早期的作品也勾勒出一个个孤独感伤的心灵世界,从中映现出作家灵魂的痛苦搏斗及其在人生道路上踟蹰徘徊、苦苦探求的身影。
论《荷花淀》中的女性形象《荷花淀》是中国现代作家丁玲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苏小姐的坚强与懦弱、冷漠与温情等多重性格特征。
苏小姐是小说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她是一位富有家庭的千金小姐,但在小说中她却展现出了与其出身相符合的的坚强意志和独立精神。
她不愿依附于男人,宁愿养条狗为伴。
她对自己的事业有着坚定的追求,不满足于安逸的生活,渴望在社会上有所建树。
她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传统的女性角色所束缚,表现出一种现代女性的姿态。
在坚强中,她也有着懦弱之处。
在小说中,她曾经多次被自己的情感所困扰,对男人的渴望让她情感的世界变得复杂而迷茫。
她对自己的感情充满矛盾和挣扎,一方面表现出冷漠和疏离,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爱情的滋润。
尤其是对待“玲光”的感情,她犹豫不决,内心深处既希望得到他的宠爱,又怕失去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这种矛盾的情感上的挣扎让她显得更加真实和复杂。
在小说中还有其他一些女性形象通过对比和衬托,进一步展现了苏小姐的特点。
苏小姐的舅妈们是传统的富家女身份的代表,她们虽然过着物质富足的生活,但却沉浸于虚荣和权利的追逐中,对于苏小姐的追求和独立精神无法理解。
她们对苏小姐的压迫和对她的恶言相向,使得苏小姐对传统的婚姻观和家庭观产生了更深的反感和警觉。
在《荷花淀》这篇小说中,通过苏小姐和其他女性形象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女性形象的多样性。
苏小姐既是坚强独立的现代女性,又有着情感上的挣扎和矛盾。
她通过对待爱和婚姻的选择,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不屑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丁玲使得小说更加生动真实,同时也对旧时代的女性境遇和现代女性的价值观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尤以女性小说最为重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韦护》、《水》、《田家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
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文学作品女性人物形象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
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
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女性,是美的尘世的化身。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她早期主要以新型现代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作品里,蕴含了追求个性独立,与男权社会进行积极抗争的女性形象,表现了中国新女性所特有的情感世界和生存环境,同时她敢于打破男权社会的束缚,勇敢地写出了女性审视下的男性形象,洋溢着鲜明而浓厚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丁玲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女性作家。
她以独特的心理和目光关注着女性的成长,她力图冲破男权传统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其作品是中国现代女性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之路。
她早期的小说,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如:《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岁暮》、《小火轮上》、《阿毛姑娘》、《韦护》《一九三0春上海》等。
她以细腻而又大胆热烈的笔触,展现了新女性的自我觉醒之路,径直表现郁闷氛围中青年女性的痛苦挣扎过程,塑造出一系列深刻而又经典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迥然不同于男权社会下的男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是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是真正的“本色女性写真”。
她用女性所独有的心理和笔触,创作了真正意义的女性小说。
一、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男性历来是作为社会的中心,他们拥有主动权和创造权。
中国传统女性往往是被动和懦弱的,丧失了自由说话的权利和能力,成为沉默、压抑自我意识的女子。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反封建成为主流思想,中国女性有幸获得了“人”的地位,得到了初步的解放。
然而,她们还未真正解放,因为她们没有从性别角色的层面来认识和体现自身的价值。
丁玲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她以独到的眼光,透视中国女性的在男权社会下的生存环境,敏锐地看到中国女性在男女两性之间遭遇了极大的不平等。
因此,丁玲从女性的视角去透射、观察男性,把男性作为女性文化所观照的对象,以一种“女性自我角色的确认”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形象,凸显新知识女性的叛逆性格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正确认识。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她的作品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女性形象的刻画和女性意识的展现上。
本文将从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这一角度,来分析丁玲如何表现女性的角色,在社会中展现女性的形象,以及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首先,在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女性的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人性的深度,她们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和生育责任。
小说主人公的母亲邱丽英和农村女工小红都是独立,能够自主生活和工作的女性,她们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和自我意识。
在丁玲的描写中,女性不再是传统家庭的影子,而是能够在社会中为自己争取权利和尊重的人。
其次,在丁玲的作品中,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是很突出的。
丁玲的小说《庐山谣》中,女性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父母和婚姻安排的角色。
小说中的女主角澄澜,可以拒绝逼婚和跟随男子的命运,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独立思考,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永远的幸福。
通过澄澜的形象,丁玲表现了女性对自己人生的把握和掌控、对自己命运的主动选择和引导、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希望和信仰。
最后,丁玲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女性的自我价值和独立性,也呼吁了女性的权利和尊重。
在丁玲的小说《水浒传》中,女性的形象往往是受到质疑、压迫和歧视的。
丁玲通过这样的描写揭示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男女不平等现象的种种弊端和危害。
她呼吁社会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她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和意识去生活和改变社会。
总体来说,丁玲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多样、丰富和立体的,她们有自己的人格和追求,同时也面临社会的挑战和压力。
丁玲通过细腻的叙述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以及女性价值观念的日新月异,呼吁读者关注女性权利和尊重女性,让女性追求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丁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鲜明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她塑造了一大批性格独具的女性形象。
本文从丁玲笔下早期女性的时代意识的角度来展开论述,从而展现一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丁玲;女性主体意识;时代新女性;时代特色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虽然被封建社会严酷无情的礼教压制了几千年,但当个性解放之风开始吹拂女性心灵之时,女性的创造力和主体意识随即像火山喷发似的喷涌而出,显示出自身的特色。
五四狂飙突进的个性解放之风唤醒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女性作家,但这些女作家却没有一个人敢于从女性自身的性欲追求角度描写时代女性的觉醒,她们笔下的爱情大都是一种“有爱无性”的爱情,而这样的女性形象最终不能不被丁玲笔下那彻底新进的时代新女性形象所代替。
正如王蒙先生在《我心目中的丁玲》一文中写到:“她笔下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常常比同时代其他作家写过的任何女性典型都更丰满,也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
”丁玲第一次用真正的独立女性意识写作,第一次正视了女性自身的追求与渴望,对女性心理的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她早期笔下的女性形象:梦珂、莎菲、伊萨等,她们有的孤独倨傲,有的外冷内热,有的失落悲观,有的迷惘彷徨,有的外柔内刚,有的坚忍不拔,有的执着勇敢,她们无一不在寻找自己的社会地位、作用和价值:无一不有着追求独立、向往未来的精神;无一不有着将“人”与“女人”统一起来,追求性别平等的意识。
正是这些杰出的女性形象使得丁玲成为关注女性命运的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家。
女性意识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一)社会中女性的悲剧——《梦珂》丁玲在其处女作《梦珂》中塑造了梦珂这一艺术形象,真挚的父爱与无暇的友情培养了梦珂天真开朗、狂放不羁的性情,曾经躲在山洞里偷偷读《西厢记》的梦珂,曾经“像父亲一样狂放的笑”的梦珂,曾经和父亲一起说梦话的梦珂是如此的令人喜爱与欣羡。